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我国新型粮食安全观研究》,陈印军 , 喻义洪 , 韩一军,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8年3月。
2、《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 陈印军,杨瑞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3、《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研究》,陈印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4、《我国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郭淑敏,陈印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5、《社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陈印军,杨瑞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6、《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陈印军,杨瑞珍,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年。
7、《长江流域粮食生产—问题·优势·潜力·对策》,陈印军,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发表期刊论文:
[1]赵慧敏,林巧,聂迎利,陈印军,王晶静,孔令博.欧盟农业资源台账建设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21,17(10):24-31.
[2]陈印军,易小燕,尹昌斌,刘爽.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10):22-24.
[3]向雁,侯艳林,姜文来,陈印军,成良强.LSTM模型在耕地面积预测领域的构建与应用[J].科技导报,2021,39(09):100-108.
[4]陈印军.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11):11-14.
[5]易小燕,陈印军,向雁,王恒.县域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广东德庆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8):187-195.
[6]张维理,张认连,冀宏杰,KOLBE H,陈印军.中德农业源污染管控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05):965-976.
[7]向雁,陈印军,侯艳林,屈宝香.河北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9,39(11):1806-1813.DOI:10.13249/j.cnki.sgs.2019.11.015.
[8]王恒,易小燕,陈印军,王琦琪.粮豆轮作补贴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嫩江县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4):638-645.DOI:10.13872/j.1000-0275.2019.0043.
[9]向雁,陈印军,侯艳林.基于东北地区耕地增减变化的资源环境保护策略[J].科技导报,2019,37(12):60-66.
[10]向雁,陈印军,侯艳林.全球有机农地变化与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21(06):1-7.DOI:10.13304/j.nykjdb.2018.0605.
[11]陈印军,向雁,金轲.论耕地质量红线[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3):1-4.
[12]高晓雨,程维明,王楠,刘樯漪,马廷,陈印军,周成虎.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9,29(02):180-196.
[13]陈印军,王琦琪,向雁.我国玉米生产地位、优势与自给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1):7-16.
[14]向雁,陈印军.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2):152-160.
[15]程维明,高晓雨,马廷,徐新良,陈印军,周成虎.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18,73(09):1613-1629.
[16]王琦琪,陈印军,易小燕,袁梦,覃诚.东北冷凉区粮豆轮作模式探析[J].农业展望,2018,14(06):48-52.
[17]鞠光伟,张燕媛,陈艳丽,高雷,陈印军.养殖户生猪保险参保行为分析——基于428位养殖户问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8(06):81-91.DOI:10.13246/j.cnki.jae.2018.06.007.
[18]王琦琪,陈印军.我国玉米种植的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8,20(03):1-9.DOI:10.13304/j.nykjdb.2017.0331.
[19]王琦琪,陈印军.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与美国玉米生产成本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8(02):135-141.DOI:10.13856/j.cn11-1097/s.2018.02.021.
[20]王琦琪,陈印军,李然嫣.东北黑土地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02):42-47.
[21]李然嫣,陈印军.东北典型黑土区农户耕地保护利用行为研究——基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7(11):80-91.DOI:10.13246/j.cnki.jae.2017.11.008.
[22]杨俊彦,陈印军,王琦琪.东北三省区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潜力分析[J].土壤通报,2017,48(05):1055-1060.DOI:10.19336/j.cnki.trtb.2017.05.05.
[23]袁梦,易小燕,陈印军,赵鲲,吴晓佳,杨霞,刘磊,王琦琪.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培育建议——基于农业部专项调查34.3万个样本数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6):184-188.
[24]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05):167-171.
[25]易小燕,陈印军,袁梦.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村宅基地置换成本收益及分配分析——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X项目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02):40-47.DOI:10.13246/j.cnki.iae.2017.02.006.
[26]易小燕,陈印军,袁梦.农村宅基地整理收益分配研究进展与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01):18-21.DOI: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7.01.005.
[27]王琦琪,陈印军,李然嫣.典型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问题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02):42-45.
[28]陈印军,易小燕,陈金强,陈章全,韩巍,杨瑞珍.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8-14.
