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土木建筑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瞿伟廉,男,1946年出生于上海,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首席教授。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部级优秀中青年专家。

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建筑环境与结构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等四个国家一级学会和所属二级学会的理事,被聘为建筑结构学报,振动工程学报,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和世界地震工程等国内著名杂志的编委,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三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公认的结构振动控制专家。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抗风设计理论,工程结构地震和风振反应的控制的研究.

这两个领域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是国际国内土木工程界的研究热点。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四项国家级项目和一项以世界上最大的网架结构为背景的政府项目。且与香港理工大学和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在这两个领域上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的前列。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2005-2008):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输电塔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的损伤诊断理论与应用。

3.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2002-2005):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系统设计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4.深圳市政府项目(2002-2005):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6-1998):自动加固的智能抗震结构体系的研究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97-1999): 粘弹性支撑对超高层建筑风振和地震反应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2002):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反应智能混合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2003):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

9.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子项)(2001-2004):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系统设计及其在若干重大工程子项二 国家科技部 863项目(子项)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2):强风作用下大跨度复杂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检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任基金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2006):输电塔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的损伤诊断理论和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12.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5-2007.12): 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2006-2008): 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的验证模型系统与试验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合作研究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桅杆结构风致疲劳安全预警的理论与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2012):具有损伤自动诊断功能的智能高耸结构系统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项目

16.国家科技部 863子课题(2007-2009):铁路钢桥疲劳损伤自感应自诊断系统的研究

科研成果:

他的研究团队设计制作了世界上出力最大、稳定性最好的600kN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器,提出了不依赖于结构参数或对结构参数不敏感的控制方法与策略及能弥补控制装置缺陷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建立了三种智能控制结构的设计方法。

他的科研团队在深圳市民中心的大屋顶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网架结构风致损伤与健康智能诊断系统。这个项目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6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技之光节目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誉之为“建筑结构健康的保护神”。

瞿伟廉教授提出应用增设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智能混合控制方法来抑制天兴洲长江大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响应的设计思想和理论。通过其团队老师长达四年的辛苦努力,他们创建了它的实现技术,并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用自制的世界上出力最大、稳定性最好的磁流变液阻尼器抑制天兴洲大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响应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理论应用的最大工程,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显示度和推广价值。它解决了用常规流体阻尼器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发明专利:

1.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的智能自适应减震控制装置

2.大型复杂体型屋顶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

论文专著:


1.大跨度公铁斜拉桥的几何非线性效应 王頠 瞿伟廉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

2.基于改进的OBV模型的下击暴流风荷载模拟 瞿伟廉 吉柏锋 王锦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 第1期

3.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瞿伟廉 徐幼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 第S1期

4.高压输电塔风振控制的能量特性 陈波 郑瑾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 第2期

5.桅杆结构纤绳连接拉耳孔边裂纹扩展形状变化特性研究 瞿伟廉 鲁丽君 李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6期

6.计入列车制动力的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极限状态研究 王頠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 第6期

7.基于频响函数和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邹万杰 瞿伟廉 《振动与冲击》2008年 第12期

8.下击暴流风的数值仿真研究 瞿伟廉 吉柏锋 李健群 王锦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5期

9.智能隔震结构的模态控制 党育 霍凯成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 第4期

10.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可视化技术研究 袁景凌 钟珞 瞿伟廉 金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 第5期

11.基于DOL强度衰减模型的古建筑木桁架的剩余寿命预测 瞿伟廉 王雪亮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 第3期

12.基于EMD方法与RBF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检测 程磊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4期

13.基于输电塔风致响应的节点螺栓脱落损伤自动诊断的小波识别方法 瞿伟廉 秦文科 梁政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4期

14.古建筑木构件基于累积损伤的剩余寿命评估 李瑜 瞿伟廉 李百浩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8期

15.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纵向地震、列车制动及行车移动荷载响应的混合控制 秦顺全 瞿伟廉 《桥梁建设》2008年 第4期

16.桅杆结构动态荷载识别研究 瞿伟廉 孙静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4期

17.桅杆结构动态荷载识别研究 瞿伟廉 孙静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4期

18.下击暴流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瞿伟廉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2期

19.基于小波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结构损伤识别 瞿伟廉 谭冬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2期

20.基于遗传算法的塔架节点螺栓脱落的损伤诊断 瞿伟廉 秦文科 梁政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1期

