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信息:
雷明堂 ,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广西贺县人,博士。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
1986、1989和1995年先后在成都理工大学获得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硕士毕业后,一直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工作,现任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首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创新基地,被聘为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本科。
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硕士。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成都理工学院,工程地质,博士。
1989年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从事岩溶工程地质研究工作。
1992年晋升为助理研究员,任岩溶塌陷课题组组长,专门从事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研究工作。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1999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2000年任广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001年首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创新基地,被聘为岩溶地质灾害领域研究员。
2003年成立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出任中心负责人。
社会任职:
1.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会员。
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5. 广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6.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中国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委。
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研究生数十名。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岩溶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
主要成就:
1、组织筹建了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室,为岩溶塌陷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1993年,在地质行业基金的资助下,组织开展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建成了大型岩溶塌陷模型试验室,可以模拟不同土层结构、不同岩溶管道开口、不同地下水动力条件下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这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唯一向外提供服务的模型试验装置。
试验室的建成后,获得了同行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先后完成了武汉、唐山、湘潭、玉林、铜陵、桂林等六城市的岩溶塌陷试验工作。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① 证明了土体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发生渗透变形是抽水(蓄水)活动中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抽水导致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发生变化,加速上覆土层中孔隙水的渗流,当孔隙水渗出点处的水力坡度大于临界值时,土体将发生渗透破坏,最终导致塌陷。
② 证明了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在岩溶塌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可以运用岩溶管道系统水(气)压力的变化幅度、速度作为岩溶塌陷触发判据,对塌陷发育的时间作出预警。
③ 试验结果还证明,土层对塌陷形成的影响指标主要是土层结构和底部土层的特征,在土层结构方面,二元结构土层(砂卵石层直接覆盖在基岩上)最有利于塌陷的发育,其次是三元结构(上部为粘性土、中部为砂卵石层、底部为粘性土)或多元结构、一元结构(均一粘性土)。在第四系底部土层的特性方面,粘土含量的越高,越不利于塌陷的发育。上述成果,既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基础,也为岩溶塌陷的时空预报指明了方向。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城市和工矿企业废液处理(堆放)场地的塌陷危险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的制定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工业废液诱发岩溶塌陷的试验研究方案,并于2000在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的特点,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开始组织实施了工业废液诱发岩溶塌陷的试验研究工作,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化学作用的角度,研究废液与塌陷的关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工业废液对塌陷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土壤中的碳酸岩盐、含氧铝化合物及可溶性硅酸盐等物质的溶蚀,降低土体的内聚力和发生渗透破坏的临界水力坡度,使土体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更容易发生破坏。这一成果,对废液处理场地塌陷的责任判定、潜在塌陷危险性评价以及处理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2、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方法,提高了岩溶塌陷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岩溶地质灾害防治决策的基础,1993年,首次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已知塌陷、土洞或土层扰动点信息,运用栅格数据图像处理技术,对具有不同来源的各影响因素数据(岩溶发育程度、土层结构、底部土层性质、岩溶地下水承压性、岩溶地下水波动幅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根据数据详细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建立研究区塌陷发育的危险性判别模型,进而对整个研究区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先后完成了唐山市(1995)、湘潭市(1997)、玉林市(1998)、六盘水市(2001)等城市的岩溶塌陷评价工作,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为了更好地为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99年,首次提出了城市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在评价潜在岩溶塌陷危险性的同时,对塌陷可能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评估过程采用了基于栅格数据的GIS技术,对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可以作出快速反应,直接生成工作区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图和风险图,决策部门可根据风险分布情况,确定优先防治区域。目前,已完成六盘水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1:1万)、桂林岩溶塌陷风险评估、玉林岩溶塌陷风险评估等项目,2002年,首次完成全国地面塌陷灾害风险区划工作(1:400万)
2001年,在国土资源部自由探索项目的资助下,负责开展“工程建设用地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岩溶区工程建设用地岩溶塌陷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岩溶塌陷灾害勘察、试验测试分析和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直接为生产服务。
