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下降影像的月面着陆区高精度测图技术研究”,2011年,主持。
2. 法国视宝公司(SPOT Image)支持的Planet Action项目—Climate Change and the Shifting of the Source of the Sutlej River(气候变化与象泉河源头变迁的关系研究),2010年,主持。
3.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我国月面巡视探测器(月球车)高精度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2010年,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月面巡视探测器高精度定位技术基础研究”,2007年-2009年,主持。
5. 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澜沧江—湄公河源头水系分析和长度测量”,2003年-2005年,主持。
6.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资助项目“机载对地观测总体技术”,1999年,参加。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机载激光扫描—成像系统的定位理论与误差分析”,1998年-1999年,主持。
8.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资助项目“实用型机载三维成像仪”的研制工作,1998年,参加。
9.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资助项目“三维信息获取与实时(准实时)处理技术系统原理样机”的研究工作,1997年,参加。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载三维成像仪带有附加参数的自检校平差的理论与方法”,2002年—2005年,主持。
1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和中国北极科学发展基金会联合资助项目“北地群岛至北极点遥感应用预研究”,2002年,主持。
12.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长江源头”,2000年,主持。
13.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项目“巡视器初始状态分析软件开发”,2008年,主持。
14.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项目“基于图像的定位技术软件开发”,2008年,主持。
15.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项目“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定位技术研究”,2008年,主持。
16.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项目“基于DEM的月表光学影像模拟和虚拟相机成像仿真技术研究”,2008年,主持。
科研成果:
1. 尼罗河、亚马逊、长江、叶尼塞河、黄河、鄂毕河、黑龙江、刚果河和澜沧江等十大世界著名长河的源头确定和长度量测,并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际湄公河委员会采用,获英国“地球与太空基金会”2007年度“地球与太空奖”(Earth & Space Awards);2005年度“亚洲创新奖”(Asian Innovation Awards)提名。
2. 利用遥感技术确定澜沧江(湄公河)源头,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基金;遥感信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3. 机载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与处理 童庆禧; 李树楷; 王尔和; 刘建民; 尤红健; 沈在埙; 刘彤; 陈继平; 刘少创; 左正立; 房成法; 舒嵘; 蒋光伟; 方抗美; 赵淑华; 宋福明; 张兵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仙通信息技术研究所 2000-11-21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 S. Liu, P. Lu, D. Liu, P. Jin, W. Wang, Pinpointing the sources and measuring the lengths of the principal rivers of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Volume 2, Issue 1 March 2009 , pages 80 – 87,DOI: 10.1080/17538940902746082
2 Shaochuang Liu, Pingli Lu, Donghui Liu and Peidong Jin, Pinpointing source of Mekong and measuring its length through analysis of satellite imager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Volume 10, Number 1, 51-56, DOI: 10.1007/s11806-007-0011-6
