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资源环境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高菊生,男,中共党员,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作物学报》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42篇;主编《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红壤稻区绿施肥效应及机制》3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2012年被聘为湖南省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专家组成员,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2022年当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生资专家委员会主任。近10年在湘南桂北推广绿肥360万亩,增效1.26亿元;举办培训班88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6678名。 

近10年主要成果: 

一、主持或参加课题6项,主持4项

1.主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绿肥体系(试验站站长,每年经费50万元,2017-2022);

2.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湖南稻区绿肥作物生产与利用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200803029-09-03)(每年经费20万元;2008-2010);

3.主持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湘南桂北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应用技术研究及示范”(201103005-01-06)(每年经费20万元;2011-2015);

4.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水稻耕层绿肥还田培肥关键技术” (2016YFD0300902-03)(每年经费20万元;2016-2010)。

二、 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8项

1.参加研究的“南方红壤区旱地肥力演变、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 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7完成人,证书号:2009-J-251-2-08-R07);

2. 参加研究的“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 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二级证书,证书号:2018-J-25101-2-06-D01-R04);

3. 参加研究的“瘠薄土壤熟化过程及定向快速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2-2013 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第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2-026-02);

4.参加研究的“南方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2012-1-07-R12);

5.参加研究的“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12完成人,证书号:KJ2013-R1-021-12);

6.参加研究的“豆科决明属草种选育及其在南方红壤山地生态修复中集成应用 ”获2015年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第6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7.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第2完成人,证书编号:KJ2015-R2-039-06);

8..参加研究的“红壤双季稻田肥力提升机制与关键技术 ”获202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证书编号:20214110-J2-111-R03)。

三、出版专著6部,主著3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

1.《红壤稻区绿肥效应及机制》。主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2.《红壤双季稻田施肥与可持续利用》。主著.科学出版社,2017年

3.《刘更另与红壤地区农业发展》。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农田生态系统卷,湖南祁阳(1960-2006)]. 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5.《农田土壤培肥》参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

6.《中国土壤肥力演变》参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5年

四、发明专利2项

1.“一种用于促进红壤地区果树生长的生物-化学调理剂”(专利号:ZL 2008 1 0127033.7);

2.“一株具有水稻促生作用的根瘤菌及其用途”(证书号: 第 1291963号)。

五、发表论文42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 26 篇)。主要代表作如下:

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 rice-rice-green manure cropping system in South China. Geoderma, 2019, 353:331-339 (IF5yr =4.564,1区).通讯作者

2. Substitu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Fertilizer with Green Manure (GM) Increased Yield Stability by Improving C Input and Nitrogen Recovery Efficiency in Rice Based Cropping System. Agronomy(IF = 2.259, 1区)2019, 9, 609. 通讯作者

3. Influence of green manure and rice straw management on soil organic carbon, enzyme activities, and rice yield in red paddy soi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IF5yr=4.662, 1区) doi.org/10.1016/j.still.2019.104428. 共同第一

4. Novosphingobium oryzae sp. nov., a potential plant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6, 66, 302–307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

5. Rhizobium oryzicola sp. nov., potential plantgrowth-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rice root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2931–2936 (IF5yr =2.782,3区). 共同第一

6. Paenibacillus rhizoryzae sp. nov.,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15, 65, 3053–3059 (IF5yr =2.782, 3区). 共同第一

7. Thirty-one years of rice-rice-green manure rotations shap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rich beneficial bacteria. Soil Biol Biochem 2017, 104, 208-217 (IF5yr =5.419,1区) 第三作者

8.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土壤养分影响,土壤学报,2014,51:126-136. 第一作者

9.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影响,生态学报,2011,31:4542-4548.第一作者

10.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作物学报,2013,39:343-349.第一作者

11.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影响,中国水稻科学,2010,24 (6):672 -675第一作者

1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变化特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20(2): 336-345.通讯作者

13.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效磷的演变特征及对磷平衡的响应,中国农业科学,2016,49(6):1132-1141. 通讯作者

14.绿肥和稻草联合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稳定氮素供应,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3): 472-480.通讯作者

15.长期绿肥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20, 36(5): 106-112.通讯作者

16.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绿肥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9): 1578-1590.并列第一作者

社会任职

1.2008年当选祁阳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2.2010年当选中国耕作学会理事。

3.2011年当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工会主席。

4.2015年9月被聘请为“”湖南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专家指导组成员”【湘农办土肥(2015)173号】。

5.2016年当选祁阳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

6.2017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祁阳综合实验站站长”。

7.2018年当选湖南省土壤学会理事。

8.2019年当选永州市农学会副理事长。

9.2021年当选永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10.2022年当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生资专家委员会主任。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