21.带三维穿透裂纹结构的有限元实体建模方法 瞿伟廉 鲁丽君 李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1期

22.考虑几何非线性的斜拉桥成桥索力计算 王頠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7期

23.时域反射技术监测信号的复合小波函数分析 胡静 李新平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 第6期

24.升船结构地震鞭梢效应的MR智能隔震控制 涂建维 张凯静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6期

25.应用5种被动动力减振器时高层建筑侧移-扭转脉动风振反应控制优化设计的统一公式 瞿伟廉 Chang C C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2期

26.高层建筑顶部幕墙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 涂建维 瞿伟廉 王锦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年 第4期

27.具随机边界约束刚度的结构振动特征值 黄斌 瞿伟廉 《结构工程师》2003年 第z1期

28.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风致振动控制 陈波 郑瑾 瞿伟廉 《振动与冲击》2008年 第3期

29.天兴洲公铁两用斜拉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振动反应分析 瞿伟廉 刘嘉 涂建维 周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 第1期

30.基于有限测点信息的大型空间网架结构智能工作状态评估技术研究 刘晖 瞿伟廉 王锦文 肖纯 王雪亮 《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 第12期

31.工程结构三维疲劳裂纹最大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瞿伟廉 鲁丽君 李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 第6期

32.基于小波分析的TDR信号滤波与去噪 胡静 李新平 瞿伟廉 《工业建筑》2007年 第12期

33.空间杆系结构的单元分组及统计损伤识别方法 李功标 瞿伟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6期

34.桅杆结构竖向杆件损伤位置识别的时域方法 瞿伟廉 彭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 第5期

35.Hilbert-Huang变换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邹万杰 瞿伟廉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年 第3期

36.基于CFD的桥梁三分力系数识别的数值研究 瞿伟廉 刘琳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7期

37.列车制动力仿真的程序实现技术 瞿伟廉 李海峰 刘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7期

38.磁流变阻尼器对支座简谐运动下拉索参数振动的智能控制 周强 郭少进 瞿伟廉 《土木工程学报》2007年 第9期

39.大型屋顶网壳结构稳定性分析及实时评估策略 李功标 瞿伟廉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4期

40.大坝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智能控制的振动台试验 涂建维 瞿伟廉 陈静 王雪亮 《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 第4期

41.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理论的结构损伤检测 程磊 瞿伟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 第3期

42.考虑钢筋锈蚀的RC梁承载力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瞿伟廉 王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6期

43.基于样条函数的桥梁列车多轴移动荷载识别 张渔勇 瞿伟廉 陈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6期

44.武汉天兴洲大桥主梁纵向地震反应的准最优控制 瞿伟廉 李海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4期

45.500kN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的关键技术 瞿伟廉 刘嘉 涂建维 闰淼 程海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 第2期

46.深圳市民中心钢牛腿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健康监测 郑瑾 瞿伟廉 张其林 《建筑结构》2007年 第3期

47.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理论的非平稳数据处理 程磊 瞿伟廉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 第1期

48.磁流变阻尼器的磁滞效应与神经网络预测调整 涂建维 戴葵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3期

49.基于小波变换的时域反射法对岩土体变形监测信号的多尺度分析 胡静 李新平 瞿伟廉 《工业建筑》2007年 第2期

50.新型足尺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瞿伟廉 闰淼 涂建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2期

51.光纤光栅传感器在空间网架结构监测中的应用 李功标 瞿伟廉 刘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2期

52.大跨度大型复杂体型网架结构的风效应分析 刘晖 瞿伟廉 王雪亮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2期

53.结构主动控制系统的时滞多项式插值补偿算法 瞿伟廉 王志春 涂建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2期

54.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空间杆系结构损伤诊断 谭冬梅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55.高耸塔架结构节点联结螺栓松动等效模型研究 瞿伟廉 秦文科 郭佳凡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56.基于应变模态和贝叶斯方法的杆件损伤识别 李功标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57.屋顶网架结构监测系统硬件安装关键技术研究 汪菁 瞿伟廉 黎洪生 袁佑新 李功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58.天兴洲大桥主梁纵向地震反应的被动控制 瞿伟廉 刘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59.天兴洲长江大桥风致抖振反应的控制 姜天华 霍凯成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60.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输电塔结构剩余寿命估算 瞿伟廉 王锦文 谭亚伟 汪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61.基于最小控制综合算法的结构振动控制研究 瞿伟廉 查小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62.广州新电视塔的动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王雪亮 瞿伟廉 刘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 第1期

