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专利、标准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社会任职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张国强,湖北天门人,博士,湖南大学教授,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建筑安全与环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

1988年开始,担任湖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职务。

2000年担任土木工程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2010年担任建筑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5年开始,陆续担任湖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副系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院副院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处长等职务。

1997年开始,陆续到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美国Missouri大学、美国Wisconsin大学、丹麦Aalborg大学、英国Brunel大学、印度BV大学等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

教学和指导研究生:

1. 主持的课程“可持续建筑技术”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

2. 《可持续建筑技术》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3. 2008年获得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 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6名(土木工程(暖通)15名,建筑学1名),硕士研究生78名。

5. 正在指导博士研究生18名(土木工程(暖通)10名,建筑学8名),硕士研究生22名。

6. 指导毕业的3篇研究生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

1) 郝小礼,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 王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 阳丽娜,湖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7. 指导毕业的硕士生中,5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等海外高校获得博士学位,10人在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高校获得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1.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

2. 通风节能理论和技术。

3. 多能源区域供冷技术。

4. 节能减排评价和推广技术。

5. 工业和建筑节能改造技术。

主持的重要科研项目(国际合作、国家级项目和其他重点项目):

1.正在进行的项目:

1. Ventilative Cooling, 国际能源机构IEA ECBCS Annex 62,2014-2017。

2.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 and Districts: Optimization and Automation, 国际能源机构IEA ECES Annex 31, 2014-2017。

3. 绿色建筑通风节能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2014-2016。

4. 节能减排评价与推广平台,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项目,2014-2015。

5. 湖南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财政部、住建部支持项目,2008-2015。

6. 绿色低碳小区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2011-2014。

2.已经完成的项目:

7.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n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欧盟Asia-Link项目(460,000EURO),2004-2007。

8. System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Dynamic Chararcteristics of Absorption Chillers,香港城市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17,8000HKD),1997-1998。

9. 集中供冷住宅小区能源管理系统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CCUIPP基金资助项目,2000-2001。

10. 建筑材料污染物散发过程数学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2003。

11. 建筑蓄热与自然通风的耦合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

12. 村镇低品位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2006-2010。

13. 居住区风环境与室内自然通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二级课题,2006-2010。

14. 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8万元),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分项),2002-2004。

15. 大气悬浮颗粒物对建筑围护结构穿透机理的数学模拟,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04-2006。

16. 长沙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城市技术支撑,财政部、住建部项目,2010-2012。

17. 株洲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城市技术支撑,财政部、住建部项目,2009-2011。

18. 湘潭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城市技术支撑,财政部、住建部项目,2011-2013。

19. 衡东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国家级示范县技术支撑,财政部、住建部项目,2009-2011。

20. 建筑可持续发展技术与教育, 国家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2002-2006。

21. 湖南省建筑节能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2007-2009。

科研成果:

1、适合于南方地区的小区集中供冷供热集成技术研究,张国强,湖南大学,2005-12-26。

2、南方地区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影响机理及集成控制技术研究,张国强,湖南大学,2006-01-01。

 

发明专利:


1.获得的授权专利(26项)

1. 殷维,张国强,邹声华,郝小礼,真空层与对流层组合型节能窗及其安装使用方法(发明),ZL201110426081.8,2014

2. 张国强,肖坚,徐峰,周晋,房间空调器能耗测试方法(发明),ZL2011 1 0032229.X, 2013

3. 张国强,郭永辉,周晋,吴加胜,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储液控制方法(发明),ZL 2009 1 0044728.3,2011

4. 周晋,郭永辉,王海标,李洪强,张国强,吴加胜,一种高落差长配管热泵空调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发明),ZL 2010 1 0123086.9,2011

5. 张国强,陈伟煌,张泉,周晋,周军莉,殷维,开窗行为计数装置及其记数方法(发明),ZL 2008 1 0143608.4,2010

6. 张国强,殷维,吴加胜,周晋,自然通风自动推拉窗及其控制方法(发明),ZL 2008 1 0143651.0,2009

7. 张国强,徐峰,谢冬明,周晋,一种可收放式屋面遮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发明),ZL 2008 1 0031336.9,2009