3 H. You, S. Liu, S. Li, D. Jin. Design of a three-dimensional near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ume 24, Issue 19 October 2003 , pages 3855 – 3865, DOI: 10.1080/0143116021000023583
4 YOU Hongjian, Liu Shaochuang, LI Shukai, Data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airborne 3D imager,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Vol. 4, No.3, pp.62-67, 2003
5 Liu Shaochuang, Xiang Maosheng, You Hongjian, Liu Tong, Li Shukai, Positioning principles and accuracy of airborne laser-ranging and multispectral-imaging mapping system,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 1999
发表中文论文:
1 城市三维遥感信息的快速获取与数据处理 尤红建; 苏林; 刘彤; 刘少创; 李树楷; 刘建明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会议】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 2001-10-01
2 利用着陆探测器下落及月球巡视探测器漫游的图像实现制导和自主导航 葛之江; 尤红建; 殷礼明; 林宗坚; 张熇; 贾阳; 刘少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科院电子所;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遥感所 【会议】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11-01
3 关于大河源头确定标准问题的探讨 成海宁; 刘少创 青海省测绘局; 中科院遥感所 【期刊】青海国土经略 2009-12-15
4 月面巡视探测器立体相机共线方程的建立 刘少创; 贾阳; 陈建新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北京 【期刊】航天器工程 2007-05-15
5 机载三维成像仪的定位原理与误差分析 刘少创; 邵晖; 向茂生; 尤红建; 刘彤;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期刊】测绘学报 1999-05-25
6 北极冰化学元素含量及其分布 方精云; 刘少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环境科学学报 1999-11-26
7 机载激光测距-扫描成像制图系统的定位原理与误差分析 刘少创; 尤红建; 刘彤;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9-06-25
8 机载/车载激光扫描测距/成像制图系统的新进展 李树楷; 刘少创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9-02-25
9 信息融合技术对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判释 刘少创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地球信息科学 1999-05-15
10 利用3维成像仪快速生成遥感地学编码图像 尤红建; 刘彤; 刘少创;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信息获取工程部;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信息获取工程部 【期刊】测绘学报 2000-11-25
11 机载三维成像仪数据的快速处理技术 尤红建; 刘少创; 刘彤;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12-25
12 利用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结合,确定澜沧江(湄公河)源头 刘少创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科技导报 2000-01-20
13 机载三维成像仪系统中激光点位置的解算及应用 尤红建; 刘少创; 刘彤;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0-09-30
14 三维遥感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尤红建; 苏林; 刘少创;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08-23
15 城市DSM的快速获取及其三维显示的研究 尤红建; 刘彤; 苏林; 刘少创; 郭冠军; 李树楷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遥感学报 2001-02-10
