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战略目标思路
以激发民族自我发展活力为力量源泉和内在因素,以构建和谐藏区为奋斗目标,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保护关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控制人口增长,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雪域高原建设成人口少而素质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和谐藏区。
二、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根据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独特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丰富性,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易恢复性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缓慢性特点,不宜从事和发展高消耗无再生资源,高消耗能源、高消耗水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代工业,例如大中型机械制造业,各种冶炼业、化工业、造纸业、火力能源、核能源、水泥厂、采矿业、采伐业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科技文化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七大产业。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过程,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作为指导思想。通过5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将青藏高原列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将藏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留区和观赏区,国内最大的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基地和绿色食品研发基地,国际旅游精品产地,全面提升藏族人民的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精神文化富裕水平。
三、七大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思路
(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重树藏民族传统的生态论理和生态道德观。要求凡在青藏高原上居住生活和工作谋生的全体公民树立保护生态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态道德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的共同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
2、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点是加强对江河、湖泊、草原、天然林、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建设。其保护建设措施为:一是把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战略作为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加以认真实施。达到天保工程实施地区受益得利和因上游封山育林生态保护建设恩惠下游地区的目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重点是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同时强烈要求国家延长天保工程补贴年限20-30年和逐年加大投入力度。
3、以多种形式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例如国有保护区,地区保护区、社团保护区、民间保护区、寺院保护区、村寨保护区、旅游景区保护区等形式,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所有志愿者们提供宽松和谐、有效、灵活的发展空间。培养有生态环保专业技能的保护队伍和建立健全生态环保监督机制;
4、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让青藏高原多样性、丰富性、稀有性的自然生态和丰富多彩、富有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永远保存下来,提供给世人观赏;
5、退人还山,生态移民,营造无人生态区。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零散村寨人口迁移到沿江(指藏区江河沿岸)、沿路(沿公路)、沿坝(自然条件较好的坝区)三沿地区,建立百户以上生态移民新村。让迁出地区的花草树木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让飞禽走兽回归大自然自生自灭;
6.组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航空保护队
应用现代航空技术手段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成功经验,这种保护和建设措施具有起点高、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对青藏高原峡谷地区生态环境应用先进的般空手段进行保护和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保护建设措施。
航空保护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大面积的飞机播种造林和种草;二是用飞机喷散药物,防上鼠虫害;三是护林防火、有效监控、预警、扑灭森林火灾和其他自然或人为灾害;四是人工降雨,防止干旱;五是对珍稀动植物实施监视保护,防止愉猎捕杀和开采;六是可以开展航空探测、航空拍摄、短途支线客运和执行应急救灾等紧急任务。
7、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补偿机制:一是采取对江河流域和生态保护获益地区实行向全体公民征收江河生态保护税用于生态环保建设;二是要求中央财政加大对青藏高原天保工程的投入;三是同一江河流域和生态效益经济体系内受上游封山育林、生态保护建设恩惠的中下游地区,每年从GDP或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返回上游地区用于生态建设;四是设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形式进行补偿;
8、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尽快建立这些资源的科学合理价格形成机制。
9、加强雅鲁藏布,狮泉河,年楚河,拉萨河,金沙江,黄河,湟河,澜沧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重点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流域林草植被的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
10、藏区推行生态GDP制度。藏区的发展速度以生态GDP作为衡量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摆上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青藏高原青山常在,江河长流,湖泊常清,大地常绿,万物生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社会和谐。
(二)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不选择铁路,因为铁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面大。青藏高原的交通以公路和航空为主,以人行道、桥洞和地下管道为辅的发展思路。修筑公路一是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逐年延伸的长远规划,争取一步到位,不搞低标准全面开花的短期行为;二是要坚持多打隧道,多建桥、不翻山和绕山的筑路原则。这样虽然投入大一点,但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二是缩短路程,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所有管道沿公路而建,有利于维修管理和节省投资。修建公路时事先要考虑管道位置,实行公路管道配套建设;公路和人行道两旁要增设绿化和人文景观,以生态文明区和文化多样性相适应。航空有不破坏地面、不损害生态、不污染环境和轻松快速的特点,最适合地广人稀、山川阻隔,相距遥远的青藏高原。
2、能源以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为开发对象,重点发展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实施以电能、风能、太阳能代替木柴和畜粪,改变藏民的生活、生产能源习惯。
3、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可以克服地域偏远,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能源短缺等制约,实现远距离传送和交易。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新技术超前发展的原则,在原有传统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卫星通讯,多媒体技术、网络建设等新兴信息产业;
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一是用于防洪、农田灌溉、发电、人畜饮水和种植林果树、绿化树改善生态环境。
(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千资百态的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和世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藏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亲睐,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藏学研究热潮。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战略目标为:
1、指导思想:保护继承和弘杨藏族优秀文化是构建和谐藏区、推进藏区发展、凝聚民族感情、建设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统一国家。这三多并没有使统一国家困忧于对抗与分裂之中,相反,民族在差异中走向团结,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发展,宗教在互动中走向和谐,因此,藏族优秀文化世世代代传承弘扬下去应该作为所有藏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藏族文化界人士和喜爱藏族文化的国内外各族各界人士把保护藏族文化、传承藏族文化、推进藏族文化、传播藏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一种职责,为各种文化争相交流作出贡献。
