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水利水电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向立云,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四川人,硕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洪水管理与减灾政策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治河系,学士学位。   

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就职与成都勘测设计院规划处,从事规划设计、原型观测和数值计算工作。

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就读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4年聘任为高级工程师。

1996年至1998年受水科院派遣在日本东北开发咨询公司工作,从事水文学、水力学数值模拟模型开发。

2004年聘任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防洪减灾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参加国家、部、流域机构和省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2项、重大基金项目3项、部重点或创新项目5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淮河中下游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专题负责人。

2. “八五”攻关“黄河治理于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子专题负责人。

3. “十五”攻关课题“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专题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工程与重大基础减灾研究”,子专题负责人。

5. 世行“长江干堤加固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6. 亚行项目“中国洪水管理战略研究”,中方主要专家。

7. 科技部“防洪抗旱减灾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

8. 水利部“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专题负责人。

9. 水利部重大项目“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专题负责人。

10. 水利部重大项目“科技创新“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与洪水风险管理”。

11. 全国防洪规划等项目的研究,国家防办“防洪减灾预案应急对策制定”,项目负责人。

12. “洪水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及系列配套规章制度编制”,项目负责人。

13. “洪水管理关键策略初步研究”,项目负责人。

14. “洪水行为与减灾方法研究”,子专题负责人。

科研成果:

1. 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与洪水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程晓陶; 谭徐明; 黄金池; 向立云; 王连祥; 陆吉康; 郭树; 谢永刚; 苑希民; 姜富仁; 王艳艳; 李那; 马建明; 吕娟; 胡和平 【科技成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2-11-28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刘之平; 陈明忠; 刘咏峰; 李锦秀; 邓湘汉; 马静; 王雨春; 李娜; 高本虎; 何定恩; 秦福兴; 陈法扬; 于爱华; 魏永富; 高季章; 窦以松; 雷兴顺; 汪党献; 李贵宝; 向立云; 郭索彦; 陆旭; 杨书君; 刘晓辉; 王剑影; 吴剑; 汝楠 【科技成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 2007-05-31

3. 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王浩; 陈敏建; 秦大庸; 陈锡康; 汪党献; 李锦秀; 赵建世; 倪红珍; 杨爱民; 马静; 唐克旺; 裴源生; 向立云; 王研; 刘玉龙; 徐志侠; 罗尧增; 王建华; 杨翠红; 许健; 郭菊娥 【科技成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8-11-09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的译著、专著6部。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中文论文:

1 洪水风险分析及近期防洪策略 向立云 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 【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 1992-04-01

2 防洪减灾体系概要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11-04-15

3 国外洪水管理若干进展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09-10-15

4 洪水风险图绘制平台研发 李昌志; 向立云; 王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10-04-15

5 蓄滞洪区管理与发展模式探讨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期刊】防汛与抗旱 2002-06-15

6 我国蓄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 王艳艳; 向立云; 杜晓鹤; 顾列军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自来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07-10-15

7 美国洪水管理之父——吉尔伯特•怀特与《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08-02-15

8 洪水风险图编制规划方法探讨 向立云; 徐宪彪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期刊】中国防汛抗旱 2010-06-15

9 洪灾肆虐拷问我国防洪策略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期刊】中国减灾 2010-07-15

10 蓄滞洪区综合利用多目标情景分析模型研究 王艳艳; 刘树坤;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期刊】自然资源学报 2009-02-15

11 流域未来洪水风险动因响应关系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韩松; 程晓陶; 梅青;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期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9-12-15

12 渭河下游未来防洪治理策略刍议 蔺建军; 向立云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陕西西安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6-01-10

13 防洪抗旱技术标准体系存在问题及修订建议 李娜;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北京 【期刊】水利技术监督 2006-09-30

14 渭河下游“05•10”洪水灾害减轻原因浅析 蔺建军; 向立云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陕西西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期刊】人民黄河 2006-10-20

