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农药与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1
2、《农药的生产与合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3、《新农药的研发-方法.进展》 化工出版社 2001
4、《新农药的研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发表论文:
2013
1、陈万义,“中华农药强国•我心中的梦”,上海市农用化学专业委员会2013 年会论文报告集,4~8,2013
2、史海沉戈:创建农药学专业的起起伏伏。 陈万义,中国农药,2013(2),1~5。
2010
3、环境影响下的现代农药,陈万义,中国农药,2010(5),34~26。
2008
4、2,4,8,10-四卤代-6-硫-12-H-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1H和~(13)CNMR研究 王明安; 袁光耀; 陈万义; 波谱学杂志 2008
5、Synthesis of phosphorus-containing polyoxamacrocycles with one or two reactive thiophosphoryl chloride grops, Xiao Mei Zhang, Dao Quan Wang, Wan Yi,Che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08,19,553~555,
2007年
6、6-N-取代的2,4,6,8-四氯-6硫12H-双苯并[d,g] [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及杀菌活性,孙家隆,王明安,臧二乐,陈万义,,农药学学报,9(2),181~184,2007
7、6-N-取代的2,4,8,10-四氯-6-硫-12H-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孙家隆; 王明安; 臧二乐;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2007, 9(2)
8、6-烷氧基乙氧/硫基-6-氧/硫-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与波谱特征张晓梅; 王道全; 陈万义; 有机化学 2007
9、Conformation of (RS)- and (SS)-O,O-(2,2’binaphthyl)-N-( -benzylethyl) phosphamidate,,Jun Liu, Min Wang, Mingan Wang, Wanyi Chen, Qifeng Shen, Libin Ma, 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 ,35,79~85,1997
10、发展优质农药,促进农业生产,陈万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1997,p27~29
11、杀虫剂,陈万义,李增民,化工百科全书(13卷),1997,p837~892
2006
12、双-(3,5-二氯-2-羟乙氧基苯基)甲烷的合成及表征 张晓梅; 陈万义;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3、完善农药产品标准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陈万义;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6
2005年
14、世界农药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陈万义,中国农药工业,2005(3),5~7。
15、善待农药,抑其弊,用其利!,陈万义,第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论文集, 2005,p16~18。
16、中国出口顺差增速惊人,必须加强三废治理,陈万义,第五届全国农药交流会论文集, 2005,p,24~26。
17、BAU-9403添加表面活性剂MON 8161使用剂量研究 刘正斌; 高庆荣;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乔晓琳; 王瑞霞 农药 2005
18、苯达嗪丙酯在土壤和小麦中的田间残留试验潘灿平; 傅娜; 刘原钢; 陈万义 环境化学
2004年
19、BAU-9403对小麦同工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小麦化学杂交剂离体筛选的初步探讨,李则轩,郭小丽,刘冬武,王道全,陈万义,黄占景,张爱民,农药学学报,2004,6(4),18~22
20、新型CHA-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高庆荣,于金风,孙兰珍,刘保申,孙善君,张爱民,王道全,陈万义,黄铁城,西北农业学报,9(4),5~9,2004
21、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凌云; 杨旭; 杨明汉; 陈万义 化学通报
22、新型化学杂交剂哒嗪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小麦去雄活性研究齐传民; 陈万义; 杨凌春; 蒋明亮 有机化学
23、杂环硫代磷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陶海荣; 闵凡新; 齐传民; 陈万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BAU-9403对同工酶活性影响的研究——小麦化学杂交剂离体筛选初探 李则轩; 郭小丽; 刘冬成; 王道全; 陈万义; 黄占景; 张爱民 农药学学报
2003年
25、12 –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与波谱分析, 杨代斌,陈万义,李重九,有机化学,2003,23(11),1271~1276
26、12H-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与波谱分析杨代斌; 陈万义; 李重九 有机化学
27、浅议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 陈万义 农药科学与管理
28、几个磷氧杂大环化合物的合成 张晓梅; 王道全; 陈万义; 第六届全国磷化学化工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
2002年
29、α-(3-莰-2 –基脲基)苄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凌 云,马明科,陈万义,农药学学报,2002,4(2),29~34。
30、6-烷氧基-6-硫-12H –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与 DMSO反应研究,张晓梅,杨代斌,王道全,陈万义,有机化学,2002,22(10),793~796。
31、有机磷农药, 陈万义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p320。
32、化学杂交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及与小麦不同品种互作效应的研究,袁虎林,刘宏伟,张改生,张慧成,张羽,王军卫,王小利,王道全,陈万义,张爱民,西北农业学报,2002,11(3),13~16。
33、对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陈万义; 王明安 农药
34、6-烷氧基-6-硫-12H-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与DMSO反应研究 张晓梅; 杨代斌; 王道全; 陈万义 有机化学