16 草场资源分类专家系统的研究 刘少创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测与遥感系 【期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4-03-25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地图数字注记识别 刘少创; 林宗坚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 【期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4-09-25
18 航空影像分割的Snake方法 刘少创; 林宗坚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 【期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1995-03-25
19 基于动态规划的航空影象中的目标提取 刘少创; 林宗坚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 【期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6-02-15
20 彩色航空影像分割的OCTOPUS方法 刘少创; 林宗坚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期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1997-11-25
21 神经网络优化计算原理及其在形变监测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刘少创; 林宗坚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系 【期刊】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994-03-15
媒体报道一:
刘少创 铁马冰河大江源
当刘少创向人们提出要给世界上所有著名江河重新定源测长的计划时,人们大多觉得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10年过去了,他已经完成了计划中的13条江河,其中包括10条长度超过和接近5000公里的大河。迄今为止,这也是第一次由一个中国人站在世界角度,进行一项地理史上前所未有的江河大勘测……
引起刘少创对澜沧江源头关注的是1995年5月19日《参考消息》上的一篇题为“长江和湄公河源头有新说”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作为世界探险记录注册处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宣布:发现了世界上最长河流中的两条湄公河和长江的新源头,其中法国的米歇尔?佩塞尔发现的湄公河(澜沧江)源头是在一个被他称为鲁布萨山口的地方。佩塞尔研究的专业领域是人类学,确定大河的源头似乎超出了他的专业范围,他是如何找到源头的呢?他确定源头时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这个鲁布萨山口究竟在哪里呢?……刘少创陷入沉思。
1996年9月,刘少创乘坐的卡车行驶在从云南德钦到西藏盐井的公路上,目的是去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公路一侧的下面,是日夜奔流的澜沧江。那也是刘少创平生第一次与澜沧江的近距离接触,当时他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一名博士研究生。那时,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3年后对世界十条大河的定源测长之旅,就是从这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开始的。
从1998年开始,刘少创开始了对澜沧江源头的资料搜索。这个时候刘少创已经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为该所的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史籍和大量的资料里,他发现人类最早以确定这条大河源头为目的探险始于1866年。当时6名法国人从越南西贡(现在胡志明市)出发,沿湄公河逆流而上,希望找到这条大河的源头和通往中国的水上通道,但他们仅到了中国的边界。后来,美、英、法、日等国的多支探险队也相继实施了以寻找澜沧江源头为目的的考察活动。但这条世界级大河的源头一直没有被准确确定,而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关澜沧江源头的记载则有十几种之多。米歇尔?佩塞尔发现的鲁布萨山口,只是其中的一个而已。而在佩塞尔对澜沧江源头进行考察的同时,中科院地理所的周长进先生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扎阿曲才是澜沧江的正源,其源头则在果宗木查。
除了源头认定的纷乱,对澜沧江的长度,也有多种不同的记载,最短为4200公里,最长则为4880公里。
直到今天,其源头和长度认定却莫衷一是,甚至有人还称其为“无源之水”。“对今人来说,这种状况怎么都是一件说不过去的事情。而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中国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来结束长久以来有关澜沧江源头和长度的纷争。”这是当初刘少创最真实的想法。
