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郭明卓,男,1943年5月生于上海,广东省广州市人,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原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现任顾问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87年11月晋升为高级建筑师。

2002年1月评为广东省首批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社会兼职:

1、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2、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主任。

3、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

4、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

5、中国建筑学会第8届、第11届理事。

6、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研究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多项。

科研成果:

1. 韶山毛泽东遗物馆: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2.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1988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989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国际建协体育和旅游建筑优秀设计(IAKSAWARD)银质奖第一名,1993年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53-1988),2009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3. 浙江台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2009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4. 广州市购书中心:1997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1999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

5. 广州羊城晚报印务中心:2002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2004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6. 广州新体育馆:2002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7. 广州新体育馆人行天桥:2002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二等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8. 广州天河城广场一期工程:2002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9. 广州中山大学广州小谷围大学城新校区:2005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10. 广东东莞常平文化中心: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11. 广州市华侨酒店(合作者:梁启杰):1983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12. 广东东莞常平体育馆:1990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25个优秀县级体育设施之一。

13. 广东东莞市政府办公楼:1990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1993年第一届“建筑师杯”全国优秀中小型建筑设计表扬奖。

14. 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1988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二等奖,1988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1989年建设部优秀设计表扬奖。

15. 广东省委党校教学综合楼:1993年广州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三等奖。

发明专利: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改造 郭明卓; 郑启皓; 蔡展刚; 杨彪 广州市设计院 建筑创作 2010-11-05

2 建筑创作的理性思维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南方建筑 2008-02-15

3 用心设计 勤于思考——韶山毛泽东遗物馆的建筑创作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建筑学报 2009-12-20

4 循故土建筑文脉 展民族领袖风采——毛泽东文物馆建筑 郑启皓;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 【期刊】新建筑 2007-08-10

5 从岭南建筑到岭南学派——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作品研讨会 周畅; 袁培煌; 王建国; 赵万民; 魏春雨; 赵辰; 郭明卓; 饶小军; 孟建民; 刘克成; 孔宇航; 叶珉; 贾东东; 李保峰 中国建筑学会; 《建筑学报》;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广州市设计院; 深圳大学建筑学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香港大学建筑系; 《世界建筑》编辑部;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期刊】新建筑 2008-10-10

6 如何理解“地方特色”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 【期刊】建筑学报 2004-01-20

7 寻找科技和人文的结合点——羊城晚报印务中心设计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 【期刊】建筑学报 2004-06-20

8 适用、经济、美观与建筑师的职能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 【期刊】建筑学报 2004-07-20

9 试谈黄埔城区现代化的景观特色和机遇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南方建筑 2004-04-15

10 广州大学城组团一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郭明卓; 黄劲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5 【期刊】建筑学报 2005-03-20

11 浅谈建筑师的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副院长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 【期刊】房地产导刊 2004-05-01

12 经营管理在深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副院长 【期刊】建筑设计管理 2002-10-21

13 建筑与环境──广州新体育馆设计的启示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建筑学报 2002-03-20

14 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90年代大都市生活的缩影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建筑学报 1996-08-20

15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 郭明卓; 蔡德道 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市设计院 【期刊】建筑学报 1987-12-27

16 适用、经济、美观与建筑师的职能 郭明卓 广州市设计院 【会议】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 2005-05-01

17 专文 关于加快长洲岛旅游区建设的几点意见 郭明卓 【年鉴】黄埔年鉴 2001/01/01

荣誉奖励:


1、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证书)。

2、1989年获广东省首届丁颖科技奖。

3、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1994年被评为建设部劳动模范。

5、2004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

6、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做有品性的中国建筑——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教授

郭明卓始终认为建筑营造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建筑师设计时为满足这些活动的功能要求而形成的空间和这些空间的组合,是建筑造型设计的基础。

从1961年进入同济大学学习起,郭明卓教授就立志当一名建筑师。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初步掌握了设计的技巧;逐步认识到建筑的本质和建筑师的社会责任。30多年来,在建筑创作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乐在其中,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2004年他被评为全国建筑设计大师。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面,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城市实力不断增强。为承办1987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广州市兴建了天河体育中心,这是我国首个一次建成的大型体育中心,广州市设计院承担了设计任务,并交由郭明卓负责。从84年开始设计到87年建成,经过3年半的奋战,郭明卓和同事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设计从实际出发,注重功能,尊重环境,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建成的天河体育中心,经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专家鉴定,是80年代我国最先进的体育中心,也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天河体育中心的建成,使我国体育建筑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受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高度评价。除了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外,女足世界杯、跳水世界杯、世乒赛等很多国际赛事在此举行。直至九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它还是主要比赛场馆。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做法,为当时我国建筑师在体育建筑设计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天河体育中心设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1953-1988),国际建协体育和娱乐建筑IAKS奖银奖第一名等奖项,郭明卓本人也因天河体育中心设计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广东首届丁颖科技奖等荣誉。