8. 张国强,杨伟,周晋,林汉柱,一种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的回油控制方法(发明),ZL 2008 1 0143017.7,2009

9. 张国强,解明镜,刘苑佼,周晋,一种装配式屋面隔热装置(发明),ZL 2008 1 0031335.4, 2009

10. 陈友明,张国强 ,一种多元闭路土壤源水—水热泵系统(发明),ZL 2007 1 0034949.3,2009

11. 周晋,张国强,张鹏,屋面遮热装置(发明),ZL 2008 1 0031334.X,2009

12. 林汉柱,张国强,林宣军,组合式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发明),ZL 2004 1 0047106.3,2008

13. 韩杰,郭宇翔,刘政轩,陶川,张国强,太阳能公交车站喷雾照明系统(实用新型),ZL 2014 2 0214673.2, 2014

14. 秦鸿杰、刘政轩、张国强、张虎,特殊的太阳能与地源热泵联合制热水系统(实用新型),ZL 2013 2 0373986.8,2013

15. 张国强、刘政轩、石洋溢、康书硕、秦鸿杰、张虎,新型智能化的地源热泵联合太阳能制热水系统(实用新型),ZL 2013 2 0840836.3,2013

16. 张国强、石洋溢、刘政轩、康书硕、秦鸿杰、张虎,可自控的双热水箱地源热泵辅助太阳能制热水系统(实用新型),ZL 2013 2 0840905.0 ,2013

17. 张国强,郭永辉,李洪强,张泉,周晋,徐峰,一种多元土壤水-水热泵空调系统(实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8.4,2010

18. 张国强,吴加胜,韩杰,彭建国,张泉,周晋,徐峰,一种基于冷热源塔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实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9.9,,2010,

19. 卢继龙,张国强,陈友明,周晋,徐峰,一种太阳能辅助地表水水源热泵装置(实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4.6,2010

20. 周晋,李林,李斌,张国强,徐峰,一种地源直接耦合型热泵多联机组(实用新型),ZL 2009 2 0065865.0,2010

21. 周晋,徐峰,刘伟,张国强,一种屋面遮热装置(实用新型),ZL 2008 2 0053184.8,2009

22. 张国强,解明镜,刘苑佼,周晋,一种装配式屋面隔热装置(实用新型),ZL 2008 2 0053185.2,2009

23. 张国强,刘苑佼,谢冬明,刘 伟,周 晋,一种屋面遮热装置(实用新型), ZL 2008 2 0053190.3,2009

24. 周海兵,熊君放,赵 波,张国强,罗立新,周 晋,一种建筑墙体传热系数检测装置的热箱(实用新型), ZL 2008 2 0158854.2,2009

25. 刘运武,熊君放,周 晋,张国强,一种具有表面热反射层的隔热砖(实用新型)ZL 2008 2 0158856.1,2009

26. 陈友明,张国强,多元闭路土壤源水-水热泵系统(实用新型),ZL 2007 2 0063271.7,2008

27. 陈友明,张国强,地下土壤热传导特性现场测试装置(实用新型),ZL 2007 2 0063270.2,2008

2.编制的标准

28. 工业建筑暖通空调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参编)

29. 通风量测试标准(行业标准)(参编)

30. 时间法空调计量装置(国家标准)(参编)

31. 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刘宏成,张国强等)

32.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刘宏成,张国强等)

33. 湖南省地源热泵应用技术导则(张国强,韩杰等)

34. 湖南省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技术导则(李洪强,黄婕,张国强等)

3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长沙市实施细则(张国强,李洪强等)

36. 湖南省地源热泵应用技术规范(张国强,韩杰等,研制中)

37. 湖南省公共建筑节能监测系统技术规程(张国强,王绍源等,研制中)