3、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使岩溶塌陷灾害数据管理上升到可视化水平
1996年,组织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桂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岩溶塌陷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对岩溶塌陷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资料和城市信息资料进行自动化、可视化的管理。市级塌陷管理系统均收录了所在城市所有塌陷点记录、基础地质图件、钻探物探资料、地下水监测数据、地下水开采井和城市市政信息(如街道分布、房屋建筑等),具有快速查询、动态数据管理及制图等功能,可以直接为抢险救灾、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灾害风险评估、地质灾害防治以及灾害规律研究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在塌陷发生时,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快速获得塌陷点附近的基础地质条件,如:土层厚度、地基状况、地下水位变化幅度等;得到最近距离的历史塌陷、地下水开采情况;对塌陷点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有关部门就可据此制定处理方案、作出抢险决策。因此,系统一推出,就获得了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已组织开发了广西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1998)、贵州六盘水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2001)等市级塌陷管理系统。
1998年,组织开发的中国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收录了全国1400多个塌陷点的详细记录(包括塌陷点行政区划位置、经纬度坐标、塌陷时间、塌陷坑个数、塌陷原因、经济损失、处理情况等),系统同时收录了1:400万中国可溶岩分布图、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等系列图件,这是我国目前收录资料最完整的塌陷信息系统,在开展全国岩溶塌陷风险区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首次提出通过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动态监测进行塌陷预报的成套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监测站,为全面开展岩溶塌陷预测预报研究工作提供了试验场地
由于岩溶塌陷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在空间上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岩溶塌陷灾害的时空预测预报已成为岩溶塌陷防治研究中具有国际性的最突出的前沿课题,这一问题的突破,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已完成的多个城市岩溶塌陷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岩溶水压力的变化,尤其是突发性变化与岩溶塌陷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1999年,率先提出了通过对岩溶系统的水(气)压力实施连续监测,开展岩溶塌陷预测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广西桂林柘木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岩溶塌陷自动监测预报试验站,并于2002年2月22日投入运行,为全面开展岩溶塌陷灾害的预报研究提供了试验研究基地。监测结果表明在压力变化幅度、频率最大的地区(I监测区),塌陷最发育;而在压力变化最平稳的地区(II区),基本上没有塌陷发生。这证明了岩溶管道系统水压力变化与塌陷发育有明显关系这一由实验室获得的规律在现场同样有效,通过岩溶管道系统水压力变化的动态监测,完全可以达到对塌陷发生的时间进行预报的目的。
认定成果:
1 高速铁路复杂岩溶勘察成套技术及应用 蒋良文;朱颖;许佑顶;许模;雷明堂 ;李光伟;屈科;王茂靖;魏永幸;王科;吴俊猛;胡清波;杜宇本;王子江;毛邦燕;冯涛;崔建宏;宋章;曹化平;付开隆;雷旭友;蒋小珍;张广泽;赵平;庞应刚;康小兵;李坚;张强;王栋;林之恒;杨艳娜;喻洪平;何平;杨英;曹云勇;李建强;许胜;李森;牟元存;丁浩江;等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
2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蒋小珍;雷明堂 ;郑小站;管振德;陈平;潘宗源;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覃有强;吴远斌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4
3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推广应用示范 罗强;马平均;康厚荣;谭捍华;梅世龙;吴大鸿;周正峰;母进伟;何文勇;阮有力;陈芳;谢明宇;龙万学;管桂平;周大庆;王瑞甫;王佳权;肖涛;唐军;彭建国;孟庆山;雷明堂 ;凌建明;胡绍刚;余崇俊;覃杰;戴旺;任达成;戴建玲;费小申;蒋培洲;汪稔;袁馨;张弢;赵青;陈勇;赵杰华;包雯;王宇;邓飞等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11
4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能力评价及施工综合技术研究 邓家喜;胡柏学;王浩;袁铜森;雷明堂 ;赵明华;戴国亮;蒋小珍;钟珍云;杨明辉;王淑英;龚维明;杨春林;邓廷权;苏永华;徐宏光;谭华;张敏;管国东;张维军;邹新军;蒋冲;张胜;王双六;刘长平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2009
5 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能力评价及施工综合技术研究 邓家喜;胡柏学;王浩;袁铜森;雷明堂 ;赵明华;戴国亮;蒋小珍;钟珍云;杨明辉;王淑英;龚维明;杨春林;邓廷权;苏永华;徐宏光;谭华;张敏;管国东;张维军 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 2009
6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 康厚荣;罗强;梅世龙;余崇俊;彭建国;凌建明;谭捍华;张林;吴大鸿;林家胜;费小申;芮勇勤;何文斌;马平均;陈勇;吴建宁;赵杰华;母进伟;胥灿辉;周晓娟;杨德龙;杨志刚;何文勇;雷明堂 ;黄家会;汪稔;梁军林;张重禄;周明凯;唐绍辉;李北星;吴湘滨;宋雷;邓家喜;何明勤;程星;孟庆山等 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2006
7 岩溶地区公路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梅世龙;母进伟;周大庆;石连富;杨志刚;何文斌;金书滨;芮勇勤;吴建宁;雷明堂 ;彭建国;阳军生;王淑英;邓家喜;陈昌富;李厚祥;唐绍辉;王家臣;周旭;梁军林;杨天鸿;唐春安;于德介;蒋小珍;方建立;朱自强;傅波;李瑜;赵明华;吴从师;曹文贵;蒙彦;钱庆强;袁臻;刘多文;戴建玲;王浩等 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总公司 2006
8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 袁道先;裴建国;章程;谢运球;何师意;雷明堂 ;曹建华;蒋忠诚;郭芳;姜光辉;宋爱玲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04
9 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张梁;殷坤龙;雷明堂 ;高兴和;张业成;李闽;张明燕;朱良峰;蒋小珍;樊运晓;金晓媚;冯春涛;白雪华;穆春芳;吴益平;张桂荣;李瑜;毛学翠;尤孝才;王联军;孙贵尚;张春山;胡景江;吴安平;解梁秋;徐明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2002
10 桂林市岩溶塌陷预测预报方法综合研究 雷明堂 ;李瑜;蒋小珍;甘伏平;蒙彦;兰承德;俞敏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02
11 贵州六盘水市岩溶塌陷评价预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雷明堂 ;蒋小珍;周立新;李瑜;王瑞江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00
12 湘潭市岩溶塌陷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报告 盛玉环;雷明堂 ;周锦忠 湖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1996
发明专利:
发明公开:
[1]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罗伟权,潘宗源,周富彪. 一种岩溶区野外水样采集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683585A,2021-04-20.
