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发表英文论文:
EI 收录文章(28篇,核心板18篇)ISTP收录4篇
1 Yu Tianqing, Miao Xueshou., Xiong Jianmin, Lee Hao, Orthotropic damage model for concret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anics, Vol. 32, No. 5, 1989, pp. 775-786 (EI收录编号:1992090355573)
2 Shi Junfeng, Yu Tianqing, Wang Tianliang, Analysis on Forced Vibration Test of Sanjiang Bridg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p1044-1047, Wuhan, China, June 26-28 ,2010(EI收录编号:20103513202322)
3 Peng Miao, Yu Tian-Qing,,Test of friction loss for curved prestressed tendon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p1490-1492, (EI收录编号:20103513201692)
4 Zhao Fuxiao, Yu Tianqing , Cheng Jianhua, The optimum thickness confirmation of asphalt mixture stress-absorbing material interlayer,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 pp1114-1117, Wuhan, China, June 26-28 , 2010 (EI收录编号:20103513202200)
5 Zhao Fuxiao, Yu Tianqing, Cheng Jianhua, Fatigue stady of modified asphalt mixture stress-absorbing material interlayer,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 pp.1397-1399, Wuhan, China, June 26-28 , 2010 (EI收录编号:20103513201813)
6 Xiao Henglin, Yu Tianqing, Field experiment on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 in mountainous area, Yantu Lixue / Rock and Soil Mechanics,Vol.30, No.12, December 2009, pp 3771-3775, (EI收录编号:20101012752468)
7 Sun Yazhen, Yu Tianqing, Analysis coupling fracture with damage for oblique cracks in brittle materials, Dongbe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008,Vol.29, No.5, pp.734-737 (EI收录编号:20082411312890)
8 Sun Yazhen, Yu Tianqing., Coupling analysis of fracture and damage mechanics of concrete failure, Shenyang Jianzhu Daxue Xuebao/(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eal Science), (Chinese), Vol.22, No.1, pp. 53-56 (EI收录编号:200621987216)
9 Yang Xueqiang, Yu Tianqing, He Shixiu, Research on twin shear strengrh criterion of crack,, Yanshilixue Yu Gongcheng Xuebao /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 21,No.7, July 2002, pp. 1049-1053, (EI收录编号:2002427142384)
10 Zhou,J.Z.,Yu T.Q.,Xu X.H., Fracta analysis of damage evolution of roc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 Vol.9, No. 4, October 2000, pp.378-386 (EI收录编号:2001015413952)
11 Jin Sheng-Ji, Xiong Jiang-Min, Yu Tian-Qing, Experimental stady on deformation of multistage retaming wall, ICCTP 2010;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Green , Inteligent, Reliable-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annal Conference of Chiese Tensportatian Professionals, 2010, pp 3209-3214 (EI收录编号:2010451366065)
12 SunYa-Zhen, Liu Jie-min, Yu Tian-qing, Reserch on cracking control for FRAC pavement,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anic Automatic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MACE2010, pp1458-1461 (EI收录编号:20103513201727)
13 Jin Shengji, Xiong Jianmin, Yu Tianqing, Experiment study on subgrade settlement, Advance in Heterogeneous Material Mechanics 2008—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sl Mechanics,ICHMM 2008, pp.1434-1437, (EI收录编号:20084811751164)
14 Sun Yazhen, Zhang Minjiang, Yu Tianqing, Relax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with reflective crack under traffic load,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Wuhan, China, June 26-28 , 2010, pp. 2795-2798 (EI收录编号:20103513202110)
15 Sun Yazhen, Liu Jiemin, Yu Tianqing, Liu Daren, Numerical test and failure model analysis of inclinedcrack propagation of brittle materials. Shengyan Jianzhu Daxue Xuebao(Ziran Kexue Ban) / Journal of Shenyan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 23, No.3, May 2007, pp.377-381, (EI收录编号:20072710691290)
