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王传宽,男,1963年出生。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02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林学博士学位。

2002-2003年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和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副研究员。

2003-2004威斯康星大学访问研究科学家。

2004年任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生物学组成员。

2.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3.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4.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届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   

6.“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通讯评议评审专家。   

7.ScandinavianRJournal.of.Forest.Research特邀编委。   

8.植物生态学报编委。   

9.生态学杂志编委。   

10.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普通生态学》、《生态学专题》、《生态学进展》等核心课程。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森林生态学、森林水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2001-2005年 主持人,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黑龙江凉水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   

2.2002-2005年 主要参加人,美国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和加拿大马尼托巴水电部(Manitoba Hydro)联合资助项目:全球暖化对黑云杉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Stith T. Gower 主持)。   

3.1999-2003年 主要参加人,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S Natural Sciences Foundation)环境生物学联合攻关 项目:林火对北美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微气候、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Stith T. Gower 主持) 。  

4.1998-2002年 主要参加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互作机理研究(周晓峰主持)。   

5.1996-2000年 主要参加人,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课题:东北现有林经营技术的研究(赵惠勋主持)。   

6.1993-1996年 主要参加人,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项目:黑龙江省蒙古栎林及其经营技术的研究(王义弘主持)。   

7.1992-1994年 主要参加人,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评价的研究 (周晓峰主持)。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

1 Wang C., B. Bond-Lamberty, and S.T. Gower (2003) Carbon distribution of a well- and poorly-drained black spruce fire chronosequence. Global Change Biology, 9 (7): 1066-1079.

2 Wang C., B. Bond-Lamberty, and S.T. Gower (2002) Environmental controls on carbon dioxide flux from black spruce coarse woody debris. Oecologia, 132: 374-381.

3 Wang C., B. Bond-Lamberty, and S.T. Gower (2002) Soil surface CO2 flux in a boreal black spruce fire chronosequ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8 (D3): art. no. 8224.

4 Wang C., S.T. Gower, Y. Wang, H. Zhao, P. Yan, and B. Bond-Lamberty (2001) Influence of fire on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boreal Larix gmelinii for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Global Change Biology, 7: 719-730.

5 Feldkirchner, D.C., C. Wang, S.T. Gower, E.L. Kruger, and J. Ferris (2003) Effects of nutrient and paper mill biosolids amendments on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status of hardwood fores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77: 95-116.

6 Bond-Lamberty, B., C. Wang, and S.T. Gower (2003) Rapid estimation of needle geometry and surface area for two boreal conifers. Canadian Journal Forest Research, 33: 101-105.

7 Wei, X., X. Zhou, and C. Wang, (2003) Impacts of temperate forests on hydrology in northeast China. Forestry Chronicle, 79 (2): 297-300.

8 Bond-Lamberty, B., C. Wang, and S.T. Gower (200x) Net primary production dynamics of a boreal black spruce fire chronosequence. Global Change Biology, (in press).

9 Bond-Lamberty, B., C. Wang, and S.T. Gower (200x) A glob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and soil surface CO2 flux? Global Change Biology, (in press).

10 Ewers, B.E., S.T. Gower, B. Bond-Lamberty, and C. Wang (200x) Effects of stand age and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on transpiration and canopy conductance of boreal forest stand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in press).

11 Wei, X., S. Liu, G. Zhou, C. Wang (200x) Influence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press).

12 Bond-Lamberty, B., C. Wang, S.T. Gower, and J. Norman (2002) Leaf area dynamics of a black spruce fire chronosequence. Tree Physiology, 22: 993-1001.

13 Bond-Lamberty, B., C. Wang, and S.T. Gower (2002) Above- and belowground biomass and sapwood area equations for six boreal tree species of northern Manitob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32: 1441-1450.

14 Bond-Lamberty, B., C. Wang, and S.T. Gower (2002) Coarse woody debris and its annual carbon flux for a boreal black spruce fire chronosequ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8 (D3): art. no. 8220.

15 Gower S.T., O. Krankina, R.J. Olson, M. Apps, S. Linder, and Wang C. (2001)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carbon allocation patterns of boreal forest ecosystem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1(5): 1395-1411.

中文论文:

1 东北东部山区11种温带树种粗木质残体分解与碳氮释放 张利敏;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10-04-01

2 11种温带树种粗木质残体呼吸的时间动态 张利敏; 王传宽; 唐艳 生态学报 2010-06-23

3 东北典型森林土壤呼吸的模拟——IBIS模型的局域化应用 国庆喜; 张海燕; 王兴昌;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10-05-08

4 五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格局 刘爽;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10-06-23

5 东北东部5种温带森林的春季土壤呼吸 杨阔; 王传宽; 焦振 生态学报 2010-06-23

6 6种温带森林碳密度与碳分配 张全智; 王传宽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07-15

7 四个温带树种树干呼吸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石新立; 王传宽; 许飞; 王兴昌 生态学报 2010-08-08

8 4种温带森林非生长季土壤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通量 刘实; 王传宽; 许飞 生态学报 2010-08-08

9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氧化亚氮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王颖; 王传宽; 傅民杰; 刘实; 王兴昌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5-15

10 兴安落叶松边材心材生长特征的种源效应 鄂文峰; 王传宽; 杨传平; 王兴昌; 张全智; 张彦群 林业科学 2009-06-15

11 气候暖化对解冻期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傅民杰; 王传宽; 王颖; 刘实; 丁爽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15

12 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 傅民杰; 王传宽; 王颖; 刘实 生态学报 2009-07-15

