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文化与历史、城市工程规划与防灾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
1、城乡规划与设计
2、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3、市政工程与防灾规划
4、城乡遗产保护与更新
5、山水文化与山水美学
承担工程项目情况: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70余项。
近年工程实践
概念规划:
1、义乌市原浙赣铁路改造概念性规划(2005)
2、长沙市金洲大道产业带远景概念规划 (2007)
3、福建省永安市北部工业城概念规划(2012)
4、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2013)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5、宜昌坝区组团分区规划(2008)
6、湖北省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
7、山东省夏津县城总体规划(2006)
8、湖北省云梦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
9、武汉市蔡甸区新农地区总体规划 (2007)
10、湖北省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
11、湖北省通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2)
12、湖北省金鼓城家居产业园总体规划 (2010)
13、山西省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
14、山东省广饶县稻庄镇城镇总体规划(2010)
15、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龙泉庵养生文化小镇规划(2014)
16、湖北省黄冈市“一字水”生态文化小镇规划(2014)
17、武汉东湖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实施评估(2014)
控制性详细规划:
18、湖北省蕲春县漕河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8)
19、新疆自治区博乐市 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
20、湖北省金鼓城家居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0)
21、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一字水”生态文化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
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22、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地区景观控制规划(2005)
23、湖北省荆门市行政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2006)
24、武汉新区城市特色规划(2006)
25、宁波市梅山岛新农村建设策略转型研究及启动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
26、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工业区河口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
27、湖北省丹江口市一中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2015)
风景区规划:
28、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前期研究课题(2007,中标)
29、宁波市慈城古县城山水环境景观规划研究(2014)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
[1] 武汉市科委科技,建委研究项目,96005105,汉口沿江地段开发建设与景观特色研究,1996-1999,20万元,已结题,参加。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678012,我国县(市)域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理论模式研究,1996.01-1999.12,30万元,已结题,参加。
[3] 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项目,湖北形象塑造与对策研究,1998-1999,已结题,参加。
[4]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跨世纪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8.09-2000.09,2万元,已结题,参加。
[5] 国家科技部2000年科技攻关项目,大城市老城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管理示范研究,2000.03-2001.12,25万元,已结题,参加。
[6] 湖北省科委,湖北省建设厅项目,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特色研究,2001-2002,已结题,参加。
[7] 华中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面向21世纪的城市规划教学改革研究,2001.10-2003.05,2万元,已结题,参加。
[8] 国家星火重大计划项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评价指标体系与关键技术集成研究,2002-2004,30万元,已结题,参加。
[9]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项目,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创新机制研究,2002.09-2004.12,20万元,已结题,参加。
[10] 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市城市资源综合经营研究,2002-2003,已结题,参加。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178032,城镇特色超前定位控制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2.01-2005.12,30万元,已结题,参加。
[12] 华中大2002年教材建设基金项目,“城市防灾学”本科课程教材建设研究,2002.12-2005.12,1万元,已结题,主持。
[13] 国家科技部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项目,EMCP/IMD-02-PURJD,旧城住区环境质量可持续改善与管理,2002-2005,50万元,参加。
[14]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洪山区“城中村”改造及新型社区建设研究,2004-2005,8万元,已结题,参加。
[15] 国家住建部,国标《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编制研究,2005-2015,已结题,参加。
[16] 云梦县建设局,云梦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研究,2005.10-2005.12,15万元,已结题,参加。
[17]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新区(四新地区)城市特色研究,2006.10-2007.10,30万元,已结题,参加。
[18] 武汉市规划局,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及武汉城市规划对策,2006,10万元,已结题,参加。
[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L057,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过程中生产与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2007,已结题,参加。
[20]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转型策略与途径研究,2007,10万元,已结题,参加。
[21] 祁阳工业园区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祁阳工业园区新区总体规划及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 2007-2008,110万元,已结题,主持。
[2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J04A14,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区住宅建造施工技术集成应用课题,2008.01-2011.12,342万元,已结题,参加。
[23]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三峡枢纽管理区与周边市镇总体规划协调和市政设施接口设计项目中的基础设施规划研究,2008.01-2018.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24] 蕲春县建设局,湖北省蕲春县漕河新城规划研究,2008.01-2011.01,200万元,已结题,主持。
