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英文论文:
[1]Ji, Z., Wang, B.*, Yang, W., Wang, W., Su, J., Wei, B., Wang, H., Hu, T., 2021, Observation of Higher-Mode Surface Waves from an Active Source in the Hutubi Basin, Bull. Seismol. Soc. Am., doi:10.1785/0120200272
[2]Zhang, Y.; Wang, B.*; Xu, T.; Yang, W.; Wang, W.; Xu, Y.; Li, L., 2020,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Vp and Vs structures beneath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 revealed by active source and earthquake data,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ggaa314, https://doi.org/10.1093/gji/ggaa314
[3]Zhu, H., Sun, Y., Zhao, W., Zhuang, F., Wang, B., Xiong, H., 2020, Rapid Learning of Earthquake Felt Area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with Real-time Search Engine Queries,Scientific Reports,10: 5437, doi:10.1038/s41598-020-62114-8
[4]Zhang, Y.; Wang, B.*; Lin, G.; Ouyang, Y.; Wang, T.; Xu, S.; Song, L.; Wang, R., 2020,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Zhuxi Ore Deposit, South China Revealed by Control-Source First-Arrival Tomography, Minerals, doi:10.3390/min10020148
[5]Wang, B.*; Yang, W.; Wang, W.; Yang, J.; Li, X.; Ye, B., 2020,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P- and S-wave Velocity Changes Measured Using an Airgun Source, J. Geophy. Res., doi: 10.1029/2019JB018218
[6]Jiang, G.; Qiao, X; Wang, X.; Lu, R.; Liu, L.; Yang, H.; Su, Y.; Song, L.; Wang, B.; Wong, T-f., 2019, GPS observed horizontal ground extension at the Hutubi (China)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eomechanical modeling for induced seismicity, Earth Planet. Sci. Lett., doi: 10.1016/j.epsl.2019.115943
[7]Zhou, P.; Yang, H.; Wang, B.; Zhuang, J., 2019, Seism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induced earthquakes near the Hutubi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facility, J. Geophy. Res., doi:10.1029/2019JB017360
[8]Li, L.; Wang, B.; Peng Z., et al., 2019, Dynamic triggering of microseismicity in Southwest China following the 2004 Sumatra and 2012 Indian Ocean earthquakes,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6: 129–140
[9]Wang, W.; Wang, B.; Zheng X., 2018, Public cloud computing for seismological research: Calculating large-scale noise cross-correlations using ALIYUN, Earthquake Science,31, 227-233. doi: 10.29382/eqs-2018-0227-2
[10]Xu, Y.; Wang, B.; Wang, W.; Zhang, B.; Sun, T., 2018, Multiple seismological evidences of basin effects revealed by Array of Binchuan (ABC), northwest Yunnan,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 31, 281-290. doi: 10.29382/eqs-2018-0281-8
[11]Xu, Y.; Wang, B.*; Xu T., 2018,Steepest descent integration: a novel method for computing wave field radiated from borehole sources,Geophysics, doi: 10.1190/geo2017-0260.1
[12]Wang, B. *; Tian, X.; Zhang, Y. et al., 2018,Seismic signature of an untuned large‐volume airgun array fired in a water reservoir,Seismol. Res. Lett., doi: 10.1785/0220180007
[13]Wang, W.; Gerstoft, P.; Wang, B., 2018, Seasonality of P wave microseisms from NCF-based beamforming using ChinArray,Geophys. J. Int., 213(3): doi 10.1093/gji/ggy081
[14]Tian, X.; Yang, Z.; Wang, B.; Yao. H.; Wang, F.; Liu, B.; Zheng, C.; Gao, Z.; Xiong, W.; Deng, X., 2018, 3D Seismic refraction travel‐time tomography beneath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Seismol. Res. Lett.doi: 10.1785/0220170245.
[15]Yang, W.; Wang, B.; Yuan, S.; Ge, H.; Temporal variation of seismic wave 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groundwater level observed by a downhole airgun near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Seismol. Res. Lett.doi: 10.1785/0220170282.
[16]Wang, B.*; Ge, H.; Yang, W. et al., 2012,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monitors fault zone at depth.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93: 49-50.
[17]Wang, B.*; Niu, F., 2011,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observed from CEArray triplication data,Earthq. Sci., 24:77-85.
[18]Wang, B.*; Yang, W.; Yuan, S. et al., 201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xcitation of large volume airguns in a small volume body of water,J. Geophys. Eng., 7(4): 388–394.
[19]Wang, B.*; Niu, F., 2010, A broad 660-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revealed by dens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in China.J. Geophys. Res., 115, B06308, doi:20.1029/2009JB006608.
[20]Wang, B.*; Zhu, P.; Chen, Y. et el., 2008, Continuous subsurface velocity measurement with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J. Geophys. Res., 113, B12313, doi: 22.1029/2007JB005023.