[2]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罗伟权,潘宗源,周富彪. 岩溶区野外水样采集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557099A,2021-03-26.
[3]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罗伟权,潘宗源,周富彪. 岩溶区野外基于无人机远程水样采集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557100A,2021-03-26.
[4]蒙彦,雷明堂 ,李卓骏,周富彪,贾龙,殷仁朝,戴建玲,蒋小珍,管振德,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罗伟权,马骁. 一种隧道涌水量监测仪器的保护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539085A,2021-03-23.
[5]蒙彦,赵信文,郑小战,雷明堂 ,周心经,蒋小珍,贾龙,戴建玲,管振德,吴远斌,潘宗源. 一种失衡触发式危岩崩塌报警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466092A,2021-03-09.
[6]蒙彦,赵信文,郑小战,董志明,雷明堂 ,周心经,蒋小珍,李卓骏,贾龙,程小杰,周富彪. 基于WIFI定位的管道型岩溶地下空间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462448A,2021-03-09.
[7]蒙彦,杨川,雷明堂 ,董志明,许泽琪,尹海龙,李卓骏,历永杰,郭宝德,戴跃文,蒋小珍,戴建玲,贾龙. 一种钻孔雷达天线辅助移动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360437A,2021-02-12.
[8]蒙彦,赵信文,雷明堂 ,郑小战,李卓骏,周心经,蒋小珍,戴跃文,聂家立,贾龙,殷仁朝. 一种多参数一体化岩溶塌陷监测预警装置及其工作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330927A,2021-02-05.
[9]蒙彦,郑小战,周心经,冯涛,黄胜平,雷明堂 ,李卓骏,蒋小珍,贾龙,戴建玲,殷仁朝. 一种利用土洞气体监测预警岩溶塌陷的装置及工作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309088A,2021-02-02.
[10]贾龙,雷明堂 ,李录娟,蒙彦,蒋小珍,潘宗源,殷仁朝,戴建玲,管振德,吴远斌,周富彪,程小杰,罗伟权. 一种可控制土洞形成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0887954A,2020-03-17.
[11]蒙彦,郑小战,雷明堂 ,周心经,李卓骏,蒋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贾龙,罗伟权,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马骁. 土洞气体示踪试验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0715890A,2020-01-21.
[12]蒙彦,郑小战,雷明堂 ,周心经,蒋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贾龙,罗伟权,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马骁,李卓骏. 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试验系统[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0716030A,2020-01-21.
[13]管振德,袁泉,张强,蒙彦,雷明堂 ,蒋小珍,戴建玲,吴远斌,程小杰,殷仁朝,罗伟权. 多功能钻孔探障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0146938A,2019-08-20.
[14]贾龙,雷明堂 ,蒋小珍,蒙彦,潘宗源,殷仁朝,管振德,戴建玲,吴远斌,罗伟权,程小杰. 一种在深钻孔中布设垂直光纤并注浆封孔的方法[P]. 广西:CN109083639A,2018-12-25.
[15]贾龙,雷明堂 ,蒙彦,蒋小珍,殷仁朝,吴远斌,潘宗源,管振德,戴建玲,罗伟权,程小杰. 一种单钻孔地质雷达定向反射成像的探测方法[P]. 广西:CN109031430A,2018-12-18.
[16]贾龙,雷明堂 ,蒙彦,蒋小珍,戴建玲,管振德,罗伟权,吴远斌,潘宗源,殷仁朝,刘忠亚. 一种模拟岩溶土洞形成演化的三维建模方法[P]. 广西:CN107256301A,2017-10-17.
[17]管振德,张劲松,姜伏伟,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罗伟权,戴建玲,潘宗源,贾龙,吴远斌. 一种用于针孔渗透变形试验的水头压力控制系统及装置[P]. 广西:CN105021504A,2015-11-04.
[18]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吴远斌,潘宗源,姜伏伟,覃有强. 一种用于针孔渗透变形试验的装置[P]. 广西:CN104897549A,2015-09-09.
