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课题组介绍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专家信息:


叶兴国,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4年宁夏农学院毕业。

1984-1988年在宁夏农林科学院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1988-199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1-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94年以来从事小麦细胞工程育种,以及小麦、大豆、芦荟、草坪草、玉米、水稻等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1997年2月-1998年3月在韩国高丽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大豆、烟草、马铃薯等植物的遗传转化。

2000年7月-11月、2001年6月-2002年12月、2003年4月-10月、2006年3月-6月先后4次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合作研究,开展小麦、大豆、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研究。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植物细胞工程专题、植物转基因理论与实践等专题课程。

培养学生情况: 

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3名。

学术交流:

 

课题组介绍:

团队成员和研究生:

   

有关实验程序:

1 小麦幼胚基因枪转化

(1)开花授粉后13-14d从受体小麦植株(生长期间温度条件18-28℃)取未成熟种子(幼胚大小1.0-1.2mm),用70%酒精表面消毒1-2min,15%次氯酸钠灭菌15min,无菌水冲洗4-5次。

(2)用手术刀切去胚尖,挑出幼胚后盾片向上接种在MS+3.0% 蔗糖+1.0 mg/L VB1+2.0 mg/L 2,4-D+150 mg/L天门冬酰胺(pH 5.8)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预培养7天诱导愈伤组织。

(3)将预培养7d的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转移到MS+3.0% 蔗糖+0.2M 山梨醇+0.2M 甘露醇+1.0 mg/L VB1+2.0 mg/L 2,4-D+150 mg/L天门冬酰胺(pH 5.8)培养基上高渗处理4-6h。

(4)基因枪轰击(1100psi,每枪DNA用量1ug,金粉用量60ug)后继续在高渗处理16-18h,然后转回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预培养14天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5)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 + B5维生素+ 2.0%蔗糖+ 5.0 mg/L ZT +适宜筛选剂(pH 5.8)培养基上,25℃、光照条件下分化植株。

(6)将抗性再生芽转移到1/2MS + B5维生素+ 2.0%蔗糖+0.5 mg/L 矮壮素(pH 5.8)培养基上,25℃、光照条件下壮苗。

2 小麦幼胚农杆菌转化

(1)开花授粉后13-14d从受体小麦植株(生长期间温度条件18-28℃)取未成熟种子(幼胚大小1.0-1.2mm),用70%酒精表面消毒1-2min,15%次氯酸钠灭菌15min,无菌水冲洗4-5次。

(2)用手术刀切去胚尖,挑出幼胚后盾片向上接种在MS(不含MS维生素)+3.0% 蔗糖 + 2.0 mg/L Dicamba(pH 5.8)培养基上, 25℃、黑暗条件下预培养4天。

(3)将预培养4d的小麦幼胚放入到农杆菌重悬液(1/10 MS + 4.0 mM MES + 0.75 g/l MgCl2 + 200 M acetosyringone + 1.0% 葡萄糖 + 4.0%麦芽糖 + 0.5 mg/L 2, 4-D + 2.2 mg/l picloram + 2.0 mg/L Dicamba +100 mg/L CH, pH 5.4)中感染30min,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在滤纸上共培养2-3d。

(4)将共培养后的幼胚转移到MS + B5维生素+ 3.0%蔗糖+ 2.0 mg/L Dicamba+250mg/L Cb+适宜筛选剂(pH 5.8)的筛选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培养3-4周诱导愈伤组织。

(5)然后将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 + B5维生素+ 2.0%蔗糖+ 0.2 mg/L 2, 4-D+250mg/L Cb+适宜筛选剂(pH 5.8)培养基上,25℃、光照条件下分化植株。

3 小麦成熟胚培养和转化

(1)小麦成熟种子依次用70%酒精10分钟、25%次氯酸钠25分钟灭菌,无菌水清洗3-5次,无菌水浸泡过夜后再用25%次氯酸钠灭菌15分钟,无菌水清洗3-5次,将灭菌后的种子放在无菌滤纸上吸水,在种子上将成熟胚反复多次刮成碎片,然后轻轻悬浮接种在MS + B5维生素(不含肌醇)+1.2%葡萄糖+1.5%甘露醇+1.5%山梨醇+2.0 mg/L Dicamba +500 mg/L CH+ 4mg/L AgNO3+40mg/L乙酰丁香酮+0.75g/L MgCl2+40mg/L半胱氨酸+100mg/L维生素C+5mg/L谷氨酰胺培养基(pH 5.8)上,25C、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产生初始愈伤组织。

