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海南水产科研的理论与实践: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论文选编》,海洋出版社,2006年。
《蓝色的畅想》,海洋出版社,2007。
《海南水产科学研究文集--纪念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成立50周年》,海洋出版社,2008年。
发表论文:
1 池塘养殖石斑鱼鱼蛭病防治实验 王永波; 符书源; 李丙顺; 郑飞; 王国福;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海研热带海水鱼类良种场 热带生物学报 2011-03-25
2 点带石斑鱼不同养殖方式试验 李向民 ; 谭围; 陈傅晓; 李芳远; 曾关琼; 唐贤明; 隋曌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科学养鱼 2010-02-10
3 豹纹鳃棘鲈仔、稚、幼鱼的形态观察 符书源; 王永波; 郑飞; 王国福;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热带生物学报 2010-06-25
4 小剂量辐照在南美白对虾育苗生产中的应用 唐贤明; 隋曌;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水产养殖 2009-01-01
5 大珠母贝人工苗水泥池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刘建业; 曾关琼; 喻达辉; 李向民; 谷龙春; 沈铭辉; 吴开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福建水产 2009-03-25
6 大珠母贝人工苗水泥池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刘建业; 曾关琼; 喻达辉; 李向民; 谷龙春; 沈铭辉; 吴开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安徽农业科学 2009-03-20
7 南美白对虾北方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李向民; 何玉贵; 覃锐; 曾令明; 刘天密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邮编 【期刊】科学养鱼 2007-01-10
8 漠斑牙鲆养殖技术之三 海南漠斑牙鲆养殖技术 唐贤明; 刘天密; 隋曌 ;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产 2007-02-05
9 海南水泥池养殖半滑舌鳎试验 唐贤明; 隋曌; 李向民; 杨明秋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邮编 【期刊】科学养鱼 2007-05-10
10 海南经济特区渔业实践探索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海口 【期刊】中国渔业经济 2007-02-28
11 蓝子鱼池塘养殖技术 陈傅晓 ;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邮编 【期刊】科学养鱼 2005-11-10
12 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 方哲; 李向民; 卢家书; 符书源; 符泽雄; 覃锐; 李虎军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产 2004-01-05
13 养虾业成为海南省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局 【期刊】中国水产 1999-02-15
14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之一)——南美白对虾原种亲本引进及种苗繁育试验 李向民; 陈忠文; 何玉贵; 曾令明; 覃锐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产 2002-02-15
15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 (之一)南美白对虾仔一代亲虾保种技术研究 李向民; 何玉贵; 覃锐; 曾令明; 李丙顺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产 2002-07-15
16 开发利用西、中、南沙群岛渔业资源的问题以及对策 李向民 海南省渔业开发有限公司 【期刊】海洋渔业 1994-06-15
17 万泉河流水网箱养殖罗非鱼高产技术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局办公室 【期刊】中国水产 1997-11-15
18 万泉河流水网箱养殖罗非鱼高产技术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局办公室 【期刊】内陆水产 1997-11-05
19 名贵的金枪鱼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局 【期刊】水产科技 1997-12-15
20 关于加快海水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李向民 海南省水产局 【期刊】今日海南 1998-04-30
21 我国对虾养殖与国外情况分析 李向民; 唐贤明; 隋曌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 【会议】2009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10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李向民:绿色渔业耕耘者
见到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没等记者开口,他就一脸喜气地说:“我们的申报刚刚被批准了,海南开始筹建国家第一个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本来,采访是冲着李向民个人和研究所前不久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来,没想到又第一时间听到了这个关于“绿色对虾”——南美白对虾的好消息。
也许是天生与虾有缘,李向民生在琼海,从小看着渔民捕虾,上山下乡到农场干的是养虾,上大学选择的又是海洋渔业专业。来到水产研究所,正逢虾业危机,白斑病搅得养虾业近乎全军覆没。为应对危机,李向民拜访了国内外养虾专家,阅读了大量资料。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引进适合在海南岛生长的优质虾种。经过比较,李向民决定引进南美白对虾,因为这种虾生长在南美太平洋东岸的墨西哥湾至智利湾,那里气候和海水条件与海南相似,特别是美国夏威夷已经成功引进了南美白对虾,夏威夷的地域、气候等条件与海南更为相像。
2001年3月,李向民拿到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南美白对虾的第一张准行证。看着700对被呵护着远道而来的南美白对虾,一种使命和责任感从他心底油然升腾:一定要用无公害养殖技术培育虾苗,让“绿色对虾”在海南繁殖成功,让它们走出海岛,走出国门!