63.箱型钢结构应力场的模糊模式识别 瞿伟廉 汪菁 郑瑾 李功标 滕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 第5期

64.弧形闸门流激振动脉动压力HHT分析 瞿伟廉 刘少兵 王锦文 刘晶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第9期

65.输电塔法兰联结节点螺栓松动损伤诊断改进的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瞿伟廉 秦文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 第6期

66.应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处理EMD方法中的边界问题 瞿伟廉 程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年 第4期

67.基于小波包分析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 姜增国 瞿伟廉 闵志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第11期

68.水工弧形闸门振动的智能半主动控制 瞿伟廉 刘晶 王锦文 刘少兵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第10期

69.磁流变液阻尼器的磁路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 瞿伟廉 樊友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年 第3期

70.纳米硅酸镁锂对磁流变液性能的影响 程海斌 张剑 冯军 官建国 张清杰 《功能材料》2006年 第7期

71.设置磁流变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支撑体系的地震反应研究 涂建维 瞿伟廉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 第2期

72.MR阻尼器的性能测试与逆模式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涂建维 刘嘉 瞿伟廉 《功能材料》2006年 第5期

73.磁流变液及其阻尼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程海斌 瞿伟廉 张剑 涂建维 许帅 《功能材料》2006年 第5期

74.弧形闸门优化模糊半主动减振控制 杨世浩 郑明燕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第4期

75.升船机地震鞭梢效应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MR智能半主动控制 涂建维 瞿伟廉 《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 第2期

76.水工弧形闸门半主动减振控制 杨世浩 郑明燕 瞿伟廉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 第2期

77.MR阻尼器对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智能控制 瞿伟廉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 第1期

78.风力作用下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监测 瞿伟廉 滕军 项海帆 钟珞 刘晖 《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 第1期

79.光纤光栅传感解调器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肖纯 瞿伟廉 刘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年 第2期

80.识别不均匀测点的风荷载的本征模态分解法 刘晖 瞿伟廉 王雪亮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 第1期

81.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的一步诊断法 瞿伟廉 郭佳凡 周耀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第12期

82.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的研究 张玉敏 苏幼坡 梁军 苏经宇 瞿伟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 第12期

83.随机结构孤立特征值的统计特性 黄斌 瞿伟廉 《航空学报》2005年 第1期

84.万州长江大桥欠质量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瞿伟廉 孙五一 周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第8期

85.基于远程数据传输的空间网架结构风荷载识别 刘晖 肖纯 瞿伟廉 《通讯和计算机》2005年 第6期

86.虚拟仪器技术在结构远程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肖纯 瞿伟廉 谭冬梅 《通讯和计算机》2005年 第2期

87.两种半主动MR阻尼器对电视塔的风振控制 瞿伟廉 朱晓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第1期

88.基于有限测点信息的结构损伤识别柔度法 刘晖 瞿伟廉 袁润章 《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 第3期

89.MR阻尼器对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的模糊控制 李波 瞿伟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 第1期

90.用含苯甲酸甲氧基苯酯的聚硅氧烷组成均相电流变液及其智能阻尼特性的研究 马会茹 官建国 瞿伟廉 张清杰 袁润章 《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 第3期

91.渗流分析中排水孔模拟复合单元法的参数研究 胡静 瞿伟廉 蒋英明 《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 第6期

92.屋盖MRD隔震升船机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 吕明云 武哲 瞿伟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 第3期

93.非线性被动动力减振器对高耸结构风振控制的实用设计方法 吕明云 瞿伟廉 《振动与冲击》2004年 第1期

94.高耸电视塔的动力特性及风振反应分析 陈波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

95.大型网架结构智能监测系统的工程数据库设计 钟珞 肖诗轶 袁景凌 瞿伟廉 《微机发展》2004年 第1期

96.Seismic response control of a complex structure using multiple MR damper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陈静 徐幼麟 瞿伟廉 吴志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 第2期

97.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跨度网架结构FEM修正 瞿伟廉 王锦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12期

98.MR阻尼器力学模型的性能试验研究 瞿伟廉 刘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12期

