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承担的科研情况:
主持或参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63”子课题、“948”子课题等项目10项。
1、主持陕西省基金抗旱、高产玉米自交系及其选择方法研究(98SM22)。
2、承担了国家“十五”863计划玉米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 (20020102035)。
3、农业部的948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玉米支撑计划“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 (2006BAD01A03)”等玉米育种项目。
科研成果:
主要承担了陕西省自然基金和学校专项基金项目“抗旱、高产玉米自交系选育及选择方法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采用玉米叶片卷曲度评价玉米苗期耐旱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叶片卷曲度配合力也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研究”和“玉米苗期叶片卷曲度配合力分析”的论文。
在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玉米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和农业部“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项目研究中,选育出高产、早熟、综合抗性强的玉米新品种农科大1号、陕单22和陕单226等玉米新品种。提出了系谱法与家系内群体轮回选择相结合的自交系选育技术方案;该方法既利用了系谱法选择目的性强、选择压高和选择速度快的特点,又吸收了群体轮回选择中减少优良基因丢失的优点;选育出高产、高配合力优良自交系M5212等优良自交系,并提出家系内群体轮回选择应在S3代进行的育种思路(中国农业科学,2006,39(5));在玉米自交系鉴定方面,提出了“四性共振”的鉴定方法,用于自交系高产性、广适性等方面的比较。获得各级成果奖励7项,其中“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K12和K22的选育及应用”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玉米自交系K12、K22及杂交种陕单902的选育与推广” 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同时获陕西省科技十大成果奖。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农业推广工作,先后承担了陕西省、农业部的农业推广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粮菜间套和夏栽甘薯”技术推广的农民增收计划,并制定了小麦―蔬菜―玉米一年三熟、小麦―甘薯一年两熟栽培技术规范。
近年来,提出了采用玉米叶片卷曲度评价玉米苗期抗旱性的方法和系谱法与品系内群体轮回选择相结合的自交系选育技术 方案,并在育种中应用。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1 玉米自交系K12、K22及杂交种陕单902的选育与推广 温振民;薛吉全;毛建昌;赵晓峰;杨金慧;马国胜;李发民;李向拓;路海东;王云峰;艾芳珍;刘健;穆全福;张淑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多抗、优质、高产、稳产、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K12和K22的选育 温振民;毛建昌;杨金慧;李发民;师公贤;赵晓峰;温晓霞;艾芳珍;刘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2000
发明专利:
[1]吴权明,南文华,毛建昌,薛吉全,张兴华. 一种玉米杂交种的田间除杂保纯方法[P]. CN102550395A,2012-07-11.
[2]罗卫华,毛建昌,卢建春. 一种无堵塞潜水排污泵[P]. CN201582144U,2010-09-15.
[3]罗卫华,毛建昌,卢建春. 潜水排污泵[P]. CN301343659S,2010-09-08.
[4]吴权明,薛吉全,毛建昌,张兴华,南文华,李发民,路海东. 陕单8806玉米杂交种的田间除杂保纯方法[P]. CN101715725A,2010-06-02.
[5]毛建昌,南文华,李发民,吴权明. 一种利用玉米自交系选育杂交种的方法[P]. CN101554135,2009-10-14.
[6]吴权明,南文华,毛建昌,袁公选,杨金慧,何应川. 一种新鲜玉米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方法[P]. CN101406137,2009-04-15.
[7]吴权明,南文华,杨金慧,张兴华,袁公选,郝引川,薛吉全,毛建昌. 一种新鲜玉米须的人工抽雄生产方法[P]. CN101283649,2008-10-15.
[8]吴权明,南文华,杨金慧,袁公选,张兴华,郝引川,毛建昌,薛吉全. 一种新鲜玉米须的人工套袋生产方法[P]. CN101283654,2008-10-15.
[9]毛建昌,王正中,徐永田,张宇文. 一种泥沙、水质监测的自动升降浮船[P]. CN201002707,2008-01-09.
[10]吴权明,毛建昌. 一种青饲料的整株袋装贮藏方法[P]. CN1644083,2005-07-27.
论文专著:
在《中国农业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玉米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研制并开发了LNT农业统计软件包。
发表期刊论文:
[1]南文华,李发民,刘建,毛建昌.玉米新品种陕单22选育及适应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8(08):78-83.
[2]南文华,毛建昌,李发民,刘建.玉米新品种陕单226的选育及栽培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5(05):224-227.
[3]邵瑞鑫,杨青华,毛建昌,上官周平.氮素水平对旱作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05):131-134+138.
[4]王焕英,毛建昌.山西苹果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山西果树,2011(05):42-44.
[5]王焕英,毛建昌.山西苹果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北方果树,2011(05):44-47.
[6]南文华,王建旭,郑祥博,李发民,王辉,毛建昌.玉米苗期根系性状配合力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06):96-100.
[7]杨健,张保军,毛建昌,马婧,冯海平,王惠萍,张玉礼,王栋.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西农9871籽粒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03):529-534.
[8]南文华,李发民,刘兴民,毛建昌,刘建.陕单22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其特征特性[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07):71-73+102.
[9]南文华,毛建昌,李发民,刘建.玉米新品种农科大1号选育及特征特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0(05):167-169.
[10]高瑞景,张仁和,毛建昌.两种密度选育的玉米自交系对不同肥力的反应[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03):93-97.
[11]马凌燕,毛建昌.保护地番茄新品种洛番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12):8+11.