[25] 宁波市规划局梅山岛分局,宁波梅山岛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研究,2008.04-2009.04,30万元,已结题,参加。
[26]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局,武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研究,2008,20万元,已结题,参加。
[27] 华中大08年研究生发展基金,“园林艺术与园林美学”研究生教材研究,2008.9,0.5万元,已结题,主持。
[28] 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08DR0717,绿色建筑标准与灾后绿色住宅重建技术合作研究,2009-2011,已结题,参加。
[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878091,中部大城市簇群式发展机理及空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以武汉、长沙为例,2009.01-2012.12,60万元,已结题,参加。
[30] 新绛县城建局,新绛县泉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9-2010,25万元,已结题,参加。
[31] 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政府,黄石市河西工业区特钢延伸加工工业园及河口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2009.02-2010.12,56.6万元,已结题,主持。
[32] 湖北省住建厅,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研究,2010,已结题,参加。
[33] 利川市城乡规划局,利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2010.01-2011.07,25万元,已结题,主持。
[34]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价,2010.10-2011.10,15万元,已结题,主持。
[35] 国家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R2-20,住房与城乡建设领域“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2011.01-2012.12,20万元,已结题,参加。
[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8200,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2012.01-2015.12,60万元,已结题,参加。
[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211,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2013.01-2016.12,80万元,已结题,参加。
[3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3070301-1,城镇低碳建设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城镇低碳建设发展模式与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技术研究,2014,已结题,参加。
[39]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J07B01-2,城镇低碳建设规划关键技术与示范——低碳城镇社区规划技术导则研究,2014,已结题,参加。
[40] 宁波市江水规划分局,20141171,宁波慈城古县城山水环境景观规划研究,2014.05-2014.12,48万元,已结题,主持。
[41] 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建设研究,2015-2017,已结题,参加。
[42] 华中大2015年教材建设基金项目,“快速设计表现技法”本科课程教材建设研究,2015.12-2020.12,在研,参加。
[43] 罗田县凤山城区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规划研究,罗田县城乡规划局,2016。
[44] 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公司科研合作项目,联投集团新城板块新型城镇化专题研究,2016.05-2017.05,60万元,已结题,主持。
[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307,基于景观基因图谱的乡村景观演变机制与多维重构研究,2019.01-2022.12,70万元,在研,参加。
科研成果:
1.“三农问题与小城镇规划革新”获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6年)。
2.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创新机制研究,王晓鸣;朱佳林;万艳华;刘年丰;华虹;李红波;唐箐箐;艾志诚;刘立刚;童琳,【科技成果】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武汉地域建筑文化浅析”获湖北省建筑文化优秀论文三等奖(2004年)。
4.“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探讨”获第十届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3年)。
5.“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的系统理论”获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1999—2000年度“迈向新世纪,促进新发展”专题优秀文章三等奖(2001年)。
6.“我国县(市)城镇化与城镇体系理论模式研究”获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九五”科技成果二等奖(成果主要完成人:白明华,陈晓彤,万艳华)(2000年)。
7.“论现代城市布局结构的生长机理——以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为例”获武汉市科协优秀论文三等奖(1998年)。
8.“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获湖北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96年)。
9.“金口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2015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015年)。
10.“向度与选择:旧城更新目标新论”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佳作奖。
制定标准:
1 城市防洪规划规范 现行 GB 51079-2016 2021-12-16 国家标准
科研团队: 山水文化与山水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团队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山水文化与山水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团队成员围绕山水文化、乡村规划设计,从科研论文、项目实践方向展开探索,积累了较为充分的经验,并形成如下思想观念:
①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用地粗放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师成为“乡村土地规划师”;
②当前我国乡村市政公用服务不足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师成为“乡村工程规划师”;
③当前我国乡村建设照搬城市模式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师成为“乡村风水规划师”;
④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师成为“乡村环境规划师”。
论文专著:

在十几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 ,出版著作8部。
出版专著:
1.《城市防灾学》,万艳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中国城市规划资料集(3)-小城镇规划》,万艳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千秋都邑——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名城》,万艳华,中国言实出版社(国务院), 武汉出版社,2006年。
4.《中国村镇建筑文化》,李百浩,万艳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5.《小城镇市政工程规划》,万艳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6.《荆楚名楼揽胜》,万艳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
7.《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万艳华,长江出版社,2015年。
8.《城市防灾学》(第二版),万艳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
发表期刊论文:
[1]任家仪,万艳华. 城市生活性街道更新实践——以湖北省浠水县云路口街为例[J]. 城市开发,2023,(04):108-110.