[21]Wang, B.*; Chen, Y.; Wong, T., 2008, A Discrete eleme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ction localization in granular rock.J. Geophys. Res., 113, B03202, doi: 24.1029/2006JB004501.
[22]Wang, B.*; Shi, X.; Chen Y. et al., 2004, Grain crush and its evolution in granular material: a two-dimensional distinct element model approach,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1(8):1651-1654.
[23]Han, L.; Peng, Z.; Johnson, C. W.; Pollitz, F. F.; Li, L.; Wang, B.; Wu, J.; Li, Q.; Wei, H., 2017, Shallow microearthquakes near Chongqing, China triggered by the Rayleigh waves of the 2015 M7.8 Gorkha, Nepal earthquake,Earth Planet. Sci. Lett., 479: 231-240.
[24]Li, L.; Yao, D.; Meng, X.; Peng, Z., Wang, B.,2017, Increasing seismicity in Southern Tibet following the 2015 Mw 7.8 Gorkha, Nepal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 714-715:62-70.
[25]Li, L.;Wang, B.; Peng, Z; Wang, W., 2016, Seismic observations of the 15 February 2013 Chelyabinsk meteor from dense ChinArray.Earthquake Science, 29(4): 221-233.
[26]Yang, W.; Peng, Z; Wang, B.; Li, Z.; Yang S., 2015, Velocity contrast along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2010 Mw6.9 Yushu, China, earthquake from fault zone head waves,Earth Planet. Sci. Lett., 416:91-97
[27]Xia, Y.; Ni, S.; Zeng, X; Xie, J; Wang, B.; Yuan, S., 2015, Synchronizing intercontinental seismic networks using the 26 s persistent localized microseismic source.Bull. Soc. Seismo. Amer., 105: doi: 10.1785/0120140252
[28]Wang, B.,Hongkui Ge, Wei Yang, et al., .Transmitting seismic station monitors fault zoneat depth..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 Union, 2012, 93:49–50.
[29]Wang, B.; Niu, F.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660-km discontinu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duction zones observed from CEArray triplication data, Earthq. Sci., 2011, 24: 77–85
[30]Wang, B.; Yang, W.; Yuan, S. et al.,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xcitation of large volume airguns in a small volume body of water, J. Geophys. Eng., 2010, 7: 388–394.
[31]Wang, B.; Niu, F. A broad 660-km discontinuity beneath northeast China revealed by dens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 in China.. J.Geophys. Res., 2010, 115, B06308, doi:10.1029/2009JB006608.
[32]Wang, B.; Zhu, P.; Chen, Y.; Niu, F. & Wang, B. Continuous subsurface velocity measurement with coda wave interferometry. J. Geophys. Res., 2008, 113, B12313, doi:10.1029/2007JB005023
[33]Wang, B.; Chen, Y. &fong Wong, T. A Discrete Element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ction Localization in Granular Rock. J. Geophys. Res., 2008, 113, B03202, doi:10.1029/2006JB004501
[34]WANG Bao-Shan, SHI Xing-Jue, CHEN Yong, GE Hong-Kui and WONG Teng-Fong,. Grain Crush and Its Evolution in Granular Material: a Two-Dimensional Distinct Element Model Approach,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1(8):1651-1654, 2004.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1]张博, 王宝善, 李璐, 魏斌, 苏金波. 新疆努尔加水库周边区域地震活动性特征[J]. 地震研究, 2024, 47 (04): 503-516.
[2]侯金欣, 王宝善, 彭志刚, 袁松湧. 2008年MW7.9汶川地震早期余震频度衰减速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24, 67 (08): 3017-3031.
[3]李振月, 李俊伦, 姚华建, 王宝善. 2021年5月漾濞MS6.4地震序列发震机理的应力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23, 66 (04): 1448-1459.
[4]徐逸鹤, 王宝善, 王伟涛. 球对称有限水体气泡振荡模型及其对陆地水体气枪研究的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2022, 65 (09): 3374-3385.
[5]施斌, 王宝善, 张诚成, 顾凯, 阮友谊, 李广伟, 王勤, 魏广庆, 张丹, 朱鸿鹄, 程刚, 陈颙. 川西甲基卡锂矿3211 m科学深钻多物理量分布式光纤观测[J]. 科学通报, 2022, 67 (23): 2719-2726.
[6]姚华建, 薛向辉, 王宝善, 黄显良, 吴华章. 从地球内部到空间环境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与科学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 (06): 846-855.
[7]雷宇航, 尹扶, 洪鹤庭, 李娱兰, 王宝善. 基于MF-J变换的DAS观测高阶面波提取和浅地表结构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 (12): 4280-4291.
[8]杨微, 王宝善, 张云鹏, 王伟涛. 陆地水体气枪震源探测技术回顾与进展[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 (12): 4252-4268.
[9]豆辉, 王宝善, 徐逸鹤, 王伟涛, 张博. 基于密集台阵资料的S波分裂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各向异性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21, 64 (12): 4292-4307.