99.万州长江大桥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 瞿伟廉 刘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 第3期

100.基于应变能耗散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刘晖 瞿伟廉 袁润章 《工程力学》2004年 第5期

101.采用电流变阻尼器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徐顺香 瞿伟廉 袁润章 《汽车工程》2004年 第5期

102.用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结构振动模糊控制器 杨世浩 瞿伟廉 郑明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10期

103.弧形闸门流激振动及智能控制探讨 杨世浩 瞿伟廉 郑明燕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 第5期

104.基于模态应变能耗散率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刘晖 瞿伟廉 袁润章 《振动与冲击》2004年 第2期

105.安装MR阻尼器工程结构的非参数模型自适应控制 周强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 第4期

106.水工弧形闸门流激振动的改进简化力学模型 杨世浩 瞿伟廉 郑明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年 第7期

107.水工弧形闸门流激振动脉动压力的时域模拟 杨世浩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8期

108.一种适用于结构损伤识别的模态扩阶法 刘晖 瞿伟廉 袁润章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8期

109.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结构损伤诊断 李书进 虞晖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 第8期

110.带裙房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控制振动台试验研究 瞿伟廉 陈静 徐幼麟 C.L.Ng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 第3期

111.钢管混凝土弹塑性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王頠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 第2期

112.设置FVD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控制研究 魏文晖 瞿伟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第3期

113.在Fortran应用程序中操作数据库 钟珞 肖诗轶 袁景凌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年 第2期

114.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中的传感器优化配置 刘晖 瞿伟廉 袁润章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6期

115.基于Kalman滤波的信号多尺度估计 瞿伟廉 姚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 第4期

116.三峡升船机结构简化力学模型 瞿伟廉 周耀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 第4期

117.多层建筑结构水平剪扭-竖向地震反应的智能复合隔震控制 瞿伟廉 周强 苏经宇 苏幼坡 陈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5期

118.基于神经网络的滞变结构在线识别 李书进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11期

119.MR阻尼器对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 瞿伟廉 周耀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11期

120.基于神经网络的大型空间网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修正 瞿伟廉 谭冬梅 汪菁 滕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4期

121.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的剪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 瞿伟廉 陈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8期

122.纳米铁钴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程海斌 李立春 官建国 张清杰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8期

123.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的指标分析与反分析两步诊断法 黄东梅 瞿伟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 第2期

124.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对多因素影响下结构阻尼的研究 杨志勇 李秋胜 张礼平 瞿伟廉 李桂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 第2期

125.输电线路动力分析的多质点模型研究 瞿伟廉 殷惠君 陈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年 第2期

126.MR阻尼器对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的智能半主动控制 瞿伟廉 李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3期

127.大型复杂结构的两阶段损伤诊断方法 瞿伟廉 黄东梅 《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 第2期

128.汽车悬架最优控制的研究及结果分析 徐顺香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6期

129.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复杂框架结构节点损伤的两步诊断法 瞿伟廉 陈伟 李秋胜 《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 第5期

130.MR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的半主动逻辑控制方法 陈静 瞿伟廉 徐幼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2期

131.高耸塔架结构节点损伤基于神经网络的两步诊断法 瞿伟廉 黄东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 第2期

132.MR智能阻尼器试验研究及径向基网络模型 涂建维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 第1期

133.桅杆结构风振响应有控制研究综述 瞿伟廉 李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11期

134.跑车试验测定桥梁结构冲击系数的理论及应用 姜增国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8期

135.结构—ER/MR智能阻尼器系统试验模型 陈静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8期

136.磁流变阻尼器的两种力学模型和试验验证 周强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 第4期

137.深圳市民中心屋顶网架结构支撑钢牛腿瞬时应力场的识别 瞿伟廉 陈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 第4期

138.基于泛布尔代数的MR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方法 陈静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7期

139.基于应变模态的钢结构构件焊缝损伤定位方法的研究 瞿伟廉 陈超 《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 第2期

140.基于泛布尔代数的结构振动控制机理 陈静 瞿伟廉 《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 第3期

141.屋盖MR智能隔震系统对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鞭梢效应的模糊控制 瞿伟廉 李学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 第3期

142.高层建筑风荷载计算中的基本振型表达式分析 梁枢果 瞿伟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 第5期