主要论著(国际刊物和SCI刊物论文、一级学报论文和主要著作):

出版专著:

1. 张国强,徐峰,周晋等,《可持续建筑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国家级规划教材

2. 徐峰,解明镜,刘煜,张国强等,《集成化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焦胜,邱灿红,徐峰,张国强等,《可持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喻李葵,杨建波,张国强等,《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张泉,王怡,谢更新,张国强等,《室内空气品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 郝小礼,陈冠益,冯国会 ,张国强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能源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7. 张国强,李志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 Guoqiang Zhang,Xuesong Hou, Jilin Yang, Liwei Tian, Cong Zheng,《Built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9. 张国强,陈友明,王汉青,陈焕新,邹声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0. 张国强,喻李葵,《室内装修-谨防人类健康的杀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 Guoqiang Zhang, Tin-Tai Chow,《Indoor Air Quality, Ventilation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n Buildings》,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

12. 张国强,柯水洲,高层建筑设备设计,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3. 柯水周,张国强,方厚辉,高层建筑设备施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发表国际刊物和SCI刊物论文(46篇):

1. Min Xiao, Yaolin Lin, Jie Han, Guoqiang Zhang ,A review of green ro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40(2014)633–648.

2. Xiao Chen,Guoqiang Zhang,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osed-loop lake water heat pump systems for lakefront buildings in south China climates,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 6, 033125 (2014).

3. HAO Xiao-li, ZHANG Guo-qiang, Maximum useful energy rate and efficiency of a recuperative Brayton cogeneration plant,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 (2013) 156-163.

4. Wei Yang,Nyuk Hien Wong, Guoqiang Zha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thermal conditions in outdoor urban spaces in the summer season in Singapore and Changsha,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57(2013)895-907.

5. Xiaoli Hao, Cangzhou Zhu, Yaolin Lin, Haiqiao Wang,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Optimizing the pad thickness of evaporative air-cooled chiller for maximum energy saving, Energy and Buildings ,61 (2013) 146-152.

6. Yonghui Guo, Guoqiang Zhang, Jin Zhou, Jiasheng Wu, Wei Shen, A techno-economic comparison of a direct expansion ground-source and a secondary loop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 for cooling in a residential building,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35 (2012) 29-39.

7. Quan Zhang, Jiasheng Wu, Guoqiang Zhang, Jin Zhou, Yonghui Guo,Wei Shen,Calculations 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erflow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35(2012)424-433.

8. WU Jia-sheng, ZHANG Guo-qiang, ZHANG Quan,ZHOU Jin, GUO Yong-hui, SHEN Wei,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with adaptive neuro-fuzzy inference system,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9(2012), 715−720.

9. Jiasheng Wu,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Jin Zhou, Yu Wang,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reversibly used cooling tower under cross flow conditions for heat pump heating system in winter,Energy and Buildings ,43 (2011) 1685-1693.

10. Junli Zhou,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Hanqing Wang,A new virtual spher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role of thermal mass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Energy and Buildings, 43 (2011) 75-81.

11. Xiaokai Che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Hong Chen,Mass Concentrations Of BTEX Inside Air Environment Of Buses In Changsha,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6 (2011) 421-427.

12. Yin Wei, Zhang Guo-qiang, Wang Xiao, Liu Jing, Xia San-xian, Potential model for single-sided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in China. Solar Energy ,84 (2010) 1595-1600.

13. Wei Yang, Jin Zhou, Wei Xu, Guoqiang Zhang, Current status of ground-source heat pump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8 (2010) 323-332.

14. Wei Yin, Guoqiang Zhang, Wei Yang, Xiao Wang, Natural ventilation potential model considering solution multiplicity, window opening percentage, air velocity and humidity in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5 (2010) 338-344.

15. Xu Feng, Xie Mingjing, Zhang Quan, Zhang Guoqiang, Wang Ke, Influence of site selection on natural ventil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6(2010)161-164.