(2)预培养7d的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按照小麦幼胚转化方法进行基因枪转化或农杆菌转化。

(3)转化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MS + 3.0% 蔗糖+2.0 mg/L Dicamba+相应筛选剂和抗生素的培养基(pH 5.8)上,25C、散射光(光强500Lx)条件下培养2周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4)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MS + B5维生素+ 2.0%蔗糖+ 0.2 mg/L 2, 4-D +相应筛选剂和抗生素的培养基(pH 5.8)上,25C、光照条件下分化植株。

有关转化载体: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小麦遗传转化、细胞工程育种、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九五”期间主持国家小麦育种攻关课题“强抗寒性小麦育种材料的创造和应用”,协助主持国家生物技术育种攻关课题“高产、抗病、优质小麦花培新品种的选育”,培育了花411、花30、98H125等小麦新品系。“十一五”期间主持国家转基因专项“建立小麦农杆菌介导高效转基因体系的研究”和“抗赤霉病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培育”、国际合作项目“辐射诱变结合生物技术途径对小麦根部性状的遗传改良”、农业部“948”项目“小麦农杆菌转化有关载体、菌系的引进与利用”,合作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重大项目“海藻糖合成酶基因otsA转化芦荟的研究”等课题。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小麦果聚糖合成途径与抗旱性关系的分子解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小麦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等课题。

科研成果:

建立了农杆菌转化小麦的技术体系,同时将GCE、BCL和RIP等基因导入了小麦。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了宁春15号、宁春42号、98H125、H5366、BN12等小麦新品种(系),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抗病、抗除草剂等相关基因转入了小麦。

发明专利:

1. 一种用农杆菌介导对小麦进行基因转化的方法,2002,国家发明专利。

2. 一种培育转基因芦荟的方法,2006,国家发明专利。

3. 克服根癌农杆菌介导小麦幼胚褐化的转化方法及其专用培养基,2008,国家发明专利。

4. 一种提高小麦成熟胚再生率的培养基和农杆菌转化方法,2008,国家发明专利。

5. 一种小麦组织培养的方法,2009,国家发明专利。

6. 一个植物表达载体,2010,国家发明专利。

 

 荣誉奖励:

1. 全国首届青年农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992,中国农学会。

2. 庄巧生奖励基金,2000,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3. 高产、抗病、抗逆、优质麦类生物技术育种,2001,国家“二委二部”联合表彰。

4. 外源抗条锈基因导入春小麦的研究,2004,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小麦抗黄矮病生物技术育种,2005,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6. 高抗小麦黄花叶病转基因小麦的创制,2006,农业部成果鉴定。

7. 优秀盟务工作者,2008,民盟北京市委员会。

8. 科技导报优秀审稿专家,2010,科技导报杂志社。

9. 中国农业科学优秀审稿专家,2010,中国农业科学杂志社。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 中国大豆产业,2000年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2 大豆产业最新动态与大豆行动计划,2000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3 大豆研究50年,2010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发表论文:

1 Gene network in the synthesis and deposition of protein polymers during grain development of wheat. Maoyun She, Xingguo Ye(通讯作者), Yueming Yan, Wujun Ma. 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 2010-10-20 (Online released, DOI 10.1007/S10142-010-0196-x)

2 Characterization of seed proteome in Brachypodium distachyon. Ke Wang, Xiaofeng Han, Kun Dong, Liyan Gao, Hongyu Li, Wujun Ma, Yueming Yan, Xingguo Ye(通讯作者),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2010-9-30

3 Development of EST-PCR markers for Thinopyrum intermedium chromosome 2Ai#2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wheat-grass recombinants. Meijiao Wang, Yue Zhang, Zhishan Lin, Xingguo Ye, Yaping Yuan, Wujun Ma, Zhiyong Xin, Theoretical Applied Genetics, 2010-10-18

4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Coding for Fructan Biosynthesis Enzymes (FBEs) in Triticeae Plants. Xiang Gao, Maoyun She, Yang Yu, Xingguo Ye(通讯作者).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1-15

5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common wheat varieties using explant tissues derived from mature embryo. Yanli Wang, Mingxin Xu, Guixiang, Lili Tao, Xingguo Ye(通讯作者),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9-3-1.