15 建立蓄滞洪区滩区土地银行的设想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期刊】水利水电技术 2007-03-20

16 洪水管理的基本原理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7-07-10

17 洪水管理的基本概念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利 2008-11-12

18 蓄滞洪区生态修复研究 王薇; 李传奇; 向立云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山东 济南; 山东 济南 【期刊】水利水电技术 2003-07-20

19 美国20世纪洪水损失分析及中美90年代比较研究 姜付仁; 程晓陶; 向立云; 吴玉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北京 【期刊】水科学进展 2003-05-30

20 国外洪水风险图制作比较及对我国洪水风险图制作的建议 李娜; 向立云; 程晓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5-06-10

21 洪水资源化——概念、途径与策略 向立云; 魏智敏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河北省水利厅 北京; 河北石家庄0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5-07-10

22 海河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的水污染风险分析 彭静; 骆辉煌; 马巍;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06-30

23 关于我国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的思考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期刊】中国水利 2005-09-12

24 蓄滞洪区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以大黄铺洼为例 李娜; 向立云; 温世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光声世纪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 【期刊】灾害学 2005-12-30

25 中外防洪策略比较研究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3-05-10

26 我国洪水管理的几个方向性问题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3-12-10

27 蓄滞洪区管理案例研究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 北京 【期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3-12-30

28 洪水管理的约束分析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4-06-10

29 洪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4-08-10

30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胡四一; 程晓陶; 户作亮; 王忠静; 郭书英; 邹鹰; 王银堂; 向立云; 彭静; 张胜红 中国水科院; 清华大学; 中国水科院 【期刊】中国水利 2004-11-30

31 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与洪水风险管理的基础研究 程晓陶; 谭徐明 ; 周魁一 ; 向立云 ; 苑希民 ; 吴玉成 ; 徐海亮 ; 闵骞 ; 郭宗楼 ; 姜付仁 ; 张伟兵 ; 马建明 ; 傅慧俊 ; 谢永刚 ; 陈茂山 ; 李娜 ; 王艳艳 ; 倪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期刊】中国水利 2004-11-30

32 洪水保险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5-02-10

33 河流泥沙灾害损失评估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减灾研究所 【期刊】自然灾害学报 2002-02-28

34 洪水风险区划方法与典型流域洪水风险区划实例 姜付仁;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2-07-10

35 我国洪水风险区管理探讨 向立云 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2-09-10

36 洪水管理模型及其应用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2-12-10

37 移民建镇典型调查与分析 向立云; 刘巍; 姜付仁; 倪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水利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湖北武汉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2-12-10

38 洪水灾害特性变化分析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期刊】水利发展研究 2002-12-10

39 美国防洪政策演变 姜付仁; 向立云; 刘树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 【期刊】自然灾害学报 2000-08-30

40 荆江分洪区1998年洪水转移调查分析 向立云; 刘巍; 姜付仁; 倪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湖北省水利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期刊】自然灾害学报 2000-11-30

41 簰洲湾’98决堤情况典型调查 向立云; 姜付仁; 倪婧; 刘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湖北省水利厅 【期刊】灾害学 2000-06-30

42 城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初步分析 向立云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自然灾害学报 1995-12-30

43 洪水风险分析及近期防洪策略 向立云 水利部减灾研究中心 北京 【期刊】灾害学 1992-09-30

荣誉奖励:


1. 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获教委三等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向立云:洪水管理帮助人类与洪水“共存”

今年以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频繁,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游干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和中游支流丹江及洞庭湖水系沅江、澧水发生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韩江发生较大洪水,重庆、云南、贵州、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新疆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其中贵州曹渡河、重庆璧南河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无论是“让洪水远离人类”,还是“让人类远离洪水”,都是人水对立的“零和”博弈,是不可取的