143.基于有限元的升船结构简化力学模型 吕明云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5期

144.粘弹性—摩擦阻尼器在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抗震加固中的控制应用 魏文晖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 第2期

145.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结构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陈伟 瞿伟廉 《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 第1期

146.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智能隔震控制 吕明云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 第4期

147.多层及高层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诊断的神经网络方法 瞿伟廉 陈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 第1期

148.五种被动动力减振器对高层建筑脉动风振反应控制的实用设计方法 瞿伟廉 陶牟华 C.C.CHANG 《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 第2期

149.预测控制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陈静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 第8期

150.压电材料智能力矩控制器对具有不确定参数升船结构顶部厂房地震反应的鲁棒控制 瞿伟廉 李学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 第2期

151.安装磨擦阻尼器的高耸塔架结构的动力分析 陈朝晖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 第5期

152.ER/MR智能阻尼器耦联的带裙房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瞿伟廉 徐幼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 第4期

153.大跨度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及其颤振临界风速的计算 何建 瞿伟廉 《计算力学学报》2000年 第1期

154.Ved人字型支撑结构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控制分析 魏文晖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 第3期

155.压电材料智能控制器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主动控制 李书进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 第1期

156.压电材料智能摩擦阻尼器对高耸钢塔结构风振反应的半主 … 瞿伟廉 徐幼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 第1期

157.计算机辅助结构振动控制设计仿真系统 吴彦文 瞿伟廉 《工程力学》1999年 第a03期

158.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瞿伟廉 李卓球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 第3期

159.海口世纪大桥施工双悬臂阶段风致抖振反应的控制 瞿伟廉 秦顺全 《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 第3期

160.粘弹性阻尼器对建筑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的控制 魏文晖 瞿伟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 第4期

161.应用主动/被动混合型调频质量阻尼器的振动控制设计 吴彦文 瞿伟廉 《工业建筑》1999年 第6期

162.大跨度斜拉桥颤振主动控制研究 何建 瞿伟廉 《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 第2期

163.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的研究 瞿伟廉 袁润章 《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 第2期

164.高层建筑风振控制基于规范的实用设计方法 项海帆 瞿伟廉 《振动工程学报》1999年 第2期

165.粘弹性阻尼器对桥面铺装层的减振应用 魏文晖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 第6期

166.自动加固的ER智能抗震结构体系的研究 瞿伟廉 李爱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 第6期

167.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地震反应的粘弹性阻尼器设计方法 刘雯彦 瞿伟廉 《工程力学》1998年 第A03期

168.大跨度斜拉桥颤振被动控制的研究 何建 瞿伟廉 《工程力学》1998年 第A03期

169.ER智能阻尼器对结构半主动控制的试验与分析 瞿伟廉 项海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 第4期

170.海口世纪大桥桥塔根部应变报警系统 吴彦文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 第4期

171.ER智能材料在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瞿伟廉 项海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 第3期

172.设置粘弹性阻尼器钢结构高层建筑抗震抗风设计的实用方法 瞿伟廉 毛增达 《建筑结构学报》1998年 第3期

173.U型水箱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风振反应的控制 盛克苏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 第3期

174.塔结构风振反应最大值分布的统计分析 朱乃龙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 第1期

175.高层建筑与高耸结构抗风可靠性分析综述 梁枢果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 第4期

176.南京电视塔风振的混合振动控制研究 李爱群 瞿伟廉 《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 第3期

177.悬吊TMD对高柔结构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瞿伟廉 李爱群 《振动工程学报》1995年 第3期

178.V型AMD对台湾T& Tower大楼风振控制的设计 瞿伟廉 费函昌 《土木工程学报》1995年 第5期

179.圆环形深水TLD对电视塔风振反应控制的试验与研究 瞿伟廉 李秋胜 《特种结构》1995年 第3期

180.TLD对珠海金山大厦主楼风振控制的设计 瞿伟廉 陈妍桂 《建筑结构学报》1995年 第3期

181.变截面高耸结构满足人舒适要求的抗风计算 徐贵章 瞿伟廉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5年 第3期

182.U型水箱对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振型控制的优化设计 卢哲安 瞿伟廉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 第4期

183.南京电视塔的风振控制 瞿伟廉 汪祖培 《土木工程学报》1993年 第4期

184.U型水箱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风振控制的试验和研究 瞿伟廉 李肇胤 《建筑结构学报》1993年 第5期