[29]易小燕,方琳娜,陈印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户退出宅基地集中居住的福利变化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数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06):19-23.DOI:10.19758/j.cnki.issn1673-288x.2016.06.006.
[30]易小燕,陈印军,袁梦,方琳娜,钱小平.日本以“六次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与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7):54-60+129.
[31]方琳娜,陈印军,易小燕,钱小平.日本路边站式“地产地消”农产品流通方式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07):61-65.
[32]鞠光伟,高雷,王永春,陈印军.中国政策性养殖业保险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展望,2016,12(05):25-29.
[33]鞠光伟,王慧敏,陈艳丽,高雷,陈印军.我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实践的效果评价及可行性研究——以北京、四川、山东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6(05):102-109.DOI:10.13246/j.cnki.jae.2016.05.011.
[34]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杨瑞珍.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06):1117-1131.
[35]方琳娜,陈印军,刘时东.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改良措施[J].吉林农业科学,2015,40(02):57-61.DOI:10.16423/j.cnki.1003-8701.2015.02.016.
[36]杨瑞珍,陈印军.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态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6):19-24.
[37]陈印军,方琳娜,杨俊彦.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4):1-5+19.
[38]刘时东,陈印军,方琳娜.我国县域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7):5704-5706+5719.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4.17.132.
[39]陈印军.对我国耕地土壤污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4(05):12-13.
[40]陈印军.对我国耕地土壤污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信息,2014(08):8-9.
[41]陈印军,杨俊彦,方琳娜.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02):14-18.DOI:10.13304/j.nykjdb.2014.075.
[42]刘时东,陈印军,方琳娜.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44-49.
[43]唐琼芳,陈印军.重庆市黔江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J].农学学报,2014,4(01):107-110.
[44]郭丽英,陈印军,罗其友,陈京香.浅谈美国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6):158-161.
[45]陈印军.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J].中国农业信息,2013(22):10-11.
[46]李军,龙怀玉,张杨珠,雷秋良,穆真,安红艳,陈印军.冀北地区盐碱化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研究[J].土壤学报,2013,50(06):1071-1081.
[47]易小燕,陈印军,刘时东.土地整理政策下集中居住对农户生活负担的影响——基于双重倍差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100-105.DOI:10.13246/j.cnki.jae.2013.10.011.
[48]陈印军.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3(10):52-54.
[49]陈印军.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挑战[J].农经,2013(10):11.
[50]方琳娜,陈印军,宋金平.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08):154-159.
[51]杨瑞珍,陈印军.耕地违法占用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01):35-38+46.
[52]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李倩倩.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6):4-10.
[53]杨瑞珍,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耕地流转中过度“非粮化”倾向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3):14-17.
[54]陈印军,方琳娜,易小燕,杨瑞珍.违法占用耕地复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6):7-11.
[55]易小燕,陈印军,杨瑞珍.农民“被上楼”的权益缺失及其保护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33-35.
[56]李倩倩,陈印军.关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及预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229-234.
[57]易小燕,肖碧林,陈印军.基于农户调查的农地使用权流转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5):42-47.
[58]陈印军,肖碧林,方琳娜,马宏岭,杨瑞珍,易小燕,李倩倩.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7):3557-3564.
[59]王勇,陈印军,易小燕,肖碧林.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4):13-16.
[60]易小燕,陈印军,王勇,李倩倩.耕地流转需谨防过度“非粮化”[J].农村工作通讯,2011(15):21-23.
[61]肖碧林,王道龙,陈印军,陈静,钟志君,陈学渊.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3):37-41.
[62]陈印军,王晋臣,肖碧林,方琳娜,杨瑞珍.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2):1-5.
[63]肖碧林,杨瑞珍,陈印军.气候变化背景下黑龙江农业水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方向[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027-6031.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10.019.
[64]易小燕,陈印军,肖碧林,李倩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01):10-13+23.
[65]郭淑敏,陈印军,苏永秀,钟仕全,李政.广西荔枝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2):205-209.
[66]郭淑敏,陈印军,苏永秀,钟仕全,李政.广西香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48-352.