[10]王力伟, 李丽, 杨微, 王宝善, 黄柳芳. 低频可控震源激发信号特征及高精度动态监测应用[J]. 地震研究, 2021, 44 (04): 622-634.
[11]王宝善, 曾祥方, 宋政宏, 李孝宾, 杨军. 利用城市通信光缆进行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J]. 科学通报, 2021, 66 (20): 2590-2595.
[12]杜航, 王俊, 江昊琳, 王宝善, 郑江蓉, 朱音杰, 王大伟. 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算法及其对预警盲区的影响研究[J]. 中国地震, 2021, 37 (01): 216-226.
[13]王力伟, 王宝善, 叶秀薇, 张云鹏, 王小娜, 吕作勇. 基于人工地震资料的珠江口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J]. 地震地质, 2021, 43 (01): 123-143.
[14]杨微, 王宝善, 王伟涛, 胡久鹏. 陆地水体气枪震源重复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J]. 华南地震, 2020, 40 (04): 1-9.
[15]冀战波, 王宝善. 2015年8月12日天津化学爆炸产生的多模式面波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11): 4097-4113.
[16]李孝宾, 宋政宏, 杨军, 曾祥方, 王宝善. 利用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监测大容量气枪震源信号[J]. 地震地质, 2020, 42 (05): 1255-1265.
[17]张云鹏, 王宝善, 林国庆, 王伟涛, 杨微, 吴中海. 利用密集台阵近震层析成像研究云南宾川上地壳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9): 3292-3306.
[18]张卓然, 魏斌, 申宗航, 乌尼尔, 王涛, 王宝善, 阮友谊. 2016年度呼图壁地下天然储气库对周缘微地震活动性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9): 3387-3397.
[19]谢凡, 夏开文, 黄会宝, 戴仕贵, 王宝善, 位伟. 基于多重散射波波速变化的滑坡实时监测方法与应用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 39 (11): 2274-2282.
[20]王鹏, 郑建常, 王宝善, 王蕊. 山东乳山震群震源参数变化及其尺度关系[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 35 (06): 2096-2106.
[21]王鹏, 王宝善. 利用广义叠加反演方法估算长岛震群应力降[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5): 1970-1985.
[22]林融冰, 曾祥方, 宋政宏, 徐善辉, 胡久鹏, 孙天为, 王宝善.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在近地表成像中的应用Ⅱ:背景噪声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4): 1622-1629.
[23]侯金欣, 谢凡, 任雅琼, 王宝善. 利用模板匹配技术检测米尺度岩石断层黏滑实验中的声发射事件[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4): 1630-1641.
[24]杨微, 王宝善, 彭志刚, 田晓峰, 袁松湧. 利用断裂带首波分析甘孜—玉树断裂带拉张盆地结构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3): 1197-1213.
[25]宋政宏, 曾祥方, 徐善辉, 胡久鹏, 孙天为, 王宝善.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在近地表成像中的应用Ⅰ:主动源高频面波[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 63 (02): 532-540.
[26]杨军, 王宝善, 陈颙. 关于地震科学实验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地震研究, 2019, 42 (03): 305-309+455.
[27]孙天为, 王宝善. 非调制大容量气枪信号处理中反褶积方法的对比研究[J]. 地震研究, 2019, 42 (01): 88-95+152.
[28]王娟娟, 姚华建, 王伟涛, 王宝善, 李成, 魏斌, 冯磊.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的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地区近地表速度结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 (11): 4436-4447.
[29]李娜, 王伟涛, 王宝善. 基于云计算的九分量噪声互相关函数计算及其在China Array密集台阵数据的应用[J]. 中国地震, 2018, 34 (02): 244-257.
[30]陈颙, 戴维C.布思, 王宝善. 《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前言[J]. 世界地震译丛, 2018, 49 (03): 300-301.
[31]胡久鹏, 王伟涛, 王宝善, 陈颙, 蒋生淼. 利用反投影方法计算陆地有限水体气枪震源激发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 61 (03): 1000-1012.
[32]王芳, 李丽, 王宝善. 普洱大寨深井噪声压制效果及井孔附近波场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17, 39 (06): 831-847+975.
[33]陈颙, 王宝善, 姚华建. 大陆地壳结构的气枪震源探测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 47 (10): 1153-1165.
[34]王伟涛, 王宝善, 蒋生淼, 胡久鹏, 张元生. 利用气枪震源探测大陆浅部的地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震研究, 2017, 40 (04): 514-524+677.
[35]蒋生淼, 王宝善, 张云鹏, 陈颙. 噪声对气枪信号叠加效果的影响及自动数据筛选方法[J]. 地震研究, 2017, 40 (04): 534-542.
[36]张云鹏, 李孝宾, 王伟涛, 王宝善, 叶泵, 杨军, 王彬. 云南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流动观测数据服务系统及数据质量评估[J]. 地震研究, 2017, 40 (04): 525-533+677-678.