采访中,刘少创告诉我,长期的纷争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澜沧江源头地区支流众多。在扎阿曲与扎那曲汇合处(尕纳松多)的上游地区,有近400条大小支流。要对这些夹在冰山之间的每一条支流进行详细的考察,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确实非常困难。而与GPS定位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卫星遥感技术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那正是刘少创的专业:本科读的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大地测量专业,然后又继续攻读该校的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因此,他义无反顾地将结束澜沧江源头和长度纷争的重任担在了自己的肩上。
1999年初,刘少创利用1∶10万地形图上选取的控制点,对覆盖澜沧江源区的相关影像进行了几何纠正,然后在影像上对源区的各个支流的长度进行了量测,在与地形图进行了对比分析后,选定了几个需要实地考察的源头。
实地考察需要经费支持。幸运的是,他在这个项目的开始阶段就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基金、遥感信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以及国家863计划的资助。
2002年9月,刘少创再次进入澜沧江源区进行考察,发现吉富山源头即使在枯水期也保持着相当的水量。这样,吉富山源头不仅是澜沧江流域中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也是一年四季都有水。刘少创亦最终确认: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吉富山。源头位置:东经94°40′52〃,北纬33°45′48〃,高程5200米。由吉富山源头至南中国海的入海口,澜沧江全长4909公里。这一结果后来发表在武汉大学出版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杂志上,并提交给了国际湄公河委员会。
被称为“无源之水”的澜沧江,至此有了真正的源头。
1999年6月中旬,刘少创到达澜沧江源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澜沧江在昌都以上称为扎曲,扎曲从杂多县城中穿城而过。同时,杂多还是长江当曲源头所在地。一县之境,竟然发源了两条世界级的大江河,让初到杂多的刘少创震撼不已。
从澜沧江源区莫云乡开始,用了13天的时间,刘少创骑马考察了扎那曲和扎阿曲两个重要源流的多个支流对应的源头,其中包括:米歇尔?佩塞尔的鲁布萨源头、果宗木查源头、扎那霍霍珠地源头、扎西气娃源头和扎那日根山源头等。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最终确定了吉富山为澜沧江的源头。
吉富山并不高大。站在积雪的山坡上,刘少创向西眺望。吉富山的冰雪融水汇聚成了澜沧江最初的水流:谷涌曲。向南,晴空下能看见曾被许多人认定的果宗木查雪山源头。果宗木查生成的另一支流拉赛贡玛曲蜿蜒向西,与谷涌曲交汇后折向西南而去。
果宗木查与吉富山一南一北,其间相距约6公里。站在山坡上,刘少创一直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坚信澜沧江的源头就是果宗木查,而不是仅一山之隔的吉富山呢?人们历尽艰辛来到源区,就是为了寻找澜沧江真正的源头,为什么不愿意再向北前进六公里,翻过一道并不算陡峭的山口去吉富山源头呢?是确定源头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还是使用的技术手段有差异?或者另有其它原因?
过了很久刘少创才想清楚,造成他们功亏一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确定源头时使用的数据源,而不在于确定源头时采用的标准。虽然每个考察者都说自己是依据卫星遥感技术确定的源头,但实际上他们依据的主要还是地形图。地形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地图综合,因此谷涌迂回曲折的河道在1∶10万或更小比例尺的地形图上没有得到准确地反映,而且地形图上谷涌的起点距吉富山源头的出水点还有大约一公里的距离。这就造成了不论是目视估计,还是在地形图上的量测,谷涌均短于拉赛贡玛曲。但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进行量测,得到的结果是谷涌长于拉赛贡玛约两公里。除此之外,经过连续3次实际量测,刘少创发现拉赛贡玛与谷涌交汇处的水量相差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河源惟远”,认定吉富山为澜沧江源头,在刘少创而言,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
1999年的年底,刘少创回武汉看望导师、中国摄影测量事业的开拓者王之卓院士,并向王之卓先生汇报了自己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确定澜沧江源头的情况。已近90高龄的王之卓对刘少创提出了建议:“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其源头的确定固然很重要,但是长江对中国更重要,你为什么不把长江源头也研究一下呢?”刘少创后来告诉我说,导师的话音甫落,他就立刻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顺着先生的话往下想,我突然觉得,一个庞大的计划已经摆在了我面前。长江、黄河因为源头和长度的混乱自然要重定重测,世界上的许多大江大河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比如亚马逊河的长度数据差异就很大,最长的达到7025公里,短的仅为6275公里,如果按照前者,亚马逊就是超过尼罗河的世界第一长河;按照后者,则不仅不及尼罗河,甚至还得排在长江和密西西比之后,只能算世界第四。这样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所以,从先生家里出来的路上,我就有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对世界上长度接近和超过5000公里的10条著名江河重新定源测长,彻底结束长期以来这些河流源头和长度数据混乱的局面。”刘少创说。
