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培根——清华大学教授
专家信息:
彭培根,清华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董事长、总建筑师;中国优秀外国专家奖章获奖人;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彭先生为加籍华人,1943年出生于安徽阜阳,祖籍湖南长沙,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他的已故的父亲彭鸿文先生为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1970年,彭培根获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学及都市计划系学士,1973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后在C.F.Murphy国际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他当年跟从的德裔师傅HelmutJahn是美国当今排名第一的建筑大师);1980年在加拿大Waterloo大学兼课。1985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设计单位———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1985年成立十周年时中国和加拿大的建设部长都莅临庆祝大会。他在1988-2000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比正常的两届任期还多了一届。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时,商务部薄熙来前部长等十一位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莅临大会。至2008年,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这个集团企业已有800余专业人员以及全国16个分公司。详情看他们的《大地建筑23周年设计作品集》。
彭培根教授的执教生涯意义非凡。他在清華大学开设:“理性建筑”课已有22年之久。清華大学评估全校“精品课”的机制已实施了三年,“理性建筑”已被该大学学术委员会评选为:“精品课”之列。“理性建筑”是建筑学院唯一用英语授课的课程;也是建筑学院被评上四门“精品课”的其中一门课。彭培根兢兢业业投身教学,尽管对学生非常严格,但仍然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2007年在网上的学生无记名投票中,对彭教授的满意度评分平均总分达到了90.5%。
在彭教授的指导下,他的一名研究生张兵,完成了题为“加拿大国家住房信贷公司研究”(1993-1995)的论文。加拿大国家住房信贷公司(CMHC)是该(资本主义)国家唯一的国营公司。在住房产业化、银行贷款、安全保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拥有63年历史的CMHC公司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彭教授曾将此论文呈送前总理朱镕基,朱总理批给了相关部委。1996年中国政府颁发的新版“中国住房政策”便采用了该篇论文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其学生张斌在论文中所倡导的加拿大的成功经验。
彭培根的建筑作品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有厦门总体规划,钓鱼台国际会议中心(竞赛第一名),广州花都机场办公住宅商业区的规划(占地120万平方米,与台湾吴南杰建筑师合作),中国最大的购物中心—北京Mall(65万平方米的设计方案),中旅大厦,燕莎中心(部分),中国政法大学,武汉金银湖新城规划等。2001年大地国际建筑事务所(国际)与台湾白瑾规划大师及美国,韩国等四个国家地区合作,参加2008奥运会总体规划设计竞赛(获得佳作奖),还有上海华侨大厦的设计,荣获建设部部级优秀建筑奖。1992年国庆荣获“优秀外国专家奖章”,荣幸地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接见,并与朱副总理合影留念。彭培根的一张浦东建设银行大厦手绘构思草图也被加拿大出版的《国际知名建筑师草图集》所收录。另外,他还先后受到薄一波,姚依林,张劲夫等国家领导人的关心照顾。
2001年2月,加拿大总理约翰.克里蒂安代表团一行1005人访華,彭教授名列官方代表。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作为一家加中合资的企业,与中国两家国有大公司签订了重大设计合同,加拿大克里蒂安总理与当时任国家计委主任(后任国务院前副总理)的曾培炎先生,共同出席并见证了签署仪式。
1999年,彭教授以首都建筑艺术委员(唯一外籍)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的评选工作,但由于评审委员会选出的方案被弃用,彭培根于2001年不再担任评选委员。
2008年3月15日,应哈佛大学之邀请,彭教授在该校发表了题为“2008奥运建筑在北京”的演讲。其对奥运建筑理性的评论和批判被收录在该校校刊Harvard Gazette中。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地公司已跟随他们的业主(业主捐两百万),拟在都江堰重建一学校,使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地震隔震高新结构科技。此科技可以将八级地震的能量,以柔克刚地减降40%到60%,达到五级地震的能量。比一般传统建筑的造价只多出5%。