[37]胡久鹏, 王宝善, 陈颙. 水体形状对陆地气枪激发信号的影响[J]. 地震研究, 2017, 40 (04): 543-549.
[38]危自根, 储日升, 李志伟, 盛敏汉, 张海江, 王宝善. 利用近震高频接收函数研究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 (10): 3793-3803.
[39]张元生, 王宝善, 陈颙, 王兰民, 邹锐, 秦满忠, 郭晓, 沈旭章, 魏从信, 刘旭宙, 王亚红, 孙点峰, 郭瑛霞, 尹亮. 两次强震发生前后主动源观测走时数据的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 (10): 3815-3822.
[40]王芳, 王宝善. 频率-波数域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台阵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 中国地震, 2017, 33 (02): 191-202.
[41]谢凡, 任雅琼, 王宝善. 利用超声尾波观测1.5 m长岩石断层黏滑实验的波速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 (04): 1470-1478.
[42]侯金欣, 王宝善. 2014年鲁甸MS6.5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性[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 (04): 1446-1456.
[43]李璐, 王宝善, 侯金欣. 模板匹配滤波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地震, 2017, 33 (01): 14-22.
[44]李孝宾, 叶泵, 杨军, 陈蒙, 金明培, 王宝善. 水库气枪震源不同组合激发效率的对比研究[J]. 地震研究, 2016, 39 (03): 458-465+527.
[45]陈颙, 王宝善. 前言[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165-167.
[46]王宝善, 葛洪魁, 王彬, 王海涛, 张元生, 蔡辉腾, 陈颙. 利用人工重复震源进行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研究的探索和进展[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168-179.
[47]王彬, 李孝宾, 刘自凤, 杨军, 杨润海, 王宝善, 杨微. 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震源系统、观测系统和观测结果[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193-201.
[48]杨微, 王宝善, 刘政一, 杨军, 李孝宾, 陈颙. 不同激发环境下井中气枪震源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231-240.
[49]徐逸鹤, 王宝善, 王伟涛. 利用固定台站分析长江激发气枪信号特征[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282-294.
[50]翟秋实, 姚华建, 王宝善. 气枪震源资料反褶积方法及处理流程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295-304.
[51]栾奕, 杨宏峰, 王宝善. 大容量气枪主动源波形资料处理(一):云南宾川[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305-318.
[52]张云鹏, 王宝善, 王伟涛, 徐逸鹤. 安徽气枪实验固定台层析成像初步结果[J]. 中国地震, 2016, 32 (02): 331-342.
[53]陈思文, 王宝善, 田晓峰, 王夫运, 刘宝峰, 李璐. 滇西北地区云县—宁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J]. 地震地质, 2016, 38 (01): 91-106.
[54]刘自凤, 苏有锦, 王宝善, 王彬, 杨军, 李孝宾. 宾川主动源地震波走时变化分析方法研究[J]. 地震研究, 2015, 38 (04): 591-597+697.
[55]苏金波, 王宝善, 王海涛, 王琼, 冀战波. 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资料研究北天山地区介质衰减特征[J]. 地震研究, 2015, 38 (04): 598-605+698.
[56]杨微, 彭志刚, 王宝善, 李泽峰, 袁松湧. 利用断层首波分析2010年玉树MW6.9地震断裂带的速度差异特征[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 (09): 6.
[57]郑成龙, 王宝善. S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及展望[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 30 (04): 1580-1591.
[58]王彬, 吴国华, 苏有锦, 王宝善, 葛洪魁, 金明培, 杨军, 张启明, 李涛, 刘继武. 宾川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建设及初步观测结果[J]. 地震研究, 2015, 38 (01): 1-6.
[59]徐荟, 刘学军, 王彬, 王宝善. 利用主动震源直达波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监测小江断裂带浅层地震波波速变化[J]. 地震研究, 2015, 38 (01): 7-15+181.
[60]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袁松湧, 贾玉华, 段家杨.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在地下介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地震研究, 2015, 38 (01): 25-34+181.
[61]杨军, 苏有锦, 陈佳, 叶泵, 李孝宾, 金明培, 王宝善. 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J]. 中国地震, 2014, 30 (04): 551-559.
[62]林向东, 葛洪魁, 徐平, Douglas Dreger, 苏金蓉, 王宝善, 武敏捷. 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12): 4037-4047.
[63]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王伟涛, 陈颙. 大容量气枪震源主动探测技术系统及试验研究[J]. 中国地震, 2013, 29 (04): 399-410.
[64]林向东, 葛洪魁, 徐平, Douglas Dreger, 苏金蓉, 王宝善, 武敏捷. 近场全波形反演:芦山7.0级地震及余震矩张量解[J]. 国际地震动态, 2013, (11): 31-32.
[65]葛洪魁, 陈海潮, 欧阳飚, 杨微, 张梅, 袁松湧, 王宝善. 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台基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3): 857-868.
[66]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宋丽莉, 袁松湧, 李鸽翼.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7 (01): 50-55+69.