[2]邓康,万艳华,张时雨. 基于GIS的南昌城水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研究[J]. 城市建筑,2022,19(21):41-49.
[3]张渝,万艳华. 基于时空数据的平南城市体检及规划策略研究[J]. 华中建筑,2022,40(08):178-182.
[4]张渝,万艳华. 人文关怀理念下贵港骑楼街区更新问题与策略[J]. 城市建筑,2022,19(15):57-62.
[5]常伟才,万艳华,宋瑞莉. 湖北省工业特色小镇发展特征、问题与规划策略[J]. 城市建筑,2020,17(34):96-101.
[6]徐利权,万艳华,周均清,袁磊. 基于“圈层分异”的武汉城市圈新城发展实效评估[J]. 城市规划,2018,42(12):17-24+42.
[7]万艳华,杨博超. 后三峡时代下的库区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规划策略——以秭归城市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2017,(04):137-141.
[8]王旭,万艳华,宋皓杰,宋子龙. 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剖析[J]. 规划师,2017,33(02):110-116.
[9]万尘心,万艳华,曹哲铭. 我国大城市理想生态空间网式结构模式解析及优化[J]. 规划师,2015,31(07):87-91.
[10]张建,万艳华. 临港地区空间结构规划探讨——以福州市江阴港为例[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5,13(03):292-297.
[11]中国传统风水意象与慈城古县城风水格局研究.万艳华 理想空间,2015(4)
[12]万艳华,程晓夏,赵文恒.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制定方法研究——以定州中心城区UGB的制定为例[J]. 规划师,2013,29(09):113-117.
[13]王旭,万艳华. 人文主义的回归: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特性演变探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8):70-75.
[14]李霞,万艳华.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生产性保护与发展[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5):55-60.
[15]万艳华,汪军,卢彧,余思雨,程晓夏.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2,(01):90-97.
[16] “基于LBS的社交网络”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与运营中的应用 梁力予; 任露凌; 万艳华信息安全与技术 2012(7)
[17]万艳华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The Urban Overall Landscape Planning ISBN国际刊号.201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2011(06)
[18]万艳华,罗丹,余思雨. 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评估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1,(05):37-47.
[34] 万艳华; 余思雨; 郭勇, 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排涝规划策略, 水工业市场,2011.7.10, 2011(7): 17~20 . .
[19]梁力予,任露凌,万艳华. “基于LBS的社交网络”在城市公共空间管理与运营中的应用[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07):56-59+63.
[20]万艳华,卢彧,徐莎莎. 向度与选择——旧城更新目标新论[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07):98-105+118.
[21]万艳华 Urban floo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new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flood. Ecological Economy, 2010(2)
[22]万艳华 Analysis on Spatial Form of Inditional Towns in Hubei Provi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mization Design(ICOD2010). ASME Press,Three Park Ave. NewYork,NY10016.
[23]万艳华,陈涛. 汶川大地震对现代小城镇规划的启示——以彭州市通济镇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 新建筑,2009,(01):124-127.
[24]万艳华,王玮. 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模式语言”的解析与应用[J]. 华中建筑,2007,(11):161-165.
[25]万艳华.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新视角:和谐城市规划[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03):64-69.
[26]高峰,万艳华. 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J]. 古建园林技术,2007,(01):22-24.
[27]万艳华. 面向国际化的城市规划教学改革[J]. 规划师,2006,(08):59-61.
[28]余柏椿; 万艳华; 任绍斌. 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特色思维——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会议暨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综述 新建筑 2006/03
[29]万艳华,张金荃 . 我国旧城更新中的社区重建规划探讨.中国房地产评论(第5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0]余柏椿,万艳华,任绍斌. 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特色思维——第二届“U+L新思维”全国学术会议暨全国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综述[J]. 新建筑,2006,(03):37-40.
[31]余柏椿,万艳华,任绍斌. 新城市,新景观,新思维——记“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华蓝杯”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J]. 新建筑,2005,(02):18-19.
[32]万艳华 ,李景奇. "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圆满召开[J]. 新建筑,2005,(01):17.
