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发明专利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杨德国,男,1964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84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研究员。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学科组组长,农业部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大水面养殖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湖库增殖渔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水产养殖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评估专家,世界鲟鱼保护学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生物学、水域生态修复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目前从事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基础生物学及苗种规模化驯养繁育技术、鱼类保护工程技术(工艺)的研发与设计、鲟鱼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完成科技部、农业部、三峡公司等各级科研项目40余项,主要科研成果有《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对中上游主要经济鱼类生态效应的研究》、《三峡地区渔业资源开发规划研究》、《胭脂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赤水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等。其中“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在《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7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2部,获专利4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奖多项。先后获“全国优秀水产科技工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主持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学学科组,目前在研科研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每年实际使用经费超过200万元。

教育经历:

1980-1984年,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动物学专业,理学学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学专业 博士。

201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生命科学系访问学者。

学术研究经历:

1984-1986,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养殖室,从事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1986-1995,长江水产研究所资源环保室,主要从事长江中上游重要经济鱼类生态学及资源评估研究。

1996-2007,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长江鲟鱼类物种保护技术研究。

2008年迄今,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物种保护与利用技术、高效生态渔业技术研究长期从事长江鱼类生态学和渔业资源保护研究,早期完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对长江重要经济鱼类生态效应的研究、三峡工程对长江渔业资源影响研究,对当时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圆口铜鱼、铜鱼、大口鲶、长吻鮠、胭脂鱼等重要鱼类资源状况及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进行了评估,在国内较早提出开展长吻鮠人工养殖的建议。八五期间完成胭脂鱼全人工繁育技术和大鳍鳠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在全人工环境实现胭脂鱼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和池塘养殖,建立了胭脂鱼全人工繁育成套技术。

1995年以后主要从事长江珍稀濒危鱼类保护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了长江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的自然繁殖生态学及物种保护技术。尤其对中华鲟的种群基础生物学、自然繁殖生态、人工繁殖及增值放流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定位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的位置和范围,确定了中华鲟产卵对水温、流速、水深、含沙量、河床等生态环境的需求,突破了大规格中华鲟苗种培育成活率低的难题,持续开展了中华鲟人工放流和迁地保护措施的实施。建立的超声波遥测追踪技术、江底直接采卵技术、中华鲟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工艺、CWT标志放流技术等均为国内鱼类生态学研究和物种保护实践首次应用,形成的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为国家相关部门进行中华鲟物种保护决策,为中华鲟大规格苗种的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及人工保种的开展,为三峡工程、长江涉水工程的建设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008年以后,主要开展鱼类资源与物种保护的工程技术与设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及鲟鱼等高值鱼类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主持完成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鲟鱼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7BAD37B05)、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金沙江干流下流河段梯级开发鱼类增殖放流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建设目标总体规划及圆口铜鱼驯养技术研究以及宜宾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赤水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初步设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重庆增殖放流站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长宁珍稀特有鱼类驯养救护中心可行性研究、金沙江中游阿海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课题研究等研究和设计项目,完成中华鲟(种质)、胭脂鱼(种质)国家标准研制。其中鲟鱼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湖北省构建了从亲鲟培育、苗种生产、健康养殖模式到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了鲟苗种(匙吻鲟、小体鲟、杂交鲟)规模化反季生产技术、生态循环水养鲟技术、网箱生态养鲟工艺、硫酸软骨素提取工艺等技术并得到应用,在促进鲟鱼产业发展的同时,达到了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效果。金沙江干流下流河段梯级开发鱼类增殖放流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编制、金沙江中游阿海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课题研究等成果,被有关部门在《金沙江下游河段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报告》以及乌东德、白鹤滩、阿海等水电工程的鱼类保护措施等工作中采用。相关增殖放流站、驯养救护中心等工程均已建成投用,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及救治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带领学科组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长江中上游主养鱼类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业行业专项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雅鲁藏布江中游重要鱼类自然种群修复技术研究等国家科研项目,以及三峡公司等企业委托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圆口铜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近年先后突破了鲈鲤、四川裂腹鱼、长鳍吻鮈的规模化人工驯养殖成功和苗种的规模化生产,突破了圆口铜鱼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强化培育性成熟及人工繁殖技术,为金沙江及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后鱼类自然种群恢复以及产业开发性保护奠定了重要基础。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水科院等院级科技奖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3部,获授权专利11项。200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在个人首批入选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工程同时,带领的团队也首批选为农业部鱼类生物学与保护工程创新团队。

学术兼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

2、湖北省生态学会理事。

3、世界鲟鱼保护学会会员。

4、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

5、长江大学兼职教授。

6、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

培养研究生情况:

第二导师培养毕业研究生3名,均获得硕士学位。 目前在读硕士2名、联合培养博士1名,欢迎对珍稀特有鱼类生物学与行为生态学、鱼类保护工程及增养殖技术、集约化设施渔业及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感兴趣的同学加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