[67]陈蒙, 王宝善, 王伟涛, 杨微, 宋丽莉, 林建民, 葛洪魁, 陈颙. 利用气枪地震资料研究燕山隆起带南部地区地壳S波速度及泊松比结构[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 (01): 102-110.
[68]陈海潮, 葛洪魁, 王宝善, 宋丽莉, 王伟涛. 利用主动震源监测地下介质衰减特性变化[J]. 地震学报, 2012, 34 (06): 804-817+879.
[69]王彬, 杨润海, 王宝善, 王伟涛. 地震波走时变化精确测量的实验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4 (S2): 15-20.
[70]王伟涛, 王宝善. 基于聚类分析的多尺度相似地震快速识别方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东北端余震序列分析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6): 1952-1962.
[71]王伟涛, 倪四道, 王宝善. 中国中东部地震台站噪声互相关函数中面波前驱信号的分析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 (02): 503-512.
[72]王伟涛, 倪四道, 王宝善. 云南地区地脉动噪声特征分析研究[J]. 地震, 2011, 31 (04): 58-67.
[73]王伟涛, 王宝善. 重复地震研究综述[J]. 西北地震学报, 2011, 33 (03): 305-311.
[74]王伟涛, 杨润海, 郑定昌, 倪四道, 王宝善. 云南地区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中体波信号来源初探[J]. 地震研究, 2011, 34 (03): 350-357+403.
[75]王伟涛, 倪四道, 王宝善. 地球背景噪声干涉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地震, 2011, 27 (01): 1-13.
[76]辛维, 王宝善, 郭志伟, 葛洪魁. 单轴加载条件下瑞利波偏振和不同震相波速对应力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地震, 2011, 27 (01): 39-48.
[77]陈剑雄, 王宝善, 葛洪魁, 林建民, 陈顒. 气枪探测资料对华北地区地壳低速带的约束[J]. 中国地震, 2011, 27 (01): 49-55.
[78]王宝善, 王伟涛, 葛洪魁, 徐平, 王彬. 人工震源地下介质变化动态监测[J].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3): 249-256.
[79]黄伟传, 葛洪魁, 王宝善, 王兆明. 反褶积干涉成像及其在随钻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 (03): 951-956.
[80]杨微, 葛洪魁, 王宝善, 袁松湧, 宋丽莉, 贾玉华, 李宜晋. 由精密控制人工震源观测到的绵竹5.6级地震前后波速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5): 1149+1156-1157.
[81]林建民, 王宝善, 葛洪魁, 徐平, 陈颙. 大容量气枪震源子波激发特性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 (02): 342-349.
[82]王伟涛, 王宝善, 葛洪魁, 陈颙, 袁松湧, 杨微, 李宜晋. 利用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余震引起的浅层波速变化[J]. 中国地震, 2009, 25 (03): 223-233.
[83]唐杰, 葛洪魁, 王宝善, 陈颙. 人工地震信号检测中相位信息的利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9, 29 (03): 74-76+79.
[84]唐杰, 王宝善, 葛洪魁, 陈顒. 大容量气枪震源的实验与模拟研究[J]. 中国地震, 2009, 25 (01): 1-10.
[85]唐杰, 王宝善, 葛洪魁, 陈颙. 小当量激发的远距离信号检测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6): 1810-1818.
[86]王宝善, 陈颙, 王伟涛. 汶川地震与地震灾害[J]. 科学, 2008, 60 (04): 56-58.
[87]H.Kanamori, 王宝善. 地震物理学和实时地震学[J]. 世界地震译丛, 2008, (01): 8-12.
[88]罗桂纯, 葛洪魁, 王宝善, 胡平, 陈颙. 利用相关检测进行地震波速变化精确测量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01): 56-62.
[89]吴忠良, 陈顒, 葛洪魁, 欧阳飚, 王宝善. 对地B超的意义与可能性[J]. 科学, 2008, 60 (01): 15-18+4.
[90]林建民, 王宝善, 葛洪魁, 唐杰, 张先康, 陈顒. 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1): 206-212.
[91]B. Romanowicz, 王宝善. 利用地震波成像地球内部结构[J]. 世界地震译丛, 2007, (06): 63-67.
[92]王喜珍, 王宝善, 马洁美, 张东宁, 滕云田. 下一代地球物理观测技术[J]. 国际地震动态, 2007, (09): 44-58+64.
[93]罗桂纯, 葛洪魁, 王宝善, 胡平, 母红旺, 陈颙. 气枪震源激发模式及应用[J]. 中国地震, 2007, (03): 225-232.
[94]李辉, 戴旭初, 葛洪魁, 王宝善, 林建民, 陈颙. 基于互信息量的地震信号检测和初至提取方法[J].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4): 1190-1197.
[95]陈颙, 张先康, 丘学林, 葛洪魁, 刘宝金, 王宝善. 陆地人工激发地震波的一种新方法[J]. 科学通报, 2007, (11): 1317-1321.