13 春季解冻期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丁爽; 王传宽 应用生态学报 2009-09-15

14 生物环境因子对树干呼吸时空变异的影响 杨金艳; 杨阔; 王传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9-12-25

15 木荷树干液流的密度特征 梅婷婷; 王传宽; 赵平; 蔡锡安; 刘晓静; 张全智 林业科学 2010-01-15

16 生长季红松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 孙龙; 王传宽; 杨国亭; 孙慧珍; 周晓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01-25

17 土壤水热条件对东北森林土壤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 杨金艳; 王传宽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3-30

18 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组分的分离量化 杨金艳;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06-06-30

19 冠层部位和叶龄对红松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霍宏; 王传宽 应用生态学报 2007-06-15

20 生长季白桦树干液流密度的特征 孙龙; 王传宽; 孙慧珍; 张全智; 周晓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11-25

21 应用热扩散技术对红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通量的研究 孙龙; 王传宽; 杨国亭; 张全智; 周晓峰 林业科学 2007-11-15

22 东北主要树种倒木分解释放的CO_2通量 孙秀云;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07-12-15

23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的树干液流特征 王翠; 王传宽; 孙慧珍; 张彦群; 张全智 生态学报 2008-01-15

24 北方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蒸腾耗水 张彦群; 王传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12-25

25 移栽自不同纬度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林的春季土壤呼吸 王庆丰; 王传宽; 谭立何 生态学报 2008-05-15

26 东北主要树种心材与边材的生长特征 王兴昌; 王传宽; 张全智; 李世业; 李国江 林业科学 2008-05-15

27 基于全球涡度相关的森林碳交换的时空格局 王兴昌; 王传宽; 于贵瑞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9-15

28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光合能力及相关因子的种源差异 赵晓焱; 王传宽; 霍宏 生态学报 2008-08-15

29 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杨金艳; 王传宽 生态学报 2005-11-25

30 造纸废渣和养分的改良对北部硬阔叶林土壤表面CO_2通量的影响(英文) 王传宽; Drew C.Feldkirchner; Stith T.Gower; Jim Ferris; Eric L.Kruger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5-12-30

31 森林对氮饱和的响应 杨金艳; 赵惠勋; 王传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4-08-28

32 北方森林土壤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CO_2通量 王传宽; 杨金艳 生态学报 2005-03-25

33 东北东部山区主要树种树干液流研究 孙慧珍; 孙龙; 王传宽; 周晓峰 林业科学 2005-05-25

34 水曲柳的光合作用效率 桑运荣; 王传宽; 郎广林; 周晓峰; 赵惠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9-03-15

35 小兴安岭西南部森林对洪水径流的影响 张庆费; 周晓峰; 王传宽 生态学杂志 1995-08-11

36 黑龙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及林业对策 周晓峰; 王传宽 林业科学 1997-03-25

37 ESA第82届年会在新墨西哥举行 王传宽 生态学杂志 1997-12-11

38 “三大硬阔”叶片气体交换过程的时间动态 桑运荣; 王传宽; 赵惠勋; 周晓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8-11-15

荣誉奖励:


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3.1999获威斯康星大学农业和生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   

4.1996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1995获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6.2001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Vilas Travel 奖学金。       

7.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2007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   

9.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0.2009 年东北林业大学第六届“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

11.入选2007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

12.2007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媒体报道:


“累是对自己的考验”—记东北林业大学王传宽教授

“累是对自己最大的考验”,也正是这种考验才让他更多地拥有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喜爱,才让他更多地收获了书本、课堂、实验室以外的愉悦和欢乐,这句话早已成为了他的座佑铭。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科带头人, 2007黑龙江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传宽。

提起王传宽教授,人们会异口同声地用“工作态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广博”去形容他。多年来,王传宽教授在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学科和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和可喜的成果。同时,他潜心钻研、敢于攻关的科学精神和不慕虚华、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更博得人们的敬佩。

教书育人成绩显著

2004年,王传宽教授回国后,每学年都要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讲授《普通生态学》、《生态学专题》、《生态学进展》等核心课程,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授课艺术也深深吸引着众多学子。每到王老师的课,教室内座无虚席,很多学生只能站着听课,以至于后来学校将原来的能容纳100人的教室,换成了一个能够容纳200人的大阶梯教室,以保证更多学生能听到他的精彩授课。

多年来,不管多忙,不管多累,王传宽教授始终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头,始终关注着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身体有多累。他坚持师生互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勤奋向上、尊重他人、自立自强的高尚品德。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究竟为学生洒下多少汗水,究竟为教育事业付出多少艰辛,这对于王传宽教授来说永远是个未知数。

学科建设功不可没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科创建于1952年,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并为我国生态学和林业行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由于近期学科队伍的新老交替和人才流失,使得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困难,甚至危机。王传宽教授回国后,担任了生态学科带头人,他立足实际,大胆改革,精心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谋篇布局,规划未来。于2006年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滚动评估。

目前,学科梯队稳定,学缘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8%,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跨世纪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龙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王传宽教授自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森林生态学、森林水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期研究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局 “948”项目等18项,参加美国加拿大合作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日韩前瞻合作研究项目各1项,获得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

近期,在国内外该领域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SCI收录21篇,累计影响因子62,被引用次数402次,H指数11。

学校注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东北林业大学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学校制定了“名师英才”工程计划,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家有重大影响、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名师。学校还设立了“重点岗位津贴制度”,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身份,任何人只要完成了学校设置的岗位目标,都可以领取相应的岗位津贴,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出精品,多做贡献。

来源:黑龙江教育信息网2008-07-10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