2、发展方向:保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目标。一是做好传统文化中寻找精华发杨光大,舍弃糟糕忍痛割爱的工作,一定要在认清精华与糟糕的界线上下工夫;二是制定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清醒地认识到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对藏族文化的冲击与同化的现实。这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挑战;三是把藏族优秀文化与优秀文化成果想方设法推向世界,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和传播范围,加强藏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这是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条件;四是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继承和弘扬宗教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五是提高本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使用、弘扬保护权利等内容的文化自觉意识;五是藏族优秀文化必须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其手段是用钱去发展文化,靠文化来找钱,开设钱与文化交易市场,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四)限制人口增长
限制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将会对藏区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居民收入、交通、住房、就业、教育等带来压力。藏区人口发展战略在稳定当地居民低生育和限制外来人口流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五)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文化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上,不断增强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藏区发展科学技术战略目标思路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具体为:一是继承弘扬和发展藏民族传统科学技术大小十明学,不断吸收和学习现代高新科技,走继承传统科技与吸收学习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二是从民族平等的高度重视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关键是为“使用”提供环境条件;三是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增强全民族的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四是吸收学习应用推广引进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适用性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应用到发展藏区优势特色产业上,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四是不断提高本民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性创新能力。
2、文化教育事业:文化教育要遵循儿童母语认知规律,以母语为主,外族语为辅的教育规律,依靠和应用容易吸收和掌握的本民族母语来扫除文盲和普及基础教育。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寻求多渠道受教育机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向智力发达的族群学习看齐。
藏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为:一是加强基础教育,扩大全民受教育面;二是扫除文盲;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传授藏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特别要提倡和弘扬藏民族口耳相传、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祖孙家传和寺院教育等传统教育方式;四是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五是鼓励藏民到国外发达国家留学深造;六是根据藏区地广人稀特点大力发展远程多媒体教育;七是藏区各类学校坚定不移、理直气状地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现化文化,走传统文化与现化文化结合的道路;八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给社会培养和输送适合藏区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各类人才。
3、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培养行政干部转向重点培养专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一专多能学有所长的复合型人才和民族传统手工业工匠技师人才上,重视社会科学人才和自然科学人才结构合理、协调发展;二是人才来源必须走自己培养的道路,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创建自主培养藏区建设有用人才的高等教研基地,培养途径:一是正规学校培养;二是选送到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学习、进修、回炉、深造;三是实践中培养;四是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祖孙家传培养;五是出国留学培养;六是民间培养;七是寺院培养等。培养程序: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势人才优先培养,特殊人才特殊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一是精心打造对天下人才招得来、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平台,营造使各种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的宽松环境和优越条件;二是采取“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柔性引才政策。
(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1、旅游产业 藏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得天独厚,这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改善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丰富看、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开设特色旅游产品,开通陆路和航空旅游线路,强化国内国际旅游联网和整体促销,营造安全、舒适、快乐、享受、卫生一体化旅游环境。
2、农牧业 利用高原生态环境无污染的特点,除种植传统的青稞、麦子、油菜、豆类作物外,重点发展宜于附加增值的药材、花奔、蔬菜等绿色农业产品。牧业主要扩大畜牧食料来源,解决畜多草少的矛盾,重视草场改良保护,积极研究推广生命力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优良草种建造人工草场,以提高草场生产力,改善草场生态环境。根据牧区实际,进行草场围栏分区放牧,定居、半定居和逐水草而居多种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和家庭养殖业,形成粮油、肉奶、牛羊绒、水果、蔬菜等产品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营销体系。
3、民族工手业 藏民族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加工技术精细高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藏族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深受世界各国各地民族的喜爱。民族手工业着重发展金属、木质、珠宝玉石加工业,制陶业,制革业,编织业,纺织业,雕刻绘画业,裁缝业,建筑业,家俱业,造纸业,服装业等。在加工技术,工艺品种,形状式样,、构造用材,外观包装,产品说明,宣传广告,生产营销,对外出口,质量信誉等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提高。
4、藏医药业 藏医药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科学的临床经验,它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胚胎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物制剂提炼,临床分科学的成熟时间在世界医学史上均属最早。有些在同类学科领域早几百年,有些早几千年。
藏药不仅对人体没有负作用,不产生抗药性和耐药性,有独特的配制技术和药源就地取材优势,而且对治疗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具有特殊疗效。因此,藏医药发展前景广阔。紧紧把握人类疑难病症的难点,设法将藏医药广泛进入世界医学临床使用,扩大藏医药在世界医药界的应用。发展重点:一是遵循、继承和依靠藏医传统诊断疾病技术的基础上,吸纳、参考、借鉴和应用现代医学高科技诊断技术手段,以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度和避免延误病情;二是在不影响药物性能和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对藏药的加工提炼,品种形状和包装等方面要适应现代人对药物的要求,必须做到便于携带和服用;三是加强对临床系统分类和分科研究,不断提高创新藏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医治水平。
5、高原纯净水资源的利用开发 青藏高原是中国水塔,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主要江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天然纯净水用管道输送到周边大中城市供人饮用,既让内地城市居民吃上无任何污染的高原纯净水,又给高原人民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是两全齐美的事,可以考虑高原纯洁水引向城市供送工程。开发高原矿泉水是发展优势特色产品的一大产业。高原矿泉水具有无任何污染的天然纯净水,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酿酒业 藏民族已有千年的酿酒历史,具有一整套酿造酒的配方,技术和工艺。藏酒有质纯、味美、低度、可口、不伤身等特点,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7、扩大对外开放力度
藏区对外开放目前还有许多限制,这不利于建设和谐藏区。藏区要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紧紧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农畜产品、藏药产品、文化产品、民族手工业产品、藏酒、菌类等土特产品的出口。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引进外来资金、技术、人才、观念和先进设备,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文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的开发建设。
得荣·泽仁邓珠
2005年4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