[19]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潘宗源,吴远斌,贾龙,张劲松,覃有强. 一种用于岩溶塌陷试验的水位波动控制装置及岩溶塌陷试验装置[P]. 广西:CN104897878A,2015-09-09.
[20]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管振德,吴远斌,罗伟权,贾龙. 一种用于监测岩溶塌陷水气压力的监测井及其成井工艺[P]. 广西:CN104005753A,2014-08-27.
[21]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吴远斌,覃有强,姜伏伟. 变载光纤应变岩溶塌陷过程模拟试验系统[P]. 广西:CN103983755A,2014-08-13.
实用新型:
[1]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罗伟权,潘宗源,周富彪. 岩溶区野外水样采集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4040756U,2021-08-24.
[2]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殷仁朝,程小杰,罗伟权,潘宗源,周富彪. 岩溶区野外基于无人机远程水样采集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4040757U,2021-08-24.
[3]蒙彦,雷明堂 ,李卓骏,周富彪,贾龙,殷仁朝,戴建玲,蒋小珍,管振德,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罗伟权,马骁. 一种隧道涌水量监测仪器的保护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3928457U,2021-08-10.
[4]蒙彦,杨川,雷明堂 ,董志明,许泽琪,尹海龙,李卓骏,历永杰,郭宝德,戴跃文,蒋小珍,戴建玲,贾龙. 一种钻孔雷达天线辅助移动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3627564U,2021-07-06.
[5]蒙彦,郑小战,雷明堂 ,周心经,李卓骏,蒋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贾龙,罗伟权,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马骁. 土洞气体示踪试验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1374446U,2020-08-28.
[6]蒙彦,郑小战,雷明堂 ,周心经,蒋小珍,戴建玲,管振德,贾龙,罗伟权,吴远斌,潘宗源,程小杰,周富彪,马骁,李卓骏. 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试验系统[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1374743U,2020-08-28.
[7]管振德,袁泉,张强,蒙彦,雷明堂 ,蒋小珍,戴建玲,吴远斌,程小杰,殷仁朝,罗伟权. 多功能钻孔探障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210015246U,2020-02-04.
[8]管振德,张劲松,姜伏伟,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罗伟权,戴建玲,潘宗源,贾龙,吴远斌. 一种用于针孔渗透变形试验的水头压力控制系统及装置[P]. 广西:CN204731133U,2015-10-28.
[9]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吴远斌,潘宗源,姜伏伟,覃有强. 一种用于针孔渗透变形试验的装置[P]. 广西:CN204694601U,2015-10-07.
[10]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潘宗源,吴远斌,贾龙,张劲松,覃有强. 一种用于岩溶塌陷试验的水位波动控制装置及岩溶塌陷试验装置[P]. 广西:CN204694704U,2015-10-07.
[11]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吴远斌,覃有强,姜伏伟. 变载光纤应变岩溶塌陷过程模拟试验系统[P]. 广西:CN203909033U,2014-10-29.
[12]蒋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吴远斌,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 一种基于岩溶系统水气压力的岩溶塌陷远程动态实时监测装置[P]. 广西:CN203858057U,2014-10-01.
发明授权:
[1]贾龙,雷明堂 ,李录娟,蒙彦,蒋小珍,潘宗源,殷仁朝,戴建玲,管振德,吴远斌,周富彪,程小杰,罗伟权. 一种可控制土洞形成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0887954B,2022-08-30.
[2]蒙彦,赵信文,郑小战,董志明,雷明堂 ,周心经,蒋小珍,李卓骏,贾龙,程小杰,周富彪. 基于WIFI定位的管道型岩溶地下空间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12462448B,2021-07-06.
[3]贾龙,雷明堂 ,蒙彦,蒋小珍,殷仁朝,吴远斌,潘宗源,管振德,戴建玲,罗伟权,程小杰. 一种单钻孔地质雷达定向反射成像的探测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9031430B,2020-04-14.
[4]贾龙,雷明堂 ,蒋小珍,蒙彦,潘宗源,殷仁朝,管振德,戴建玲,吴远斌,罗伟权,程小杰. 一种在深钻孔中布设垂直光纤并注浆封孔的方法[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9083639B,2019-07-16.
[5]管振德,张劲松,姜伏伟,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罗伟权,戴建玲,潘宗源,贾龙,吴远斌. 一种用于针孔渗透变形试验的水头压力控制系统及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5021504B,2018-05-29.
[6]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管振德,吴远斌,罗伟权,贾龙. 一种用于监测岩溶塌陷水气压力的监测井及其成井工艺[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4005753B,2017-01-25.
[7]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潘宗源,吴远斌,贾龙,张劲松,覃有强. 一种用于岩溶塌陷试验的水位波动控制装置及岩溶塌陷试验装置[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4897878B,2016-09-14.