16 Li Houmin, Xiong Jianmin, Jian Min, Yu Tianqing, Finite element of anchoring thin retaining wall, Yantu Lixue / Rock snd Soil Mrchanics, Vol. 27, SUPPI, Octobre 2006, pp. 897-901 (EI收录编号:20070610415002)
17 Sun Yazhen, Liu Jiemin, Yu Tianqing, Coupling analysis of fracture mechanics and damage mechanics of fiber-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American Sos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Devition(pablication) DE (EI收录编号:20072310643712)
18 Miao Zhangmu, Tao Dexin, Li Yongxin, Yu Tianqing , Experimental method to measure constraint factor in cracked bodise and its application,Wuhan Ligong Daxue Xuebao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 28.No. August 2006, pp.85-89 (EI收录编号:20064410215114)
19 Li Sinian, Song Shouzhi,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ang youshou, Zheng Zhong,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Mg matrix composites and its properties, Tezhong Zhuzao Ji Youse Hejin / Special Casting and Nonferrous Alloys, Vol. 25, No.5,May 2005, pp.313-315 (EI收录编号:2005259172043)
20 Li Sinian, Song Shouzhi,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eng Zhong, Study on carbon nanotubes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s by stir-casting, Zhongguo Jixue Gongcheng / China Machenical Engineering,Vol. 16, No. 3,Feb 10, 2005, pp.260-264 (EI收录编号:2005108876277)
21 Shen Jinlong, Li Sinian, Yu Tianqing, Zheng Zhong, Wu Yukun.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matrix composite by powder metallurgy, Zhuzao Jishu / Foundry Technogy,Vol.26, No. 4, April 2005, pp.309-312 (EI收录编号:20052291377424)
22 Li Sinian, Song Shouzhi,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ang Youshou, Huang Jin,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s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 by castingZhuzao / Foundry, Vol. 53, No.3, March 2004, pp.190, (EI收录编号:2004248216030)
23 Li Sinian, Song Shouzhi,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ang Youshou, Shen Jinlong, Propeties and structure of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 reinforced with CNTs, 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noli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Vol. 19, No.1, March 2004, pp. 65-68, (EI收录编号:2004298268988)
24 Li Sinian, Shen Jinlong,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eng Zhong, Effect differengt plating carton nanotubes on mechanical peoperties of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 Xhuzao Jishu / Foundry Technology,Vol.25, No.8, August 2004, pp.590 (EI收录编号:2004438425139)
25 Li Sinian, Song Shouzhi, Zheng Zhong,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ang Youshou, Fabricatting proc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carbon nanotubes reinforced magnesium matrix, Zhuzao Jishu / Foundry Technology, Vol. 25, No. 13, December 2004, pp. 904 (EI收录编号:2005058822303)
26 Peng Miao, Chen shengping, Yu Tianqing, Zheng Geng, Li Xinghua, Anchorage zone of cable-stayed towerin Badong Changjiang Highway Bridge: Model test and spatial, Wuhan Ligong Daxue Xuebao (Jiaotong Kexue Yu Gongcheng Ban)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28, No. 5, October 2004, pp. 759 (EI收录编号:2004528744742)
27 Li Sinian, Song Shouzhi, Yu Tianqing, Chen Huimin, Zhang Youshou, Shen Jinlong,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carbon nanotubes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 Wuhan Ligong Daxue Xuebao /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Vol.25, No. 11, November 2003, pp. 1 (EI收录编号:2004037822958)