向立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总工程师

自人类脱离渔猎生活,进入农业社会,居有定所以来,沿河湖的洪泛平原和阶地,因其优越的水土资源条件,成为人类开发利用的首选场所。

经过约五千年的开发和繁衍,至今,中国的洪泛平原、山区河流阶地甚至河道的滩区基本上被开发殆尽,在占国土总面积11.2%的106万平方公里洪水可能波及的区域内,聚集了全国66%的人口、80%的资产和90%以上的城市。

对洪水不时泛滥场所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会引致洪水问题。

人类曾梦想通过工程根治和消除洪水

为应对洪水影响、保护开发成果,几千年来,人类在对洪水特性、人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采取了堵、疏、筑堤、开辟分洪道、设置蓄滞洪区、建设防洪水库等措施。发展到现在,我国各流域基本都形成了由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分洪道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工业化之后,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能力充分自信,认为已经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通过工程根治和消除洪水曾一度成为决策者和工程师追求的目标。

由于降水的随机性、不可预见性,工程的经济、安全以及近来认识到的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实际上,工程只能防御一定量级的洪水,当洪水大到一定程度,工程则无能为力,在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使洪水的破坏力放大,例如溃坝。

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

认识到以工程控制洪水策略的局限性,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吉尔伯特•怀特首先提出了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以工程、洪泛区管理、洪水保险、土地利用规范等措施有机组合的综合的减灾思想。在中国,随着20世纪90年代国际减灾十年计划的启动以及1991年和1998年大洪水的发生,虽然实际决策结果的主流仍和历史上洪水过后一样,按新的水情设计工程、加高加固地方;但也促使决策者、研究人员和社会人士开始反思“控制洪水”策略的得失。

在经历了十多年对洪水、洪水灾害特性、洪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关系的探讨后,新的治水思路基本形成,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的策略正式提出。

洪水管理的概念是相对于单一的以工程措施控制或消除洪水灾害的观念提出的。与控制洪水不同,其对象不再限于洪水,还包括土地和人的行为管理。

洪水管理指以公平的方式,采取综合的措施,管理、利用洪水和土地,规范人的开发和防洪行为,减轻洪水灾害影响,最大化社会福利的过程。

洪水管理并不排斥防洪工程的建设,实际上工程防洪措施是洪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口持续增长,洪泛区开发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中占相当份额或主要份额时,建设适当的防洪工程体系,为社会经济相对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是治水的主要任务。世界上有洪水问题的国家都曾经或正在经历这一工程防洪阶段。

人类应寻求与洪水“共存”

洪泛区的土地开发利用造就了中国农业文明,也是工业化和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场所,这种开发和对开发成果的保护是社会发展的大势和必然。

凡大洪水(包括近来的几次洪水)发生后,总会出现“人水争地”的讨论,所谓“人与水争地为利,水必与人争地为殃”,甚至更有极端者,认为“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汉明帝),对洪水“听之所趋”、“无违其性”(宋神宗)。近来还有一种“让人类远离洪水”的观点。无论是“让洪水远离人类”,还是“让人类远离洪水”,都是人水对立的“零和”博弈,是不可取的。人类应寻求“人与洪水共存”,通过对洪水风险区土地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治水模式。

合理的洪水管理模式是在对一国或一流域或一区域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行政约束条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形成的。

与洪水控制策略不同,洪水管理不仅要在认识洪水特性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防御洪水的工程体系;还要考虑防洪工程体系的经济可行性,而不是简单地以某一历史洪水或某一再现期的洪水作为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基准;考虑防洪与发展的关系,以采取综合的(包括促进洪泛区土地合理有效利用的规范、风险分担政策和应急体系等)而不是单一的工程措施,减轻洪水影响,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稀缺的社会资源在洪水管理与其他公共部门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公共投入的效率;考虑社会公平性,并针对洪水管理措施可能造成的不公平,加以补救;考虑洪水的生态和资源等效益的维持和发挥。