6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wheat line YW243 with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powdery mildew and stripe rust. Hao Xie, Zhishan Lin, Zenhyan Zhang, Xingguo Ye(通讯作者), Xiao Chen, Cere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8-12-01

7 Soybean DRE-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conferred drought and high-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plants. Ming Chen, Qiaoyan Wang, Xianguo Cheng, Zhaoshi Xu, Liancheng Li, Xingguo Ye, Youzhi Ma, Bichem Biophy Res Commun, 2007-9.

8 Identification of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2Ai-2 ditelosomic addition and substitution lines with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Zhishan Lin, Dahui Huang, Lipu Du, Xingguo Ye, Youzhi Ma, Zhiyong Xin, Plant Breeding, 2006-8.

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domain of transcriptional active retrotranspons in wheat genomes. Yimiao Tang, Liancheng Li, Xingguo Ye, Youzhi Ma,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5-11

10 Production of r-linolenic acid in seeds of marker-free transgenic soybean. Shirley Sato, Aiqiu Xing, Xingguo Ye, Tom Clemente, Crop Science,2004-2

11 Effect of ph1b, ph2a, ph2b in hybrids between common wheat and Ae.umbellulata and Ae.ovata, Xingguo Ye, Jinghua Han, Shuting Pan, Xingguo Ye, The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Wheat Genetics and Breeding Sympisum, 1995-9

12 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韩晓峰;陶丽莉;殷桂香;刘晓蕾;杜丽璞;魏亦勤;晏月明;叶兴国(通讯作者);作物学报 2010-7-8

13 安全型转基因植物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高翔;别晓敏;佘茂云;叶兴国(通讯作者);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9- 12-16

14 几个小麦基因型苗期抗旱性鉴定及相关生理指标分析 殷桂香;王瑾;徐惠君;陶丽莉;杜丽璞;毛新国;田小海;叶兴国(通讯作者);麦类作物学报 2009-03-15

15 小麦果聚糖合成酶基因6-SFT克隆和功能验证 高翔;佘茂云;殷桂香;于洋;别晓敏;杜丽璞;徐惠君;叶兴国(通讯作者);科技导报 2009-12-13

16 植物果聚糖合成酶基因克隆及特性分析 殷桂香;佘茂云;高翔;王瑾;叶兴国(通讯作者);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9-02-15

17 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瑾;唐益苗;赵昌平;叶兴国(通讯作者);科技导报 2008-12-13

18 新模式植物短柄草模式特性研究进展 叶兴国;作物学报 2008-06-12

19 通过构建三段T-DNA载体高频率获得无标记转基因大豆植株的研究 叶兴国;秦华;生物工程学报 2007-01-30

20 高羊茅和黑麦草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研究 王艳丽;叶兴国(通讯作者) ;董芳;乔卫华;陶丽莉;李晓璐;许兴;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01-30

21 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张佳星;何聪芬;叶兴国;董银卯;生物技术通报 2007-04-26

22 小麦转TPS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其初步功能鉴定 杜丽璞;徐惠君;叶兴国(通讯作者);林忠平;麦类作物学报 2007-05-15

23 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丁文静;魏亦勤;叶兴国(通讯作者);杜丽璞;徐惠君;作物学报 2007-06-12

24 农杆菌介导法将海藻糖合成酶基因转入芦荟的研究 陈杰;张佳星;叶兴国(通讯作者);何聪芬;董银卯;赵华;秦允荣;作物学报 2007-06-12

25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芦荟的研究(英文 ) 何聪芬;张佳星;陈杰;叶兴国(通讯作者);杜丽璞;董银卯;赵华;遗传学报 2007-12-15

26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陶丽莉;殷桂香;叶兴国(通讯作者);麦类作物学报 2008-07-1

27 小麦全蚀病抗性鉴定方法的优化及抗源筛选研究 董建力;惠红霞;黄丽丽;王敬东;朱永兴;陈孝;叶兴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10

28 2Ai-2染色体在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代换背景中的遗传 张悦;林志珊;曹保久;郭义强;王美蛟;叶兴国;辛志勇;徐琼芳;郭世华;作物学报 2009-03-12

29 小麦染色体配对基因Ph1结构剖析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张悦;林志珊;叶兴国;辛志勇;郭世华;科技导报 2009- 07-28