总之,彭培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又是受学生敬爱的导师。他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积极行动。彭先生作为一名杰出的总规划师和一名坦诚评论的教授而被中西方熟知和敬重。他敏锐而富有逻辑和理性的批判性言论,无论是对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大众都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彭先生还在国家建设方面向中国政府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这些宝贵建议无不惠及大众。例如,他曾建议并实现了全国出租车色彩由单一的红色向绿,黄,蓝多种色彩的转变。他还建议机场税被包含在机票中,取代排队单独缴纳机场税的做法,并建议在票,费方面一视同仁对待中外旅客。他还针对外国建筑师在过去十年内所设计的建筑撰写了“建筑批判”。而这些建筑师则将中国视为了他们新的武器试验基地。该批判文章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大地建筑事务所在1986还创立了“大地乡村建筑发展基金会”。至今大地对基金会共捐献了209万元人民币(285,714美元)。基金会通过免费杂志刊授的方式,对农村进行培训“赤脚建筑师”,并且在中国全国边远穷困地区资助了76个有意义的项目。
媒体报道:
导语:目前建筑的减震防灾有两大思维取向,一是进行耐震设计,二是隔震设计。但前者只能治标,后者才是治本之策。
专家简介 彭培根,加籍华人,曾获中国政府授予优秀外国专家的最高奖—“友谊奖”。现为北京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董事长兼总建筑师。清华大学评选国家级精品课已有三年,彭培根已教了22年的“理性建筑”课,是建筑学院四门被评为精品课之一,也是唯一用英语授课的课程。
把建筑像汽车一样放在避震器上
——专访著名建筑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彭培根教授
本刊记者 彭哲晖/文 马莉/图
“尊敬的家宝总理赐鉴:
您在灾区幸苦啦!向您致崇高和最诚挚的敬意!从电视的报道上,看到您作为‘人民的总理’和‘平民的总理’的大量图片,令人真诚地感动和由衷地敬佩。
今天主要向您报告的是绝对与四川大地震有关的科技好消息。这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建筑结构设计隔震高新技术——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现在我附呈上2003年的有关这个技术的学术交流通知复印件一份。请您审阅!
2008年5月28日,当本刊记者如约走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彭培根教授的家,他早已将一份刚刚呈送给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文字材料摆放在会客桌上。在这份报告主题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基础隔震结构技术可将八级地震减少40%的能量;五级以下地震”的文件结尾,彭培根表示,“我是这方面非常努力和用心的专业工作人员,此时此刻,我有义务为目前的困境献计献策。我的建议很简单:恳求总理可否指示有关部门,安排周福霖院士以及台湾早期研究隔震技术的有关专家林增吉等来北京,举办‘全国电视地震抗震隔震高新技术讲座’。同时将原地踏步的《隔震设计规程》加以完善和立法,并最大力度地、最快速度地强制执行。”
《隔震设计规程》8年“原地踏步”
彭培根告诉记者,文件中的周福霖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抗震研究专家,现任职为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在周福霖院士等一批专家的大力推荐下,早在2000年,中国国家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制定了《隔震设计规程》,但由于“规程”只是推荐性法规,8年过去了,“规程”仍然在“原地踏步”,并没有上升为“规范”。由于缺乏强制力,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只有1,000多栋(根据台湾的数据,未经中国政府官方证实)按照《隔震设计规程》进行减震隔震设计。而在北京这样的国际性城市,除了“地铁复八线的地铁站”外,仅在钓鱼台国宾馆南边新建的“七部委联合办公大楼”采用了隔震技术。据彭培根介绍,该建筑的减震隔震设计,正是在周福霖院士指导下,由中国国家地震局所属抗震设计研究所完成。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么重要的机构在完成这项设计后不久,不知何故已被撤消。
“中国亟需推广隔震技术”
在建筑界,彭培根素以坦诚直言及以理服人著称,同时,熟知他的人都觉得他做事有些特立独行。而这种精神与性格,使彭培根对许多新事物都热于接受,并富于首创精神。他又是湖南人,因此,由两位作家主动为彭培根正在撰写的有关他的书的名称就叫:“建筑界的彭大将军-彭培根”。2003年,当加拿大籍华人专家陈健志博士和台胞林增吉结构大师等将他与其他专家共同原创的联合国工业组织隔震高新技术——基础隔震结构体系介绍到中国,令他眼前一亮。近年来,彭培根一直关注这项技术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项技术只在中国的广东、福建以及新疆等一些地区有所推广。对此,彭培根将主要责任归咎于有关政府部门的“惰政”。由于政府推广不力,当地震突然来临,许多措手不及的人们就在灾害之中无辜地倒下去了。
彭培根介绍,目前减震防灾有两大思维取向,一是进行耐抗震设计,二是隔震设计。但前者依赖于设计的震区修正、结构系统、近断层效应和建材耐震性质等要素,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后者则通过在建筑物下方铺设橡胶垫等,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在橡胶垫上滑动,从而以柔克刚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动。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一技术可减少6至8倍的地震反应,而成本可能最多增加5%,是目前较为安全、适用、经济的工程抗震技术之一,也是减震防灾的治本之策。这种体系是将建筑物的柱子只做到地面层,然后每根柱底放在一个个的隔震圆形墩子上(见照片 A )。这种墩子直径在80公分到1.5米左右;后30-50公分。它是由一层钢板一层橡胶(都是3mm左右的厚度)构成的。