185.矩形深水水箱对高层建筑脉动风振反应控制的试验与计算 瞿伟廉 梁枢果 《特种结构》1992年 第4期

186.高层建筑满足人舒适度的二维抗风可靠性 瞿伟廉 梁枢果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 第1期

187.高层建筑横风向与扭转风振力计算 梁枢果 瞿伟廉 《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 第4期

188.设置耗能横缝的填充墙对多层框架地震反应的控制 瞿伟廉 盛克苏 《建筑结构学报》1991年 第2期

189.钢筋混凝土框架—摩擦剪力墙结构的减震控制设计 瞿伟廉 魏琏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1年 第1期

190.高层建筑几种风振控制方式的设计方法 瞿伟廉 李桂青 《建筑结构学报》1990年 第1期

191.建筑结构地震破坏机制的探讨 瞿伟廉 李桂青 《工程抗震》1990年 第3期

192.多层滞后框架结构变形能力的抗震可靠性分析 瞿伟廉 李桂青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 第1期

193.建筑结构基于双重破坏准则的抗震可靠性 瞿伟廉 李桂青 《土木工程学报》1989年 第1期

194.对称正交辅设复合材料层耗板的随机振动及振动控制 李华 瞿伟廉 《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 第4期

荣誉奖励:


1.土木工程结构减振防灾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电/磁流变液新材料及其智能减震结构的基础研究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3.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水箱制振理论及其在工程结构抗风设计中的应用获建材科技进步三等奖

5.大型结构风致振动控制的理论和应用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

6.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获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教育部、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7.“风力作用下深圳市民中心大屋顶空间网架结构的智能健康诊断”获取了2008年度中建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正在更新中

媒体报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记著名的土木工程智能防灾结构专家瞿伟廉教授

行走如风,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他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不虚度一寸光阴;

他专注于土木工程智能防灾结构的研究,且一“专”就是几十年;

他身负着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任,心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豪情⋯⋯

他就是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土木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瞿伟廉教授。

瞿伟廉教授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与控制分会副理事长等学术兼职,是国内土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特别是智能防灾结构领域的著名专家。

艰苦卓绝出贤才

瞿伟廉教授出生在上海市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这也养成了他不屈不饶、坚韧不拔的性格。儿时的瞿伟廉就梦想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于是,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直在默默的努力。由于酷爱读书,他的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中学时,他就读于久负盛名的上海育才中学二年制理工班。1962年,瞿伟廉考入土木工程行业的顶尖学府同济大学的五年制本科,学习工程力学专业。通过大学五年的刻苦研读,瞿伟廉掌握了扎实的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大学毕业后,他怀揣梦想,离开家乡,踏上了前往湖北的征程。这一去就是整整八年,瞿伟廉在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初期建设中贡献了力量,奉献了青春。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痕迹,深深印刻在了瞿伟廉的心里。也正是因为怀揣梦想,那些年纵然艰苦,纵然无助,他却从未放弃过。

文革的十年,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科技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像瞿伟廉这样从未放弃理想的科研工作者有很多。于是,文革一结束,全国便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百废待兴的景象,科研事业也开始如火如荼的开展了。1978年,瞿伟廉终于盼来了实现儿时梦想的机会,在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招生中他以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攻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各自所在单位中的技术骨干。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些科技精英到了三十多岁才盼来深造机会,大家都格外珍惜,都抱着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心态刻苦学习。就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下,瞿伟廉几乎每门功课都考全校第一。他自然也成了班上公认的学习才子。

研究生毕业后,瞿伟廉留校任教。那时,教师是一个十分清苦的职业,工资收入少、生活条件差。瞿伟廉住在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里,既当卧室又当书房,那时候,除了每周末看一场露天电影作为壹周唯一的娱乐活动外,几乎所有时间瞿伟廉都用在看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正是在那6平方米的小屋里,瞿伟廉创作并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五十余篇,其中大量论文都发表在了国内土木建筑行业的顶级期刊——土木工程学报和建筑结构学报上。

