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从事振动技术方面的开发研究工作和学会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主持的用地脉动测定风暴中心的中苏合作研究项目,并在广州负责资料的国际交换。
2.“前兆地声观测与研究”。
科研经历及主要成果:
50年代地球物理界的一名新兵:上世纪50年代国家急需培养一些地球物理科技人员,当时北大地球物理系尚未建立,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决定自己先培养一批,以应急需。陆中学毕业后,于1956年高考前,从上海市高校招生委员会直接被抽调到中科院,在地球所学习两年,大专文化,后留该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1958年参加了赵九章所长主持的用地脉动台网测定风暴中心的中苏合作项目,并在广州负责资料的国际交换,与此同时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进修了本科课程,并协助琴朝智负责该所广州观象台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鹫峰地震台的兴旺时期: 1958年中科院地球所的一批年轻人提出要搞地震预报,得到党领导和赵九章所长的支持,成立了北京区域地震台网和西昌地震考察队,陆负责西昌队仪器及观测工作,59年年底苏联塔吉克地震考察队队长涅尔谢索夫访华,陆等随许绍燮陪同其去西昌考察,回来以后即着手西昌队的仪器准备工作,自1960年至1961年初,陆带领20多人在鹫峰台进行实战训练,当时正值暂时困难时期,都是一帮年轻人,口粮紧张,工作又重 ,但精神状态却很好,鹫峰台的创建人,李善邦先生来到台上指导工作,感慨地说:“我们那时(指30年代)那有这么多人呀,那有这么兴旺呀!”这段历史距今又是50年了,很多人并不知道。
邢台地震前后:由于暂困难,西昌队撤销,组成了河源地震考察队,陆曾负责该队仪器及观测工作,后因病回所,1966年邢台地震后被选派参加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之后的十多年地震台站大发展,陆负责有关仪器的加工、生产,负责解决全国各台站的种种技术问题,并按中央地办的指示,制定了一套所用仪器的定量标定方法,后在全国应用,为此多次参加培训班,培训专业干部300多人,还担任流动地震考察队队长,这正是文革期间,除了繁忙的工作,还得占用许多时间去写检查、去接受批判。
65型拾震器:1960年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中国的地震仪器从仿苏转为自行研制,陆主持研制了65型拾震器,性能指标全面超过苏联的“维开克”型,邢台地震后国内地震台大量应用,并先后生产万余台用于国内地震口外的工程振动测量领域,也是我国最早援外的地震仪器。65型拾震器率先把寄生共振频率这一参数作为仪器的技术指标之一,提示了地震拾震器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一个单自由度系统,而是一个多自由度系统。
地震测深工作:70年代后期陆在曾融生院士负责的研究室负责仪器及观测工作,1981年参加了联合国开发署(UNDP)的地震测深方面的资助项目,并首次去美国考察,买了一些美国设备,回来以后按照自己的思路,陆主持研发成功了无人值守人工爆破观测记录仪及相应的回放处理系统,原来一个测站要2个人管,采用该设备,1个人管5个测站,并研制了与其配套的CMOS编码数字钟系列。
地声与极微震观测研究:70年代初期陆指导几个人自行制作了一些高频高灵敏度的地震仪,后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观测,率先进行了极微震的观测研究。帮助指导四机部28所和江苏省地震局研制了一套极微震仪,获四机部科技进步奖。 80年代初地球所成立了地声研究室,陆与郑冶真共同负责地声研究课题,为国家地震局地声专家组成员,自行研制仪器先后在云南洱源,山东莒县建立了脉冲调宽无线遥测地声观测台网,采用慢速磁带记录。
矿山灾害监测研究:早在1960年中科院地球所就在北京门头沟煤矿设过一个地震台,陆等负责指导该台工作。除作为北京区域地震台网一个台站外,率先把震动监测用于初步的矿山灾害预警。80年代指导了西安煤矿仪表研究所对进口的矿震设备的国产化工作, 90年代为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建了一个地面的矿震监测台网,被鉴定会认定为中国第一个无线遥测矿震台网,本世纪初为徐州矿务局三河尖煤矿建了中国第一个井上井下空间布局数字遥测矿震台网,后来完善了一套KZ1型矿震监测系统,包括井上设备KZ301型和井下设备KJ20型,“KJ20”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国家安全标志证书的矿震监测设备,性能指标远远高于进口的同类设备,该设备已由北京欣林仪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并推广应用。其它仪器研制工作:陆先后主持研制震动测量仪器30多种,除前面已经提到的以外,比较
主要的还有以下几种:
(1) 海底地震仪:1975年在辽宁锦州市科委支持下,由葫芦岛船厂赞助,研制成功了自动定时释放上浮式海底地震仪容器,并在渤海湾进行了试验,拉开了中国海底地震仪研制的序幕。
(2) 激光地震仪:90年代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完成了有关试验工作。
(3) 井下数字地震仪:将井下摆和A/D转换部件一起放在井筒里下井,并在河北理工学院应用过。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信噪比,至今也还没有把A/D转换器放下井的报导。
(4) 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遥测系统:来了地震先A/D,并存储,多量程,选其量程适中者再D/A,再用摸拟无线遥测送出去,接收端再A/D,存入计算机,这是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想出来的扩大量程的办法,该设备曾用于大连地震台网。
(5) 四合一地震仪:这是最近完成的创新性的地震仪,现在国内的、国外的仪器都是各占一个频段,各成一套设备,有短周期、宽频带、强震仪等等,“四合一”将这三套仪器合成一套,还加了一个加速度观测,在国内、外,均属独创。
其它经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主持一些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或论坛;承担组织学会的职称评审工作;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工作,担任国杰研究院地球科学与生态环境部副主任.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编著了一本“区域地震观测仪器概述”;译了一本“地下的声音——地震波的应用”;合著了一本“地震工作手册”。
发表论文:
发表文章40多篇。
1. 无人值守人工爆破观测记录仪,地球物理学报。1984.27(3)。
2. 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动态评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3年年刊。
3. 多量程自动选通地震遥测系统,地球物理学报1994.37(3)。
4. 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进展,科技导报。1994.8。
5. 95型可变采样率宽频带数字地震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6年年刊。
6. Experimental study of High-Resolution Digital Seismograph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V40.N1.
7. 煤矿安全与振动监测,科技导报,2006.8。
8. 地球物理仪器学科发展研究报告,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V24(2)等。
荣誉奖励:
1. 1996年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国内多种人物志、名录等记述了其事迹。
2. 2001年被美国人物传记研究院(ABI)聘为编委会荣誉顾问。
3. 2002年英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IBC)将其有关事迹载入“21世纪2000卓越科学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