28 Chen Shengping, Liu Zude, Yu Tianqing, Micromechanically based damage model for cracked soli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 ICNM,1998,PP.171-174 (EI收录编号:1999134558470)
ISTP 收录(4篇)
1 Tianqing Yu ,Jianmin Xiong ,Junfeng Shi, Analysis on Cracking Mechanism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hin-Wall-Wide Pier,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Monitoring of Structure, Material and Enviroment, Nanjing, China, 2007 Oct. 626-631 (ISTP收录)
2 Yazhen Sun ,Tianqing Yu ,Ying Fan,Analysis of Viscoelastic Damage of Asphalt Pave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alth Monitoring of Structure, Material and Enviroment, Nanjing, China, 2007 Oct.1214-1219 (ISTP收录)
3 Zhou Jin-zhi, Yu Tian-qing and Xiong Jian-ming: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of Composite Beams,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onlinear Mechanics(IUTAM Symposium on Duality-Complementarity-Symmetry in Nonlinear Mechanics),Shanghai, China, August 13-16,2002 (ISTP收录)
4 Zhou Jin-Zhi,Xiong Jian Ming, Yu Tian Qing: The Factual Method Analysis about Micro-structural Change in Rock Damage,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 in Geomechanic, Wuhan, China, 1997, November (ISTP收录)
发表中文期刊论文:
2017-2014年
1 刘耀东; 曹红焱; 余天庆 钢筋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零号块力学特性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7-08-15
2 戴杰吉; 余天庆; 刘耀东; 张若钢 南昌朝阳大桥波形钢腹板抗剪力学性能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08-15
3 李大立; 孙维; 余天庆 欧式建筑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 2015-02-10
4 孙博; 余天庆; 周洋 某危桥拆卸阶段的钢桁梁应力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04-15
2012年
5 石峻峰; 余天庆; 戴杰 基于能量理论混凝土材料Ⅰ型裂纹损伤与断裂耦合研究 水利学报 2012-10-15
6 余天庆; 周小亮; 寇越; 余愿 特大跨度连续梁桥箱梁偏位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04-15
7 何浩; 余天庆; 寇越 某大桥5号墩主塔施工中液压自爬模计算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04-15
2011年
8 范柳锋; 徐慧; 彭韬; 陈德明; 肖衡林; 吴巍; 余天庆 武神公路原生态恢复方案研究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09-15
9 余天庆; 幸思佳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力学行为分析 山西建筑 2011-06-01
10 刘耀东; 白应华; 余天庆 农村公路桥梁损伤状况调查研究 建筑技术开发 2011-03-20
11 李俊; 余天庆 变截面高墩身外观质量问题及控制实践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1-05
12 章文西,余天庆,连续箱梁纵向预应力孔道摩阻试验研究,建筑技术开发,(ISSN 1001-523X, CN11-2178/TU)2011你第4期,3-4
13 幸思佳,刘宏,余天庆,钢-混结合段群钉推出模型试样 ,世界桥梁(ISSN 1671-7767,CN 42-1681/U),2011年,第3期,57-60
14 刘翔,熊健民,李恒太,余天庆,高速铁路桥上CRTSII板式无渣轨道施工技术研究,湖北工业大学学报(ISSN 1003-4684),第26卷,第2期,201年3月,116-119
2010年
15 金生吉; 熊健民; 余天庆; 肖横林 多级挡土墙墙背土压力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0-08-10
16 赵复笑; 余天庆; 金生吉 沥青路面反射裂缝机理及夹层结构应力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15
17 刘耀东; 刘璐; 白应华; 余天庆 大体积混凝土桥墩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应力和变形研究 建筑技术开发 2010-02-20
18 余天庆,宁柳明,悬臂预应力箱梁的剪力滞效应有限元分析,湖北工业大学学报(ISSN 1003-4684),第25卷,第2期,2010年4月
19 崔琦,余天庆,现役钢筋混凝土拱桥荷载试验研究,中华居民(ISSN 1674-3954, CN 31-2015/TU),2010年第11期,176-177
20 赵锦红,赵梅桥,余天庆,浅谈桥梁结构设计中力学与造型美的结合,湖北工业大学学报(ISSN 1003-4684),第25卷,第5期,2010年8月,110-112
2009年
21 肖衡林; 余天庆 山区挡土墙土压力的现场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 2009-12-10
22 熊健民; 金生吉; 余天庆; 肖衡林十(堰)-漫(川)公路多级挡土墙变形试验研究 中外公路 2009-06-19
23 张世飙; 余天庆; 肖衡林 挡土墙水平土压力非线性分布试验研究 路基工程 2009-04-20
24 余天庆; 朱宁; 李娜; 邱英 翻模技术在桥梁高墩施工中的应用 桥梁建设 2009-02-28
25 熊健民; 程建华; 余天庆 结构特点与施工关键工艺分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02-15
26 余天庆; 徐金华; 刘耀东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02-15
27 王春亮,余天庆, 论混凝土桥梁加固与检测技术,城市建设(ISSN1674-781X / CN11-5897F),2009年第12期,237