[8]管振德,蒋小珍,雷明堂 ,蒙彦,戴建玲,罗伟权,贾龙,吴远斌,覃有强,姜伏伟. 变载光纤应变岩溶塌陷过程模拟试验系统[P]. 广西壮族自治区:CN103983755B,2015-07-08.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出版专著:
1、《岩溶塌陷灾害监测技术》, 蒋小珍 著 , 雷明堂 著 , 郑小战 著 , 管振德 著,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6-06
发表英文论文:
[1]Jiang, Xiaozhen*; Gao, Yongli; Wu, Yuanbin; Lei, Mingtang 。Use of Brilloui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to monitor soil-cave and sinkhole formatio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6, 75(3): 225.
[2]Fuwei Jiang, Jianling Dai, Mingtang Lei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ritical triggering condition of soilf ailure in subsidence sinkholes。Environ Earth Science, 2015, 1000(1): 100-109.
[3]Meng, Yan; Ji, Feng*; Jia, Long; Jiang, Xiao-zhen; Lei, Ming-tang 。A new approach for forecasting the appearance of sinkholes near the Jinshazhou tunnel。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71(8): 3339-3347.
[4]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2002, New advances in karst collapse research in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5)
[5]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2001, New advances of karst collapse research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8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 2001,
[6]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1994,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aturated-unsaturated flow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prevention of karst collapse.,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AEG, 1994,
[7] Mingtang Lei , Xiao Zhen Jiang & Li Yu, 1994, Model experiment of karst collapses., Proceedings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AEG, 1994。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Wanfang Zhou,蒙彦,吴远斌,管振德,贾龙,殷仁朝,潘宗源,尹欧,陈英姿,杨涛,雷柱平,黄敬军,杨荣康.长江经济带岩溶塌陷分布、成因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J/OL].中国地质:1-25[2023-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67.P.20230313.1704.010.html
[2]吴远斌,刘之葵,殷仁朝,杨建兴,罗伟权,雷明堂 ,戴建玲,潘宗源.湖南怀化盆地岩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J].中国岩溶,2022,41(05):759-772+807.
[3]贾龙,雷明堂 ,程小杰.基于井中超声波成像的岩溶特征高精度探测和评价[J].地质通报,2022,41(Z1):453-460.
[4]汤振,蒋小珍,陈立根,雷明堂 ,马骁,吴晟堂.龙门县某石灰岩采石场帷幕止水工程及注浆效果评价[J].中国岩溶,2022,41(01):47-58.
[5]吴远斌,刘之葵,殷仁朝,雷明堂 ,戴建玲,罗伟权,潘宗源.基于AHP和GIS技术的湖南怀化地区岩溶塌陷易发性评价[J].中国岩溶,2022,41(01):21-33.
[6]杜宇本,蒋良文,胡卸文,许模,雷明堂 ,胡清波.高速铁路复杂岩溶地质勘察及灾害防治[J].铁道工程学报,2021,38(04):16-21.
[7]吴远斌,殷仁朝,雷明堂 ,戴建玲,贾龙,潘宗源,马骁,周富彪.重庆中梁山地区隧道工程影响下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模式及防治对策[J].中国岩溶,2021,40(02):246-252.
[8]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罗伟权.极端气候与岩溶塌陷[J].中国矿业,2020,29(S2):402-404.
[9]蒙彦,郑小战,祁士华,雷明堂 ,李卓骏,贾龙.岩溶塌陷易发区地下水安全开采控制——以珠三角广花盆地城市应急水源地为例[J].中国岩溶,2019,38(06):924-929.
[10]姜月华,周权平,陈立德,倪化勇,雷明堂 ,程和琴,施斌,马腾,葛伟亚,苏晶文,李云,谭建民.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J].中国地质调查,2019,6(05):1-20.DOI:10.19388/j.zgdzdc.2019.05.01.
[11]蒙彦,郑小战,雷明堂 ,李卓骏,贾龙,潘宗源.珠三角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J].中国岩溶,2019,38(05):746-751.
[12]蒙彦,雷明堂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岩溶,2019,38(03):411-417.
[13]蒋小珍,雷明堂 .岩溶塌陷灾害的岩溶地下水气压力监测技术及应用[J].中国岩溶,2018,37(05):786-791.
[14]姜月华,林良俊,陈立德,倪化勇,葛伟亚,成杭新,翟刚毅,王贵玲,班宜忠,李媛,雷明堂 ,谭成轩,苏晶文,周权平,张泰丽,李云,刘红樱,彭柯,王寒梅.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与重大地质问题[J].中国地质,2017,44(06):1045-1061.
[15]蒋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湖南宁乡大成桥充水矿山疏干区岩溶系统水气压力监测及突变特征[J].中国岩溶,2016,35(02):179-189.
[16]雷明堂 .揭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面纱[J].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15(04):16-19.