30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康乐;叶兴国;(通讯作者) 徐惠君;杜丽璞 作物学报 2005- 06-25

31 转Bcl和Rip基因小麦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吴成君;任贤;叶兴国(通讯作者);徐惠君;杜丽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6-10

32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田清震;叶兴国;王山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06-10

33 Waxy基因的RNA沉默使转基因小麦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英文) 李加瑞;赵伟;李全梓;叶兴国;安宝燕;李祥;张宪省 遗传学报 2005- 08-10

34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研究 王艳丽;叶兴国(通讯作者);刘艳鹏;杜丽璞;徐惠君 麦类作物学报 2005-11-15

35 BCL、RIP细胞凋亡基因向小麦中的导入和赤霉病抗性鉴定 叶兴国;Shirley Sato;徐惠君;杜丽璞;黄益洪;陆维忠;Tom Clemente 作物学报 2005-11-25

36 基因枪介导转化芦荟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陈杰;叶兴国(通讯作者);何聪芬;杜丽璞;董银卯 西南农业学报 2005-11-05

37 GH-DREB基因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旱生理指标鉴定 郝晓燕;陈明;徐惠君;高世庆;程宪国;李连成;杜丽璞;叶兴国;马有志 西南农业学报 2005-11-05

38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及其转化(英文) 叶兴国;王艳丽;康乐;杜丽璞;徐惠君;作物学报 2005-12-25

39 海藻糖及其在生物工程方面的应用 陈杰;何聪芬;叶兴国;董银卯;生物技术通报 2005-12-26

40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叶兴国;程红梅;徐惠君;杜丽璞;陆维忠;黄益洪 作物学报 2005-05-25

41 BIBAC2载体转化水稻的研究 丁文静;叶兴国(通讯作者);农业科学研究 2006-03-25

42 春小麦新品种宁春42号的选育 任贤;叶兴国;徐惠君;董建力;杜丽璞;张曦燕;作物杂志 2006-04-15

43 主要农作物转基因研究现状和展望 叶兴国;王艳丽;丁文静;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05-30

44 转大豆GmDREB基因增强小麦的耐旱及耐盐性 高世庆;徐惠君;程宪国;陈明;徐兆师;李连城;杜丽璞;叶兴国;郝晓燕;马有志;科学通报 2005-12-15

45 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及基因枪转化的初步研究 林德书;王艳丽;庄振宏;鲁国东;叶兴国(通讯作者);王宗华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5-06-30

46 共转化法剔除转基因小麦中的bar基因 张新梅;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辛志勇;郭蔼光;薛崧;马有志 作物学报 2004-01-25

47 中间偃麦草Z_4抗条锈病基因导入春小麦的研究 李红霞;王平;叶兴国;魏亦勤;张双喜;裘敏;刘旺清;马素琴;麦类作物学报 2002-5

48 不同组织培养途径对小麦再生能力的研究 高俊山;叶兴国;马传喜;林毅 激光生物学报 2003-12-25

49 植物转基因技术和方法概述 高俊山;林毅;叶兴国;马传喜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10-25

50 小麦基因工程育种的回顾和展望 叶兴国;马有志 作物杂志 1999-12-15

51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黄益洪;周淼平;叶兴国;唐克轩;程红梅;陆维忠 作物学报 2002-07-20

52 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庞俊兰;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李连城;辛志勇;马有志;刁爱波;Adams M.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7-20

53 几个小麦材料根部性状的研究(英文) 叶兴国;杜丽璞;徐惠君;辛志勇 麦类作物学报 2002-02-28

54 基因枪介导法向小麦导入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研究 徐惠君;庞俊兰;叶兴国;杜丽璞;李连城;辛志勇;马有志;陈剑平;陈炯;程顺和;吴宏亚 作物学报 2001-11-20

55 用天花粉蛋白基因转化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 徐琼芳;李连城;马有志;叶兴国;李晓兵;杜丽璞;辛志勇;张增艳;邵鹏柱 遗传 2001-03-28

56 基因枪法获得GNA转基因小麦植株的研究 徐琼芳;李连城;陈孝;马有志;叶兴国;张增艳;徐惠君;辛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1-02-20

57 小麦遗传转化几个因素的研究 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辛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1-04-20