繁养“绿色对虾”谈何容易。李向民把铺盖卷、书和资料都搬到了实验室,观察、记录,一熬就是一个通宵。他领着科研人员,先是摸索出了适合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水质和温度,然后研制出以鱼粉、麦片、玉米、豆膜为主要成份的虾饲料。养殖过程中,他们不但不投放抗生素等禁用渔药,还利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残留,再结合温性中草药防治虾病,成功繁育出通过国内外鉴定的“绿色对虾”。虾存活问题解决了,接着又攻克繁殖问题。按照常规,南美白对虾每年产卵一至二次,李向民大胆创新,对种虾中的母虾采用右眼设障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重复产卵。短短数年间,海南省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迅速壮大,年产量扩展到近十万吨,年产值达几十亿元,南美白对虾成为海南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产业。从2002年起,农业部批准李向民引进选育的SPF(南美白对虾)品系为适合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良种,“绿色对虾”虾苗已畅销于广东、广西、浙江、天津、辽宁等11个沿海城市和10个内陆省份,同时远销东南亚和韩国、越南。2003年,李向民完成了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编制《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规范》专著;2004年,海南省水产研究所被国家批准为南美白对虾良种场。
实际上,李向民的视线不光停留在养虾业,还投到了开发和培育新的鱼类、贝类、蟹类等水产品上。他不只是“绿色对虾”的播种者,更是绿色渔业的耕耘者。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3-23
媒体报道二:
爱岗敬业 记海南海洋水产科技创新带头人李向民
南海网8月27日电 (南海网记者杨婷婷) 2000年8月,李向民服从组织安排,从省海洋与渔业厅处长岗位转任研究所所长,离开了工作环境稳定的公务员队伍到“转制断奶”的科研机构。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挑重担,任劳任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艰苦创业,反复实践,使该所在科技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良种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带出一支德才兼备、学科设置合理、人才结构优化的水产科技创新团队,使该所在热带海水水产良种繁育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西中南沙群岛渔业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十年共获得16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3项。
刻苦攻关成功引进凡纳滨对虾李向民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重点项目,精心组织实施36项重点科研项目,主持实施8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现代农业、育种工程、星火科技及省重点科研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及时转化成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上世纪末,我国对虾病害蔓延,迫切需要引进新的主导品种。李向民积极争取农业部的进口许可,首次通过海关、检验检疫机构批准,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凡纳滨对虾原种亲本,突破了引种、育苗、养殖、保种的关键技术。 2003年3月,农业部发布公告(第256号)批准所“选育的SPF凡纳滨对虾为适宜在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的从境外引进的新品种”;2004年10月,主持建设的国内首个国家级凡纳滨对虾良种场通过农业部验收挂牌;协同合作单位迅速将这一优良品种推广至全国沿海11个省份,养殖面积24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年产值达300亿元,为我国重返世界养虾产量第一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08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科技部批准以该所良种场为龙头的“海南冯家湾—椰林湾”对虾育苗基地为首个“国家级对虾育苗星火产业带”。
深入调查 开发养殖新模式