[17]姜伏伟,雷明堂 ,覃有强,戴建玲.黏土抗渗强度试验研究——以桂林铁山工业园工程场地红黏土为例[J].现代地质,2015,29(02):434-441.
[18]戴建玲,雷明堂 .公路工程岩溶环境一、二级区划[J].中国岩溶,2013,32(02):153-160+174.
[19]蒋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岩溶塌陷灾害的水动力条件危险性评价指标——以广西贵港青云村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06):1316-1321.
[20]蒋小珍,雷明堂 ,管振德.单层土体结构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J].中国岩溶,2012,31(04):426-432.
[21]戴建玲,雷明堂 ,蒋小珍.线性工程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J].中国岩溶,2012,31(03):296-302.
[22]蒋小珍,雷明堂 ,戴建玲,管振德,高明,王永辉.岩溶(土洞)塌陷TDR监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01):118-122.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11.01.017.
[23]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雷明堂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J].中国岩溶,2010,29(04):349-354.
[24]戴建玲,雷明堂 ,赵杰华,吴大宏.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开发[J].公路,2010(07):94-100.
[25]康厚荣,雷明堂 ,张谢东,赵杰华.贵州省公路工程岩溶环境区划[J].岩土力学,2009,30(10):3032-3036.DOI:10.16285/j.rsm.2009.10.011.
[26]蒙彦,黄健民,雷明堂 ,李瑜,戴建玲.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岩溶塌陷定量预报预测方法[J].中国岩溶,2009,28(01):17-22.
[27]李瑜,雷明堂 ,蒋小珍,戴建玲,蒙彦.覆盖型岩溶平原区岩溶塌陷脆弱性和开发岩溶地下水安全性评价——以广西黎塘镇为例[J].中国岩溶,2009,28(01):11-16.
[28]蒋小珍,雷明堂 ,顾维芳,张美恒.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综述[J].中国岩溶,2008(02):172-176.
[29]李瑜,雷明堂 ,蒋小珍.广西黎塘岩溶塌陷监测[J].中国岩溶,2006(04):341-346.
[30]蒋小珍,雷明堂 ,陈渊,葛捷.岩溶塌陷的光纤传感监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06):75-79.
[31]蒙彦,殷坤龙,雷明堂 .水位波动诱发岩溶塌陷的概率分析[J].中国岩溶,2006(03):239-241+245.
[32]李瑜,雷明堂 ,蒋小珍,邓振平.广西合山电厂灰水对岩土层工程特性的影响[J].中国岩溶,2006(02):131-138.
[33]蒋小珍,雷明堂 .第十届岩溶塌陷、工程、环境影响国际会议综述[J].中国岩溶,2005(04):349.
[34]母进伟,雷明堂 ,梁军林,石连富.岩溶路基病害与处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J].中国岩溶,2005(02):89-95.
[35]蒋小珍,雷明堂 ,李瑜,戴建玲,蒙彦.岩溶水作用下填石路基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岩溶,2005(02):96-102.
[36]李瑜,朱平,雷明堂 ,蒋小珍,戴建玲,蒙彦.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J].中国岩溶,2005(02):103-108.
[37]雷明堂 ,李瑜,蒋小珍,甘伏平,蒙彦.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报技术与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柘木村岩溶塌陷监测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S1):148-152.
[38]蒙彦,雷明堂 .岩溶区隧道涌水研究现状及建议[J].中国岩溶,2003(04):38-43.
[39]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试验、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01):18-22.
[40]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周立新.城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04):26-30+55.DOI: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00.04.007.
[41]蒋忠诚,蒋小珍,雷明堂 .运用GIS和溶蚀试验数据估算中国岩溶区大气CO_2的汇[J].中国岩溶,2000(03):16-21.
[42]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周立新,高金川.城市岩溶塌陷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J].火山地质与矿产,2000(02):118-127.
[43]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中国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概况[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S1):179-184.
[44]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桂林市柘木镇地面塌陷成因机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S1):440-443+445.
[45]雷明堂 ,蒋小珍.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03):1-6.
[46]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以桂林市岩溶塌陷信息系统为例[J].中国岩溶,1998(02):36-43.
[47]雷明堂 ,项式均.近20年来中国岩溶塌陷研究回顾[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9-13.
[48]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综合预测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46-50.
[49]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盛玉环.湘潭市岩溶塌陷的综合预测与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77-85.
[50]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桂林市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统[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86-90.
[51]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唐山市岩溶塌陷模型试验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187-194.
[52]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预测评价系统及其应用——以唐山岩溶塌陷为例[J].中国岩溶,1997(02):2-5+7-9.
[53]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岩溶塌陷评价中的运用[J].中国岩溶,1994(04):351-356.
[54]雷明堂 ,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模型试验——以武昌为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3(02):39-44.
