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近5年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令人振奋。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专栏,盘点卫生事业发展5年辉煌,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本报讯 (记者金永红)党的十七大代表、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回顾近5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时,用了“令人振奋”几个字来形容。他说,全国战胜非典和禽流感疫情,令人振奋;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令人振奋;党中央确定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为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令人振奋。
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着城乡居民的看病就医问题,他们去医疗机构亲切慰问医务人员,详细询问群众看病是不是方便,药价是不是便宜,研究如何实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温家宝总理提出,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健康和生命更宝贵,国家重视人民身体健康,首先必须重视医疗卫生。吴仪副总理提出,医疗服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努力推进,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成为衡量政府履行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标准。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广大医疗卫生系统工作者艰苦努力、埋头苦干,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5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卫生投入持续大幅度增加,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快速推进,现在已经覆盖80%以上的农民,农村卫生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各级医疗机构连续3年开展管理年活动,改善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2006年,全国人均门诊费用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均住院费用出现了负增长,这是20年来首次出现的积极变化。
高强说,目前国家正在认真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寄予厚望。我们必须坚持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既着眼于长远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又着力于改革创新医药卫生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就医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的成果。
链接
■农村卫生发展方向明确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3年开始,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迄今为止,国务院连续4次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推动新农合工作。中央财政对新农合补助资金逐年加大,2007年已达110多亿元。
2006年,国务院原则通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总投入216亿元,其中中央对中西部地区补助147亿元,其余由省级政府配套。到2006年底,中央已投入67亿元,建设项目17432个。
■城市社区政策明晰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并下发了8个配套文件,以推动社区卫生发展。国务院成立城市社区卫生领导联席会小组,并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卫生会议。
■ “十一五”规划强化政府责任
2006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公布。该《规划》系统阐述了发展卫生事业的规划目标,并提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调“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建立各级政府间规范的责任分担与资金投入机制”。
■六中全会提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目标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第35次集体学习指明医改方向
200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5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就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
■国务院审批下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7年5月,国务院审批下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