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孙美荣,男,1953年7月生,山西万荣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任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2003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职工创新技术能手,2004年获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2006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评选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农业新技术开发推广。

主要成就: 

三十年来,一直奋斗在农业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863”、“948”、科技支撑、国际挑战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山西省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项目。针对我国北方小麦常年受干旱影响,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从提高品种内在的抗旱适应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出发,从事抗旱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广泛搜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2000多份,采用融汇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优异基因和水旱交叉选育的新方法,主持育成抗旱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14个:晋麦27号、42号、53号、63号、长5212、长5383、长6878、长6154、长4640、长6359、长6452、长4738、长7016、长5222;其中国家审定品种7个:晋麦42号、63号、长6878、长6154、长4640、长6359、长4738,是近年国审小麦品种最多的育种家之一。育成品种在我国北部和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增产小麦22亿公斤,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1、主持选育的晋麦63号小麦新品种,把抗旱与高产稳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抗旱指数达1.2067,产量在全国黄淮旱地区试中居第1位,平均比对照增产10.18%,稳产适应性非常突出,通过山西省和国家审定。在山西及全国黄淮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2001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主持选育的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在国家和省级试验中,9组次有8组次产量居第1位,1组次居第2位,平均比对照增产15.67—29.58%,抗旱指数1.2292—1.788,水分利用效率1.7—2.0kg/m3,丰产稳产性和抗旱节水性居全国参试品种之首。品质达国家优质中筋专用小麦标准,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列入国家和山西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4年被确立为全国北部和山西中部旱地区试对照品种,是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主干品种,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增产小麦8.75亿公斤。2006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指标体系,创制北方冬小麦不同生态区抗旱节水优异种质39份,发掘抗旱节水主效QTL 15个,育成抗旱节水新品种33个,平均增产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应用1.2亿亩,获社会效益50.1亿元。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主持育成的抗旱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6359、长4738、长6452目前正在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大面积示范推广,长4738从2008年确立为山西省中部水地区试对照品种。

5、在长期的小麦育种实践中,吸取国内外育种经验,创造了融汇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优异基因,使目标性状得到广泛有效地组合和水旱交叉选育的新方法,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的新方法。该方法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现已被许多育种单位广泛采用,并已选育出一大批抗旱、丰产、稳产、优质、广适的小麦新品种,促进了我国小麦育种的发展。

6、研究成功的谷子化控间苗技术,在国内外首次应用化学控制的方法实现了谷子的免间或少间苗,开辟了作物间苗的新途径。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谷农摆脱了千百年来人工间苗的繁重劳动,该项成果获2004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7、经常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到田间,到农户,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积极地贡献。近几年本人主持的3个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1个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效益。在实施“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中试与示范”项目中,不仅取得了大面积的小麦丰收而且在2008年高平市南陈村创造了亩产618.4公斤的山西及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论文专著:


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发表论文:

1 我国冬小麦主要品种(系)品质状况分析 张东旭; 孙美荣; 张俊灵; 李岩华; 申书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2-10

2 谷子种质资源分子标记的多态性研究 王节之; 郝晓芬; 王根全; 王潞英; 孙美荣; 生物技术 2006-02-28

3 化控间苗谷种的栽培技术 郝晓芬; 王根全; 王潞英; 王节之; 孙美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06-10-20

4 晋麦63的评价与利用研究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申书珍; 王节之; 中国农学通报 2007-03-05

5 冬小麦优异种质晋麦63的评价与利用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申书珍; 王节之;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20

6 小麦新品种长4738的丰产性 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东旭; 申书珍; 河北农业科学 2008-07-15

7 小米外观品质及淀粉RVA谱特征与米饭适口性的关系 王玉文; 李会霞; 田岗; 孙美荣; 史琴香; 郭二虎;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7-20

8 除草剂莠去津对谷子及谷田杂草的影响 王节之; 王根全; 郝晓芬; 王路英; 孙美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08-09-20

9 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4738的选育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申书珍;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0-17

10 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长6878 李岩华; 孙美荣; 张俊灵; 王节之; 申书珍 中国种业 2003-05-25

11 晋麦63号选育方法的探讨 李岩华; 张俊灵; 孙美荣; 田岗; 申书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03-06-25