58 小麦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植株的稳定获得和检测 叶兴国;Shirley Sato;徐惠君;杜丽璞;Tom Clemente 中国农业科学 2001-10-20

59 大豆花药培养几个问题的研究 叶兴国;付玉清;王连铮 大豆科学 1994-08-25

6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亲缘关系概势分析 叶兴国 ;王连铮 大豆科学 1995-08-25

61 大豆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叶兴国;王连铮 大豆科学 1995-11-25

62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叶兴国;王连铮;刘国强 大豆科学 1996-02-25

63 一个柱穗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系统中的类Ph1基因 樊路;韩敬花;叶兴国;潘淑婷 遗传学报 1996-10-10

64 提高小麦花培育种效率的研讨 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赵乐莲 作物杂志 1996-08-15

65 小麦花药培养中染色体加倍技术 李志武;徐惠君;叶兴国 作物杂志 1996-08-15

66 大豆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及其内源激素分析 叶兴国;王连铮 作物学报 1997-10-15

67 东方山羊草、尾状山羊草中染色体配对控制机制的存在和作用 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 遗传学报 1997-04-10

68 小麦与白黑麦、卵穗山羊草正反杂交的可交配性分析 叶兴国;徐惠君;李志武;杜丽璞;赵乐莲 中国农业科学 1997-08-20

69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叶兴国;徐惠君;徐琼芳;杜丽璞;李志武 中国农业科学 1997-12-20

70 组织培养途径改良定型小麦品种的研究 叶兴国;徐惠君;赵乐莲;杜丽璞 作物学报 1998-06-15

71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王连铮;叶兴国;刘国强;隋德志;王培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1998-12-20

72 小麦中果聚糖合成酶基因与抗旱性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叶兴国;高翔;佘茂云;殷桂香;乔卫华;徐惠君;杜丽璞;王瑾;陶丽莉;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 2009-01-04

73 小麦细胞工程关键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 叶兴国;林志珊;杜丽璞;徐惠君;殷桂香;王美蛟;陶丽莉;张悦;魏亦勤;任贤;韩晓峰;孙伟珊;马员春;徐琼芳;辛志勇;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29

74 半夏凝集素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虫小麦新种质的创制 马员春;林志珊;徐惠君;杜丽璞;徐琼芳;叶兴国;辛志勇;宋晓华;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29

75 短柄草种子贮藏蛋白分析及其编码基因克隆 韩晓峰;王轲;李宏宇;叶兴国(通讯作者);晏月明;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29

76 破碎处理法提高小麦组织培养再生效率的研究 殷桂香 ;石珍源;别晓敏;陶丽莉;孙伟珊;杜丽璞;徐惠君;叶兴国(通讯作者);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29

77 小麦组织培养再生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佘茂云;陈朵朵;冯晨;叶兴国(通讯作者);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9-11-29

78 基因枪转化小麦黄花叶病毒抗性基因创造小麦新种质 徐惠君;庞俊兰;杜丽璞;叶兴国;李连城;辛志勇;程顺和;吴宏亚;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10-01

79 小麦抗黄矮病、土传病毒病、蚜虫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辛志勇 ;徐惠君;陈孝;张增艳;叶兴国;徐琼芳;马有志;杜丽璞;林志珊;李连城;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04-01

80 无选择标记转WYMV-NIb8基因小麦的获得 徐惠君;张新梅;杜丽璞;叶兴国;马有志;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 2003-06-30

81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康乐;吴成君;叶兴国(通讯作者);徐惠君;杜丽璞;马有志;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

82 转Bcl、Rip基因小麦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吴成君;康乐;叶兴国(通讯作者);徐惠君;杜丽璞;马有志;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0-01

83 小麦黄花叶病转基因研究 徐惠君;杜丽璞;张新梅;庞俊兰;马有志;叶兴国;程顺和;吴宏亚;陈炯;陈剑平;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03-01

84 BCL、RIP细胞凋亡基因向小麦中的导入和鉴定 叶兴国;黄益洪;徐惠君;杜丽璞;吴成军;周淼平;陆维忠;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03-01

85 无选择标记转WYMV-Nib8基因小麦的获得 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马有志;辛志勇;第三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1-01

86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研究 王艳丽;叶兴国(通讯作者);杜丽璞;徐惠君;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06-30