[12]王军,毛建昌,关新元,陈云,樊庆鲁.膜下滴灌高产棉花冠层结构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585-13587+13602.
[13]高瑞景,李泾孝,张仁和,毛建昌.两种密度系谱法选择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56-60.
[14]朱再标,梁宗锁,卫新荣,毛建昌.柴胡氮、磷和有机肥施肥效应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01):167-170.
[15]李向拓,张兴华,李发民,杨金慧,毛建昌.热带玉米群体墨白962在适应温带过程中的穗分化特性[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01):216-218.
[16]李向拓,王平,李发民,杨金慧,吴权明,毛建昌.四大玉米杂优类群自交系的全株饲用营养价值分析[J].玉米科学,2006(04):26-27+31.
[17]毛建昌,张世煌,李向拓.选育高产、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06(05):872-878.
[18]张仁和,薛吉全,毛建昌,李凤艳,马国胜.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J].玉米科学,2005(03):16-18+22.
[19]毛建昌,李发民,李向拓,杨金慧,张仁和.玉米苗期叶片卷曲度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2005(03):71-73.
[20]李发民,毛建昌,李向拓,杨金慧.农田土壤养分变化与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107-108+157.
[21]李发民,毛建昌,李向拓,杨金慧.玉米自交系K_(12)原种的保纯与创新[J].陕西农业科学,2005(04):58-59.
[22]毛建昌,吴权明,李向拓,张仁和.减源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5(04):30-34.
[23]毛建昌,杨金慧,李发民,温振民.早熟玉米新品种陕单972的选育及特征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5(07):147-148+318.
[24]李向拓,张兴华,李发民,杨金慧,毛建昌.墨白962穗分化对混合选择的响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5(07):179-181.
[25]毛建昌,李向拓,李发民,杨金慧,朱玉正.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04):155-158.
[26]李发民,毛建昌,杨金慧,李向拓.玉米自交系K12原种的保纯与创新[J].中国种业,2005(06):41-42.
[27]李发民,毛建昌,李向拓.玉米自交系K22的选育及配合力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03):312-315.
[28]师公贤,张仁和,刘仲山,毛建昌,温振民.玉米自交系K12的创造与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4(03):78-79+132.
[29]李发民,毛建昌,杨金慧,李向拓.玉米自交系K12的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02):79-80+101.
[30]李发民,毛建昌,李向拓.陕西省夏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4(02):6-8.
[31]李向拓,毛建昌,吴权明.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玉米科学,2004(01):26-29.
[32]杨金慧,毛建昌,李发民,冉隆贵,刘健,刘淑云.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04):28-30.
[33]李向拓,吴权明,毛建昌.饲用玉米育种要求性状特征及研究进展[J].西北农业学报,2003(02):36-40.
[34]李发民,毛建昌.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玉米区试中的应用与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79-83.
[35]李发民,毛建昌,南文华.玉米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1999(03):60-63.
[36]裴阿卫,毛建昌.源库调节对大麦灌浆规律的影响[J].大麦科学,1998(01):10-12.
[37]毛建昌,温振民.应用极大似然法分析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及计算机软件[J].西北农业学报,1997(03):101+103-105.
[38]毛建昌,裴阿卫,穆养民.多棱大麦生育期生态效应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1996(06):116-121.
[39]毛建昌,何志礼.农业科研试验数据分析系统-LNT[J].西北植物学报,1996(06):122-125.
[40]李硕碧,毛建昌,王光瑞.小麦品种面包烘烤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关系之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6(04):30-35.
[41]唐国顺,毛建昌.大巴山区荞麦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1996(04):10-11.
[42]裴阿卫,毛建昌.陕西大麦高蛋白质资源研究[J].大麦科学,1996(01):11-13.
[43]吴光成,毛建昌,袁照年.黄早四衍生系产量配合力的改良效果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33-37.
[44]刘祥,胡必德,毛建昌,刘绚霞,杨新成.玉米群体混合选择的效果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38-41.
[45]吴光成,罗淑平,毛建昌,郭群彦.玉米自交系结实性和籽粒产量的配合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S2):84-89.
[46]马骥,马淑云,程寅生,毛建昌,白世斌.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04):80-84.
[47]裴阿卫,毛建昌,穆全福.大麦灌浆成熟期的源、流、库研究[J].大麦科学,1993(01):39-40.
[48]D.R.Marshall ,毛建昌 ,裴阿卫.高产育种的方法及前景(Ⅱ)[J].麦类作物学报,1992(06):11-13.
[49]D.R.Marshall ,裴阿卫 ,毛建昌.高产育种的方法及前景(Ⅰ)[J].麦类作物学报,1992(05):1-4.
[50]马骥,毛建昌,田泉社,王发祥.麦棉套作的物候变化及其对麦棉生长发育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3):64-70.
[51]朱蕴秀,裴阿卫,毛建昌.大麦各光合器官对籽粒产量的影响[J].大麦科学,1992(01):34-38.
[52]毛建昌.大豆剪叶对产量的影响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89(04):31-32.
发表会议论文:
[1]邵瑞鑫; 毛建昌; 上官周平. 一氧化氮参与细胞分裂素诱导受旱玉米荧光信号的增加[C].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2009:162.
[2]毛建昌; 李向拓; 李发民; 杨金慧. 玉米苗期抗旱性评价方法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4:106-109.
[3]张仁和; 薛吉全; 毛建昌; 马国胜; 杨引福. 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C]. 中国作物学会.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中国作物学会,2004:279-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