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去年11月12日至20日,我们中央党校进修一班B班二支部三组学员到浙江就该省近年来加快大社保体系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考察调研。
总结浙江的实践经验,不仅对其他地区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也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的进程。
一、思路和成效
近些年来浙江在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了一条主线,这就是:统筹协调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层次的社会保障,使这三个层次在制度上相互衔接,在政策上相互支撑,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大社保体系的基本框架。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浙江就大社保体系建设作出了“一个率先”、“两个加快”的全面部署,即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近些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以就业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构建面向市场、城乡统筹的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
浙江各地紧紧围绕三方面的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在加快发展中拓宽就业门路,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化就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城镇就业的主渠道。1998—2003年,全省国有企业职工由141万人减少到55.1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7.17万人;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由96万人减少到27.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8万人。与此同时,个私经济从业人员从123万人增加到349.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5.2万人;其他经济从业人员由96万人增加到172.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26万人。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领域。1998—2003年,全省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42.4:32.7:24.9调整到28.3:41.2:30.5。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比较早地推进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并轨,从2001年开始企业新的减员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到2002年底全面实现并轨。积极培育人力资源市场和职业介绍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全省有各类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2185家,职介成功率达68%。
扩大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覆盖面。一是除税收政策外,将给予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各项扶持政策,扩大到城镇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集体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以及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中失业一年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二是除“4050”人员外,将夫妻双下岗失业人员、单亲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和享受城镇低保的下岗失业人员也纳入援助范围;三是在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政策上,对在社区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中,增加了医疗保险补贴。有的还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给予一次性资金补贴,有的把被征地农民也纳入再就业扶持范围。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就业训练中心为骨干,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主体,机构分布和工种设置较为合理的就业再就业培训网络。尤其是去年在全省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
(二)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加快推进养老保险扩面,浙江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在试点基础上,于2001年出台了主要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的养老保险参保办法。在降低缴费标准的同时,调低基础养老金的待遇标准。有效调动了民营企业参保的积极性。目前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占参保的比重已达到65%。二是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加快推进26个经济发达县市养老保险全覆盖,突出抓好13个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困难市县的收支平衡工作。三是实行社会保险费地税代征制度。浙江于1998年率先实行这一制度,建立“银税联网、税保挂钩”的征缴机制,基金收缴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去年9月底,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35万人,基金累计结余212.49亿元,支付能力达18.76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月。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目前,全省所有统筹地区都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19万人。还建立了重大疾病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满足了城镇职工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
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01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为人均每月350元左右。规定下岗失业人员不论以何种形式实现再就业,都要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基本做到了不论下岗失业人员流动到哪里,采取什么形式就业,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健全。目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已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3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22万人,正在积极探索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三)以“新五保”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全省开始实施这一制度,去年9月底,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1.5万人,其中城镇8.7万人,农村52.8万人,城镇平均月低保标准为214元/人,农村为120元/人,月人均实际救助金额城市为125.07元/人,农村为57.38元/人。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去年,在27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目前,27个试点县实际参保848.55万人,参保率达82%,已有19.3万人次的参保农民得到住院报销,实际报销2.5亿元。试点之外的33个县(市、区)也先后实施这项制度。今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将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率先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制度。这项工作前年在5个县(市、区)试点,去年以来在全省所有市县推开这项工作。到2004年10月底,全省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达66.92%,城镇“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达81.3%。
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全省有被征地农民约200万。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02.19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基本生活保障。
加大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从前年开始,在全省推行“教育券”制度,对低保家庭等五类子女学生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
与此同时,住房、司法等各种专项救助也扎实推进。努力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启示和建议
浙江大社保体系的建设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这项工作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要想做到重视社保,抓好社保,必须做到“三个纳入”:一是把社会保障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二是把社会保障事业纳入宏观调控体系。三是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三大高峰。我们建议,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我国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保障实践。建议国家加快推进《促进就业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等社会保障基本法律的立法进程,并进而推动各专项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二是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建议国务院出台明确的规定,对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提出比例要求,对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对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提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建议在全国推行浙江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以强化征缴管理,提高基金收缴率。
三是加紧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着重研究四个方面问题:(1)就业结构调整问题。(2)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统一规范问题。从当前来看,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非正规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及其他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是最薄弱的环节,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将他们纳入规范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从长远看,个人账户空帐问题将使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支付能力下降,支付风险增大。建议国务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逐年解决这一问题。(3)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社会保障一体化这个问题迟早要解决,早解决早主动。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与企业社会保险体系相并轨,同时近期要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4)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总体方向是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托底线”,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类救助办法,确保社会救助的有效和公平公正。
四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组织网络建设。整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都在下移,这意味着街道、乡镇以及城镇社区、农村的整个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需要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