洪水管理理念给我国带来

显著的防洪减灾效果

1998年洪水后,为弥补工程防洪措施的不足,国家针对不合理侵占行洪通道和蓄洪空间的行为,出台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政策,标志着实质性的洪水风险区土地和人口管理的发端。到2003年底,长江流域将居住在河道滩地、高风险民垸和部分蓄滞洪区的242万人迁至安全地带,恢复河湖行蓄洪面积2900平方公里;目前淮河流域也将约20万蓄滞洪区人口迁移到区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蓄滞洪区运用的压力。

经过近5年的研究和论证后,2003年初水利部提出了以建设标准适度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区土地风险管理和发挥洪水资源、生态效益为重点的洪水管理方略,切中了我国面临的洪水问题的要害。

以洪水管理理念为指导,针对淮河2003年洪水和今年的洪水,相关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在保证群众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洪水特性,充分利用工程防洪能力,以洪水损失和对社会影响最小化为目标,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防守方式,有序地启用入海通道和沿淮行蓄洪区,今年的蓄滞洪区的转移人数仅为1.3 万人,比1991年大水转移的79.48万人大为减少,取得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果。

但是,仅依赖工程调度和蓄滞洪区的有效运用,尚难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和人口管理在我国仍十分薄弱,有意识地发挥洪水的资源与生态效益还在起步阶段,洪水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2007-8-21

媒体报道二:


洪水风险分级工作正加紧进行 ——专访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

6月份以来,我国江西等南部地区遭受了历史同期最强持续的暴雨袭击,粤东部分地区从6月25日起甚至出现了超500年一遇特大暴雨,大有赶超1998年洪水的迹象。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截至6月26日,受灾人数累计已达6870万人、失踪人数为14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4亿元。

和98年洪灾相比,今年南方洪水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洪灾严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国家和地方在防洪工作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为此,本报记者28日专访了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副所长向立云。

向立云长期从事洪水减灾问题的研究。他说,1998年洪水之后,水利部和国家防办用了5年的时间反思和总结以往治水方略和实践的得失,最后在2003年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综合管理转变”的防洪方略。

时过境迁,中国洪水在区域仍存在,如近期江西和云南地区出现洪水决堤或水漫县城的情况。向认为,中国的洪水风险分级工作正加紧进行,这项工作完成后,国家防洪和减灾能力将大大提升。

属于区域性、局部性洪水

《21世纪》:如何定性这次洪水,与1998年比较起来,还是区域性的吗?

向立云:这次的洪水是区域性、局部性的洪水,不像98年是连续不断的降雨,影响巨大。中国的区域很大,总会有地方降雨出现异常,比平常年份多的情况,洪水一旦汇集,超过防洪的标准,自然要发生灾害,也可能是有的地方的防洪排涝设施缺乏维护,存在隐患,而在洪水未超过防洪标准时,发生灾害。

地方有说法是这次洪水与直流河堤为土质(我不清楚这种说法出自何处,如果确有此说,以下论述是可用的),导致洪水,这个说法不一定对,因为全国的堤防基本都是土质的,只是个别城市建有混凝土防洪墙。任何人工建筑物,只要天然的外力超过抵御的能力,就被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大范围建设混凝土堤防,对于全国来说是不现实的,国内外都是一样。

《21世纪》:对于本次洪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有人说是地方财力不够,导致水利投资不够?