专研与积累带来的巨大的收获没有辜负瞿伟廉在寂寞中付出的勤奋和刻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瞿伟廉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结构风振控制领域的专著《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也自此树立了他在国内风振控制领域的权威地位和国际风振控制领域的领先地位。该专著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建立了高柔结构风振控制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七类控制装置对高耸结构风致振动反应控制的理论分析方法,还首次建立了基于中国荷载规范的高耸结构风振控制的实用化计算方法,为结构风振控制走向工程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专著一经出版,就引起各方面专家的广泛关注。国内的许多著名专家,比如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罗嵩发和梁启智教授、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程文教授就曾把该专著当成礼物赠送给国外的知名专家以显示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地位,这些获赠者中就包括国际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权威专家T.T.Soong教授。T.T. Soong教授阅读该专著后,曾多次邀请瞿伟廉去美国工作。可是由于国内的工作太忙,国外的工作更无暇兼顾,瞿伟廉都直接放弃了。事实上,瞿伟廉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知识与才能。

潜心科研结硕果

瞿伟廉说:“搞科研的人应该上头尖,下面宽。上头尖是指要像螺丝钉一样肯钻研,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灵感,要将自己的知识不断的更新;下面宽的意思是说要刻苦学习,要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性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得以实现。”这就是瞿教授做科研的经验,也是他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

其实,土木工程结构上的灾害性作用主要是地震和风力。长期以来人们设计土木工程结构的思路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用结构的强度直接来抵御灾害的作用。但是,为了保证经济和安全的平衡,这种思路使得土木工程结构无法完全避免在超强地震和飓风灾害的作用时遭到破坏。那么能否改变一下思路呢?是否可采取某种措施以减小地震和风力的灾害作用,从而使现存的土木工程结构能抵御住强烈地震和飓风的作用呢?这就是结构振动控制的思想。八十年代末,当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在国内外都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瞿伟廉教授就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个新研究领域的巨大发展前途。于是,在当时资料匮乏、没有实验设备的条件下,瞿伟廉教授在李桂青教授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研究中,他为创建建筑结构风振和地震反应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的理论作出了创新性和奠基性的工作。特别在高柔结构的风振控制的理论研究上,他1991年出版的当时国际上第一本包含有他大量研究成果的高柔结构风振控制的理论专著,使他在该研究方向上处于全国乃至国际的领先地位。

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智能材料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瞿伟廉教授与欧进萍院士独具慧眼,在国内同步地提出了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概念,将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依托于武汉理工大学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势,他从1996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自适应减振智能结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学术研讨会,瞿伟廉教授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并在后续的年代中成功地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土木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理论和应用”及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智能材料、智能结构系统及其在重大土木工程中应用”等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他的研究团队设计制作了世界上出力最大、稳定性最好的600kN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器,提出了不依赖于结构参数或对结构参数不敏感的控制方法与策略及能弥补控制装置缺陷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建立了三种智能控制结构的设计方法。上述研究成果共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取了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1)、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2)各一项。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工程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程结构在使用中会发生损伤,而这种损伤一般是很难被用户及时发现的,它的长期积累会引发一系列的工程灾害。针对此问题,在欧进萍院士的首创下,瞿伟廉教授又积极开展了健康自诊断自修复智能结构的研究。他提出了使土木工程结构具有仿人的部分智能功能,以实现工程结构对环境干扰作用的自感应、自诊断、自修复的思想,并据此建立了以光纤传感智能材料为基础的大跨度复杂体型空间网架结构损伤与健康自动诊断智能结构体系的三种智能化方法和关键技术,提出了铁路钢桥疲劳损伤自感应自诊断智能结构体系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及高耸钢结构损伤自动诊断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的框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具有损伤自动诊断功能的智能高耸结构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国家高技术863计划项目“铁路钢桥疲劳损伤自适应自诊断系统的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并已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1)和中建总公司科技奖一等奖(排名1)各一项。

瞿伟廉教授已经是国内土木工程智能防灾结构领域的著名专家了,可他始终认为那只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点点肯定,未来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努力去完成,还有许多新的科学领域有待解决,他从来不会为了过去的成绩而停止科研的脚步。目前,除了正在进行的研究外,他又在向“灾害风的多尺度模拟和高耸结构的倒塌破坏机理与数值仿真”新研究方向迈进。

不断创新 勇于实践

瞿伟廉教授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多创新性成果。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理论上取得的成就,他希望能够将这些创新性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为重大工程建设解决疑难问题。