[67]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06):2-10+21.
[68]郭淑敏,陈印军,苏永秀,钟仕全,李政.广西沙田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04):16-20.DOI:10.16765/j.cnki.1673-7148.2010.04.014.
[69]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背景及主要农作技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09):88-93.DOI:10.13448/j.cnki.jalre.2010.09.021.
[70]陈印军,肖碧林,陈京香.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分析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01):1-6.
[71]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陈静.中国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6):16-19+24.
[72]纪明波,周云峰,陈印军.安徽省农村耕地流转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6):20-24.
[73]肖碧林,陈印军,杨瑞珍,陈静.中国近期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57-16959.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9.34.178.
[74]杨瑞珍,陈印军,肖碧林.西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及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86-290.
[75]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沧州市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5):50-53.
[76]卢布,吴凯,陈印军,肖碧林,陈学渊,王小平,王勇,万富世.2020年我国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实现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9(S1):188-192.
[77]易小燕,陈印军,孙俊立,李伟毅.现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比较及效应评价[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04):52-55+88.DOI:10.16849/j.cnki.issn1001-8611.2009.04.016.
[78]王玉珏,陈印军,肖碧林,屈宝香.山西黎城县耕地占补质与量的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3):71-74.
[79]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8):299-302.
[80]陈印军,王勇,卢布,肖碧林,杨瑞珍,高志强.国际谷物供需形势及我国谷物发展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9(03):1-10.
[81]陈印军,王勇,卢布,肖碧林,杨瑞珍.国际粮食形势及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01):9-16.
[82]陈印军,肖碧林,卢布,王勇.我国谷物发展态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05):1-6.
[83]肖碧林,陈印军,卢布,杨瑞珍,刘连友.当前我国耕地质量评价类型与问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08(04):58-61.
[84]陈印军,肖碧林,王勇,卢布,高志强.中国谷物发展态势、展望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07):27-32+110.
[85]陈印军,卢布,杨瑞珍,肖碧林,郭淑敏.农业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06):21-25.
[86]王瑞玲,陈印军.城郊农田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研究及应用——以郑州市为例[J].土壤学报,2007(06):994-1002.
[87]陈印军.我国农业发展走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05):6+11.
[88]郭淑敏,马帅,陈印军.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1):83-87.
[89]卢布,杨瑞珍,陈印军,吴凯,张燕卿.China Lags behind in Marine Resources Technology[J].China Economist,2007(01):130-141.DOI:10.19602/j.chinaeconomist.2007.01.016.
[90]郭淑敏,马帅,陈印军.冀、鲁、豫三省粮食生产的态势、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01):405-411.
[91]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态势、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2):488-493.
[92]吴凯,卢布,杨瑞珍,陈印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06):55-58.
[93]卢布,杨瑞珍,陈印军,吴凯,袁璋.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问题与前景[J].中国农业信息,2006(09):10-11.
[94]卢布,吴凯,杨瑞珍,陈印军,张燕青.我国“十一五”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6(07):42-47.
[95]郭淑敏,马帅,陈印军.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01):1-6.
[96]马帅,陈印军,郭淑敏.作物生产潜力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349-352.
[97]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391-396.
[98]杨瑞珍,陈印军,郭淑敏.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6):37-41.
[99]卢布,陈印军,吴凯,袁璋,许越先.不同尺度农业预测差异及其处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6):54-56.
[100]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373-376.
[101]郭淑敏,刘光栋,陈印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面源污染环保意识和支付意愿研究[J].生态环境,2005(04):514-517.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05.04.012.
[102]郭淑敏,陈印军,王辉,张爱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4):23-27.
[103]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现状及其结构调整[J].地理科学进展,2005(04):106-113.
[104]苏胜娣 ,郭淑敏 ,陈印军.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杨坚司长到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座谈粮食生产潜力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3):2.
[105]王瑞玲,陈印军.我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42-47.
[106]卢布,陈印军,吴凯,袁璋,许越先.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02):1-5.
[107]卢布,陈印军,吴凯.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02):52-57.
