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参加了我国第一套PCM24路和 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的研制工作,主要承担其中信令系统的研制,首次开发成功“数模通信网间的信令互换(接口)设备” ,创造性地解决了国产PCM30/32路传输系统应用于传统模拟网一个国内外公认的关键难题。这两项科研成果都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在此期间、与人合作编写了《脉码调制通信》一书。2009年10月主编了《通信网信令系统》,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9年以后,他在从事程控交换技术和数学工作的同时,着力解决当时国内外专家公认的我国模拟通信网向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难题,即数/模通信网间各类信令接口等问题并取得显著成就。
1983年初出版了我国的该技术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脉码调制通信接口设备标志信号系统》,为这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通信部门和生产厂家研制各类PCM接口设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1983年—1984年,受原邮电部515厂的特邀,参与我国首次引进国外利大利PCM30/32K路数字传输系统设备及其生产技术中有关信令系统及接口设备的技术判定。引进后,又负责完成了这项引进技术充分地为我所用,相关新产品迅速占令国内市场主导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1985年受学院委派,他受聘在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任传输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
1986年在比利时节BTM公司学习和工作期间,解决了上海贝尔公司订购的十几个局信令设备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负责完成了外方畏难而不做的这些数字传输系统设备的工程设计任务。回国后,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积极到现场参加PCM接口安装调试和开通工作,他工作认真、踏实、不辞辛苦、亲自动手、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疑难问题,开通了我国第一个S1240长市话合用局,为当时艰难创业的上海贝尔公司产品占领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7年,他回院任程控交换研究所所长,坚持走产学研三结合方式之路,结合我国通信网由模拟向数字网迅速发展急需解决的科技难题培养研究生,开展科技攻关。
自1987年至今已先后负责完成原邮电部、四川省和重庆市重点科研项目十几项,并都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得院外经费近300万,所有这些科研成果如期圆满地通过部省市级鉴定,其成果在功能和技术上都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其中四项科技成果已分别获得邮电部、四川省和重庆市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近4项,为我国通信网由模拟经过数模兼容迅速发展为数字网,为推进我国通信产业现代化做出了显著贡献。
教学情况:
给合科研,已培养出46名硕士和4名博士(联合培养),为我国通信现代化不断培养相关高层技术人才和工厂急需的骨干技术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于1951年大学毕业后,是我国第一届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分配工作的大学生、他不仅刻苦钻研、勤奋踏实地搞好本职工作,并且能急工作之所急,勇担重任,如担任邮电学院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86年—1987年,受聘于上海贝尔公司任职期间,该公司多次提出以优厚待遇和住房,以及三人上海户口,要求他留在公司工作,但是考虑到重庆邮电学院地处郊区山上,交通不便,待遇又低,师资紧缺,而党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培养高层次通信人才(硕士生和博士生)迫切需要他,就毅然决定回到学院担任筹建程控交换研究所任务,一直至今,表现了高尚的学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