16. Xie Mingjing, Zhang Guoqiang, Xu Feng, Zhou Jin, Zhang Quan, Influence of patio on indoor environment in a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 summer,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6(2010)165-168.

17. Wei Yang, Guoqiang Zhang, Air movement preferences observed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in humid subtropical climate zon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53 (2009) 563-573.

18.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Jinghua Yu, Jin Zhou, Quan Zhang, Mathematical Model of Particle Penetration through Smooth/Rough Building Envelop Leakages,Building and Environment,44 (2009) 1144-1149.

19. Zhang Peng, Zhou Jin, Zhang Guoqiang, Wu Yezheng,Generation of ambient temperature bin data of 26 cities in China,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50(2009)543-553.

20.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Exergy optimization of Joule-Brayton cogeneration cyc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gy, 6(2009)34-48.

21. Jie Han, Wei Yang, Jin Zhou,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ial thermal comfort under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Energy and Buildings, 41 (2009) 139–145.

22. ZHANG Quan, ZENG Li-ping, XIE Geng-xin, ZHANG Guo-qiang, NIU Jian-lei, Impact of human motion on TVOCs inhalation dose under side re-circulated ventila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16 (2009) 0599−0607.

23. Anuradha Mishra,N.D.Kaushika,Guoqiang Zhang,Jin Zhou,ANN model for the estimation of direct solar radiation in Indian zo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nergy, 27(2008) 95–103.

24.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Jinghua Yu,Quan Zhang,Jin Zhou,Impact of surface roughness on particle penetration through building envelope leak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6(2008)534-542.

25. Hao Yuan, Quan Zhang, Guoqiang Zhang,Ke Wang,The impact of human motion on TVOCs distribution for three ventilation mod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6(2008)543-547.

26. Liwei Tia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D.J. Moschandreas,Junhong Hao,Jianping Lin,Yanhui Liu, The impact of kitchen on concentrations of indoor pollutants in China,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7(2008)377-383.

27. Xiaoli Hao, Hongxing Yang, Guoqiang Zhang,Trigeneration A New Way for Landfill Gas Utilization and Its Feasibility in Hong Kong,Energy Policy, 36 (2008) 3662-3673.

28. Wei Yang,Guoqiang Zhang, Thermal comfort in naturally ventilated and 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in hot summer / cold winter climate zone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 , 52 (2008) 385–398.

29. Yongmin Yan, Jin Zhou, Yaolin Lin, Wei Yang,Ping Wang, Guoqiang Zhang, Adaptive Optimal Control Model for Building Cooling and Heating Sources,Energy and Buildings, 40 (2008) 1394–1401.

30. Junli Zhou, Guoqiang Zhang, Yaolin Lin, Yuguo Li, Coupling of Thermal Mass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in Buildings,Energy and Buildings ,40 (2008) 979–986.

31. Jie Han, Guoqiang Zhang, Quan Zhang, Jinwen Zhang, Jianlong Liu, Liwei Tian,Cong Zheng, Junhong Hao, Jianping Lin, Yanhui Liu, 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Field study on occupants’thermal comfort and residential thermal environment in a hot-humid climate of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42 (2007) 4043–4050,2007-2009年度最高引用次数论文奖.

32.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Maximum useful energy rate analysis of an endoreversible Joule-Brayton cogeneration cycle, Applied Energy, 84 (2007) 1092–1101.

33.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Role of BCH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s prospects in China,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1(2007) 1827-1842.

34. Zhi-Sheng Li, Guo-Qiang Zhang, Dong-Mei Li, Jin Zhou, Li-Juan Li, Li-Xin Li,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ar energy in building industry and its prospect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5(2007)4121-4127.

35. Guoqiang Zhang,Cong Zheng,Wei Yang,Quan Zhang,Demetrios J. Moschandreas,Thermal Comfort Investigation in Classrooms in Subtropic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16(2007)1-11.