90年代他抓住广州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机遇,在我国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方面开了先河。1991年设计的广州天河城广场,是全国第一个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除了天河城之外,他还与美国捷得事务所合作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正佳商业广场。

进入新世纪,郭明卓的作品开始以教育、文化建筑为主,努力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2002年中标的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校区的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保留原有山丘水系,传承中山大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建成了环境优美,又有中山大学传统韵味的新校区。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提名奖(1949-2009)。

韶山毛泽东遗物馆,2005年设计中标,2008年底建成开幕。获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1949-2009)。2008年在国际竞赛设计中标的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设计找到了历史和现代城市肌理的结合点,处理好博物馆和城市的关系,提升了商业区的历史文化品味,为密集的城市环境营造出宝贵的蕴含历史价值的开阔绿化空间。

来源:《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12期

媒体报道二:


郭明卓:建筑当随时代

人物介绍

郭明卓: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原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现任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工作室主持人。

广东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建筑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兼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

主要作品:

广州华侨酒店、广东东莞常平体育馆、东莞市政府办公楼、广东省党校教学综合楼、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市购书中心、广州天河城广场、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广州合银广场、广州东站广场、东莞常平文化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科技中心、韶山毛泽东文物馆、烟台日报印务中心等。

建筑当随时代

——记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郭明卓

建筑设计之路

郭明卓,1943年在上海出生。4岁时随父母回到广州。在广州市文德路读小学和中学。文德路是一条文化街,那里有许多店铺卖古董、旧书和字画,他放学后就在文德路上逛,流连忘返。在文德路的文化熏陶下,他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想学国画的念头,家里也有一些古旧字画,他就拿来临摹,家人见他这么喜欢画画,就请了老师专门教他画画。他曾师从广州著名国画家陈子毅先生。

由于钟情于画画,高中毕业后他想报考美术院校,没想到这一愿望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于是他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设计专业,后来,中学老师请来华南工学院的校友座谈,校友建议他读建筑系,并告诉他建筑系培养的是半个艺术家和半个工程师,他因此改报了建筑系,并在1961年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从此走上了建筑设计之路。

1961年9月郭明卓进入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同济大学建筑系,经过解放前的院系调整,接纳了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交大等十来所大学的建筑系的师资力量,可谓名师云集,学派林立,但却能兼容并蓄,形成了较为自由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郭明卓勤奋好学,成绩优秀,为日后从事建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期间,系主任冯纪忠教授的教导对郭明卓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冯先生认为建筑是由不同类型的空间组成,他用空间原理来教育学生,这样对建筑的本质说得比较清楚,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同济大学建筑系的这种用空间原理进行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本质的教学体系,使郭明卓受益非浅。

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中,都有人批判冯先生的空间原理学说,郭明卓不参与这种批判,因为他心中认为这个原理是对的,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正是有了大学时代的学习,郭明卓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运用空间原理思考和解决了一个个设计上的问题,也成为他设计出彩的地方。

1966年6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打破了郭明卓留校当吴景祥教授的研究生的计划。在同济大学参加“文化大革命”一年之后,他被分配到贵州省011基地工作,。当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并没有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郭明卓与一批年轻大学生一起,热情地投入了山区军工企业的生活福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尽管所做的都是低标准的民用建筑,他都能认真地按适用、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考虑美观的原则,精心设计,并深入施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他在3017厂设计的二层并联式住宅,深受职工欢迎。人们还戏称这种楼为“郭式楼”,可见郭明卓当时的设计颇具特色。由于当时设计经常受到极左思想的压制和干扰,要做出好的设计很难。如有一次设计工厂的商店,他做了两个小的橱窗,竟遭到一些军代表和厂领导的点名批评,而不得不取消。通过6年的设计工作实践,郭明卓的设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他说,后来他在广州用手工画的施工图和字都很漂亮,都是在贵州时训练出来的。