向立云: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有些地方本身确实是财力不足,发展经济都需要公共补助,靠国家财政,地方就会权衡,把有限的资金用得合理,对于比较贫困的地方,防洪的投入相对来说确实是比较低,像珠三角地区、苏浙地区财力比较雄厚,它对防洪的投入就比较多。

贫困地区确实会有欠账,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防洪的标准相应提高,但是没有资金,水利的维修后续投入没有跟上,没有发大水的时候放松警惕,发大水了又开始重视起来了,才发现防洪工程标准不够,质量不高,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还是比较普遍的。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对洪水进行风险分析之后,持之以恒地建设和维护,保证已经修好的工程没有隐患。再根据经济的发展提高相应的标准,同时其它的许多措施也要跟上,预警和人口转移、土地合理利用、人口不要聚居在洪水高风险区等。

不能只说工程不足,很多地方的不合理发展,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和安全的隐患。应该以流域为单元来考虑防洪体系的布局,需要各种各样措施综合利用,包括工程措施、应急管理、土地管理等,这样才能使防洪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21世纪》:近期江西抚河决堤,有观点说现在大江大河堤防标准比较高,但是支流标准不够,所以国家应该开始转向提高地方的防洪标准,你怎么看?

向立云:要看具体情况,大江大河保护面积大,人口多,资产密集,标准应该高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河流,洪水涨落幅度大,一方面,要达到平原地区的防洪标准,地方建设投入会更多,另一方面保护的资产和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小河流的保护要对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不能一味地要求提高标准。

河流、水系和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是相互关联的,上游的水要流到下游,如果说上游都保护起来,不蓄水了,全都汇到下游,就会增加重点保护地区或是发达地区的防洪压力,所以要综合权衡比较洪水转移到下游的风险,和保护上游所产生的效益。

流域的洪水管理,要以流域为单元,孤立地说某个区域的河道的标准高低是不合适的。来通盘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

现在有人提出说大江大河的治理已经达到标准,要开始治理支流及小河道了,这个观点要特别警惕,孤立的对众多上游中小河流治理,只顾局部的标准提高,洪水一旦汇集向下游,可能会使重要保护地区的防洪标准相应降低,会使干流在同样的降雨条件下出现更大的流量,更高的水位,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不管是否要提高标准, 都要从全局充分论证看是否合适。

洪水风险分级工作

正在加紧进行

《21世纪》:一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国家也在进行主体功能区的规划,防范地质灾害,可以减少了洪水发生和灾害?

向立云: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的发展是最主要的。除了地质灾害, 生态保护方面也在做功能区划分,开展洪水风险区划同样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洪水的风险情况对土地进行分区,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洪水风险区划通常将洪水风险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一般开发区,以此引导洪水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减轻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这是非常重要的防洪的非工程措施。欧美很多国家都做了洪水风险区划的工作,我国目前在呼吁,现在水利部在做洪水风险图,做出来之后,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划分各地的风险等级,通过风险区划来管理人的开发行为。这项工作完成后,国家防洪和减灾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也要注意的是,目前地方很多农村的水利投入在减少,水利工程的维护减少,导致灾害增加。比如过去冬天农闲的时候,农村组织自己的劳动力进行水利工程的维护,多数是义务的,这种投入并不比国家投入的少。现在这种活动取消了,加上大量农民工进城,留在农村的劳力少了,就没人来管这些水利设施了,风吹雨蚀、獾掏蚁侵,如果缺乏管理维护,水利工程的质量自然下降。现在,农村的水利工程,包括防洪工程的维护要作为一种有偿的活动,交给相对固定的专业的队伍来做。

《21世纪》:这次洪水后,国家是否需要加大对地方小水库和水利建设的投入,4万亿很不够?

向立云:有这种需要。即使是4万亿,投在水利上的也不多,而且这些钱主要还是用于大型和中型水库、重要地区的水利工程,包括防洪工程的建设和除险加固,地方的小型水库和防洪工程很难通过中央的投资来解决。随着财力的增强,中央可能会给地方一些配套的支持,但是不管哪个国家,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分级管理,谁建设谁维护,或者国家建设,地方维护。

以后可能会随着国家财力增长加大(对小水库的)支持。

洪水可以资源化

《21世纪》:近年来气候变化异常,怎么来协调洪水与干旱的管理,来恰当地利用洪水?

