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论文在线 > 文章正文

此文载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双月刊)

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战略思考

杨中柱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业局 湖南.望城 邮编:4102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久的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绿色转型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大,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尖锐。了推进城市绿色转型可采取如下对策:一是以人为本充分就业;二是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五是培育绿色文化;六是打造绿色政府;七是完善绿色管理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市化 绿色转型 问题与对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先生出席“东方正捷2012中国金融投资发展高层论坛”,并就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余斌认为,在2022年前的十年中,我国经济每年的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7%-8%。然而,在中国经济快速递增的前提下,我国城市面临着绿色转型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显。于是人们认识到,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首位,推进城市绿色转型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同样,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是炎黄子孙必须解答的历史课题。

一、当前城市绿色转型面临的问题

1、资源相对紧缺与高消耗并存。过去15年来,我国能源资源需求高速增长。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分别为:钾盐52.4%、精炼铝52.9%、铁矿石53.6%、精炼铜69%、石油54.8%。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泥、钢铁、煤炭、氧化铝、铅、铜、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在2009年消费22.52亿吨石油,相比美国石油消费总量21.70亿吨高出4%,成为全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而到了2009年,中国的GDP近5万亿美元,美国的GDP达到15万亿美元,GDP总值占美国的1/3,人均GDP仅占美国的1 /15,2010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3.2%,而中国的GDP是6万亿美元,只占世界的9.6%。未来10—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矿产资源需求呈现刚性上升趋势,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增强。据对45种主要矿产可采储量保证程度分析得知,到2020年,有25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矿产。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深入分析,我国铝、铁、铜、钾盐、石油等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高位。

2、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与环保不衔接。一是建筑物密集,公共绿地少、留余空间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少、绿化水平低。还有通风不畅、遮光等不利因素;二是个别道路规划狭窄、整体布局不美观,留下的绿化空间小;三是城区排污布局不合理,管网不健全,排水、排污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好;四是城市建设未把环保放在重要位置;五是高排放,我国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余倍,而劳动生产率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据监测,我国流经城市的河段不同程度的遭受污染,1/5的城市空气遭到污染。实践证明,高排放、高污染、拼资源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实现城市绿色转型已迫在眉睫。

3、城市空间高速扩张。一是城市扩容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土地城市化远快于人口城市化。以长沙为例,长沙城区面积由“十一五”初的556.3平方公里扩大到954.6平方公里,扩大71.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7.7平方公里扩展到249.3平方公里,增长48.6%。长沙市区人口由 “十一五”初的208.6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242.2万人,人口增长仅为16.1%,远低于城区面积扩大的71.6%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的48.6%。二是经济开发区扩容与旧城改造双管齐下,近十年来长沙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望城经济开发区等在加速扩容的同时,长沙市区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掀起一股新城建设与扩张的浪潮。从某种程度上讲,近年来我国城市财政主要是土地财政,依靠土地的快速扩张支撑其收入的高速增长。快速扩大的城市规模,无疑增加了绿色转型的难度。

二、推进城市绿色转型的思路

1、以人为本, 充分就业。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则是生产力要素优质、快速和合理组合,不会造成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闲置和破坏。其中,最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对人力资源——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与优化组合。失业与充分就业长期以来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的破解是个慢长的过程,决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因此,在推进城市绿色转型中,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破解这一难题,就业与产业相关的,产业与资源、环境与贸易相关,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向充分就业靠拢。只有安居乐业,才能国泰民安,否则国不泰,民不安,充分就业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要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城市绿色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和途径。要以人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人才作用,完善用人机制,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生态经济人才队伍,把城市绿色转型工程办成脚踏实地的“国泰民安”工程。

2、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布局要合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集约、节约和用好每一寸土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要从城市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明确“生态为本、环境优先”的指导思想,突出独到的文化背景、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特质,建设有特色审美意境的生态城市。力求构筑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环境,凸显自然山水格局,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清新、舒适、文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力求体现城市固有的自然山水与文化特色。同时树立生态城市建设理念,遵循生态规划方法与原理,将其贯穿于环境保护、城市空间塑造、土地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方式选择等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突出城市美化、绿化的内涵和措施要求,提高城市的绿化质量标准与绿化覆盖率,增加园林式公园等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遏制城市土地的无限扩张与闲置浪费。从关注城市空间拓展向关注城市内在功能完善转变,特别要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发展环保、舒适、生态的城市,建设生活方便、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的复合型城市,合理布局医院、学校、绿地广场等公共设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战略的眼光,要站在环保的高度上考虑问题。如:在建设新区与旧城改造时,要突出保护自然山水的灵气,江河水乡的秀气,绿意浓浓的生气。注意整体格调、风貌的一致性,实现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融合。要请环保部门进行前期的论证,看是否符合环保有关要求,所建设的区域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总之,城市建设要走生态之路,让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城市与环境相协调,使整个城市建成一个生态园林城市。切实减少城市化对各类资源的耗费,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和不断完善城市的内在功能,抓好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绿化、美化、亮化,提高城市绿化率和亮化率,控制好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设城市绿色风光带,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继续深化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进重金属、核与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防治。全面实施“绿色城市”规划与行动,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沿河打造绿色休闲走廊,构建沿河景观;坚守生态底线,坚决做到废气、污水排放不达标不准生产,打造蓝天碧水;在“绿”字上作文章,在沿河两岸和沿公路两侧营造防护林,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家园。开展“防灾减灾”行动,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预警、自然灾害应对等基础设施与队伍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推进低碳城市化。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低碳发展模式、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家庭、交通、建筑、学校、企业等建设,逐步缓解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矛盾,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积极促进城市发展、城市化的低碳转型。要努力打造和谐、人性化的无障碍居住环境,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通过控制污染“增量”,减少污染“存量”,促使污染“总量”保持在环保标准允许值的范围内,使产业结构和区域环保相适应,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既要享受物质丰足、又要享受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既要有经济效益又要健康,而不是“前几十年赚钱、后几十年看病”, 加强产业引导。发挥财税、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生态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充分考虑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成本影响;要强化环保利民惠民为民的理念,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化学品、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种养殖、加工、流通、消费的全程控制污染,从源头上防治污染,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拓宽新的产业领域,积极探索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治理机制、产业退出机制,加大污染综合治理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努力形成以科学技术引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标准化、国产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基础装备,按照生态承载力进行总量控制,实现绿色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公证、公平。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核心技术能力强的名牌环保企业。

