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专家信息:


王桂凤,女,1950年生,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翟坡乡人,汉族,中共党员,农艺师。河南丰源稻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誉奖励:

1.2008年荣获得省“三八红旗手”。

2.荣获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

3.荣获全国十大“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4.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荣获星火计划二等奖。

6.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7.荣获得新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8.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9.荣获新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从事水稻育种的研究。

主要成就:

参与水稻豫粳6号选育与推广,增加社会效益60亿。

她参与培育的豫粳6号,95年通过省审,98年通过国审,并被确定为我国北方粳稻对照种。该品种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在黄淮海流域十分畅销,从90年代初至今,一直是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6省水稻当家品种,种植面积达80%以上。十几年来,她的公司直接或间接累计推广豫粳6号5000余万亩,增产稻谷30多亿公斤,使稻农新增经济收入60多亿元。

1995-1998年参与完成了由市政府下达的“新乡市60万亩水稻高产开发”任务。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推广优良品种和优化栽培技术,采取搞好典型推动一般的方法,使全市60万亩水稻由45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通过专家验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1996-1999年参与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河南省100万亩水稻高产开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在郑、汴、濮、新、焦沿黄五市实现亩产600-700公斤的目标,通过培养典型带动一般,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乡、村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1999年圆满完成了任务,使沿黄五市100万亩水稻由原来的亩产423公斤提高到638、5公斤,四年内总增产稻谷8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0亿元。

选育出又一个水稻新品种——新丰2号,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7.5亿元。

近几年,由于气候多变,豫粳6号这个曾一度在黄淮稻区称霸十五年的品种,产量降低,条纹叶枯病普遍发生,发病丛率一般在30-50%,严重地块高达80%,被稻农称为水稻的癌症。而市场上新推出的几个品种,有的高产不抗病,有的抗病不高产,要么抗病、高产米质差。稻农面对这些杂而乱的种子,感觉种什么都不理想,无耐之下,只好稻改旱,仅原阳一县到今年为止,就减少了20万亩水稻。因此,她和公司的全体科技人员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攻破了一个个难关,终于打破了产量、品质、抗性之间的负相关,实现了多种优良性状的聚合,育成了高产、优质、高抗、省肥的水稻新品种--新丰2号。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和对照种豫粳6号相比亩增产150公斤左右,品质达国标一级标准,2007年获全国第六届稻博会优质米金奖。高抗条纹叶枯病、适应性广,黄、淮、海流域均能种植,被河南省列为良种补贴主推品种。2008年10月16日,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组织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省种子管理总站、新乡市农业局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新丰2号各类示范方进行了测产:原阳县祝楼乡卞庄村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13.63公斤/亩,其中百亩方平均亩产704.8公斤/亩。获嘉县亢村镇大毛庄村两个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61.6公斤/亩。

专家组考察后认为,新丰2号株型紧凑,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粒重高,米质优,抗病、抗早衰,尤其在今年沿黄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新丰2号丰产性、抗病性尤为突出,是较为理想的更新换代接班品种。建议加快新丰2号品种高产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我省沿黄稻米生产再上新台阶提供科技支撑。公司计划直接或间接推广面积力争500万亩,每亩可使稻农增收150元,每年可增加效益7.5亿。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1 高产水稻氮、磷、钾肥力效应模型及施肥配方的研究 宋小顺; 田芳; 陈荣江; 孙彦常; 王桂凤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15

资料更新中......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