李向民主持农业部下达的“开发利用西、中、南沙群岛渔业资源”项目,开展上中层鱼类资源调查,并组织渔船770艘次,10946人次投入生产,航迹遍及130多个岛礁和沙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维护领海权益,开发南中国海丰富的水产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他主持“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率先突破了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南海区鱼类无公害养殖及新型深水网箱研制与示范”课题、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海南后水湾深水网箱养鱼基地建设”,突破了网箱研制和安装、无公害养鱼、饵料配制、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促进海南深水网箱养鱼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深水网箱养鱼基地。
注重平台建设 注重成果转化
李向民所在的研究所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争取资金5800万元,现已在海南省琼海市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设备先进、国内一流的科研基地;已立项在海口市建设现代化的科研实验室;正在建设“国家级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研发并繁育出南美白对虾、方斑东风螺、宽额鲈、大珠母贝、东星斑、杂色鲍、千年笛鲷、卵形鲳鲹、紫海胆等养殖新品种,探索出高位池健康养殖、工厂化集约养殖、深水网箱养鱼、港湾底播等几种新型增养殖模式,八年共生产8500亿尾优质健康水产苗种供应全国各地。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服务,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26期,培训渔民12000多人次,还通过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为渔民排忧解难,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农业部、科技部、国家农综办和外国专家局分别授予“国家级水产良种场”、“国家星火科技专家模式示范单位” 、“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水产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该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来源:南海网 2010年08月27日
媒体报道三:
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科海弄潮,志在蓝色海疆
海南新闻网12月5日消息:眼前的李向民温和敦厚,似乎让人很难把他与带着转制单位搏浪市场、屡创辉煌的改革典型联系起来。或者说,从直观上看,李向民更像一位谦谦有礼的儒者。
然而这个谦谦儒者却拥有一连串响亮的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特贴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15工程人才”等,它们凸显着李向民由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再到成功企业家的人生轨迹。
义无反顾,接掌“断奶”单位
2000年8月,李向民从省海洋与渔业厅机关调任省水产研究所所长。
早在上任之前,李向民就已知道省水产所不久将转制、“断奶”,实行企业化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想到自己曾在基层摸爬滚打十多年,好不容易才调到机关,刚刚过上几年安稳日子,不惑之年又被推上改革的风口浪尖,到转制、“断奶”单位承受市场经济的捶打,李向民刚开始思想顾虑重重。
老天似乎也要考验李向民。上任不久,海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倾盆大雨连下几天几夜,远在琼海长坡的省水产所科研基地因地势低洼,遭受洪水包围,基地养殖池里养殖的对虾、鲍鱼等因池水盐度急剧下降,面临着大量死亡的威胁。
正在省里开会的李向民下午接到基地打来的告急电话后,立即乘车赶往琼海长坡。
当时,大雨如注,东线高速公路因河水上涨已经多处交通中断。辗转海榆东线赶到琼海嘉积后,天已擦黑,通往长坡的唯一公路有多处水浸,根本无法通行。一路上牵挂着基地安危的李向民心急如焚,租了一辆摩托车继续赶路,遇到水淹之处,再到附近村庄雇请村民撑船摆渡。
晚上8点多钟,李向民终于赶到基地附近的公路边上。当时,基地正被洪水团团围困,李向民二话不说,跳进湍急的水流里,趟着齐腰深的水,奋力往基地走去。
李向民的到来,给基地职工撑起了主心骨,大家按照所长的安排各自忙了起来。在测量养殖池的盐度后,李向民决定派人前往文昌购盐投放,提高池水盐度。盐运回来后,大家又各司其职,搬运、搅拌、投放,再测水质……
一连三天三夜,李向民坚持与大家一起奔忙在基地里,保住了大量虾苗、鲍苗。更重要的是,几天几夜的奋战,凝聚了人心,凝聚了信任。
李向民这一亮相,使水产所职工对这位新所长刮目相看,对“断奶”心存疑虑的职工们,安下心来。
慧眼识珠,壮大对虾产业
稳定了所里的局面之后,李向民开始思索水产所的发展道路,寻找可以倚赖的支柱产业。
当时,南美白对虾在我省刚刚被引进,这个养殖新品种与高位池高密度精养模式结合,发展势头甚为迅猛。
但是,在南美白对虾被引进之前盛行的斑节对虾养殖,当时因频繁发病而大幅度萎缩;在我国北方沿海盛行的中国对虾养殖,在兴旺一阵后也已风光不再。南美白对虾养殖是否也会重蹈覆辙?