[55]倪师军,张诚,钟刚毅,李晓,颜诗树,郭金华,雷明堂 ,申天明,何金山.四川彭县银厂沟峡谷自然景观成因初探[J].四川环境,1991(02):60-65.DOI:10.14034/j.cnki.schj.1991.02.013.
[56]黄润秋,尚岳全,雷明堂 ,刘成旺.国外深埋长大隧道概况及主要地质勘测经验[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1(01):58-66.
[57]周迎庆 ,雷明堂 ,徐金台.四川巫溪南门湾崩滑的形成机制探讨[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9(01):102-107.
[58]钟刚毅,李晓,倪师军,张诚,颜诗树,郭金华,申天明,雷明堂 ,何金山.银厂沟-九峰山地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质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01):53-55.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雷明堂 。中国岩溶塌陷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第12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 意大利, 2014-09-05至2014-09-15.
[2]姜伏伟; 雷明堂 ; 管正德; 吴远斌. 土洞发育水动力判据及应用研究[C].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86-91.
[3]蒙彦; 戴建玲; 管振德; 雷明堂 . 基于GIS和信息量模型的广西岩溶塌陷地震的危险性评价[C].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第31卷增刊.,2011:123-126.
[4]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张美良;熊康宁;雷明堂 . 岩溶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C].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195-207+279-280.
[5]袁道先;刘再华;蒋忠诚;覃嘉铭;曹建华;张美良;李彬;何师意;林玉石;章程;裴建国;谢运球;杨立铮;蒋小珍;雷明堂 . 我国典型岩溶环境系统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C].“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2006:48.
[6]袁道先;裴建国;章程;谢运球;何师意;曹建华;雷明堂 ;蒋忠诚;郭芳;姜光辉;宋爱玲;贾亚男.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及土地整理研究[C].“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2006:51.
[7]雷明堂 ; 李瑜; 蒋小珍; 甘伏平; 蒙彦. 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报技术与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拓木岩溶塌陷监测站为例[C].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2004:178-185.
[8]雷明堂 ; 蒋小珍; 李瑜. 岩溶塌陷研究新进展[C].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2002:18-24.
[9]雷明堂 . 贵州省六盘水市岩溶塌陷评价预测信息系统[C].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2001:103-104.
发表报纸文章:
[1] 岩溶塌陷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形成 雷明堂 中国矿业报 2021-10-13
荣誉奖励:
1. 2002年获第一批国土资源部“创新人才工程”百人计划资助。
2. 2006年获国土资源部首批“优秀科技人才”称号。
3. 2007年被评为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
4. 获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
《岩溶地区这么办丨驻守专家谈地灾防御》
5月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多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汛期已至,作为地质灾害高发的岩溶地区,如何未雨绸缪,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记者近日采访了自然资源部派驻广西和湖南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岩溶塌陷、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隐蔽性强、危害性大
雷明堂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灾害研究中心负责人,对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有着较为详尽的了解。
“广西和湖南都是典型的岩溶地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岩溶塌陷。”雷明堂认为,相较其他类型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的发生极具隐蔽性、突发性和反复性,回答“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3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关键问题的难度更大。
其一,岩溶塌陷与地下溶洞、岩溶裂隙或地下河等地下岩溶有关,由于岩溶探测难度大,导致塌陷隐患识别难。其二,岩溶塌陷前兆现象不明显,在地面发生塌陷前,地面基本不会发生变形,即使有地面变形,因为从变形到塌陷的时间间隔很短,遥感和常规的地面变形监测也很难实现预警。其三,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复杂,极端气候、人为抽水、地下工程施工等都会诱发岩溶塌陷,开展调查、评价难度大。
派驻湖南的蒙彦,也是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研究。据他介绍,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城镇密集区,矿山和铁路、公路等工程沿线,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防灾减灾形势严峻。湖南省的长沙宁乡、郴州、娄底、怀化、益阳、湘潭等地都发生过比较严重的岩溶塌陷,有记录的塌陷坑超过万个。
危岩崩塌作为岩溶地区又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危岩崩塌的本质原因是主控结构面上部岩石破裂问题,其发生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目前对于危岩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控关键是隐患识别问题。
此外,岩溶地区地质灾害还包括涌水突泥、渗漏、内涝等。
岩溶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素是气候和人类工程
岩溶地区地质灾害之所以较为严重,是其地质、地貌特征决定的,易发地质灾害的类别也因地貌而异。
雷明堂以广西为例进行了讲解。
在岩溶峰丛、峰林地区,奇峰陡峭,危岩极为发育,危岩崩塌常常突如其来。如2017年11月26日,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爱旗村发生山体崩塌,造成6人死亡、9人受伤。
峰林—平原区是岩溶区城镇所在地,人口密度大,覆盖型岩溶发育强烈,容易发生岩溶塌陷,且损失较大。广西有记录的岩溶塌陷有1000余起,受岩溶塌陷影响,湘桂铁路桂林临桂二塘段过往动车长期限速行驶。2012年5月12日,柳州市帽合村发生岩溶塌陷,损毁民房143间。
广西山区地势较高,谷深坡陡,冲沟较发育,在降雨影响下容易产生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值得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大多居民房屋紧靠高陡斜坡而建,且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备受威胁。