36.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Youming Chen, Shenghua Zou,Demetrios. J. Moschandreas, A Combined System of Chilled Ceiling,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an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2(2007)3298-3308.

37. Quan Zhang, Guoqiang Zhang, Study on TVOC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haled air quality under a re-circulated ventilation system,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2, (2007) 1110-1118.

38. Youming Chen, Xiaoli Hao, Guoqiang Zhang, Shengwei Wang, Flow meter fault isolation in building central chilling systems using wavelet analysi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47(2006), 1700-1710.

39. Xiao Chen, Guoqiang Zhang, Jianguo Peng, Xuanjun Lin, Tingting Liu,The performance of an open-loop lake water heat pump system in south China,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6(2006)2255-2261.

40. Lina Yang, Yuguo Li, Pengcheng Xu, Guoqiang Zhang,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Natural Ventilation in a Two-Zone Building: Part B – CFD Simulations,HVAC&R Research,12(2006)257-278.

41. Yuguo Li,Shuangping Duan,Guoqiang Zhang, Multiple Solutions in a Building with Four Openings Ventilated by Combined Forces,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14(2005)347-358.

42. Lina Yang, Guoqiang Zhang,Yuguo Li,Youming Chen,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of Natural Ventilation Driving Forces for Ventilation in Four Major Cities in Chin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0(2005)738-746.

43. Xiaoli Hao,Guoqiang Zhang,Youming Chen, Fault-tolerant Control and Data Recovery in HVAC Monitoring System,Energy and Buildings, 37(2005)175-180.

44. Qi-Hong Deng,Guoqiang Zhang, Indoor Air Environment: More Structures to See?,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9(2004)1417-1425.

45. G.Q. Zhang, L. Wang,L. Liu,Z. Wang,Thermoeconomic Optimization of Small Size Central Air Conditioner,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4(2004)471-485.

46. T.T.Chow, G.Q.Zhang, Z.Lin, C.L.Song, ANN Model of a Direct-fired Absorption Chiller System for Energy Evalu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1(2003),52-59.

47. T.T.Chow, G.Q.Zhang, Z.Lin, C.L.Song, Global optimization of absorption chiller system by genetic algorithm and neural network, Energy and Building,1(2002)103-109.

发表中文重点刊物论文(14篇):

48. 曾丽萍,张泉,张国强,碳纳米管/二氧化钛/壳聚糖催化薄膜光催化活性及苯降解机理,环境工程学报 2013 (04) pp.269-275

49. 蔡博,康书硕,李洪强, 董文静, 韩杰,张国强,基于天然气基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建筑能源物联网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 (12) pp.35-39

50. 周军莉,胡艳,张国强,自然风非稳态特性及其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科技导报 2012 (13) pp.64-70

51. 金熙,徐峰,张国强,自然的应变——华中湖区农村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装饰 2012 (10) pp.125-126

52. 邹俐辉,张泉,曾丽萍,张国强,二氧化钛/碳纳米管/壳聚糖薄膜的制备及对苯的降解性能,环境工程学报 2012 (01) pp.276-280

53. 陈晓,张国强, 林宣军, 林汉柱,夏热冬冷地区闭式湖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太阳能学报 2010 (11) pp.78-83

54. 陈小开, 张国强, 戴金财,轿车内苯系物的质量浓度特征,汽车工程 2010 (11) pp.83+88-92

55. 殷维,张国强,徐峰,吴加胜,自然通风设计通用流程初探,建筑学报,2009年,No.5,p77-80

56. 张国强,解明镜,徐峰,中国可持续建筑领域教育的分析与改革,建筑学报,2009,No.9,p56-59

57. 徐峰,张国强,解明镜,以节能为目标的集成化建筑设计流程,建筑学报,2009,No.11

58. 陈晓,张国强,彭建国,林宣军,林汉柱,开式地表水源热泵在湖南某人工湖的应用研究.制冷学报,2006,No.3,p10-13

59. 刘志强,汤广发,张国强,风冷热泵蒸发器结霜的动态分布参数模型仿真研究,制冷学报,2002,No.3,P59

60. 周天泰,林章,宋春玲,张国强,用神经网络辨识直燃式溴化锂系统模型,制冷学报,2001,No.1,P35-42

61. 张国强,龚光彩,Fariborz Haghighat,范运湘,陈在康,能源、环境与空调制冷,制冷学报,2000,No.3,P1-6

荣誉奖励:


1.个人荣誉

1. 2013,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

2. 2012,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

3. 2009,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2002,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5. 2011,湖南省“十一五”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6. 2010,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7. 2002,湖南大学首届“黄志勇优秀青年教师奖”。

2.科研奖励

8. 2013,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一等奖(排4)。

9. 2006,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1)。

10. 2006, 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1)。

11. 2006, 华夏建设科技一等奖(排12)。

12. 2006, 华夏建设科技三等奖(排2)。

13. 1999,湖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排8)。

14. 1996,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6)。

15. 1996,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2)。

3.论文奖励(第一作者均为本人指导的博士、硕士生)

16. 2013,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论文奖(解明镜,张国强等)。

17. 2012,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殷维,张国强等)。

18. 2011,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郝小礼,张国强等)。

19. 2009,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二等奖(李志生,张国强等)。

20. 2008,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Most Cited Paper(韩杰,张国强等)。

21. 2007,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三等奖(李志生,张国强等)。

社会任职:


1. 国际学术兼职:

1.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兼职教授。

2. 美国Missorui大学兼职教授。

3. 英国London South Bank大学访问教授。

4. 国际可持续建筑协会(iiSBE)理事。

5. 国际刊物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F2.371)编审委员会委员。

6. 第四届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建筑节能国际学术会议主席(2001)。

7. 第一届、第二届室内环境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主席(2002,2004)。

8. 可持续建筑教育国际研讨会主席(2007)。

9. 第五届住宅建筑能源与环境国际学术委员会暨第三届建筑环境与健康国际学术会议主席(2009)。

10. 2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

11. 20余份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

2. 国家级学术兼职

1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1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理事长。

14.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副理事长。

15. 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

16.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7.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18.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

19.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

20. 建设部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青年研究组成员。

21.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

22. “中国空调制冷网”(www.ChinaHVACR.com)主编。

23.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www.ChinaBEE.org)杂志主编。

24. 《中国制冷空调暖通年鉴》主编。

25. 《可持续建筑系列教材》主编。

26. 《暖通空调》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2001-2004)。

27.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

28.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

29. 《制冷与空调》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

30. 《中国建设信息-空调制冷》杂志编审委员会委员。

3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

3.省市学术兼职

32. 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33. 广西区建筑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34. 重庆大学出版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系列教材》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35. 湖南省地源热泵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主任、首席专家。

36. 湖南省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首席专家。

37. 湖南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

38. 湖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

39. 湖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

40. 湖南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41. 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

42. 长沙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

媒体报道:


眼看世界 胸怀湖大——访土木院副院长张国强教授

与土木工程学院众多的教授和老师们一样,他总是勤勤恳恳工作,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尽量多地获取国内外建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同时也为能带领一批本科生、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而努力。他在自己的领域中,辛勤地垦荒,他就是张国强教授。

在学术领域的实事求是,使建筑节能深入发展,他是勤恳的岳麓书生;

在实践上大胆地敢为人先,让技术真正融入于生活,他是科学改革的开拓者;

在教育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兢兢业业地投入于教育,他是湖大教学的良师!