[96]陈颙, 王宝善, 葛洪魁, 徐平, 张尉. 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5): 441-446.
[97]徐平, 王宝善, 张尉, 林建民, 陈颙. 利用互相关函数求地震波衰减[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6): 1738-1744.
[98]齐诚, 赵大鹏, 陈颙, 陈棋福, 王宝善. 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三维速度结构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805-815.
[99]葛洪魁, 林建民, 王宝善, 宋丽莉, 罗桂纯, 陈颙. 编码震源提高地震探测能力的野外实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864-870.
[100]罗桂纯, 王宝善, 葛洪魁, 陈颙. 气枪震源在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2): 400-407.
[101]林建民, 王宝善, 葛洪魁, 陈棋福, 陈颙. 重复地震及其在人工探测中的潜在应用[J]. 中国地震, 2006, (01): 1-9.
[102]王宝善,陈顒,葛洪魁,宋丽莉,Wong Teng-Fong. 高孔隙岩石变形的离散单元模型[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6): 123-129.
[103]宋丽莉,葛洪魁,王宝善. 疏松砂岩弹性波速的实验研究[J]. 测井技术, 2004, (06): 487-490+566.
[104]宋丽莉,葛洪魁,王宝善. 疏松砂岩弹性波速模型的研究[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38-40.
[105]王宝善,李娟,陈顒. 高孔隙岩石局部化变形研究新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02): 222-229.
[106]刘吉夫,陈棋福,王宝善,宋毅盛,赵雷,黎明. 网格(Grid)的一些特点及产生的背景分析[J]. 地震, 2004, (02): 126-134.
[107]李生杰,施行觉,郑鸿明,王宝善. 复杂地表条件反射振幅一致性校正[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6): 862-869.
[108]刘斌,席道瑛,葛宁洁,王宝善,H. Kern,T. Popp. 不同围压下岩石中泊松比的各向异性[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6): 880-890.
[109]李生杰,施行觉,王宝善,叶林,孙道远,温丹,杨宏峰. 地层衰减在地震记录上的特征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 (03): 248-253+306.
[110]J.Gomberg, P.A.Reasenberg, P.Bodin, R.A.Harris, 王宝善. 由兰德斯和赫克托矿地震的地震波触发的地震[J]. 世界地震译丛, 2002, (03): 23-27.
[111]李生杰,施行觉,郑鸿明,王宝善. 地表一致性分解及其分量分析[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2, (02): 122-128+200.
[112]刘斌,王宝善,季卫国,H.Kern,T.Popp. 围压作用下岩石样品中微裂纹的闭合[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3): 421-428.
[113]王宝善,孙道远,李生杰,李伟东,施行觉,刘斌. 岩石非均匀性对超声衰减的影响及其修正[J]. 中国地震, 2001, (01): 1-7.
[114]刘斌,张群山,王宝善,傅容珊,H.Kern T.Popp. 内核地震波速各向异性的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12-321.
[115]刘斌,杨晓勇,王宝善,席道瑛,T.Popp,H.Kern. 沉积岩中波速、衰减及渗透率随压力的变化[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 (01): 131-137.
[116]刘斌,王宝善,席道瑛. 水饱和裂纹对地壳岩样中地震波速及各向异性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5): 702-711.
[117]刘斌,张群山,王宝善,傅容珊,H.Kern,T.Popp. 地球内核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与其自转有关[J]. 科学通报, 1999, (11): 1209-1211.
发表会议论文:
[1]潘睿, 安艳茹, 杨微, 王伟涛 & 王宝善. (2023). 利用背景噪声研究2023年2月土耳其地震同震及震后波速变化. (eds.)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九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十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 (pp.155).
[2]张博, 王宝善, 李璐, 魏斌 & 苏金波. (2023). 努尔加水库周边地震活动性特征. (eds.)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四十八 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专题四十九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pp.13-16).
[3]洪鹤庭, 王宝善, 陆高鹏, 李晓, 葛启帅 & 谢骜. (2023). 利用基于DAS的雷声三维定位刻画闪电通道. (eds.)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三十六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专题三十七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pp.31).
[4]李超,阮友谊,李广伟,王宝善,王勤,朱鸿鹄... & 陈颙. (2021). 伴随状态法噪音面波反演川西甲基卡锂矿区速度结构初步结果. (eds.) 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十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十一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专题十二 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pp.190).
[5]王宝善, 施斌, 阮友谊, 李广伟, 王勤, 朱鸿鹄 & 陈颙. (2021). 川西鲜水河断裂带附近深井光纤观测初步结果. (eds.) 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四十三 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专题四十四 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专题四十五 解剖地震 (pp.82).
[6]王宝善, 曾祥方, 宋政宏, 李孝宾 & 杨军. (2020). 利用城市通信光缆进行地震观测和地下结构探测的实验研究. (eds.)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四十九: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五十: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专题五十一: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pp.177-178).