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致灾因素。雷明堂说,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极端暴雨频现的气候特征,使广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特点,截至2022年4月,全区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35万处,80%分布在农村地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占全区陆地面积的42.3%。2021年,广西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452起。在湖南,切坡建房引起的崩塌、滑坡问题和采矿区岩溶塌陷问题非常突出,防治难度非常大,去年汛期组织转移群众近7万人。
“近年来,岩溶塌陷城市化、工程化、矿山化问题也比较明显。”蒙彦说,深圳龙岗区和坪山区岩溶塌陷、广西柳州柳江区岩溶塌陷、重庆中梁山岩溶塌陷等事例,都显示出城市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和矿山建设正受到地质灾害威胁。
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比较健全,较好地发挥了“人防+技防”的优势
全国岩溶塌陷的发生频率,从10年前的平均50处/年上升到了现在的150处/年。“去年,岩溶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仍然与极端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虽然较之往年数量没有呈现明显增高,但是危险程度和风险等级却有所增强。”雷明堂说。
“岩溶地区基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压力很大。”蒙彦对此深有体会。
2021年汛期,蒙彦与同事们巡查了湖南省的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参与了7起地质灾害的会商防治工作。他告诉记者,湖南省基层防灾减灾体系比较完备,较好地发挥了“人防+技防”的优势,去年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0余起,避免可能性伤亡人员600余人。
他认为,湖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有两点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纵向国家、省、市、县各级上下贯通,横向与应急、防汛抗旱指挥部、气象等部门互联互通,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灾情相互叠加的情况下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二是湖南省根据当地削坡建房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简单实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方法——“33850排查法”,即对3年内切坡建设、临坡距离小于3米,屋后坡高大于8米,坡度大于50度的切坡建房户进行重点排查,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雷明堂将广西在基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为“四个注重”:注重基础调查评价,注重关键少数(高陡斜坡、旅游景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摸清家底;注重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地质灾害隐患点“人防+技防”监测网络,实现了群测群防体系全覆盖;注重提升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在全区实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网络化管理;注重构建典型模式,促进工程治理取得成效。
专家表示,整体看,得益于隐患点与风险区的“双管控”、普适性设备等的科技支撑和群测群防模式不断推进,岩溶地区地质灾害带来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在明显下降,实属不易。
聚焦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人类工程活动和局部小气候引发的地灾
驻守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些地质灾害风险防御的共性问题。
基层防治力量亟待加强。雷明堂告诉记者,在广西,许多县(市、区)专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人员只有1~2人,导致一些村镇在监测人员事务繁忙的时候,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没有真正做到“雨前巡查、雨中加密监测、雨后核查”。
“目前,各地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梧州市的做法可以借鉴,该市将地质灾害治理、旧城改造、土地开发、城市棚户区改造等惠民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多元筹资、治搬结合、妥善安置、商业运作为手段的城市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新路。”雷明堂建议。
“仪器能否成功预报,关键在于监测点位置是否准确、阈值设置是否合理。”蒙彦建议加强孕灾条件、成因机理、仪器布设和预警阈值研究工作。“岩溶塌陷监测预警,岩溶石山地区危岩崩塌隐患早期识别,以及岩溶隧道涌水突泥及其产生的灾害链效应问题是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一直是我们团队研究的重点。我们正在进行科技攻关,争取早日突破技术瓶颈,为岩溶区人民减少地质灾害威胁作出贡献。”
此外,山区受山多平地面少等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很多新建的住宅只能削坡建房或建于山坡之下。在湖南和广西,每年地质灾害有90%都是发生在农村切坡建房地区。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相关地区加强对山区农村切坡建房的调查管控。各地组织力量摸清隐患情况,加强对新建房屋科学选址的技术指导,合理避让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区,并考虑就减少削坡建房地灾存量、不出现新的大范围增量研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继续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更大比例尺的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评价,采用综合遥感技术等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区新增、核减、调整等动态更新,并将切坡建房隐患点、地质灾害风险区纳入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同时,加强对不稳定斜坡突发性失稳成灾形成机理等的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当前,又一轮地质灾害防治大考即将拉开帷幕。驻守专家们建议,岩溶地区要全力推进精细化调查和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总结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化规律;加强地质灾害防御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不同类型地区不同灾种监测预警指标、阈值判据的测定方法,提高科学性、可靠性;做好普适型监测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指标研究和普适型设备研发,填补当前空白;重点关注人类工程活动和局部小气候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加强对采矿区、城镇密集区或者重大工程场地岩溶塌陷的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工作。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