经过缜密调查和多方考证,李向民认为,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养殖滑坡,主要原因是选种不规范、近亲繁殖,造成种质退化。
要保持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长盛不衰,必须引进原种,再通过选种、保种,保持其种质优势。经过多方奔走,2000年底,省水产所获得了国家农业部签发的我国第一个南美白对虾亲虾进口许可证,于2001年3月首次从美国夏威夷引进了700对南美白对虾亲虾。此后,省水产所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原种亲本,目前已引进南美白对虾原种亲虾8批次、5000多对。
随后,省水产所成立了课题攻关组,由李向民担任课题组组长,与中山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协同攻关。此外,李向民还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夏威夷大学王兆凯教授和袁海博士,台湾水产种苗协会秘书长于乃衡及虾类专家林湘源担任技术指导,重点解决原种选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在此基础上,省水产所利用其科研基地良好的水产种苗培育设施,严格按照原种选育技术规程,培育出大量具有原种优势的南美白对虾幼体、苗种、亲本,提供给我省的虾苗场和养殖户。在省水产所的哺育下,短短数年间,我省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迅速壮大,年产量扩展到8万多吨,年产值达 20多亿元,并有虾苗出口国外。
虾苗培育和推广,在壮大我省养虾业的同时,也为该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光是虾苗和亲虾的单项收入,水产所每年就有200多万元收入。
殚精竭虑,营造创业氛围
去年五一前夕,正在天津忙于虾苗培育合作项目的水产所工程师何玉贵和几位同事,几乎同时接到了远在海南的妻子打来的电话:李所长安排我们这些家属,明天专程到天津看你们。
原来,水产所当时正与天津的一个虾苗场合作,在当地培育虾苗。春节过后不久,何玉贵就率所里的几位同事一起来到天津实施合作项目,一连忙了几个月,五一适逢项目实施进入关键时刻,未能请假回家。李向民看到眼内,记在心上,专门安排这几位部下的家属,利用假期到天津看望丈夫。
科研人员是科技单位的基石,李向民不仅尽量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还想方设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围绕这一思路,李向民积极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推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与目标责任制管理,课题主持人可编制课题和挑选课题参与人员,有权支配课题经费。科研人员收入与科研成果挂钩,年终从利润中提取25%作为奖金,按个人贡献的大小分配,彻底打破“铁饭碗”。
李向民还把全所划分为科研、开发生产和后勤服务三大块,精简后勤人员,加强科研、生产第一线。同时,根据科研、生产的需要,突破人员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的约束,先后引进、招聘专业技术人才10多名,进一步壮大了水产所的科研力量。
转制使水产所由事业性质转变为企业,但李向民坚持认为,水产所承担国家科研任务的职能不能变。经过多方争取,水产所先后得到了国家部委及省里有关厅局下达的30余项科研任务,获得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经费2000余万元。水产所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目前,省水产所科研中心已被国家农业部、国家农综办等批准为“国家级热带海水水产良种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国家引进外国智力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等,被省政府批准为“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5年来,省水产所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来源: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2005-12-06
媒体报道四:
李向民委员建议:建设水产“南繁”育种基地
南海网1月27日消息:南繁育种基地扎根海南数十年,农业科技人员在海南这块土地上培育的良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南繁育种”在业界声名显赫。受此启发,李向民委员在政协海南省五届一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发挥 热带环境资源优势,建设水产“南繁”育种基地。
李向民认为,海南岛地处热带,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独特,生物一年四季均没有生长停滞期,遗传育种条件得天独厚。我省目前已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水稻 “南繁”育种基地。而作为海洋大省,海南同样是水产“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李向民告诉记者,建设水产育种基地,我省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对虾、罗非鱼、石斑鱼、卵形鲳鲹、军曹鱼、东方鲀、鲷科鱼类、鲍、东风螺等品种已形成了立足海南、服务全国的热带水产育种体系,每年都向内陆省份提供200亿尾以上优质健康水产苗种,不仅拓展了我省水产苗种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让李向民颇感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热带水产南繁育种基地尚未系统地建立起来,无法与水稻南繁育种基地比拟,仍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李向民认为,充分发挥热带环境资源优势,建设水产南繁育种基地十分必要。
为此,李向民提交提案,建议建立“国家热带水产良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相应成立“海南省热带水产育种领导小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结合热带水产育种产业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分期建设,将基地建设作为我省海洋与水产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增加水产育种基本建设和科研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投资。