35、α-(3-莰-2′-基脲基)苄基膦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凌云; 马明科;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36、对我国植物源农药研发的思考 陈万义; 王明安 现代农药
2001
37、卤代双酚及其环合物6-取代-12H-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质谱研究 孙家隆; 李重九; 陈万义 分析测试学报
38、五氯代-12H-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与化学 杨代斌; 陈万义; 臧二乐 有机化学
39、卤代双酚与PXCl_3关环反应的研究 孙家隆; 张晓梅; 陈万义 合成化学
40、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黄铁城; 聂秀玲; 凌云麦类作物学报
41、1-芳基-1,4-二氢-4-氧-6-甲基哒嗪-3-羧酸酯的合成 花冬梅; 袁光耀;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42、α-氨基膦酸酯和氨基膦酸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 齐传民; 王蕴峰; 张关心; 郭雪峰; 陈许霞; 凌云; 陈万义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43、小麦新型化学杀雄剂BAU 9403诱导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研究李慧敏; 赵凤梧; 李爱国; 周巧梅; 马俊永;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黄铁城; 凌云; 21世纪小麦遗传育种展望——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
44、新型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应用技术研究,张爱民,王道全,陈万义,黄铁城,聂秀玲,凌 云,麦类作物学报,21(2),20~24,2001
45、1-芳基-1,4-二氢-4-氧-6-甲基哒嗪-3-羧酸酯的合成,花冬梅,袁光耀,陈万义,农药学学报,3(2),82~83,2001
46、卤代双酚基及其环合物6-取代-12H-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质谱研究,孙家隆,李重九,陈万义,分析测试学报,20(4),1~5,2001
47、五氯代-12H双苯并[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与化学,杨代斌,陈万义,臧二乐,有机化学,21(9),685~689,2001
48、孙家隆,张晓梅,陈万义,合成化学9(3),277~279,2001
49、对我国农药发展的几的几点看法,陈万义,面向21世纪的植物保护发展战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p 100~103,
2000
50、化学杂交剂BAU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初报 王书文; 赵寅槐; 王艳平;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黄铁城; 王茂江 江苏农业科学
51、6-硫-6-烷硫基-12H-氯代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 陈万义; 葛雯霞; 王敏 农药学学报
52、6-硫-6-烷硫基-12H-氯溴代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 袁光耀; 杨代斌;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53、新型CHA-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高庆荣; 于金凤; 孙兰珍; 刘保申; 孙善君; 张爱民; 王道全; 陈万义; 黄铁诚 西北农业学报
54、Li Chongjiu, Yang Daibin ,Fei Jin, Chen Wanyi, “Impact mass spectra of 6-substituted-12H-tetrachlorodibenzo[d,g][1,3,2]dioxaphosphocin-6-sulfides andoxides”,Rapid Commn. in mass spectrum.,14,1309~1312,2000
55、6-硫-6-烷硫基-12H-氯代双苯并[d,g][1,3,2]-二氧磷杂八环的合成”,陈万义,葛雯霞,王 敏,农药学学报,2000,2(1),7~12。
1999
56、化学杂交剂的进展 陈万义 农药
57、一种可能对小麦育种有重要贡献的CHA 张晓梅; 陈万义 农药
58、哒嗪类化合物9403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刘宏伟; 张改生; 王军卫; 王小利; 袁虎林; 王道全; 陈万义; 张爱民 西北植物学报
59、6-甲基-4-羟基-2-吡喃酮及其3-羧酸衍生物的简便合成方法 张晓梅; 花冬梅; 王道全;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60、O-(α-氰基-间苯氧基)苯甲基硫代磷酸酯和酰胺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 施国平; 陈万义 农药学学报
1998
61、新哒嗪类化合物9403对小麦去雄效应的初步研究蒋明亮; 王道全; 张爱民; 黄铁城; 陈万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10-15
62、2,2-二取代-5-亚苄(糠)基环戊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齐传民; 陈万义; 王文军 应用化学
63、展望21世纪的农药──环境制约下的农药 陈万义 植物保护
64、从农药发展历程看21世纪的农药 陈万义; 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
1997
65、一类新有机磷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施国平; 陈万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66、化学杂交剂哒嗪酮酸钾的合成 陈万义; 花冬梅 农药
1996
67、环戊叉基环戊酮的烷基化反应研究 齐传民; 王文军; 陈万义 合成化学
68、新化合物9403对小麦去雄作用的研究(简报) 蒋明亮; 王道全; 黄铁成; 陈万义; 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媒体报道一:
生物农药能否让“春天”不再“寂静”
——访中国农业大学农药专家陈万义教授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生物农药无疑是农药发展的方向之一,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目前,仍看不到生物农药能在农药市场成为主流的有力依据。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一书。在书中,蕾切尔•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卡逊认为,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另觅“蹊径”。
生物农药就是被广泛看好的“蹊径”之一。近年来,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的呼声甚高。然而在实际推广中,生物农药却步履维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曾提出“到2000年,生物农药的用量要占农药60%”的号召。如今,这个号召已化为“泡沫”,随时间飘逝而去。
生物农药缘何“叫好不叫座”?