1974年7月,郭明卓调回广州市,被临时安排在广州氮肥厂扩建工程指挥部。在广州氮肥厂两年多的时间内,他除了担任过工地施工员之外,还负责完成了广州氮肥厂的职工俱乐部、电讯站和两个厂区食堂的建筑设计。1977年12月,在广氮工程结束之后,按照本人的意愿,郭明卓被调到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市设计院当时在国内已享有盛名,友谊剧院、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新东方宾馆等工程国内闻名,他充分利用设计院的有利条件,认真地读书学习,钻研设计的理论和技巧。广州市设计院有许多资料和书籍,这对于喜欢钻研业务的郭明卓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他借了许多书来看,还将一些英文书籍的文章翻译出来,他觉得眼界开阔了。在工程实践中,他虚心请教佘畯南、梁启杰等建筑前辈,在设计工作上锐意创新。

1979年,改革开放迫切需要现代化的酒店,华侨酒店就是国家投资建设的第一批现代化酒店之一。工程由梁启杰负责,郭明卓作为他的助手,执笔绘制了方案、初步设计的全部图纸以及施工图的主要图纸。该工程有客房252间,是个中型酒店,但用地狭小,上面有航空线限高,站前路又穿越用地,设计难度很大。设计采用了过街楼的形式,又恰如其分地利用停车场的上部作了一个小巧的中庭,满足了设计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室内外空间效果。华侨酒店是全国第一批采用中庭的酒店,当时郭明卓看了大量的资料,从中吸收好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利用狭小的中厅空间,布设了假山花木,小桥流水,使人一进入华侨洒店大厅就觉得进入天然园林之中,顿觉心旷神怡。在施工期间,由于梁启杰要负责中国大酒店工程,华侨酒店工程交给郭明卓负责,直到1983年工程完工。经过华侨酒店工程的锻炼,使郭明卓有了负责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全过程的经验。

华侨酒店为郭明卓的设计生涯打响了响亮的一炮,从此,他的设计之路越走越宽广,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关于设计理念

建筑当随时代

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理念决定着他的设计方向和思路。郭明卓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近四十年,他着力探索和总结南方建筑设计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非常关注,这为他的创作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设计上,他主张“开放思想、标新立异”,并且硕果累累,颇有建树。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外文资料,研究外国的建筑理论,钻研建筑设计的手法和技巧,并将心得和收获撰写成论文。

“建筑当随时代”——这是郭明卓建筑创作中的主导思想。他特别喜欢明末清初时的画家石涛,因为“他是清初与陈陈相因、‘泥古不化’的画风作斗争的勇士。他的画反映出特定的时代气息,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大师。‘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使他很受启发。”从名画家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中,郭明卓领悟出建筑当随时代的设计理念。

他说,建筑师要投身到时代的潮流中去。因为建筑是一种运动,是一种潮流,如果你不投身进去,就学不会游泳,不会游泳,就永远跟不上潮流,只能被淘汰。当我们的建筑水平提高了,中国的设计特色就会慢慢地体现出来。

在郭明卓看来,艺术的本质在于独创,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建筑应反映社会,反映社会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表达人民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所以建筑师不应墨守成规,更多的是向前看而不是怀旧。他认为,建筑师应该目光远大,不能只看到自己居住的地域,要放眼全国、全世界。打破各种人为设置的壁垒,让中国建筑融入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之中。中国建筑才能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水平,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郭明卓将“建筑当随时代”的设计理念贯穿在他的设计作品之中。他设计的许多建筑,时代感非常强。

2001年建成的用色非常大胆的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就是一座现代派的建筑。设计根据现代信息产业的高科技特点,在满足工艺要求和合理组织室内空间和参观路线的同时,以白色的外墙、红色的构架、蓝色的风管,成功地塑造了一座新颖悦目的新型工业建筑。

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印务中心不再是印报纸这么简单,而是代表一个信息产业,而羊城晚报的信息产业是走在前列的,因此这样一个代表信息发展的建筑,一定要有现代感。

他还认为,做建筑设计,首先要做一座现代建筑,然后再到更高的境界,追求中国神韵和岭南的特点。

此项目获得了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建设部优秀设计二等奖。

1984年开始设计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工程,他担任建筑专业总负责人,在建筑手法和建筑风格上他大胆创新,建筑设计具有粗犷、自然等特点,突出了体育建筑的个性,形式新颖,具有现代感。在园林绿化设计和雕塑总体设计上,他从环境开阔、宽大、空旷、建筑物形象雄伟、气势磅礴的特点出发,以自然景物烘托,不另建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以大面积草坪为主,地形略有不规则起伏,散置巨石花木,从南天门至体育场宽80米的道路上设了3个大型喷水池,有多种水型并配有彩色水下灯。设计中安设了18座题材与体育有关的雕塑,风格各异,富于现代感,使现代化的建筑、绿化、雕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面貌全新的公园,成为“广州一大景观”,在环境艺术方面有新的突破。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造型新颖,风格独特,形象雄伟,经使用证明,其建筑设计、各项功能和指标、设备水平均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最先进水平和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对国内同类体育建筑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天河体育中心设计1991年在国际建筑师协会体育及娱乐建筑国际委员会举办的两年一次的国际性评奖(IAKS AWARD 1991)中荣获银质奖(排名第一),为我国建筑师争得了荣誉、1993年还获得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53~198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