但是,当他最初向人们提出这一计划时,人们大多觉得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到2007年,用了8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尼罗河、亚马逊、长江、密西西比、叶尼塞河、黄河、鄂毕河、黑龙江、刚果河和澜沧江这10条著名大河的定源测长。迄今为止,这也是第一次由一个中国人站在世界角度,进行一项地理史上前所未有的江河勘测……
从2007年开始,刘少创又开始了大河勘测的第二阶段工作,目前已经完成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怒江的源头考察和长度量测,他的最终目标是按照同样的标准和技术手段,在2020年前完成全世界全部32条重要河流的源头确定和长度量测。
刘少创面部线条峻急硬朗,有一种岩石般的质地。皮肤黝黑,一脸风霜。但眼神清朗,有真豪气,无世俗心。虽然,他的许多研究项目都已经在国内外产生极大影响,但面对名利,他完全没有常人的那份热切,而是心如止水,沉静淡泊,依旧甘冒艰难与危险,在高原冰川、大江大河之间往来奔波。
2003年11月间,在离密西西比河源头很近的地方,刘少创遭遇翻车。挣扎着钻出车厢,检查一下周身零件,居然还都完好如初,刘少创决定步行寻找源头。在卫星影像上只是短短的一小段曲线,刘少创走了整整一天。
“差点就废了!”
刘少创指着自己的双脚,告诉我说。
四周山谷间一片白雪茫茫,行走极其不易。刘少创只得沿着一条清浅的冰水河,逆流而上。
夜幕降临时,刘少创在雪地上艰难地支起单人帐篷,开始检视自己在冰河里跋涉了一整天、已然麻木的双脚。山谷里的阵阵寒风带着巨大的啸声在帐篷外肆虐。虽然一直用睡袋包裹着,但刘少创的感觉是,自己的双脚大约是永远都暖不过来了。
第二天中午时分,刘少创终于找到了源头。按照工作程序,用手持GPS定位、验证、拍照后,又对卫星遥感影像的结果做了微量修正。随后,稍作休息。刘少创蹒跚着往回返。
“挺悬的。过了好几天,我的双脚都没有感觉。我当时就担心,我这双脚是不是要废了。如果真那样,我可太倒霉了。脚废了,我下面的计划也就无法完成了。好在老天爷挺照顾我的,半年后,脚居然彻底复原了。”说着,刘少创咧嘴笑了。
其实,对于刘少创来说,密西西比河源区的这一次还不是最凶险的。十余年来,在勘测江河的过程中,他所遭遇的危险实在是太多、太多,有时,甚至是与近在咫尺的死亡,擦肩而过。
2000年9月的一天早上,刘少创与队友和向导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的一处牧民点出发,前往当曲源区探寻长江新源头。
沿着河谷前进,刘少创骑马一直走了六七个小时。马走累了,也饿了。马的肚皮一瘪,马鞍便滑了下来。猝不及防的刘少创一下子被掀下马背,直向一侧的山谷滚落,所幸一块凸出的巨石挡住了他的身体。即使这样,望着下面十几米的深谷,刘少创依然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挣扎着爬起来,再找马时,早已跑得踪迹全无。无奈,只好顺原路回营地。
第二天,换了一匹马,刘少创继续向源头进发。路上,见到了前一天跑丢的马。细看之下,刘少创直呼幸运,只见马鞍在马腹下吊着,已经被马蹄踢成一堆零碎:如果落马时双脚不能及时抽离马镫,自己即使有九条命估计也都不在了……
文章来源:《中国国门时报》2009-05-22
媒体报道二:
刘少创——丈量江河的人
刘少创,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担任2008年青海省组织的三江源头科考首席科学家。1999年起,他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源区的实地考察,确定世界重要河流的源头和长度。目前已经完成14条大河的源头确定和长度量测工作,其中包括10条超过和接近5000公里的大河。
中科院遥感所的办公室里充满阳光。眼前的刘少创,收拾得干净利落,随意陷在椅子里。这完全不符合他在我想象中的形象——羽绒帽套头,脸孔粗犷,皮肤皱褶里有冰碴,眉毛跟胡渣挂着雪霜,背后是巍巍高山。
“你把我当成探险家了?”他身体前倾,脑袋刚好处在墙上挂的两幅唐卡中间,右面的色彩比左面要鲜艳,可能不是同一次被带下雪山的。“其实,每年用来搞野外考察的时间顶多一个月,其余都花在研究遥感图上。”
遥感加实地,这一切皆因为,世界上主要的大江大河,无论源头位置还是其长度,多少年来莫衷一是。刘少创要的,是“精确而无偏见地描述世界”,认知并帮助更多人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大自然。
比地形图更可靠
刘少创拥有的名气就来自这“重测江河”。
他问,大江大河的长度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然后自答:河流的源头、河流入海口、依据的数据源和使用的量测技术。“首先判断前两点。显然,入海口的分歧不会太大,那么关键就在源头。”
这一判断不要紧,从1999年,刘少创开始揣着各种卫星遥感图,陆续跑遍了地球表面的14条河流的源头。不仅如此,“以后,我还打算再测20几条。”他说。
其次,要看所依据的数据源。“由于自己是遥感专业出身,就对此相当敏感。”尽管到中科院遥感所读博士后之前,他一直老老实实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直到博士毕业,也没有想过要重测江河的事。但在读博士后的阶段,他突然有了一个发现——好像还从没在论文中见过用遥感手段测量大河的例子啊!于是,这位想法很多的研究人员,怀着独辟蹊径的心情,在1999年开始了对澜沧江源头的实地考察。从此一发不可收。
