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1989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9年底建成,1990年2月通过国家验收,1990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声学委员会委员张仁和研究员,现任实验室主任为肖灵研究员。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声场声信息研究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其特点是将声学与信息科学紧密结合。重点研究声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索物质特性对声场影响的规律以及从声场中获取与物质特性有关信息的方法。水声物理是实验室的优势学科,主要研究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衰减和散射规律,研究作为信息载体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畸变、起伏、背景噪声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发展水声场反演理论与水声探测新方法,解决水中探测、导航、跟踪定位和遥感海洋的理论与应用问题。
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共参加三次国家组织的评估(1991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评估、1994年实验室运行满三年后评估、2000年数理口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均获优秀;1995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是十个被表彰的实验室之一,获“金牛奖”。“九五”期间实验室共承担“863”项目6项、“973”项目3项、“攀登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部委重点项目11项、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性项目1项等。“九五”期间在浅海声学层析、海洋中的超远程声传播理论、远程声源定位新方法以及自然语言理解等重大应用基础问题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鉴定成果3项;专利授权3项;发表论文153篇,出版专著1部。
浅海声学层析、海洋中的超远程声传播和远程声源被动定位新方法研究,一直是实验室长期坚持的重点研究方向。在大量海上实验基础上,提出用于水声反演的非线性最优化方法,未确知浅海环境中的声源定位方法以及高分辨率被动测向方法,这些都在海洋研究中有重要的运用价值,因而对浅海声学的发展做出了特别有意义的贡献。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0人,45岁以下的占75%,博士学位以上的占70%,已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的队伍。实验室现为声学和信号处理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10人。
实验室采取了一系列吸引青年人才的措施,如:70%以上的课题由青年学术带头人负责;每年数次海上实验,从计划、组织、海上指挥、实验总结到资料分析,都由青年人完成;积极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出国访问、研究,参加国际会议,使之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5年来,45岁以下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会议64人次;举办青年学术讨论会,由青年骨干轮流主持;购买住房,改善生活条件等。几年来,实验室接收博士后10人,已出站6人,招收博士生40人,毕业29人;硕士生53人,毕业39人。
实验室注重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几年来与美、俄等先进国家联合进行海洋声学综合考察得到很好效果。1995年实验室组织的第三次中俄太平洋水声考察,进行“大洋气候声学测温”合作,获得大量海洋环境资料,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卫星—浮标接收系统取得巨大成功。1996年实验室组织的中美远黄海科学考察,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实验手段,构成了一个对海洋声学与海洋环境从海面、水体到海底的立体观测网,实现了声学和海洋学的同步测量,获得了系统、完整、综合的实验资料。1997年实验室主办的浅海声学国际会议,与会的国外声学领域知名科学家100余人,如此众多的一流外国科学家参加这一较狭窄研究领域的国际会议,影响巨大。1998年实验室先后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建立联合实验室,使实验室的学科优势与大学的人才优势实现强强联合。1999年实验室与俄罗斯海洋研究所签订合作研制深水声接收系统协定。2001年与美国等合作成功进行了亚洲海浅海声学实验,并将于2002年10月在成都召开国际研讨会。近年来派出访问学者9人次,4人年,参加国际会议80人次,接待来访学者43人次。
地 址:北京市中关村路17号
邮政编码:100080
电 话:010-62565617
实验室编号: 1987DA173062 建设年份: 1987 实验室名称: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验收年份: 1990 实验室曾用名: 依托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主 管部 门: 中国科学院 所在地区: 北京 学 科领 域: 数理 网 址: http://farad.ioa.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