[33]万艳华 ,李景奇. 续唱新建筑文化之歌——"U+L新思维"全国学术研讨会主题演讲简讯[J]. 新建筑,2005,(01):75.
[34]鄢泽兵,万艳华. 现代生态规划对传统城市规划的启迪[J]. 规划师,2004,(06):71-73.
[35]万艳华,艾志诚. 三农问题与小城镇规划革新[J]. 小城镇建设,2004,(06):54-56.
[36]鄢泽兵,孙良辉,万艳华. 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J]. 小城镇建设,2004,(04):93.
[37]艾志诚,万艳华. 现代住宅区规划与策划相结合的途径探讨[J]. 新建筑,2003,(S1):24-26.
[38]鄢泽兵,万艳华. 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J]. 四川建筑,2003,(05):10-11.
[39]万艳华,许亚萍. 城市景观概念规划设计初探——以当阳沮河景观概念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3,(08):28-32.
[40]万艳华. 湖北省地方性小型旅游景点开发问题探讨[J]. 经济地理,2002,(S1):281-284.
[41]万艳华. 风水建筑钩沉[J]. 古建园林技术,2002,(04):52-54.
[42]李霞,万艳华.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以安庆师范学校新校园规划为例[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03):49-52+64.
[43]万艳华.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探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02):60-63.
[44]万艳华,余柏椿,沈丽珍. 论控制性详规中山水景观的保护与再创——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规为例[J]. 规划师,2002,(05):45-48.
[45]万艳华.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创新[J]. 南方建筑,2002,(01):1-5.
[46]万艳华. 论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与途径[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Z1):62-65.
[47]万艳华.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模式及规律分析.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4)
[48]万艳华.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与湖北城市形象塑造.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49]万艳华. 塑造湖北城市形象的对策研究.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
[50]万艳华. 面向21世纪的人类住区:健康城市及其规划[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04):58-62.
[51]万艳华.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J]. 古建园林技术,2000,(03):41-44.
[52]余柏椿,万艳华. 利用性保护山水特色的控制规划方法初探——以宜昌市五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2000,(04):59-63.
[53]万艳华.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研究的系统理论.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4)
[54]万艳华. 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功能的形成与演化,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3)
[55]万艳华. 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暨国际性城市研究的趋势与评价,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
[56]万艳华. 楚文化与武汉形象塑造.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
[57]万艳华. 乡村城市化要与大中城市地域协调发展. 城镇聚焦,2000(6)
[58]万艳华.论我国古代风水与费县山水城市景观再创造──以费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 华中建筑,1999,(04):76-77+84.
[59]万艳华. 我国县(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
[60]万艳华.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新观念[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8,(02):29-32.
[61]万艳华. 香港城市规划用地定量的启示[J]. 长江建设,1998,(02):17.
[62]万艳华. 山水 山水之术 山水城市──我国古代山水城市规划思想浅析[J]. 南方建筑,1998,(01):44-46.
[63]万艳华. 跨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1998,(01):34-37.
[64]万艳华. 浅谈指导函授规划专业学生收集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体会.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探索.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8
[65]万艳华. 跨世纪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 城市,1997,(03):16-19.
[66]万艳华. 城市社区形象建设: 导入CI[J]. 城市问题,1997,(04):40-42.
[67]万艳华. 风水美学初探[J]. 中外建筑,1997,(02):21-22.
[68]万艳华. 时代呼唤城市规划伦理[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7,(01):62-64.
[69]关于村庄兼并及其规划的几点思考. 万艳华 华中建筑,1997(1)
[70]万艳华. 现代城市规划的哲学思考[J]. 南方建筑,1996,(02):14-16.
[71]万艳华. 从现代中毒学说看现代城市更新──兼谈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对策[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02):27-29.
[72]万艳华. 论现代城市布局结构的生长机理──以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1996,(03):30-32.
[73]万艳华. 古代中国虞衡官制与风水术环境保护的互补性[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01):21-26.
[74]万艳华. 浅议大城市周边城镇经济发展特色及对策. 经济地理,1996(5)
[75]万艳华,赵曦. 晋江模式与城镇化进程研究[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03):41-46.
[76]万艳华. 城镇型农民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探讨[J]. 住宅科技,1995,(09):38-40.
[77]万艳华. 论现代风景园林的美学特征[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5,(01):55-62.