“真的,要找江河源头,没有什么比遥感更好的方法。”如果是内行便知,刘少创这笃定的话是有道理的。
从上层的书架里,他拽下来一张古旧的地形图,角落里写着“机密。”这是一张1∶100000的老图。一个格子可以代表两公里,数下来,长45个格子,宽40个左右。“这样的图用来测量中下游河道还勉强可以,但河道上游会变狭窄,从这里看就只剩一条线了。”刘少创的意思是,1∶100000已经算是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如果再小些,河道的枝枝蔓蔓就会被统统隐去,没办法使用了。
遥感影像则完全不同。刘少创慢悠悠地说,这是显然的,卫星做的遥感影像有很多,甚至可以在满世界的数据公司去挑最便宜的。更何况,现在有好多都已经提供免费下载服务了。他根据经验肯定,“这是最好的数据源。”
“更准确的表达,我在测大河的时候,用的是多光谱,就是LANSET 的数据。LANSET 有7个波段,可以从7个波段选出3个波段来进行组合。比如5、4、3,5就是红,4就是绿,3就是蓝,合在一起,得到了一个彩色的图,称为假彩色……”具体进行科学分析恐怕繁琐,不过感性理解下来也简单,因为这些图看上去就像是相机曝光过度,当3个层次叠加以后,一条河道的轮廓清晰可见。
刘少创最后谈到了量测技术“在提高”。以前用的是军用的指南针,带一个小齿轮,在地形图上沿河道滚。根据它的圈数和距离,通过比例尺,得到曲线长度。要不就是一根普通电线,弄弯以后顺着河道放,再抻长去量它的长度;现在不一样了,可以直接把地形图扫描进电脑,用鼠标在河道上“点点”。“但这也有误差。还是用软件处理遥感图最可靠。”他也因此选择了这么做。
让刘少创感到安慰的是,第一次从澜沧江回来,他就觉得遥感这条路选对了。当时回到母校,他还特意找到导师王之卓院士,炫耀了一下。但导师随即说,“澜沧江是条国际河流,固然重要。但长江对中国更重要,你为什么不也研究一下呢?”这话让刘少创长久深思。
河流的长度到底谁说了算?世界第一长河的名字又改冠给哪条呢?他思考的结论是,“如果说探寻澜沧江的源头只是为了应用和展示一下自己学来的专业技能。后来还能继续的原因却是找到了这么做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想清楚地定位我们的生存环境。”
于是,他的专业——遥感,变成了他测量河流的工具。
探源路上
当前期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科学家便要踏上考察之路。
正如刚才讲到的,江河源头很重要。刘少创用手在遥感图上比划了几个圈,意思是按图索骥。“每次考察都差不多。根据遥感图分析,定出几个可能的源头,然后直接到当地去找。”他把考察时间定在秋天枯水季节,因为“任何时期都有水”才是某地能成为源头的要件之一。
必备物品不多,他本身也怕麻烦,一般都是轻装,遥感图、地形图、手持GPS,再带上个笔记本。怕不小心丢失,数据会一式三份。虽算不得单枪匹马,人员也确实不算多。一般不会超过3个,司机、导游加上他自己。
2008年的三江源考察倒是一次例外。那次的科考队由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遥感、水利、地理、测绘等专家浩浩荡荡40天,到了20多条源流。刘少创的身份是首席科学家。
那一次踏上三江源令他激动。这是刘少创第二次探寻长江、黄河的源头,第三次重访澜沧江——
“路上,我们也算自在悠闲,像支生态旅游的队伍,打赌远处草原上的动物是狐狸还是狼,感觉白云投影在身上浮动。车一停下,每个人便迅速动起来了。GPS定位、重力、气象、水量、地层分析……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一次次,刘少创站在大河各个支流的源头,记下珍贵的数据。他说,在厚厚的高原草甸底下,一汪静止的水,听得见藏族向导虔诚的诵经声。
“最怕的是陷车。眼见六轮牵引车淹没在积水里,没法动弹,所有人都倒吸口气。当然,最后它还是倾斜着车身踉跄着回到了平地。”刘少创笑说自己已经挖车挖得很上手了。严寒是个威胁。不过这一行人的速度终于赢过了风雪,没有耽搁进度,留下遗憾。一切都很幸运。
刘少创边回忆边下意识地在椅子上前后晃着,像是还在马上。“高原反应、体力不支、风沙气候等等这些都不算什么困难。关键是最终的考察结果能不能被承认、被接受。”
黄河、长江的第一滴水
每当重测江河源头,就会掀起一轮学术争鸣。“我的结论始终是:黄河的源头为支流卡日曲的源头那扎陇查河;长江的源头为支流当曲的源头且曲。”刘少创坚持。
但现实让他无奈。黄河水利委员会最终将玛曲认定为黄河正源。1999年,国家水利部还在源头树立了黄河源碑,尽管根据2008年最近的这次三江源考察,卡日曲的长度和水量要远远胜过玛曲,他们似乎并不打算修正。
为什么呢?在黄河源区,藏民口口相传的民谣中唱到:“马塞巴,雅达约古塞;约塞巴,雅拉达合泽”,意思就是:“黄河的来源出自‘约古宗列’,‘约古宗列’的来源出自‘雅拉达泽山’”。约古宗列曲是玛曲的支流,在黄河源区藏民里,玛曲就是黄河的正源。
看来“河源唯远,水量唯大”并非绝对。出于情感认同和历史因素的考虑,玛曲的呼声胜过了一般决定源头的准则。
而长江,它的第一滴水从哪里流出,至今也是个谜。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976年和1978年两次实地考察公布,长江有三源:北源楚玛尔河,南源当曲,正源沱沱河。楚玛尔河因长度和流量都太小,没有介入正源之争。
“沱沱河是如今公认的源头,教科书上都是这么写着。但其实通过考察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刘少创说,“‘长办’自己的考察报告中都说:长江以沱沱河为源全长6397公里,以当曲为源全长6403公里,但‘河源唯远’的原则在这里又不被承认了。”这次的原因是,“沱沱河自西向东,非常顺直,但当曲有大拐弯,不够顺畅。”
如今的长江源头是一座迷人的雪峰,圣洁美好,但当曲却是一片沼泽之地,水网纵横。在确定源头时,也会有景致方面的考虑。