在此期间,郭明卓还完成了东莞常平体育馆、东莞市供电局、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东莞市政府办公楼等多项建筑的设计。在这些设计中他坚持现代建筑的路子,注意形体的变化和室内空间处理,构思巧妙,风格清新,均获得广东省优秀设计奖。

80年代末,郭明卓还设计了广东省委党校教学综合楼,包括1200人的大讲堂、多个从500人、200人到60人的大小教室,他利用八角形的单元平面母题,使这些空间合理而紧凑地组合在一起。别致的体形和白色的外墙与校园的绿树相映,十分悦目。

1991年初,郭明卓接受广州天河城广场的设计任务。按照规划,天河城广场包括北面的高层写字楼和五星级酒店,南面7层的大型购物中心,总建筑面积达36万㎡,是一个大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在购物中心设计中,郭明卓在研究美、加及香港购物中心设计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四角的塔楼来组织人货垂直交通,以七层的中庭配置自动扶梯来组织顾客人流和室内购物空间,营造商业气氛。建筑造型上以八角形的构图母题把建筑物的各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铝合金板和银色反射玻璃组合的幕墙使建筑物熠熠生辉,富于现代感。广场的环境设计及几个主入口的花岗石装饰细部设计都经过精心考虑。天河城广场1993年开始施工,1996年1月16万㎡的大型购物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广州市民最喜爱的休闲购物场所。在天河城建设的同时,郭明卓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建筑面积达64万㎡的花地湾中心的设计。该建筑物包括68层的主楼,4座30~48层的副楼,一个横跨花地大道的七层购物中心。该工程已完成了初步设计,后因资金问题而停建。1993年,郭明卓主持设计了广州购书中心,这个形似“一本打开的书”的建筑,有一个明亮的中庭,既营造了购书的商业气氛,又有浓郁的文化味。

鲜明的特点、卓越的才能,使郭明卓于1989年获广东省首届丁颖科技奖。1990年12月他被任命为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分管院的设计质量和科技工作。虽然院的管理工作占去很多时间,但郭明卓并未放下手中的铅笔。1992年10月,他兼任广州市设计院总建筑师,2003年他从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并担任广州市设计院的顾问总建筑师。2004年郭明卓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关于设计风格

                    建筑要有自己的风格

郭明卓虽有60多岁了,但他的思维却比较年轻,也许搞设计的人思维总是活跃一些,才能创造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产品。

郭明卓在创作中基本上是走现代风格这条路,但又注意融合传统的美。如:合银广场的周边都是现代化的建筑,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突出广场,他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手法,运用古典的元素,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对比,使合银广场成功突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谈到设计风格,郭明卓说,建筑设计不一定拘泥于某一种风格,应根据建筑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性质来决定设计的风格。他非常欣赏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他没有固有的风格,他设计的每一个建筑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他做的吉隆坡双子塔,设计风格就体现了吉隆坡这座城市年轻、中庸、现代化的个性,又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手法,成为闻名世界的标志性建筑,与他在纽约金融中心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太平洋设计中心的现代风格迥然不同。

1995年,他主持设计的广州新体育馆方案在国内方案竞赛的七个参赛方案中名列第一,广州市政府选定为建造方案,并完成了初步设计。后因馆址迁移,并重新进行了国际方案投标竞赛。现在的广州新体育馆(九运会场馆)由法国ADP公司与广州市设计院合作设计,作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郭明卓很好地处理法国的特色设计与我国国情的矛盾,设计中注意把法方的设计与我国的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大量使用国产建筑材料,而又保持原方案的韵味和风格特点。这一工程现已成为广州市的又一标志性建筑,并获得2002年度广州市优秀设计一等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2005年,郭明卓成功竞标韶山毛泽东文物馆。郭明卓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将传统的形式用现代的结构和材料来演绎,使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的韵味,很好地表达了对毛泽东这位伟人的敬仰和怀念。

关于建筑师的职业道德

              建筑师要有社会责任感

作为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和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郭明卓对当前建筑界存在的问题敢于直言不讳。