4、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要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注重城市集约发展,实现城市建设的两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转变,要按照节约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构筑循环产业链。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综合利用。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消费体系。引导企业之间原材料、能源废物利用的合作与交流,打破简单的单向线性模式,形成多向流动的非线性结构,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注重效益、节时、节能、节约原材料的工业生产体系;尽快形成规划科学、设计优良、节地、省材、质量过硬的基本建设体系;尽快形成节时、节能、重效益的运输体系;尽快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构建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互相融合的有机节约整体,只有建立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从而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持发展的强大后劲,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培育绿色文化。实行绿色文化教育制度,从小抓起,幼儿园、小学、中学应当制定教学规划,开设绿色文化课程,培育和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态环境理念、生态文明理念、、环境道德理念。各级人民政府要将绿色转型培训纳入公务员培训范畴,对国家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绿色转型知识培训。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培养和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努力营造绿色文化氛围,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程度;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应当设置绿色转型专题与专栏,广泛宣传生态人居、绿色消费、环境保护等绿色文化,大力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参与建设绿色文化的行动体系。使绿色消费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全民关心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个个践行环境保护的绿色文化氛围。使我们的城市在绿色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理念、审美理念、文化理念、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绿色人文精神。

6、打造绿色政府。“绿色”是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倡导与保护,可以说,没有“绿色政府”,就没有绿色道路,今天许多“绿色生产”、 “绿色消费” 、“绿色城市”无不是政府绿色道路的产物。因此,政府行为在城市绿色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政府机构和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表率作用,把环境友好等生态理念贯穿于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对政府管理体系进行根本性绿色变革。一是推行绿色办公。一直以来,政府机关的浪费是触目惊心的。据有关部门公布数据可知,一名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一天最高耗电量,够一个普通居民19天的生活用电,这种状况必须高度重视并尽快扭转。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制定节约、环保制度,要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一张纸、一支笔、一包烟做起,从搞好办公室的清洁卫生、不乱扔垃圾、废物回收、无烟办公室做起,建立绿色办公新习惯。二是实施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消费规模大,具有很强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可以推进绿色产业与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与扩大。实施绿色采购可以直接减少政府日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要按照国家已经颁布的绿色采购文件和目录,尽快出台和实施配套的绿色采购办法,完善监管机制,把绿色采购这件事情办实、办好;三是推行绿色管理,大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决策失误和管理失误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老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违规建设、重复建设、大规模拆迁、重复拆迁、产业项目失败和产业低水平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和淘汰,重大投资失误等等。推行绿色管理,必须把绿色理念贯穿于政府决策管理的始终,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建立健全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努力提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准,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先期论证制度、重大决策后期评估制度、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管理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等新型体制机制,并认真坚持和实施。

7、完善绿色管理政策体系。加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法制建设,出台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政策,出台城市绿色转型的地方性法规,实施重大环境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健全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两型社会”建设基准和标准。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与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尽快出台和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有害化学物质污染防治、电磁辐射管理、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行业排放标准,加快重污染行业标准、危险废物相关标准、生态环境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增加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健全“两型社会”建设的执法监督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执法监管系统;以修改与完善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构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框架,强化环境保护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全面推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环境标准建设;以节能、减排、增效为主要任务,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继续强化减排措施,向工程减排要潜力,向结构减排要空间,向管理减排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盈。

参考文献

, J: p. G( K- l; `1 V- T @ O: W4 M$ L+ i/ p. ~$ n1 r2 k4 v1 g[1] 杨中柱.和谐生产力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意义[N].湖南: 长沙晚报,2008-08-15:(B4)

[2] 杨中柱.发展低碳农业与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思考[J].江苏:改革与开放,2011,(3):7-9 [3] 魏后凯、张燕.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吉林:经济纵横,2011,(9):15-19 6 I5 Z* o- u+ u& t0 ][4] 中国生产力学会. 《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478-479

[5] 中国生产力学会. 《追求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0-41

Promote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urban green transformation

Yang zhongzhu

(Wangcheng District Bureau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Hunan. Wangcheng Zipcode:410200)

Summary:Than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persistence of high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China's cities are facing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the new century, China'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harp.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urban green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First, full employment to the people-oriented; The second is to build the ecological safety system;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four is building a resource-saving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cultivate a green culture; is to create a green government; seven perfect green management policy system.

Keyword:Urbanization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杨中柱,(1962.6--),男,湖南望城人,本科文化,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业局工作,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及企业管理。系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高级会员,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员,湖南省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现已在《经济日报》、《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中国农业会计》、《高校社科信息》、《中国技术经济科学》、《商业经济研究》、《中国合作经济》、《中国粮食经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全国31个省市的国家级,省级专业刊物以及大专院校的学报上发表论文124篇,70多万字,有10多篇论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大奖赛和优秀成果评审一、二、三等奖,曾应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等的邀请20多次参加在上海财经大学、天津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地召开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

E_mail:yzz8065035@126.com 联系电话:(0731)88062120 13787210172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