二十一世纪初,深圳市政府在深圳市新的中轴线上建成了深圳市民中心。作为深圳市的党政枢纽,以及深圳市的政治中心和标志性建筑,它的屋顶被做成一个象征深圳市“鹏城”的大鹏展翅的形状。这个长为486米,最宽处为154m,最厚处为9m的“大鹏”,是已建成的世界上尺寸最大、体型最复杂的网架结构。由于该结构位于我国台风高发地区,因此它的安全性又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由瞿伟廉教授主持,他的科研团队在深圳市民中心的大屋顶上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网架结构风致损伤与健康智能诊断系统。它模仿人类医生诊断疾病的思路,建立了三种创新的智能化方法:能够用少量传感器的测量识别整个网架结构构件应力状态,用少量外部传感器的测量识别巨型钢牛腿内部应力场,用网架结构节点竖向风振加速度传感器的测量诊断关键区域杆件和球节点焊缝拉断损伤发生的位置和时间。这个项目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6年4月4日,中央电视台CCTV10科技之光节目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并誉之为“建筑结构健康的保护神”。

2004年,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开始建设。此桥是新的京广高速铁路线的主干桥,是具有四项世界第一的公铁两用斜拉桥,被称作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由于天兴洲大桥的结构设计为主梁与桥塔纵向无约束的漂浮体系,因此该桥梁在服役期间会因纵向地震、列车制动和列车行走的作用引起主梁的纵向大幅振动,常规会采用流体阻尼器来抑制它。但是,由于列车制动引起的主梁的纵向振动具有位移响应大,速度响应极小的特点,因此对于只能在大速度响应下才能发挥作用的常规的流体阻尼器无法有效地抑制列车制动引起的它的主梁的纵向位移振动响应。针对此工程疑难问题,瞿伟廉教授依据他们研究的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理论,创新地提出应用增设磁流变液阻尼器的智能混合控制方法来抑制大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响应的设计思想和理论。通过其团队老师长达四年的辛苦努力,他们创建了它的实现技术,并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用自制的世界上出力最大、稳定性最好的磁流变液阻尼器抑制天兴洲大桥主梁纵向列车制动响应的目标。这是世界上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理论应用的最大工程,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显示度和推广价值。它解决了用常规流体阻尼器无法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

悉心育人 诲人不倦

瞿伟廉教授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长期奋斗在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作为一名严谨的研究生导师,他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硕士研究生课程6门,博士研究生课程5门,至今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15 名,硕士研究生43名。瞿伟廉教授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他常教导学生“做人要诚实,不能弄虚作假;做学问要求真务实,要有创新性”。根据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他始终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并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和良好学风作为主要目标。他认为:研究生学习期间,除了做学位论文之外,最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能力。一种独立科研工作的能力,一种外语工作的能力,一种计算机工作的能力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优良学风。这样,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无论是到什么单位,都能适应新的环境的工作或学习,都会有一种胜任工作的后劲。

对于学生而言,瞿伟廉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创新、民主、宽容、谦逊、进取、坚韧、求是的特质和科学献身精神,成为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攻克难关的强大凝聚力和推动力。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质,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出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为了培养一流的研究生和创建一流的学术水平,瞿伟廉始终认为:必须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为此,他通过人才引进和自己培养两个途径努力创建了一支优秀的学术梯队。他一方面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引进优秀的博士生,先进行博士后的合作研究,然后再留下来组成学术梯队;另一方面把自己优秀的博士生留下,参与学术梯队。经过数年的努力,以他的学术团队为主建设的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已成了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最强的一支科研团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80%。他们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获得了土木工程学科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作出了关键的、卓越的贡献。

后记:

如今,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专心科研、刻苦读书的学生,一派进取景象。学子们也正如树木幼苗,在瞿伟廉教授这样的学术大家的培育下茁壮成长,终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大树。如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瞿伟廉教授在校园里那健步如梭的身影,以及夜阑人静时他办公室的那扇灯火通明的小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学科带头人、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瞿伟廉教授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这门学科体系的发展,以及一批批学生的成长。从离开家乡那刻起,身在楚地几十载,瞿伟廉教授用几十年韶华,换得一个学科的进步,光环笼罩下,他依旧不曾忘记儿时的梦想,依旧不曾忘记那腔“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豪情!衷心祝愿瞿伟廉教授身体健康,衷心祝愿瞿伟廉教授带领着他的团队再攀新的学术高峰!

来源:《科学中国人》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