“如果把建筑物全寿命及地震时建筑结构的破坏、内部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以及建筑物损坏造成的停工停产所带来的损失加起来,该基础隔震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巨大,是一种极具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彭培根呼吁说,亡羊补牢,悔之不晚。希望汶川地震的灾难能让中国政府和所有有识之士意识到,在天灾面前,我们并非无所作为。推广和应用减震隔震技术,把整栋建筑像汽车一样放在避震器上,也许,这是我们支援灾区,为灾区重建贡献心力的一条好路径。彭培根在1985年与Macklin Hancock, Karl Stevens 等。 中外专家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合资建筑设计企业-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已经与业主赵枫等计划捐献两百万元人民币,拟在都江堰重建一所学校,就是一定要用这个联合国的地震隔震科技来做结构体系。
发表论文:
WHY THE ROOF OF THE "BIRD'S NEST" STADIUM IS LEAKING
Beijing newspapers are reporting that the roof of the "bird's nest has been leaking many places. Why? it is a brand new building! Here is part of the answer.
The top exterior roof layer of the “bird’s nest” stadium is built with: “PTFE” = Poly Tetra Flora Ethylene. It is a kind of transparent fiber-glass material with partial structure function to replace the glass.
There are about more than 2,400(some people said that only 1,000) individual “roofs or roofing wall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vided and formed by the thousands of steel frames, because the architect want to show the steel frame that stick out and sculptural look. Most of these individual roofs(or small pools) must have it’s own individual drainage system. Each roof collects its own rainwater or snow, and then discharge the water by individual pipes. Most of them have to be mechanically pumped(1,100 to 1,800 pumps; you have to get the offcial figure from your own resouse;also, pls let me know when you got it) to a down pipe. This is the most ridicule, stupid and wasteful design, and everything has been done is just “for the look”.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at which ndividual roof among the 2,400 or more small roof's drainage system will malfunction and not working with the other roofs at the same time and same function.
THE ARCHITECT SAID THAT HE WANT THIS BUILDING IS A "RAINWATER COLLECTOR". I REALLY DONT KNOW THAT SHOULD I LAUGH OR CRY?
The second top roof exterior layer of the “bird’s nest” stadium is built with “ETEF” = Ethylene Tetra Flora Ethylene. It is a kind of translucent fiber-glass material without structure function. This material is used to screen the shadows of the thousands steel frames from the top. Otherwise this stadium can not be used for any games, photography and TV broadcasting.
WHY CAN NOT THE TWO LAYERS OF THE ROOF BE COMBINED INTO ONE AND WHY NOT THE RAINWATER AND SNOW CAN NOT BE DISCHARGED ON ONE ONLY ONE LAYER OF A TRANSLUCENT ROOF?
PLEASE DOUUBLE CHECK OF THE FIGURES AND MY COMMENT BY YOUR OWN CONNECTIONS.BEFORE YOU WANT TO USE THEM BECAUSE I AM NOT AN AUTHORITY WHO HAVE HAD THE COMPLETE AND CORRECT DATA INFORMATION.WHAT I COULD PROVIDE IS ONLY A ROUGH IDEA WHICH IS NOT TOO FAR AWAY FROM THE FACTS.
===================================================================================== Studio-Senior Prof. Alfred P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P. R. of China Tel: (86-10)-6277-0305; Fax: -6277-0132 (86)-138012.51448 (c); Secretary:6279-0463;Email: marshallpeng@tsinghua.edu.cn Chairman, Great Earth Architects: Tel:(86-10)-8844-8439; Fax: -8844-84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