[7]尹扶 & 王宝善. (2020). 多目标函数的全波形匹配方法反演呼图壁储气库地区小地震震源机制. (eds.)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五十二: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五十三:油藏地球物理、专题五十四: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pp.312).
[8]侯金欣, 谢凡, 任雅琼 & 王宝善. (2019). 米尺度岩石断层黏滑“同震及震后”临近断层声发射分布特征及其机制探讨. (eds.)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专题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pp.37).
[9]宋政宏, 李孝宾, 曾祥方 & 王宝善. (2019). 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的低成本浅层结构成像. (eds.)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pp.5).
[10]刘康, 游庆瑜, 王宝善, 李志伟, 姚华建, 戴靠山 & 肖雪. (2018). 精密可控震源激发的地震信号在分数阶傅里叶域的震相识别方法.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pp.4-7).
[11]徐逸鹤, 王宝善 & 王涛. (2018). 朱溪钨矿区浅地表背景噪声成像.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pp.8).
[12]孙天为, 王伟涛 & 王宝善. (2018). 利用密集台阵及微动H/V谱比法获得宾川盆地地区浅层结构.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pp.31-34).
[13]冀战波, 王宝善 & 苏金波. (2018). 利用天津爆炸中的面波反演浅层区域地下结构.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pp.35-38).
[14]曾祥方, 宋政宏, 徐善辉, 胡久鹏, 孙天为, 王宝善 & 李丽. (2018).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在浅地表面波成像中的应用试验.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pp.39).
[15]高峰, 魏建新, 狄帮让, 王宝善, 帅达 & 王大兴. (2018). 裂缝密度对衰减影响的实验研究. (eds.) 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五)——专题2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专题28: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与地震灾害评估、专题29:大地震预测技术与方法 (pp.33-36).
[16]安艳茹 & 王宝善. (2017). 汶川M8.0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壳介质波速变化. (eds.) 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专题77: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专题78:汶川地震研究十年回顾 (pp.26-27).
[17]危自根, 储日升, 李志伟, 盛敏汉, 张海江 & 王宝善. (2017). 利用近震高频接收函数研究四川理县西山村滑坡体结构. (eds.) 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59: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专题60: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pp.57).
[18]张博, 王宝善 & 冀战波. (2016). 呼图壁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地震精定位.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1: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pp.3-5).
[19]王宝善, 杨微, 王伟涛, 杨军, 李孝宾 & 叶泵. (2016). 由大容量气枪震源观测到的地下介质波速日变化及其含义.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44).
[20]张云鹏, 王宝善 & 王伟涛. (2016). 水位对大容量气枪震源信号的影响及其消除.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49-51).
[21]李璐, 王宝善 & 彭志刚. (2016). 2004年苏门答腊和2012年印度洋地震对云南地区动态触发现象的对比研究.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七)——专题36: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7:强震震害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pp.25-29).
[22]陈颙 & 王宝善. (2016). 用气枪震源研究大陆浅部的地下结构及其变化.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24-25).
[23]栾奕, 杨宏峰 & 王宝善. (2016). 大容量气枪主动源波形资料处理(一):云南宾川.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29-30).
[24]翟秋实, 姚华建, 王宝善, 王伟涛 & 白志明. (2016). 由气枪震源和密集台阵观测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复杂性.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48: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49: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38).
[25]王娟娟, 姚华建, 王伟涛 & 王宝善. (2016). 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新疆呼图壁地区近地表速度结构.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九)——专题53: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23).
[26]冀战波, 王宝善, 王海涛, 王琼 & 魏斌. (2016). 利用大容量气枪研究新疆呼图壁地区的高阶面波特征.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九)——专题53: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24-27).
[27]王伟涛, 王宝善 & 郑秀芬. (2016). 利用云计算方法构建中国大陆背景噪声互相关函数库. (eds.)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九)——专题53: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28-29).
[28]王宝善,杨微,王伟涛,袁松湧,宋丽莉,王彬... & 李孝宾. (2015). 由大容量气枪重复震源获得的地下介质波速变化及其意义. (eds.) 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62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专题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 (pp.32-33).
[29]侯金欣 & 王宝善. (2015). 利用模板匹配技术完备2014年鲁甸Ms6.5地震目录. (eds.) 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44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专题45不同尺度微地震监测研究进展和展望 (pp.46-47).
[30]王伟涛 & 王宝善. (2015). 由密集台阵记录和互相关技术提取全球体波信号. (eds.) 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3).
[31]李娜, 王宝善 & 王伟涛. (2015). 基于密集台阵获取南北地震带北段面波相速度的研究. (eds.) 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pp.32-33).
[32]王宝善,杨微,王伟涛,王海涛,郑黎明,魏斌... & 袁顺. (2013). 利用大容量气枪监测北天山地壳介质变化.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 (pp.13-14).
[33]陈蒙, Gregor Hillers, 王宝善 & Michel Campillo. (2013). 基于地震背景噪声的与水库水位变化相关的地下波速变化的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 (pp.24-25).