[108]郭淑敏,陈印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11-12.
[109]陈印军,秦福兴.强化农田水利建设 确保东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J].中国水利,2004(19):25-27+5.
[110]杨瑞珍,陈印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03):11-13.
[111]杨瑞珍,陈印军.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增强我国畜牧业竞争力[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07):4-5.
[112]杨瑞珍,陈印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01):18-21.
[113]陈印军.我国粮食生产形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02):8-12.
[114]陈印军,杨瑞珍.在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中应重视的问题[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04):4-5+26.
[115]阎同生,陈印军,牛玲芳.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5):37-40.
[116]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WTO框架下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发展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03):4-7.
[117]陈印军,杨瑞珍.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J].中国农业信息,2003(09):9.
[118]陈印军.西部地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4):23-26.
[119]戴小枫,陈印军,吴敬学,王平.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与政府职能定位[J].科技导报,2003(06):49-52.
[120]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我国东中西部种植业结构与布局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03):42-46.
[121]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胡清秀.论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J].中国软科学,2003(04):13-18.
[122]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胡清秀.西部地区农村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2):30-33.
[123]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改制的倾向与动力——来自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2):34-37.
[124]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1):25-28.
[125]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01):29-33.
[126]陈印军.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J].中国农业信息,2003(01):15.
[127]戴小枫,陈印军,吴敬学,王平.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与政府职能定位[J].科技导报,2002(12):37-39+17.
[128]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加入WTO后长江中游稻谷主产区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06):62-65.
[129]陈印军,徐斌,侯向阳,张燕卿.调整治沙方略 抑制沙尘暴危害[J].水利规划设计,2002(04):34-36.
[130]戴小枫,吴敬学,陈印军,孙东升,王平.入世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及优先领域的调整[J].调研世界,2002(11):7-11+14.DOI:10.13778/j.cnki.11-3705/c.2002.11.003.
[131]戴小枫,吴敬学,陈印军.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2(10):6-12.
[132]陈印军,张维理,龙怀玉.论农田质量预警[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05):31-34.
[133]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李红康.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05):35-38.
[134]陈印军,张燕卿.解决农牧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是抑制沙尘暴的关键[J].农业经济问题,2002(08):38-39.
[135]陈印军,张燕卿,徐斌,侯向阳.调整治沙方略 抑制沙尘暴危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04):10-12.
[136]陈印军,徐芳.北京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03):57-61.
[137]陈印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三大难题[J].中国水利,2002(03):67-68.
[138]陈印军 ,张燕卿.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应注意的问题[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04):40-44.
[139]陈印军.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05):44-45.
[140]陈印军.农业结构调整应走出优质高效的误区[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06):12.
[141]陈印军.西部地区农业形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03):47-50.
[142]陈印军.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走出三元结构的误区[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02):21.
[143]陈印军. 对调整南方早稻生产的建议[J].科学中国人,2001(2):18-19.
[144]王道龙,毕于运,陈印军.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2):72-74.
[145]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课题组,王道龙,吴晓春,毕于运,张小川,徐斌,刘海启,陈印军,崔泽民,辛晓平,朱建国.我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05):8-11.
[146]陈印军,罗旭.西部农业开发应转变十大观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05):12-15.
[147]陈印军,侯向阳,高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科技发展之战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04):72-75.
[148]陈印军.加强西部农业大开发必须转变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02):53-54.
[149]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研究课题组,王道龙,吴晓春,毕于运,张小川,徐斌,刘海启,陈印军,崔泽民,辛晓平,朱建国.我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上)[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03):12-17.
[150]许越先,陈印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研究[J].中国水利,2000(05):34-35.
[151]陈印军,戴小枫.西部地区农业大开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科技需求[J].农业信息探索,2000(04):11-12.
[152]陈印军,唐华俊,尹昌斌,毕于运.红黄壤地区基础单产与粮食发展相关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02):29-32.
[153]陈印军,黄诗铿.对中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思考[J].资源科学,2000(02):50-53.
[154]侯向阳,陈印军.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几个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01):45-48.