向立云:现在国家已经开始研究“洪水资源化”,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在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和试点。目前,全国有许多水库正进行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利用洪水资源,效果很好。但前提是要做好洪水预报和工程调度,并且在洪水来临时保证工程的安全。像北方地区可以在汛期有意识地利用田间、蓄滞洪区、湿地和河道滞蓄洪水把洪水转化为地下水。但是由于土地承包到个人,蓄滞洪区的土地也分到了每家每户,这种方式有局限性。目前只有湿地、公地可以做。当然,在蓄滞洪区已经启用的情况下,可以让洪水多蓄一段时间,将更多的洪水渗入地下。

经济的发展和以前的欠账,都要求加大防洪投入。国家水利部2003年开始提出控制洪水,想方设法根治洪水难题。现在意识到洪水是不能完全控制的,已经转向“管理洪水”。以投入效益最大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原则来采取措施综合治理洪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06月30日

媒体报道三:


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副所长向立云谈科学防洪攻略

5月中旬,江西省新余市遭遇暴雨天气,新余市火车站积水导致2000余名旅客被困,武警新余市支队官兵紧急出动,把被困旅客转移到安全地带。陈开顺摄

近日我国南方暴雨不断,我国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汛期,防洪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热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向立云为我们一一做出了解答。

我国洪灾大多由暴雨造成

记者:请谈谈暴雨洪灾形成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

向立云:我国的洪灾大多是由暴雨造成,其他成因包括融雪洪水、风暴潮洪水、海啸洪水、溃坝洪水等。

当暴雨产生的径流超过排水(河道、管道)系统的排水能力和蓄水系统的蓄水能力时,便会造成洪水泛滥,而当洪水泛滥区有人类活动或资产时,便会形成洪灾。洪灾后果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等方面,分别表现为伤亡、流离失所、失业、心理创伤(特别是那些因洪水失去亲人者)、正常生活秩序紊乱;财产损失、企业倒闭或停业、交通中断、断电停水;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污泥淤积、疫病传播等。

防洪方略:向洪水综合管理转变

记者:我国对于防洪有什么战略安排吗?

向立云:1998年洪水之后,水利部和国家防办用了5年的时间反思和总结以往治水方略和实践的得失,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于2003年提出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综合管理转变”的防洪方略,所谓洪水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适度、结构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二是科学引导和管理人的开发和防洪行为;三是开展洪水资源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恶化的问题。

防洪措施分工程和非工程两大类

记者:对于暴雨洪灾,该如何紧急应对?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

向立云:洪水具有发生、发展、成灾、衰减和消亡等环节,在各个环节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分为工程和非工程两大类。所谓工程措施是指改变水的原有运动特征的手段,不外乎蓄、排两类,例如水土保持、建水库、筑堤防、开辟分洪道、设置蓄滞洪区以及工程措施的防洪调度等;非工程措施则通过调整人类行为减轻水旱灾害的损失和影响,包括采取与洪水风险特征相适应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洪水风险区划、洪水风险的公示和公众风险意识的提高、预警和应急转移、救济和洪水保险、灾后恢复重建等等。工程措施的管理对象是水,而非工程措施管理对象是人,其目标有两个:一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和影响。

广州防洪思路一:讲究科学,统筹规划

记者:能否结合近期广州的事例介绍一下防洪知识。

向立云:以最近广州防洪为例,暴雨过后,其洪水综合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首先要讲究科学,要冷静思考、深入分析,统筹规划。灾害过后,群情激昂:灾区内外的公众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媒体和舆论有许多情绪化和扇动性的评论,各阶层有识之士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决策者和政府有关部门此时尤其需要冷静,避免匆忙采取应急式、突击式和治标不治本的决策。应当“痛定思痛”,如果还在痛的时候就采取措施,难免会掺杂一些情绪化的成分在决策之中。历史上这种未经过深入论证即下决心的情况时有发生,其结果往往治理效果不佳,甚至事与愿违。