刘少创喃喃地说,当曲的湿地也是环境多样的表现之一,其实也很美,那边有黑顶鹤飞舞,细水流淌,与“长江源头”的命名是相称的。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2010-07-14
媒体报道三:
刘少创谈极地科考与历险
刘少创,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工学博士,中国第一位以单人徒步无后援形式,探索北极奥秘的科学家。虽然他没有一次完成从陆地徒步到达北极点的行程,但他的这次尝试为以后的中国人在北极进行科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月10日上午,刘少创在他整洁的办公室里,为记者讲述了他的北极探险之旅,以及他对科学与探险的独到认识。
一部铱星电话在北极不管用
从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在为这次北极考察做准备。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条件达到最佳状态,每天都要坚持锻炼身体,比如5000米长跑、举重、模仿拉雪橇的拉轮胎练习。那时我每个星期都会从朝阳区走到通州再折返,大概用10个小时吧。充沛的体力是生存的前提,任何一个人从北极回来以后都会变得“惨不忍睹”。其实我脚上和手上也有冻疮,不过都是轻度的。
不仅要锻炼好身体,还得准备其他东西。去北极除了雪橇、帐篷、睡袋、铱星电话、汽油炉、保暖衣物以及大量食品等要带全以外,为了保险,电话、炉子和雪橇最好准备双份的。跟我同批到达北纬88度的3个西班牙小伙子就是因为只带了一部铱星电话,摔坏后不得不没日没夜地赶路追上我。最后通过我的电话才和基地联系上,让飞机将他们送回基地。
回国后觉得吃什么都香
无论在北极还是在其他地方,吃饭都是个大问题。要想在北极徒步行进,每天必须保证摄入5000—6000卡的热量。我早餐吃混入黄油、白糖和奶粉的麦片粥、奶酪、烤肉和巧克力;中饭是核桃仁、香肠、奶酪和巧克力;晚餐比较“舒服”,除了以上为保证体能和热量必须吃的食品以外,还可以在汽油炉上煮一锅热腾腾的方便面。我这次带的是平时最喜欢吃的麻辣和红烧牛肉味儿的,不过面条或饼干只能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热量。奶酪和巧克力虽然吃多了反胃,但要想保证体能必须吃这些东西。后来回国我觉着吃什么都香。另外,我每天还要为第二天赶路准备两升热水,里边加入高能饮料冲剂。
在北极圈内的小镇哈坦加准备了9天
今年2月21日,我带着大量科考设备和探险器材在北京国际机场登上了飞往莫斯科的班机。2月22日,又从莫斯科转机来到了一个叫哈坦加的小镇。那里位于俄罗斯北部北纬72度,已在北极圈内。几乎所有通过俄罗斯陆地到达北极的科考和探险者,都知道哈坦加,因为它是我们这些人的后勤大本营。我在那里准备了9天。哈坦加位于哈坦加河的东岸,是一个有三千居民的小镇。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哈坦加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航空、通讯比较发达,生活设施也比较完备,有条件很好的医院、学校,还有很多卖食品和生活用品的小铺。岛上空气清新,人际关系和谐。甚至在一些居民的家里还能看到中国生产的风铃,上面有写着“一帆风顺”的小木牌,挺好玩儿的。其实那儿的人并不富裕,但活得很舒服,每年还有长假。我猜政府一定给他们补助什么的,真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次,我在哈坦加河边上碰到一群正在户外烧烤的俄罗斯人。好客的居民热情地邀请我一起吃烤鹿肉,喝伏特加。我也算能喝点酒的人了,但和那儿的人根本没法比。他们一仰脖就是一杯!最后我都快喝傻了。在北极的日子确实很孤独,但是一想起哈坦加的日子,就觉着挺有意思。我想对于到过那里的北极探险者,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信仰何种宗教或者熟悉何种语言,哈坦加,都是他们终生难忘的地方。
3月1日,我离开了哈坦加,乘坐租用的安-74运输机到达了北地群岛的气象站,这里是北纬80度。3月3日,俄罗斯的直升机将我和另外两支澳大利亚探险队一起送到了共青团员岛上的北极角。在那个北纬81度的地方,我带着160公斤的物资装备,以雪橇为运输工具,开始了真正的北极之旅。平常人们都是说狗拉雪橇,我这回可是人拉雪橇了。
冲进失火的帐篷抢出通讯工具
我的大睡袋上边的大窟窿是汽油炉烧的,那是一次意外失火的结果。那天,我坐在睡袋里正一边做饭一边烤衣服,燃油罐和炉子的接口没有卡好,引燃了接口漏出的汽油,帐篷里蹿起老高的火苗,吓得我赶紧跑了出去。可一想到与外界进行联系的通讯设备和衣物等都还在帐篷里,就又冲了回去。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抱起睡袋往火上一捂,火慢慢地灭了。幸亏睡袋结实,只是烧了几个大窟窿。你知道通讯设备在北极生存中至关重要,它是你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工具。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就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处于北极的哪个方位。那意味着你将永远走不出北极而冻死在那里。
步枪子弹终于把北极熊吓跑了
冰裂缝和北极熊是探险者的另外两个危险,结果让我一个没落全都碰上了。那天我正低着头赶路,走着走着发现周围有很多脚印。那个印比人的手印要大一些,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是碰上北极熊了,心一下就悬了起来。北极熊的追赶速度很快,一旦被它撵上,一掌就能叫你脑袋开花。不过它们大多数也没见到过人这种奇怪的动物,所以不会轻易袭击你。第二天,我终于发现了那只北极熊,它正在一堆碎冰后面探头探脑盯着我。我赶紧拿着枪跑到一个高地,先是冲它打了两枚信号弹想吓唬吓唬它,结果都被前方的碎冰挡住了,熊一点都不害怕。最后我只好用步枪,子弹擦着它的身边飞过去,终于把熊赶跑了。我注意到它是逆着风向跑,这样它就闻不到人味儿,也不会继续跟着我。