[78]万艳华. 中国古典园林名题初探[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4,(02):27-33.
[79]万艳华. 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兼论我国古代方城之风水影响[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4,(01):1-7.
[80]万艳华. 石头的史书与木材的诗篇——中西传统建筑材料溯源[J].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3,(Z2):18-22.
[81]万艳华. 城市意象评价. 万艳华 城市与建筑,1993(1-2)
会议论文:
[1]曹春侠,万艳华. 老旧社区空间环境适老化改造研究——以武汉市解放路社区为例[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与社区规划)[C].2019:570-579.
[2]李佳维,万艳华. 智慧社区目标导向下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C].2019:1200-1212.
[3]王懿珣,万艳华. 南襄盆地传统村落群体地域类型特征研究[A]. 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9:459-471.
[4]李佳维,万艳华. 内生动力发展理念下的徐亮村村庄产业规划策略研究[A].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9:2656-2669.
[5]王懿珣,万艳华. 乡村振兴下湖北山地传统村落整体防灾策略[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8:205-212.
[6]万艳华,陈笛. 人工湿地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策略——以湖北省蕲春县松杨村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874-882.
[7]孙婷,牟俊,万艳华. 新常态:公平与效率并重——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5:420-430.
[8]韦琼椿,万艳华. 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以湖北省蕲春县三码河新型农村社区为例[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C].,2015:1341-1352.
[9]郭伟鹏,万艳华. 传统山水观念对当代城乡规划与设计的启示[A].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5:131-140.
[10]王冰杰,万艳华,赵雪媛. 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探讨——以武汉市为例[A]. 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8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技术手段、评价体系[C].2014:119-121.
[11]王冰杰,万艳华.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及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启示[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1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的标准探讨与未来展望[C].2014:37-41.
[12]牟俊,孙婷,万艳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A]. 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6-9.
[13]卢彦静,万艳华.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高新区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用地规划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487-498.
[14]韦琼椿,万艳华. 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规划失效与改进方法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397-408.
[15]陈楠,万艳华. 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武汉市雨洪调控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工程规划)[C].2012:41-47.
[16]于倩倩,万艳华. 产城互动模式及规划对策研究——以永安北部工业城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1352-1362.
[17]张超荣,万艳华,屠李. 公共政策导向下的规划评审制度改革[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1961-1971.
[18] Wan Yanhua# ; Gu Wenyue; Yu SIyu; Sun lianghui,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the urban overall landscape planning,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NanJing, 2011.6.24-2011.6.26 .
[19] Wan Yanhua #; Wu Fan; Zhu Peijuan,Color design of architectures in YueLu-Mountain university grou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CTAS 2011), Xi'an, 2011.9.22-2011.9.24 .
[20] Wan Yanhua #,Yu Siyu,Du Jin,Explore the lakefront landscape design of Wuhan East Lake with cubis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MT 2011),Hang zhou,2011.7.26-2011.7.28 .
[21] hanzheng-street in the view of heritage protec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MT 2011), Hang Zhou, 2011.7.26-2011.7.28 .
[22] Wan Yanhua# ; Du Jin,The value and protection of spontaneousblock of.
[23] Wan Yanhua# ; Zhao Wenheng,One Way to Achieve “Green Traffic”:Traffic Design Study of Road Crossing a Three-lane Rode Section, 第九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Ha Erbin, 2010.10.22-2010.10.24 .
[24] Wan Yanhua# ; Du Jin,The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 form in Xinyang from a view of experience, “低碳城市与建筑”2010首届中英高端论, Ha Erbin, 2010.12.9-2010.12.10 .
[25]万艳华,曹西强,滕苗. 晋城市资源型产业空间转型的原则与模式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3093-3101.
[26]万艳华,滕苗,曹西强. TFO视角下的大规模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认识[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4468-4476.
[27]万艳华,杜锦,姚维勉. 遗产保护视角下汉正街自建街区的价值与保护[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113-117.
[28]湖北山区小城镇规划设计特点与对策. 湖北二十一世纪小城镇发展战略研讨文集,2010.1.1
报纸文章:
1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四) 万艳华 中华建筑报 2006-09-21
2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三) 万艳华 中华建筑报 2006-09-14
3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二) 万艳华 中华建筑报 2006-09-07
4 我国古代园林的风水情结(一) 万艳华 中华建筑报 20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