在建筑节能路上,愈走愈明朗

“眼光要长远一点,不要着急,只要眼光和定位合适,总有一天会有别人理解你的。”临别时,张国强教授这样告诫笔者。其实,这正是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路途上的所得所想。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大学子,张教授从本科生开始就在学习湖南大学,直到1995年,在暖通专业博士生毕业。经过几年的努力,1998年,他创建了的中国空调制冷网,该网站致力于向大众提供暖通各个方面信息,至今还保持着每日上万的点击量,这恰恰达到了网站建立的初衷:跨越地域的限制向大众提供暖通方面的前沿信息。之后他前往加拿大,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加拿大Concordia 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当时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检测这个概念一直在我的脑中,包括以后在欧洲对西方建筑的考察使得我渐渐理解了这个概念,回国后自然而然的选择坚持这个方向,”张国强教授向我们解释到。

当时还没有建筑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且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在建筑方面节能。在一片不解声中,张教授首先看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说的“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和喜欢的事,努力一定会在某一天见到收获,心态好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张教授还风趣地把建筑可持续发展政策称为高于国策的“球策”,“国策是可以改变的,但可持续发展是全球都必须坚持的,可以说是球策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在2001年由他主持召开的“第四届室内空气品质、通风与建筑节能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沙市隆重召开,会议邀请到来自澳大利亚的国际建筑节能领域众多专家,共包括来自30多个国家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与建筑可持续相接触,是建筑节能的先声,所以张教授真的不愧称作中国建筑节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经过一系列的学术会议,他丰富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逐渐明确发展的方向,而通过主编《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和《中国制冷空调暖通年鉴》,他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2006年,建筑可持续开始被采纳,来自北京的连续6个项目,给了他足够的肯定,他在建筑节能上踏出一道通途。

大刀阔斧,行在长沙

自2008起,张教授开始注重研究的实际应用,他认为只有将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结合,切实的给大众带来好处才能算是真正的有用。

“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困难的,想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要建立一个实际应用涉及各个领域,并不是全部的人能够理解和支持。”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团队从各个专业的综合到建筑节能在各个环节的优化方案以及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这样,他和自己的团队已经为湖南省建筑节能做好了相应的规划和规范,同时长沙市部分建筑的能源计量和监管工作已经落到实处。其中,最令他欣慰的是,通过自己团队的努力,协助株洲成为了“建筑可持续示范县”,使株洲市获得了国家鼓励实行建筑可持续的补助资金6000万元。

“我们提倡四节一环保,所谓四节是指节地节水节材节能,有了政府在约束和鼓励上发展可持续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张国强进一步说道,“在长沙市做的建筑可持续,最主要的是对既有建筑的监管和合理改造,之后是开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这就需要规划和规范了。”

谈到自己对于建筑可持续的理解,张国强教授饶有兴致地谈了起来。他说,建筑不外乎为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人们在建造、装修和使用建筑物时无意识的浪费了很多能源。“怎么把已有的低成本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他不无忧虑的说。

经过近几年大刀阔斧的建设,张教授逐渐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道路,如果有可能的话,这种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试用并优化。

心系教育,一生的追求

“只有大众能够不计眼前经济长远的看待节能建筑并且有一种责任感,建筑可持续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教育上重视对大学生在责任、知识、态度方面上的培养,”张教授站在师长的角度上强调说。作为专家他的担心不言而喻,同时获得过教育部“高校青年奖”的他也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了更便于学生出国深造,2000年他发起了湖南大学—加拿大Concordia大学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至今已有20余名学生在加拿大获得学位。而在2001年到2003年,在欧盟项目的“跨学科的可持续建筑教育体系”支持下,张国强就领导中心组织国内51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教授编写了“可持续建筑系列教材”,完善了土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今年他领导中心教授的“可持续建筑技术”还获得了湖南省金品课程的佳誉,他在可持续建筑上的理解和思想更为广泛的传递给学子,他一直坚信,只有教育搞好了才会有可持续建筑未来更大的发展。

在建筑节能持续发展的今天,张教授眼看世界紧跟世界的步伐,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作为昔日的湖大学子,依然有着“此时、此地、此身”的报负,续写书院学子“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崭新篇章。

文章来源:《湖大新闻网》2010-05-31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