水旱灾害治理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与应急抢险救灾在性质上完全不同,需要科学决策、综合规划、稳步实施。在这一点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日本基本上每五年制定一次治水规划,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保证其投入,以制度设计保证治水事业的稳步开展。

广州防洪思路之二:综合治理,切忌只顾一点

向立云:第二点是要综合治理,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就广州的暴雨积水而言,现在众口一词都认为是城市排水能力不足,要改造排水工程,提高城市排水标准。但是要提高标准,谈何容易,不仅投入巨大,还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干扰,还有一个问题是即使城市内部的排水能力提高了,由于承接排水的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或遭遇河道洪水或高潮位,尾闾不畅,城市积水也排不出去,特别是在承接城市排水的河道的防洪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为保证河道堤防安全,有时会强制排水泵站停机。因此,提高城市排水标准的措施可能主要集中在局部重点地区。另一种治理城市暴雨积水的工程措施是蓄水设施,即就地消化雨洪。

就地消化雨洪潜力不小

记者: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怎样才能就地消化雨洪?

向立云:讲究科学,综合治理,是我国防洪方略的一个基本原则,城市就地消化雨洪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就地消化雨洪包括城市河湖、湿地、坑塘和分散式的就地消化雨洪的设施,这方面潜力不小,应给予重点关注。

城市雨洪的就地消化措施有多种形式。扩大城市内天然湖泊或开挖人工湖泊是世界上各个城市都普遍采用的方法,在已经高度开发的市区,由于占地问题,这种方法受到很大的限制。

城市新的开发区是雨洪就地消化设施规划的重点之一。世界上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的台湾和北京市对城市新开发的小区就有设置适当的蓄水设施,以就地消化因开发所增加的降雨径流的规定。

分散式地消化内水是缓解城市内涝治理的重要特征。城市的露天休闲娱乐场地,例如公园、运动场,通过设置可控的排水设施,可作为有效的临时滞蓄涝水的场所;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也可大量储蓄雨水,同时还具有回补地下水的功效,这在北方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在一些国家,例如日本,就地消化降雨的措施甚至落实到了住宅等单体建筑物,利用房顶、场院、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

增加城市地面渗透能力也是分散式地消化内水的一项措施,它兼具减轻城市内涝、减少产流量和缓和汇流速度、回补地下水的多项功能,常用的措施包括设置渗透桩、渗透箱、渗透沟、渗透池,硬性地面使用透水铺装等。

大型地下雨洪蓄滞水库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时的治涝措施(例如日本的东京市),在我国北方缺水城市,地下水库的建设可兼具涝水蓄滞和雨洪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功效。

城市需重点关注五种非工程措施

记者:前边您介绍的都是工程措施吧?请您再谈谈非工程措施。

向立云:讲究科学,综合治理,同样体现在治理城市暴雨积水的非工程措施方面,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五种:

一是编制城市暴雨积水风险图,告知有关部门和公众不同量级暴雨的积水情况,引导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是进行城市土地区划,保留一定面积的水面、湿地或滞蓄雨洪的场所,这既是防洪的要求,也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城市生态和景观。

三是开展建设项目的洪水影响评价,分析建设项目对城市暴雨积水的影响,以及暴雨积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同时采取减免影响的措施。我国《防洪法》规定对蓄滞洪区和洪泛区内的建设项目推行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建立行政许可,实际上在其他有洪水风险的区域,对于那些可能显著改变洪水产生和运动特性的建设项目,开展洪水影响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观点认为,广州市的城区改造加重了城市暴雨积水灾害,如果事先对其开展洪水影响评价,了解这种改造对城市雨洪特征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则洪水后果不会如此严重。

四是明确规定任何开发行为不得增加暴雨积水风险,避免风险转移,如果可能增加其他区域的风险,则必须采取措施消除该风险。

五是针对可能的积水区域,预先设计应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文章来源:《新华网》2010年05月28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