87 功能基因转化小麦的研究 徐惠君;杜丽璞;叶兴国;徐琼芳;陈明;马有志;李连城;辛志勇;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06-30

88 基于小麦成熟胚培养的农杆菌转化研究 王艳丽;叶兴国(通讯作者);王道文;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 2005-09-01

89 BIBAC2载体转化水稻的研究 丁文静;叶兴国(通讯作者);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一) 2005-09-01

90 GH-DREB基因转化小麦及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旱生理指标鉴定 郝晓燕;陈明;徐惠君;高世庆;程宪国;李连成;杜丽璞;叶兴国;马有志;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 2005- 09-01

91 基因枪介导转化芦荟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 陈杰;叶兴国(通讯作者);何聪芬;杜丽璞;董银卯;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 2005-09-01

92 一个抗旱小麦新材料的培育 杜丽璞;徐惠君;叶兴国;林忠平;中国作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10-01

93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的研究 王连铮;王岚;赵荣娟;傅玉清;李强;颜清上;裴颜龙;叶兴国;肖文言;大豆科学 2006-08-30

94 适用于4种玉米基因型的农杆菌转化方法的探讨 梁业红;叶兴国;张世煌;作物学报 2007-05-12

95 W6基因的过表达提高转基因烟草的耐盐性 鲁燕;徐兆师;张瑞越;刘丽;李连城;陈明;叶兴国;陈耀锋;马有志;作物学报 2008-06-12

96 大豆抗逆基因GmDREB3启动子的克隆及调控区段分析 孙啸;董建辉;陈明;徐兆师;叶兴国;李连城;曲延英;马有志;作物学报 2008-08-12

97 ph1b基因在普通小麦与Ae.ovata(T.ovatum) 杂交中的作用 樊路;韩敬花;叶兴国;曹文广;邓景扬;潘淑婷 作物学报 1992-04-30

98 小麦ph1b、ph2a、ph2b基因系研究初报 叶兴国;樊路 作物杂志 1992-04-01

99 小麦ph1b、ph2a、ph2b基因系染色体配对作用研究 叶兴国;樊路 麦类作物学报 1992-10-27

100 (普通小麦×山羊草)F_1用普通小麦回交的初步研究 樊路;韩敬花;潘淑婷;叶兴国 遗传 1993-06-30

102 phlb基因在普通小麦与Ae.umbellulata(T.umbellulatum)杂交中的作用 樊路;叶兴国;韩敬花;潘淑婷 中国农业科学 1993-01-31

102 不同环境条件对(普通小麦×黑麦)F_1回交结实的影响 樊路;韩敬花;叶兴国;潘淑婷;北京农业科学 1993-04-01

103 中国春ph1b、ph2a、ph2b突变体与黑麦(Secale cereale)的杂交及回交 叶兴国;樊路;韩敬花 中国农业科学 1990-05-31

104 ph1b基因在普通小麦与Ae.crassa、Ae.crassassp杂种中的作用 樊路;韩敬花;邓景扬;潘淑婷;曹文广;叶兴国;西北植物学报 1990-10-01

105 试论太谷显性雄性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潜力 樊路;韩敬花;曹文广;潘淑婷;叶兴国 作物杂志 1991-07-02

106 小麦Ph基因系的研究与利用现状(综述) 叶兴国;樊路 麦类作物学报 1991-12-27

107 普通小麦与外源种属可交配性研究综述 叶兴国;宁夏农林科技 1991-05-01

108 小麦ph1b、ph2a、ph2b突变体与粘果山羊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叶兴国;樊路;韩敬花 遗传 1992-10-27

109 phlb基因诱导小麦ABD染色体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研究 樊路;吴风彩;韩敬花;叶兴国;曹文广;潘淑婷;邓景扬 遗传学报 1992-10-27

110 普通小麦(Taestivum)ph1b、ph2a、ph2b基因系与黑麦(Secale cereale) 的杂交及回交研究 叶兴国;樊路;韩敬花 作物学报 1992-12-26

111 抗逆转ABP9基因黑麦草和高羊茅植株的鉴定 张磊;吴金霞;董芳;梁华;叶兴国;路铁刚;赵军,草业科学,2010-7

112 玉米ZmPR4启子的克隆及其在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的活性分析 王爱;庄洪涛;张增艳;张学文;杜丽璞;叶兴国 作物学报2010-9-5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