我国生物农药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虽然有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但销售困难,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据中国农业大学农药专家陈万义向《科学时报》介绍:“一种商品能否受到市场青睐,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农药能不能被市场接受,首先要考虑它的药效,能不能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
由于生物农药的活性物是生物活体,因而受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的影响较大,而且其药效发挥缓慢,难以稳定。另外,其产品的贮存条件苛刻,一般要求储藏温度低于常温;更重要的是,多数生物农药“货架寿命”(shelflife)不足。
货架寿命指的是物品的最佳使用期。根据1998年英国出版的《生物农药手册》(TheBiopesticideManual)中收录的60种微生物活体农药统计,其货架寿命达两年的仅15%,30%的微生物活体农药的货架寿命低于3个月,10%的微生物活体农药要求货到即用。
按照我国“国家农药标准”的规定,农药贮存两年,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应超过5%,而生物农药很难做到两年之内药效损失低于5%。陈万义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生物农药的这些商品属性缺陷不解决,是不可能'叫座’的。”
另外,陈万义还指出,对于生物农药的研发喝彩者居多,而真正参与研发的企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广泛。国际大公司致力于生物技术的研发是事实,但生物农药不等于生物技术,生物农药的市场还有待拓展。
生物农药的几个误区
陈万义说:“近40年来,生物农药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生物农药的概念就很不清晰。”
按照目前有些文章的界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生化农药(如动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天敌农药(如天敌昆虫等)和转基因农药(如抗病虫草的转基因植物等)等几大类。
陈万义指出,上述界定仅仅是一种按来源分类的方法。农药分类的核心应该是活性物,生物农药应该是以生物活体为活性物的农药,如微生物活体农药、害虫天敌产品等。而把植物农药、抗生素农药等活性物为化学物质的农药列入“生物农药”是不合适的。比如,杀虫剂除虫菊素,其活性成分是从除虫菊花里提取的化学物质,因而,严格地说仍是化学农药,它仅仅是由植物体合成的化学物质。转基因农作物也不是农药,而是作物品种,属于农业的防治范畴。
生物农药是无毒的吗?中国的有毒植物就有1000余种;烟草是著名的植物农药,其活性成分烟草碱是剧毒的;另一种植物农药鱼藤酮,对鱼的毒性也很高;而令美国发生恐慌的炭疽粉末,就是微生物制剂。陈万义说:“'生物农药无毒’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任何一种农药是否低毒和对环境是否安全,要经过严格的评价来下结论,不能一概而论。”
说“替代”为时尚早
陈万义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生物农药无疑是农药发展的方向之一,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获得市场的认可。目前,仍看不到生物农药能在农药市场成为主流的有力依据。”有些生物农药学家预测:生物农药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在未来20年甚至40年都不会占农药的主导地位。
“无论化学农药还是生物农药,其研发都需要创新,根据农业的需求,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寻求具有新功能、新作用机制的新活性物,或者是已知活性物的新用途,但各类农药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化学农药的研发应侧重寻求低毒、易分解、低残留、环境相容性更好的化合物,微生物活体农药的研发要致力于解决制剂的药效和稳定性问题。”陈万义说。
陈万义说:“在生物农药发展的同时,化学农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40多年来,化学农药的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的毒性在下降,活性在提高,环境相容性也在改善。在环境保护呼声的推动下,化学农药亦得到了很大改进。”
“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有各自的优势,应该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则下,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择优使用,用其利、抑其弊。目前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的主力军。就发展现状而言,生物农药在短期内仍不可能取代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药效、储存、价格等一系列的问题。”陈万义强调。
来源:《科学时报》2007年
媒体报道二:
化学农药专家陈万义教授访谈
陈万义 曾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药学专业主任,农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农药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现任《农药学学报》主编。