12 旱地小麦新品种长6878应用前景分析 李岩华; 孙美荣; 张俊灵; 申书珍; 王节之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7-30

13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晋麦63号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申书珍 麦类作物学报 2003-02-28

14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长6878选育研究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申书珍; 王节之 山西农业科学 2004-10-20

15 灰色系统理论对旱地小麦品种(系)的综合评价 张俊灵; 孙美荣; 李岩华; 王节之; 申书珍 安徽农业科学 2004-12-25

16 抗旱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长4640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申书珍; 王节之 农业科技通讯 2005-03-17

17 水旱交叉选育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王瑞生; 王国红; 申淑珍 华北农学报 1999-12-20

18 谷子潮霉素抗性浓度的筛选与研究 王节之; 郝晓芬; 郑向阳; 王潞英; 孙美荣 华北农学报 1999-12-20

19 提高米粒在培养基上发芽率的研究 王节之; 张海风; 王潞英; 郑向阳; 孙美荣; 郝晓芬 生物技术 1999-06-20

20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63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申书珍; 王国红 作物杂志 2000-08-15

21 大粒晋谷21号种质创新的研究 王节之; 郝晓芬; 郑向阳; 王潞英; 孙美荣; 孙毅; 王景雪 中国种业 2001-11-20

22 不同播期对晋谷21号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王节之; 郑向阳; 郝晓芬; 王潞英; 孙美荣 山西农业科学 2001-07-20

23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63号的选育 李岩华; 孙美荣; 张俊灵; 焦生元; 申书珍; 小麦研究 2002-11-15

24 晋麦42号 孙美荣 农业科技信息 1993-07-02

25 晋城市小麦萎蔫矮化的原因 孙美荣; 王百禧; 常永吉; 山西农业科学 1989-01-31

26 旱地冬小麦新品种晋麦27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孙美荣; 王百喜; 向水芳; 山西农业科学 1989-05-31

27 水、旱交叉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申书珍; 王节之; 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2001-05-01

28 谷子免间苗技术的研究 孙美荣; 王节之; 郝晓芬; 郑向阳; 王潞英; 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1-06-30

媒体报道:


金色麦浪风中舞

——记小麦育种专家孙美荣研究员

孙美荣,山西万荣县人,1953年7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任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先后获山西省职工创新技术能手,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孙美荣研究员针对我国北方小麦常年受干旱影响,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从提高品种内在的抗旱适应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出发,从事抗旱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近30年,广泛搜集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3000多份,采用融汇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优异基因和水旱交叉选育的新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14个,其中国审品种7个(晋麦42号、63号、长6878、长6154、长4640、长6359、长4738),是近年国审小麦品种最多的育种家之一。

他主持选育的晋麦63号小麦新品种,把抗旱与高产稳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抗旱指数达1.2067,产量在全国黄淮旱地区试中居第1位,平均比对照增产10.18%,稳产适应性非常突出,通过山西省和国家审定。在山西及全国黄淮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获2001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在国家和省级试验中,9组次有8组次产量居第1位,1组次居第2位,平均比对照增产15.67—29.58%,抗旱指数1.2292—1.788,水分利用效率1.7—2.0kg/m3,丰产稳产和抗旱节水性居全国参试品种之首。品质达国家优质中筋专用小麦标准,生产示范田最高亩产达618.4公斤,创造了山西及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列入国家和山西省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4年被确立为全国北部和山西中部旱地区试对照品种,是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主干品种,累计推广2500余万亩,增产小麦8.75亿公斤。2006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美荣研究员与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建立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指标体系,创制北方冬小麦不同生态区抗旱节水优异种质39份,发掘抗旱节水主效QTL 15个,育成抗旱节水新品种33个,平均增产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应用1.2亿亩,获社会效益50.1亿元。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育成的抗旱节水型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长6359、长4738、长6452目前正在我国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大面积示范推广,长4738从2008年确立为山西省中部水地区试对照品种。

孙美荣研究员在实践中创新的融汇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优异基因和水旱交叉选育法,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的新方法。该方法被多个育种单位广泛采用,已育成一大批抗旱、丰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促进了我国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孙美荣育成的品种在我国北部和黄淮麦区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7000多万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增产小麦22亿公斤,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来源:《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年第6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