[155]卢良恕,唐华俊,王东阳,陈印军.我国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新闻,2000(01):9.
[156]陈印军.我国种植业区域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信息探索,1999(05):1-5.
[157]陈印军.转变观念 加强饲用早籼稻的综合开发[J].农业信息探索,1999(04):8-10.
[158]陈印军,尹昌斌.如何解决我国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粮短缺的问题[J].科技导报,1999(08):48-51.
[159]陈印军,唐华俊,侯向阳.发挥红黄壤地区冬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种农业[J].资源科学,1999(04):46-49.
[160]陈印军.对调整南方早稻生产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1999(07):17-19.
[161]陈印军.抓基础 明主导 兴龙头 调结构 建基地[J].农业信息探索,1999(03):41-43.
[162]陈印军,尹昌斌.对解决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粮短缺问题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1999(05):73-76+80.
[163]陈印军,黄诗铿.耕地总体质量提高重于面积增减数量平衡[J].农业信息探索,1999(02):18-21.
[164]陈印军,尹昌斌.对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玉米替代”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1999(02):21-26.
[165]唐华俊,罗其友,毕于运,陈印军,姜文来,王东阳.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01):8-13.
[166]陈印军,尹昌斌,李应中.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发展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01):45-49.
[167]陈印军,黄诗铿.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J].农业信息探索,1999(01):9-13.
[168]陈印军,尹昌斌.南方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信息探索,1999(01):29-31.
[169]陈印军,唐华俊,尹昌斌.对我国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01):36-39.
[170]陈印军,尹昌斌.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1):37-39+57.
[171]陈印军,毕于运.加强坡地综合整治 增强长江防洪能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06):57-60.
[172]陈印军,毕于运,李亚男.改善生态环 境增强长江流域防洪抗灾能力[J].农业信息探索,1998(05):38-39.
[173]尹昌斌,陈印军,毕于运.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测度[J].农业技术经济,1998(05):43-46.
[174]陈印军,唐华俊.冬季农业—红黄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04):24-27.
[175]许越先,陈印军.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特点及增产能力分析[J].作物杂志,1998(04):2-6.
[176]陈印军,李应中,尹昌斌.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几大特点与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98(05):7-11.
[177]陈印军,黄诗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出路在科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01):42-46.
[178]陈印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1997(03):28-31.
[179]陈印军.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持续发展之路——研究推广“三省二高”轻型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经济,1997(01):38-40.
[180]陈印军.我国红黄壤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5(06):51-55.
[181]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1995(04):380-388.
[182]陈印军.我国粮食形势不容乐观[J].中国农村观察,1995(05):11-14.
[183]陈印军.三峡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01):33-37.
[184]陈印军.湘、赣、川三省农业生产的优势、潜力、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04):60-64+45.
[185]陈印军.广东“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02):56-59.
[186]陈印军.利用海南冬季优势积极发展冬季农业[J].自然资源学报,1994(02):123-130.
[187]陈印军.开发三峡资源 振兴地区经济[J].自然资源,1993(02):19-23.
[188]陈印军,陈锦旺.浅议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J].农业区划,1992(06):48-51.
[189]陈印军,陈锦旺.论三峡地区粮食生产发展[J].农业区划,1992(05):10-14.
[190]陈印军.加强中、低产田的治理 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J].农业区划,1988(05):39-41+12.
[191]彭德福,陈印军,周延仕,苏胜娣. 湖北省丘陵山区分区划类初报[J].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7):49-52.
[192]彭德福,陈印军. 浙、闽、赣、鄂、湘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分区划类初报[J].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7):3-22.
[193]寇有观; 林仁惠; 周延仕; 萧鉥; 陈印军; 徐波; 苏胜娣; 王广智 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农业区划 1983/03
[194]寇有观,林仁惠,周延仕,萧鉥,陈印军,徐波,苏胜娣,王广智.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J].农业区划,1983(03):21-34.
会议论文:
[1]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三、粮食安全观的演变分析[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22-27.
[2]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参考文献[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127-132.
[3]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6-11.
[4]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二、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分析与研判[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11-22.
[5]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四、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内涵[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27-30.