从事农药研究与教学工作几十年,中国农业大学的陈万义教授谈起农药与常人有不同的情感。“虽然农药在农业增产、保质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在一般人心目中,‘农药’已经成了‘污染’的代名词,有欠公允!”说到这一点,陈万义有点激动。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188次香山学术会议上,陈万义作了题为“近30年农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他告诉记者,20世纪40年代前后,农药结束了无机化合物,进入有机化合物时代,70年代农药又开始全面进入高效化。与30年前(40~60年代)相比,现代农药可以说已是“面貌全非”了。1962年,卡尔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1970年美国成立EPA(环保局),开始对包括农药在内的产品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测,这就标志着农业与农药的两极关系逐渐演变为农业-农药-环境的三极关系,农药不但要促进农业的发展,还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这就是他选择“近30年农药的发展”为报告题目的背景。
陈万义告诉记者,农药的品种是不断更新的。根据英国著名的农药手册(The Pesticide Manual)收录的商品农药品种统计,1974年为520种,2000年为812种,但净增品种为514种,与1974年的520种相近,发展是迅速的。而且新增品种多为新功能、新作用机理、新化学结构(或活性物)、低毒、高活性的,其活性强度比30年前的品种高1~2个数量级,亩用量低于10g甚至1g,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他还向记者展示了30年来农药登记所需通过的安全评价、代谢与残留检测及生态环境评价项目内容逐渐增加的情况,一批老农药因毒性和环境原因也相继被禁用(如DDT, 666, 2,4,5-T,除草醚等)。因此,他认为农药在与环境相容性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一谈到农药,人们就自然地想到“污染”。对这种“谈农药而色变”的现象,陈万义认为这是一种对农药的误导所产生的误解。“农药与汽车一样,也是人类的工具,一种与农业有害生物作斗争的工具。汽车驾驶要遵守交通规则,违章驾驶,出了事故,责任在人,不在车。农药使用也有规则,违规使用造成的事故,责亦在人而不在药。”他进一步解释说,高毒农药是不允许在蔬菜上使用的;各种农药在作物收获之前,都有一段不允许施药的间隔期,以避免收获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的绿色食品分AA和A级两档。按规则使用,农药残留不超标的农产品即为A级绿色食品。如不按“游戏规则”办,在禁用期内施用农药,并将残留量超标的农产品上市,危害消费者,是生产者的职业道德与素质问题。他说,最近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遭进口国拒绝的事例,报端时有披露,如,出口日本的蔬菜,因农药超标被拒。其实这也是一个未按贸易“游戏规则”办的结果。因为首先出口商应该知道进口国的农药监控指标;其次,在出口之前应该做相应的检测。
谈到“生物农药”,陈万义认为近30年来,生物农药确实有了发展,但仍有商榷之处。他说,首先,生物农药的概念不清。农药分类的核心是活性物。把植物农药、抗生素等活性物为化学物质的农药列入“生物农药”中欠妥。生物农药应该是以生物活体为活性物的农药,如微生物活体农药,天敌等。另外,不少文章称“生物农药源于生物,是安全,无公害的”。陈万义认为这个论点站不住脚。他举例说,中国的有毒植物就有1000余种之多;烟草是著名的植物农药,其活性成分烟草碱是剧毒的;鱼滕酮对鱼的毒性是很高的;而令美国发生恐慌的炭疽粉末,就是微生物制剂。他认为任何一种农药是否低毒,对环境安全,是经过严格的评价所得到的结论,不能泛指。
根据陈万义提供的资料显示:1998年世界农药销售额约为320亿美元,而生物农药仅为3.5亿美元,占1.1%。究其原因,他认为生物农药目前还没有解决一些问题。由于生物农药的活性物是生物活体,其产品的贮存条件苛刻,对温度要求较严,药效缓慢而且药效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难以稳定。更重要的是,其货架寿命(shelf life)不足。就1998年英国出版的“生物农药手册”(The Biopesticide Manual)中收录的60种商品微生物活体农药统计,其货架寿命达2年的仅15%,30%低于3个月,其中要货到尽快使用的占10%。而天敌农药商品是不能贮存的,只能到时就用。
最后,记者请陈万义展望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各自的前景,他引用国外一位生物农药专家Copping的话说:今后20年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是不可能的。记者问他,那么在更长一些的时间,生物农药是否会取代化学农药?他说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进一步发展和其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度,目前还看不到生物农药将占主体的有力依据。无论是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其研发都要刻意创新,根据农业的需求,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寻求具有新功能、新作用机制的新活性物,或者是已知活性物的新用途,但各类农药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化学农药应侧重寻求低毒、高分解、环境相容性更好的化合物,微生物活体农药要致力解决制剂的稳定性问题。
在陈万义看来,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每天有2万人死于饥饿,人口在增长,耕地在减少,环境在恶化,农药在农业单位耕地持续增产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应该像对待汽车一样善待农药,用其利,抑其弊。
来源:《中国农药网》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