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发表的文章 > 韩建国 > 文章正文

(二)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情况、获得的各种奖励情况

1  取得的重大成果

1)优质牧草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

“优质牧草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 2005年11月15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鉴定证书号为农科果鉴字[2005]073号。2006年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优质牧草新品种及新技术示范推广”包括退化草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种筛选应用、干旱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等60项先进技术。采用围封、补播、人工模拟飞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地,使草地生物量提高45%以上,提出退化草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通过牧草及饲料作物新品种应用技术研究,成功地筛选出生态型牧草19种,优质高产型牧草9种,青绿多汁饲料作物4种,研究出了干旱区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低山丘陵区牧草种子生产技术和河谷平川区优质牧草高效生产技术,使牧草干物质产量达6500kg/hm2以上,青贮玉米产量达12000kg/hm2以上。通过优良牧草引种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宜进行优质种子生产的牧草16种,应用牧草种子丰产综合技术,使干旱条件下主推牧草种子产量得到明显提高,苜蓿种子产量由原来的390kg/hm2提高到675kg/hm2,冰草种子由原来300kg/hm2提高到525kg/hm2,尖叶胡枝子由原来的480kg/hm2提高到850 kg/hm2。通过耐盐牧草品种筛选和优化牧草混播组合,在轻度盐碱地采用赤农1号杂花苜蓿+老芒麦+冰草,中度盐碱地采用中苜1+披碱草+老芒麦,重度盐碱地采用草木樨+野大麦+中苜1号,盐荒地采用碱茅+野大麦+草木樨等牧草混播组合获得成功,牧草保苗率达85%,干草产量达5706.89051.0kg/hm2。开展了先进技术成果的组装、集成和熟化,形成了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体系,组装集成后的技术体系明显比单项技术的效果好。

2) 不同类型天然放牧地合理利用的研究

20051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1220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果简介:在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草地类型,结合家庭牧场,建立了划区轮牧和草地休牧放牧制度试验示范基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结构与种群动态、植物繁殖、补偿性生长、产量动态及营养价值动态、土壤的理化性状、家畜的牧食行为以及生产性能。(2)适合于不同类型天然放牧地家庭牧场进行划区轮牧的主要技术环节与技术参数及基础设施管理和家畜管理。(3)适宜的禁牧期和合适的起始禁牧与终止禁牧时间、管理制度对草地的影响、家畜的饲养管理策略。项目旨在从草--畜水平,对比研究其互作关系和动态规律,从而确定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天然放牧地合理利用的放牧制度。项目按计划任务书和合同书的指标完成,部分研究内容和推广规模已超过计划任务。

划区轮牧和草地休牧使草地基况明显好转,草群高度、盖度、产量及草地植物多样性以及草地载畜量显著提高。划区轮牧有利于植物的有性繁殖和补偿性生长优势的发挥,土壤表层理化性状得以改善。两种利用制度均提高了家庭牧场的生产能力。在全区8个盟(市)23个旗(县)家庭牧场推广划区轮牧与休牧技术,使249.3万亩天然草地得到合理利用,180.4万亩天然草地得到休养生息,直接获得经济效益3708.64万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科研成果为在我国广大草原区域实施与推广划区轮牧、草地休牧提供了科学数据、设计技术、管理技术和成功的示范模式。

依据项目研究成果,制定了内蒙古《天然草地划区轮牧设计》地方标准,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农业行业标准送审稿。项目将草地利用与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草地畜牧业经济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对草地合理利用制度进行如此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在国内尚属首次。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了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京津风沙源治理区草地植被建植与恢复技术

20051220获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丰收三等奖。

成果简介:(1)从引种的98种国内外优良牧草中,筛选出适宜试验区栽培的牧草有:苜蓿8个,禾本科牧草13个,饲用灌木4个,青贮玉米3个,多汁饲料作物4个;(2)阐明了苜蓿受冻后的3种表现和披碱草、老芒麦等禾草分蘖数呈双峰形分布的规律,提出了河滩盐碱地苜蓿“生长阈”;(3)河滩盐碱地混播牧草地建植技术模式,筛选出适宜不同程度盐化地种植的草种或品种和4个牧草混播组合。河滩盐碱地牧草播种期应遵循春播宜晚、秋播宜早的原则;(4)选择科多4号、科多8号等青贮玉米品种,采用“一炮轰”施肥和覆盖地膜等丰产栽培技术,在寒旱区获得150t/hm2的优质高产青贮料;(5)在沙壤土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干埋等雨播种技术,使牧草的出苗率、整齐度和成活率均提高3045%,产草量增加,越冬率由原来的1326%提高到80%以上。

通过在试验核心区和周边地区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表明,该项技术成果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试验核心区建成优质高产饲草饲料示范基地2200 hm2,改良退化、沙化草地4100hm2,建成牧草种子生产基地1100 hm2,平均新增收入1780/hm2,直接经济效益达1317.2万元;此外,该研究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已达13.04hm2,新增收益965/hm2,直接经济收入已达12583.6万元。项目区生态效益明显提高,春季扬沙起尘,雨季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由于该技术成果有提高牧草及饲料作物产量的作用,项目区饲料总量明显增加,减轻了家畜对天然草地的压力,促进了退化、沙化、盐化草地植被的恢复,使草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由于该项目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大,促进了农牧民的增产增收,从而加快了农牧民的脱贫步伐。

2、获得或已经申请专利

韩建国、闫龙凤、杨青川、孙彦 2006 1月5申请(申请号200610000497.2)“紫花苜蓿半胱氨酸蛋白酶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专利,2006726公开(公开号:CN1807611A)。

3、发布标准

1)《草原健康状况评价》国家标准(报批稿)

2005年承担起草了国家标准《草原健康状况评价》,通过规定标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步骤等5个部分对天然草原健康状况评价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为我国草原的科学管理和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标准已经通过专家审定,正在颁布中。

2)《草原划区轮牧技术规程》农业行业标准(报批稿)   规定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划区轮牧的地点选择、小区面积、小区数、小区放牧天数、家畜头数、轮牧周期、轮牧次数、补充小区面积、补充小区数、始牧期、终牧期等参数。

4、其它研究成果

在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对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与已有科研成果和技术组装配套,形成集成的成熟技术,分述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