[34]赵雯佳, 王宝善 & 徐平. (2013). 利用水库气枪震源研究剪切波分裂随时间的变化.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 (pp.26-29).
[35]陈思文 & 王宝善. (2013). 云南盐塘—云县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九专题论文集 (pp.14-15).
[36]王宝善,杨微,王伟涛,袁松涌,宋丽莉,葛洪魁... & 杨军. (2012). 利用反褶积消除激发环境对水库大容量气枪信号的影响.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2 (pp.333).
[37]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袁松湧 & 宋丽莉. (2012). 精密控制人工震源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2 (pp.334).
[38]陈蒙,杨微,王伟涛,王宝善,葛洪魁,王彬... & 刘学军. (2012). 激发条件对水库大容量气枪激发地震信号的影响分析.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2 (pp.335).
[39]胡久鹏, 王宝善 & 陈顒. (2012). 不同水体形状对气枪激发信号的影响.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2 (pp.337).
[40]王伟涛 & 王宝善. (2011). 噪声互相关函数中面波前驱信号的来源分析.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486).
[41]王宝善,杨微,王伟涛,袁松涌,宋丽莉,葛洪魁... & 刘学军. (2011). 宾川气枪信号发射台性能分析.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487).
[42]陈海潮, 葛洪魁 & 王宝善. (2011). 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强余震引起的浅层地震波衰减与偏振变化.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494).
[43]陈蒙, 王宝善, 王伟涛, 杨微, 宋丽莉, 葛洪魁 & 陈颙. (2011). 水库气枪震源在S波速度及泊松比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495).
[44]王伟涛 & 王宝善. (2010).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中重复地震的聚类识别.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120).
[45]辛维, 李宜晋, 郭志伟, 王宝善, 葛洪魁 & 杨微. (2010). 虚拟仪器技术在地震波速变化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940).
[46]王彬,葛洪魁,吴国华,苏有锦,王宝善,王伟涛... & 陈颙. (2010). 云南宾川气枪震源发射台建设项目简介.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943).
[47]杨微, 葛洪魁, 王宝善, 袁松湧, 贾玉华 & 陈海潮. (2010). 利用精密可控人工震源连续监测汶川地震断裂带地震波走时动态变化.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935).
[48]王宝善, 杨微, 袁松湧, 郭世军, 葛洪魁, 徐平 & 陈颙. (2010). 小水体中大容量气枪激发的实验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936).
[49]林建民, 葛洪魁 & 王宝善. (2010). 浅水环境下气枪震源的激发特性分析.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pp.942).
[50]王宝善, 葛洪魁, 袁松湧, 宋丽莉, 杨微 & 王伟涛. (2009). 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主动和被动源监测. (eds.) 中国地球物理·2009 (pp.72-73).
[51]葛洪魁, 王宝善 & 宋丽莉. (2008). 地震波速变化高精度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 (pp.302).
[52]朱平, 王彬, 王宝善, 罗桂纯 & 葛洪魁. (2006). 现场波速精密测量实验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 (pp.740).
[53]罗桂纯, 葛洪魁, 王宝善, 朱平 & 杨微. (2006). 利用相关检测法精确测量岩石中地震波速及其变化.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 (pp.753).
[54]王宝善, 朱平 & 王彬. (2006). 原场地震波速变化的精确测量. (eds.) 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pp.13).
[55]林建民, 王宝善, 陈顒 & 葛洪魁. (2005). 编码原理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及实验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 (pp.280).
[56]齐诚, 赵大鹏, 陈颙, 陈棋福 & 王宝善. (2005). 首都圈地区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研究. (eds.) 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 (pp.306).
[57]王宝善, 葛洪魁 & 宋丽莉. (2004). 微观非均匀性对高孔隙岩石局部化变形的影响.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pp.635).
[58]宋丽莉, 葛洪魁 & 王宝善. (2004). 考虑胶结影响的疏松砂岩弹性波速模型.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pp.637).
[59]葛洪魁, 宋丽莉 & 王宝善. (2004). 粒间接触条件控制疏松砂岩弹性波速.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pp.638).
[60]陈棋福, 李丽, 李纲, 李娟, 王宝善 & 焦国华. (2002). 地震速报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趋势. (eds.)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 (pp.62).
[61]陈颙 & 王宝善. (2001). 利用地形特征数研究构造活动性的初探. (eds.) 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366).
[62]刘斌, 席道瑛 & 王宝善. (2001). 不同温度围压条件下岩石样品中泊松比的各向异性. (eds.) 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 (pp.413).
[63]刘斌, 王宝善 & 季卫国. (2000). 不同围压下岩石样品中微裂纹的闭合. (eds.) 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 (pp.315).
[64]王宝善, 施行党 & 张程远. (1999). 线性和非线性粘弹性对循环加载下砂岩的影响. (eds.) 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 (pp.132).
[65]刘斌, 张群山, 王宝善 & 傅容珊. (1998). 内核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与其自转的关系. (eds.) 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pp.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