李向民认为,基地的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建议按照水产育种产业的发展规律, 逐步构建热带水产育种体系,包括遗传育种中心——良种场——育苗场;建议加快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员”,加强热带水产育种科研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建议引进“国家队”加盟热带水产育种研发。另一方面,继续引进其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成熟技术,产学研相结合,采取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方式,提升我省热带水产育种研发水平。
来源的:南海网 2008年01月28日
媒体报道五:
一个水产科技工作者的超越之路
“转制”压力化动力
李向民,海南省渔业厅正处级干部,年仅33岁就已是高级工程师。2001年,本期望在机关就这样“呆”下去的他,却在全国科研院所即将转制、部分单位将“断奶”时,被组织调任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所长。
这一刻的李向民,自身同样面临着“转制”。“本来在基层已经工作了10年,到机关工作才四年就又要转到企业,我难以面对这一现实。况且,在机关工作的几年中,每年干部考核组织上都给予充分肯定,怎么也轮不到我被‘下放’呀?从一个省政府的处长变成‘企业人’ ,这对于我来说确实存在自我超越的问题。”李向民向记者袒露了当时的心态。
就在这一年,海南省政府发文决定该所转制;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1月就终止该所人员预算拨款,要求“自我找米下锅”。但研究所仍然要承担渔业资源调查、海淡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良种良苗引进繁育、养殖病害防治等基础研究以及应用推广职能。
更让李向民“闹心”的是,水产所干部职工吃了四十多年的“皇粮”,“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全所共38人,其中办公室后勤人员就近20人,占了将近一半。面对困难和压力,李向民没有退缩,而是与全体干部职工分析了转制的利弊。
李向民说,原来的固定工资没有了,过去是拿来资金就搞项目,赚钱不赚钱都有饭吃,现在就没有这个条件了。但另一方面,海南岛四面环海,是全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地处热带,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压力开始转化为动力。全所重新划分为科研、开发生产和后勤服务三大块,精简后勤人员,加强科研、生产第一线,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13人,使从事科研和开发生产的力量成倍增加。
科研项目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可以挑选课题和参与人员,独立支配科研经费,做到责、权、利协调统一。鼓励学科带动人和骨干多领项目、多出成果,按贡献计酬。养殖对虾稳住“阵脚”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李向民把对虾养殖业确定为发展的重点。
对虾养殖是海南省水产养殖的第一产业,并有迅速扩大发展之势。尤其是冬季,全国只有海南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活虾,一枝独秀,举足轻重。
但是海南原来养殖的对虾品种已退化,病害蔓延,单产下降,急需引进抗病力强,优质高产的良种。经过前期引进、试验、研究、鉴定,南美白对虾较适应海南省和我国沿海生态环境,是引进的最佳新品种。它还适合高密度养殖,可以在高位池里投到10到 20万尾来养,是其它苗种的几倍,抗病力相对比较强,市场广阔,适合全球各国人的口味,销售区域很大。
于是,李向民把引进和繁育推广南美白对虾作为全所工作的重点,几年来分12批从美国夏威夷引进南美白对虾SPF原种健康亲本4800对,精心培育,掌握了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保种育种全过程的技术和工艺流程。
“当然,在引种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美国夏威夷提供的亲虾质量很好,引入我国后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适应问题,由于夏威夷的生长环境优越,在我们这里某些环境较差的虾塘就会出现抗逆性差、大量死亡的现象。最后我们通过推广对虾养殖改良新技术,用从美国引进的第一代虾种与我们繁殖的第二代虾种进行杂交,既提高了抗病能力,又具有生长快的原种优势。”李向民说起对虾就止不住口。
经过短短三年间,水产所直接育成和供应市场的无节幼体达450亿个,虾苗12.5亿尾。同时繁育了“仔一代”、 “仔二代”亲虾八万对,畅销全国18个省市,出口东南亚5个国家,创造了可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水产良种场铸就新希望
在稳住阵脚之后,李向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带领水产所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水产所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的“海南热带海水水产良种场(下称良种场)”,已于今年9月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正式命名国家级“海南热带海水水产良种场”。
良种场已成为热带海水水产苗种科研开发、示范、培训基地,国家科技部批准为“海南省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水产分院”;海南省科技厅批准为“ 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水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科学普及基地”等。
“技术上是大家的表率,工作上思路明确,既能大胆管理又能做到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和他在一起工作的感觉是‘累而愉快’。”这是11月15日,水产所的同事们在推荐他为海南省劳动模范时的评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向民4年工作中先后成功完成了2次人生的自我超越:从一名机关处长到一名技术管理干部,从一名高级工程师到研究员,并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称号;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海南省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等十几项荣誉。
就是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又传来消息,该省8名新荣获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的人员中,李向民位列其中之一。
来源:工人日报 200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