他说,我国虽有一支庞大的建筑师队伍,但素质参差,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多数建筑师对现代建筑设计还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受世界上各种建筑思潮的影响,思想比较混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许多建筑,生吞活剥地照搬照抄外国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手法,高层建筑的体形变化过多,顶部过份堆砌,琐碎零乱,似东施效颦。

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应以业主的信任为基础,不少业主和个别地方领导人,文化素质低,对建筑艺术知之不多,但财大气粗,或依仗权势,对设计横加干预,你不接受我的意见就不给你做,建筑师只好忍气吞声。有人说,房地产公司的老板和一个城市的书记、市长,是“总建筑师的总建筑师”,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郭明卓指出,“在‘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一味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既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对外国的优秀建筑作品又要有开放兼容的学习态度。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建筑文化。”

为数不少的建筑师,缺乏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为金钱和利益所驱使,他们大搞无证设计,做出大量不负责任、粗制滥造的作品。就是在单位做的工程,也是为了创“产值”而粗制滥造。一个大型工程设计,只有基本图纸,加上楼梯间的厕所大样,就算完成。郭明卓说很钦佩日本建筑师的敬业精神,有些建筑,看似平淡,但你细看就会发现建筑的细部都作了精心设计,室内空间处理得当,室内外环境的设计也恰到好处,使你觉得这个建筑非常耐看,像品茶一样,令人回味。对这些一般的建筑,如果我们的建筑师,也能像日本的同行那样,认真设计建筑的细部和环境,效果就会好得多。这并不是设计水平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

郭明卓说,建筑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建筑师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建筑设计在营造空间,满足社会的要求,很多活动都是以建筑师为主来组织和营造的。建筑不像其他的事物,不喜欢可以重新来过,建筑师的设计牵涉到很多社会问题,不能把建筑当雕塑来做。因此,作为建筑师要注重道德操守和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好的建筑应该是社会效益好的建筑。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那就是建筑过份追求视觉效果,甚至要达到震撼的效果。建筑师进行设计时,为追求震撼的效果,挑战结构极限,付出的代价就是浪费,这也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在我看来,建筑是要追求好看和现代,但要考虑节约,目前我国的可利用资源是日益贫乏。我认为建筑首先要讲究实用,然后才是美观,再就是安全,然后是经济。”

在建筑创作这片无边的沃土上,郭明卓三十多年来默默耕耘,虽然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感到其乐无穷。他立志以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创造、不断探索,继续为中国建筑事业的繁荣作出贡献。

来源:《广东土木工程信息网》

媒体报道三:


注重内部空间营造 体现民族建筑神韵

访全国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郭明卓

•文/图 见习记者杨晓•

“在‘国际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一味封闭自己,也不能完全西化,我们既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理性模仿’的学习态度。”全国设计大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

级高级建筑师郭明卓认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建筑文化。建筑和建筑文化

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建筑与建筑文化的关系。在郭明卓教授看来,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学术的概念来讲,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石头史书”。建筑活动这一人类共有的活动,由于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世界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体系和有着自己特色的建筑文化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建筑都比较粗糙,要么造型过分夸张,高层建筑变化过多,外形堆砌,模仿成分多;要么忽视建筑物的细部处理,远看造型新颖,但进入内部之后却发现,真正体现建筑物价值的一些细部和内部空间,如中堂、大厅等都缺乏必要的处理。因此,郭明卓教授说,建筑的把握应该更注重内部空间的营造,透出民族建筑的神韵,而非形状的奇特。三个认识误区

中国的建筑民族风格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郭明卓教授认为目前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生搬硬套。

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许多人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误区三,认为中西建筑文化体系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风格,这些人虽然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厌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某些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国外教授”的左右。

上图:设计大师郭明卓

在实践中找优势

郭明卓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第一的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性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建筑文化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正在受着猛烈的冲击。传统而精美的木工手艺渐渐消失,钟灵毓秀的庭院式住宅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代替———可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步了吗?郭明卓教授强调,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珍贵性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留传久远,就是因为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是在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吸纳现代文化的影响,但这不应是抛弃祖先文化遗产的理由。

在继承与发扬中国民族建筑方面,郭明卓教授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在为大一山庄设计别墅时,他就充分考虑到建筑和空间的尺度,外形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外壳,而内部则是古典园林的风格,设置一些下沉式的庭院、天井等等,强化中国建筑空间的意境,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的神髓。

郭明卓教授坦言,在我们这个有着辉煌文明史的国家,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建筑,并不是朝夕就能办到的事,这需要所有建筑设计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找优势,找差距。

来源:《金羊网》2006-12-22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