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非疫区,他们默默付出着
11月10日凌晨,首支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距今已有10天时间。在这10天里,培训队队员们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针对社区人员的公共卫生培训模式,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前几天的《健康报》报道里均有体现。
但是,在这些工作成果背后默默付出的培训队11名成员,却一直没有机会与大家见面。培训队汇集了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性艾中心、健康教育中心以及临床感染医学等各方面的专家。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西非疫区,工作和生活状况究竟是怎样的?不仅他们的亲人、同事和朋友惦记,广大读者也会感兴趣。为此,记者选取了几个关键词,带大家走进他们在非洲的抗疫生活。
关键词1
搬物资
11月10日,经过近40个小时辗转飞行,培训队员们终于抵达弗里敦。
没想到,抵达弗里敦机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队员们自行搬运物资。由队员们携带的培训物资加起来大概有100多个箱子,堆起来差不多有11立方米,2吨重。因为当地工人不能随意进出机场,因此这堆物资全部都由队员们用手推车一点一点拉到机场外的卡车上。
由于驻地空间紧张,培训物资运到后,只能分别放到队员的房间里。队员吕山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他的屋子本来空间就不大,却塞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走路都有些费劲。而且,由于培训课程为每一位学员都准备了一个宣传包,里面有宣传册、防护口罩、手套,而这些物资分装在不同房间的箱子里,要凑齐一套可不容易。因此,吕山必须和其他队员一起拿着物资单,在不同的房间里穿梭,蚂蚁啃骨头一般将各种需要的物资凑在一起,再分装到每一个宣传包。每天培训课程开始前,他们都要忙到凌晨。
关键词2
改教材
安顿下来的第二天,培训队队员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研讨日程、修订教材,修改PPT,小组会经常一开就是半天。
队员解瑞谦来自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是资深的培训专家。他说,培训班用的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当地培训师使用的,一类是给社区学员使用。队员们需要根据塞国的基本情况,重新研讨、分析、评估在国内完成的师资用的培训材料。同时,考虑到当地基层社区管理和社区人员文化知识水平有限,还需要尽可能用浅简、易懂的词句修订教材。
讲课用的PPT,则是队员们讨论的重点。几百张幻灯片,每一张都要经过培训队专家反复讨论,从培训的框架、核心内容、图表、用词,以及各框架之间的衔接均进行了仔细推敲。
其中,曹淳力的PPT引起了一点争议。他是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血吸虫病的专家,常年跑基层,拥有丰富的培训基层群众的经验,因此大家推举他来做中国经验部分的PPT,向塞拉利昂民众介绍中国抗击SARS、H7N9、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及爱国卫生运动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案例。
老曹在PPT里,使用了一些血吸虫病的特写画面,有队员担心,会不会太吓人了。但曹淳力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这叫恐惧教学,在基层效果很好。”事后证明,中国经验部分受到塞拉利昂学员们的欢迎和肯定。
关键词3
商量
塞拉利昂人有一个优点,就是什么事都能商量,但这也同时是个缺点,就是什么事都要慢慢谈。
培训队队长梁晓峰是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他对此深有体会。在专家们仔细修订教材的时候,他和塞拉利昂卫生部则在进行反复的沟通协商,以确定公共卫生培训工作的总体方案和协调员、师资、学员等经费补助标准。这是个难熬的过程。“那几天一直上火。队伍都等着呐,着急啊。”梁晓峰说。经过2天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就培训细节达成了一致意见。
但还有许多前期工作要做。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和降低防控感染风险,培训场地也有许多限制条件,在基础设施较差的塞拉利昂,要找到合适的地点并不容易。幸好,最开始的两周,塞拉利昂卫生部联系了国家图书馆供培训使用,但之后的时间,就需要培训队自己想办法了。
王晓春是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丙肝性病防治室主任,也是本次培训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他开着车,满城转悠寻找培训用的教室。看遍了社区小学、护理学校等等候选地点,都不太满意。正在发愁的时候,当地人又推荐了一家因为疫情已经停业的旅馆。他去看了之后回来赞不绝口:地方大、安静、通风采光都不错。唯一缺点就是价钱太贵,5间教室要价一天400美元。王晓春只能苦口婆心地给店主讲道理,“我们是来培训人员对抗埃博拉的,要是培训好了,消灭了疫情,游客回来了,旅馆不就能重新有生意了?”对方想想,也是这么个理儿,最终价钱砍下了一多半。
关键词4
司机
培训队在弗里敦租了3辆车供工作使用。在当地,新车是稀罕物,租来的更是通常不知道转了几道手的旧车,因此需要防止可能出现各种状况。如油路连不上、刹车踩的费劲、行车电脑系统混乱等。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的张大鹏和其他几位车技好的队员轮流负责队里的日常通勤。他在培训队身兼数职,既是培训课上被学员称赞的老师,又要负责编制培训项目的预算,同时也是兼职司机。
对于不太好的车况,张大鹏倒是很淡定,稳稳地开着“老爷车”在弗里敦穿行。但他也有不淡定的时候,一次车出现故障,莫名响起的“嘀、嘀”的报警声怎么也关不掉。在驾驶室里连续听了4个小时的噪声之后,最终逼得他不得不开着车去了修理厂。修修补补后,第二天他照样开着这辆车在疫区奔波。
关键词5
吃饭
到了塞拉利昂才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与中国不同,他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半和下午1点半。入乡随俗,培训队的队员们也相应地调整了作息时间,把午饭时间推迟到下午1点半。
队员们培训所在的国家图书馆距离驻地有40多分钟的车程,而课程中午的休息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没办法往返吃饭,只能每到餐点就派人回去取饭,队员们就挤在一张小桌旁,捧着饭盒,或坐或站,匆匆吃完,就急着准备下午的课程。有时候送饭时间稍微晚了些,下午的课已经开始,上课的培训队员都会坚持上完课,才下来吃上几口已经变凉的午饭。
关键词6
医生
培训队有两位医生,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卢洪洲和来自北京地坛医院的蒋荣猛。他们既拥有临床经验,又富有疾病预防控制的经验。
这不是卢洪洲第一次出国执行应急任务。2009年4月,墨西哥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国政府派包机去墨西哥接回滞留的中国旅客,卢洪洲受命随包机对乘客进行全程医学监护。这次,卢洪洲则把自己的经验带到了塞拉利昂的培训班上,特别注重对当地培训师素质的提升。
在出发之前,蒋荣猛业余时间管理的“也云论坛”就一直在追踪埃博拉的动态。到了疫区之后,他也没有忘记关注医学界对于埃博拉的研究。在培训课堂上,他是个和学员积极互动的老师,在培训队的交流群里,他则会及时共享最新的防治进展,为这个,他经常忙碌到深夜。
关键词7
诗人
培训队的驻地面对浩瀚的大西洋,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观,让队员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稍微放松一下,有时候甚至能让人诗兴大发。
李建东是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实验室专家,他负责整个培训课程教材和PPT的整合。不管专家会议讨论到多晚,他总是一丝不苟地综合大家意见,直到把课程教材修订到满意为止。老李时不时写几句诗,但他不愿让太多人知道。通常他会在队里另一位“诗人”申涛的作品下回复一首。
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申涛同样也是身兼数职,既负责讲课,也负责物资调配,同时也是管账的会计。成天忙得团团转,但闲下来,还是喜欢写几句藏头诗。离家时间长了,他还是有些想家了,他写道,“只愿早日胜疫魔,家团月圆尽舒情。”这应该是培训队队员们共同的心愿吧。(本版未署名图片均为首席记者曹政摄)(来源:健康报2014年11月21日 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