和北极熊相比,掉进冰裂缝才真是死里逃生。日本探险家河野就是掉进冰裂缝里淹死的。他在1994年曾经徒步到达了北极点。在去年实施名为“回家”的探险计划,其目的就是从北极点徒步回到日本。他从北极点出发后一直比较顺利,都快到陆地了,结果掉进了冰裂缝,不幸遇难,非常可惜。我这次是在北纬89度遇到了一个非常宽的冰裂缝,刚开始转了半天也没找到能过得去的地方。后来在东边看见一条十来米的冰裂缝,用滑雪杆捅了捅觉着没事,结果脚踩上呼的一声就下去了,靴子立马灌满了水,一扑腾陷得就更深了。我没敢大动,赶紧把身上的负重扔上冰面,然后扒着冰一点一点地挪了上来。幸亏雪橇没有掉下来,要不把我砸晕了再灌几口水,非淹死不可。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上了冰面我赶紧搭起帐篷,花了30多个小时才把衣服烘干。出来一看,刚才那条巨大的冰裂缝又合在一起了。咔嚓咔嚓的轰鸣声像打雷一样。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感觉到自然的伟大,人在自然面前什么都不算!
炉子“罢工”使我的科考活动一度中断
在北极行进到第18天时,我带的两个炉子全坏了,那是在北纬82度40分。炉子对在北极生存的人至关重要,吃东西喝热水要靠它,烤衣服也要用它。像我贴身穿的保暖衣物都是能够透汗的材料做的,吸水的棉织品是不行的,这样才能保证湿衣服不会结冰。但是最外一层的防寒服又是挡风的,因此人体挥发出来的水分在防寒服里全都结成了大冰坨,一抖搂还能听到哗啦哗啦的响声。所以到了晚上一定要用炉子将它们烤干。
因为炉子全部罢工,我的这次北极科考行动也在这里中断了,我打电话让俄罗斯的飞机将我再次接回了哈坦加岛。在哈坦加岛休整了一段时间以后,4月9日直升机又将我带到了北纬88度的地方,开始了第二段行程。4月26日,我终于到达了北极点,算了算,从出发到现在我已经在北冰洋上度过了36天。
我认为探险和科学密不可分
有人说探险家的行为就是人类挑战生存极限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冒险天性的一种体现。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不够全面,探险和科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无不是伴随着探险而诞生的。人类认识世界就是从探险开始的。一个制度先进、经济发达、思想活跃的伟大国家,在它的兴国史上必然出现过伟大的探险家。人类必须不断地探险才能不断地认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在大多数人眼里,探险家就是亡命徒,是不要命的愣头小子,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探险是有着明确的科学目的,能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类进入太空,登上月球,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些都是探险。世界许多伟大的探险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探险家应该比科学家站得更高。
明年我肯定还要去北极徒步探险
真正的探险家还一定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我讲一个故事。在一次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资助的南极探险活动中,探险队遇到了巨大困难,几近弹尽粮绝。探险队的队长将自己没舍得吃的一块巧克力,也是最后一点食物,送给了探险队里的一位年轻人,希望他能活着走出南极。年轻人咬了一下,没舍得吃。后来这支探险队顺利地走出南极回到了英伦,这支探险队的队长就是世界著名探险家和航海家罗斯爵士,而那块印有牙印的巧克力也永远地陈列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展厅里……我明年肯定还要去北极进行徒步探险,可能会从加拿大那边上去吧。你看,这瓶4.5升的“红方”就是我为胜利准备的。将来中国人中,谁最先从陆地走到北极点,我就把这瓶酒送给谁喝。
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最先喝到这瓶酒。
刘少创,1963年出生,天津人,1997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应用研究,现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1995年,参加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考察队,由北纬88度滑雪至北极点;1996年,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1999年,赴澜沧江(湄公河)源区考察,利用遥感技术确定了澜沧江源头;2000-2001年,利用遥感技术确定当曲为长江最长之源,同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长江长度进行了重新测量;2002年,中国首位从亚洲大陆最北端出发,尝试单人无后援穿越北冰洋到达北极点。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20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