[6]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五、粮食自给率目标研究——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度量标准[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30-47.
[7]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六、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保障[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48-75.
[8]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七、粮食价格政策研究——新型粮食安全观的市场保障[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75-96.
[9]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八、粮食储备政策研究——新型粮食安全观的调控保障[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96-114.
[10]喻义洪; 韩一军; 陈印军; 陈源泉.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 九、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C] .建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课题研究报告 ,2017:114-127.
[11]陈印军; 方琳娜; 杨俊彦; 易小燕; 杨瑞珍. 我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潜力分析[C] .2015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392-408.
[12]方琳娜; 陈印军; 杨俊彦. 湖南省重金属镉污染农田状况及其防治措施[C] .2014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124-129.
[13]唐琼芳; 陈印军. 重庆市黔江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C] .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568-571.
[14]刘时东; 陈印军. 东北三省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C] .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39-44.
[15]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李倩倩.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C] .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446-457.
[16]杨瑞珍; 陈印军. 耕地违法占用现状、成因及预防对策[C] .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100-106.
[17]易小燕; 陈印军; 方琳娜. 基于模糊方法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农户福利的影响评估[C] .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247-254.
[18]方琳娜; 陈印军; 宋金平.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C] .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20-29.
[19]李倩倩; 陈印军; 易小燕. 河北省农户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C] .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130-137.
[20]易小燕; 陈印军; 杨瑞珍. 农民“被上楼”的权益缺失及其保护措施[C] .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234-240.
[21]陈印军; 方琳娜; 易小燕; 杨瑞珍. 违法占用耕地复耕现状、问题与对策[C] .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297-303.
[22]易小燕; 陈印军; 肖碧林; 李倩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C] .2010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8-14.
[23]肖碧林;王道龙;陈印军;陈静;钟志君;陈学渊. 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C] .2010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270-275.
[24]陈印军.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C]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10.,2010:224-231.DOI:10.26914/c.cnkihy.2010.000564.
[25]卢布;吴凯;陈印军;肖碧林;陈学渊;王小平;王勇;万富世. 2020年我国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实现途径[C] .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13-17.
[26]陈学渊;陈印军;吴永常;卢布;肖碧林;王亚静. 红黄壤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C] .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146-150.
[27]陈印军; 肖碧林; 陈京香.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分析与建议[C] .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9:299-305.
[28]卢布;吴凯;陈印军;肖碧林;陈学渊;王小平;王勇;万富世. 2020年我国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实现途径[C] .第七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2009:194-198.
[29]陈印军; 王勇; 卢布; 肖碧林; 杨瑞珍. 国际粮食形势及我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C] .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235-248.
[30]郭淑敏; 马帅; 陈印军. 我国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优势、问题与对策研究[C] .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565-574.
[31]陈印军. 近期国际粮食形势、警示及我国粮食发展对策[C]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2008:32-39.
[32]杨瑞珍; 陈印军; 卢布. 我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C]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169-172.
[33]陈印军. 我国农业发展走向[C] .2007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0+15.
[34]杨瑞珍; 陈印军; 郭淑敏. 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原因及对策[C]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1-45.
[35]卢布; 陈印军; 吴凯; 袁璋; 许越先. 不同尺度农业预测差异及其处理[C]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58-60.
[36]卢布; 陈印军; 吴凯; 袁璋; 许越先. 我国农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C] .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66-172.
[37]戴小枫; 孙东升; 陈印军; 吴敬学; 王平. 入世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C]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486.
报纸文章:
1 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研究 易小燕; 陈印军; 王勇 ; 李倩倩 农民日报 2012-02-14
2 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 陈印军 农民日报 2010-06-02
3 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应引起重视 陈印军; 易小燕 农民日报 2010-02-10
4 开发青藏高原四大重点产业 陈印军 中国特产报 2003/02/20
5 合理安排农牧林业有效抑制沙尘暴 陈印军 农民日报 2002-05-01
6 增强农业科技实力 应对WTO挑战 陈印军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0-08-26
7 加强对外农业科技合作 陈印军 国际商报 20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