28 刘耀东,余天庆,向希雄,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桥梁损伤诊治技术研究,科技促进发展(ISSN1672-996X / CN11-5286/G3),2009年第11期,96-97
29 刘耀东,余天庆, 石峻峰,李恒太,双壁钢吊箱围堰的仿真计算及施工关键技术,桥梁建设(ISSN 1003-4722,CN 42-1191/U),2009年第2期,72-75
30 刘耀东,白应华,余天庆,张伟,基于MIDAS的大体积混凝土承台管冷技术优化研究,混凝土(ISSN 1002-3550 / CN21-1259 / TU),2009年第9期,110-112
31 刘耀东,余天庆,白应华,寇越,深水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ISSN 1672-7037 / CN42-1698 / TU),2009年第2期,57-60
2008年
32 余天庆,张伟,基于MIDAS 是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仿真分析,河南建材(ISSN1008-9772 / CN41-1286/TU),2008年第2期,38-39
33 余毅,余天庆,乐韩燕, 吉林兰旗松花江特大桥施工阶段及成桥静力模型制作,世界桥梁,2008年,第1期
34 段文涛,余天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温度场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河南建材(ISSN1008-9772 / CN41-1286/TU),2008年第2期,20-21
35 余天庆,熊健民,范瑛,石峻峰, 经济环保型公路高路堤双面直立互锚结构的研究与应用,湖北交通科技,世界桥梁,2008年,第2期
36 白应华,余天庆,深溪沟大桥钢管拱肋混凝土灌注仿真计算,世界桥梁,2008年,第3期
37 余天庆,石峻峰,张伟,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温度场分析,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8年10月,武汉
38 孙雅珍,余天庆,石峻峰,含裂缝沥青路面松驰损伤因子分析,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8年10月,武汉
39 熊健民 金生吉,余天庆,双剪切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8年10月,武汉
40 吴坚,熊健民,余天庆,张伟,陈亮,强地面运动的反应谱特性对钢筋你和她桥墩地震需求的影响,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8年10月,武汉
41 石峻峰,熊健民,余天庆,公路高路堤支挡新结构适用性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武汉,2008年 第3期,195-198
42 余天庆,石峻峰,付泽武, 公路高路堤支挡新结构盖板涵沉降与应力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武汉,2008年 第3期,24-26
43 熊健民,金生吉,余天庆,路基沉降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武汉,2008年 第3期,54-56
44 加筋土工程中筋材的拉拔试验研究 苏骏; 余天庆 路基工程 2008-12-20
45 路基沉降规律试验研究 金生吉; 余天庆; 熊健民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8-12-10
46 高路堤双面直立互锚薄壁挡土墙模型试验研究 梅利芳; 余天庆 路基工程 2008-06-20
47 脆性材料斜裂纹断裂与损伤耦合分析 孙雅珍; 余天庆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15
2007年
48 余天庆,童智洋,马威. 某大桥北汊桥索塔锚固区足尺节段模型实验研究, 建筑技术开发,2007年5月,25-26
49 董富枝, 余天庆, 陈月顺, 蒙特卡罗方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及算例, 河南建材, 2007年,第3期,60-61
50 江 波, 余天庆, 房屋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初探,中国水运,2007年,第3期20-21
51 孙雅珍; 刘杰民; 余天庆; 刘大任 脆性材料斜裂纹扩展的数值试验与破坏模式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15
52 马威; 余天庆; 童智洋; 郑纲 珠江黄埔大桥北汊桥索塔锚固区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华东公路 2007-04-20
53 苏骏; 石峻峰; 余天庆 双面加筋挡土墙结构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土工基础 2007-02-28
54 余天庆; 蔡巍 关于运用VISUAL BASIC实现简支梁桥阶段设计的探讨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07-02-28
55 余天庆; 马威; 童智洋; 郑纲 珠江黄埔大桥北汊桥索塔锚固区足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预应力技术 2007-02-28
2006年
56 余天庆,蒋永红. 拱式桥梁加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世界桥梁,2006,(1)74-76
57 付泽武,李书兵,余天庆. 大跨度拱桥支架应力应变监测及分析,山西建设,2006,(3)273-274
58 习纲,余天庆,李辉. 混合梁结合部位剪力连接件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山西建设,2006,(4)8-9
59 李厚民,熊健民,余天庆,互锚式薄壁挡土墙影响因素分析, .岩土力学,2006年,10月 (EI收录)
60 余天庆; 吴亮; 黎鹏 ADINA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建材科技 2006-12-30
61 吴亮; 余天庆; 黎鹏ADINA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江苏建材 2006-12-28
62 张军; 余天庆; 杨旺林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扩展分析及防裂措施 重庆建筑 2006-11-25
63 苗张木; 陶德馨; 李永信; 余天庆一种测定裂纹体约束因子的实验方法及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08-25
64 杨旺林; 余天庆混凝土损伤模型在ANSYS上的实现 重庆建筑 2006-08-25
65 李厚民; 熊健民; 周昌栋; 余天庆 路堤填料C、Φ值对互锚式薄壁挡土墙的影响 公路交通科技 2006-07-30
66 熊健民; 余启志; 余天庆 斜拉索粘性阻尼器最佳阻尼系数的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06-30
67 周金枝; 王贤才; 余天庆; 王戒躁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线形控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06-30
68 余天庆; 李辉; 何予生; 习纲 混合型斜拉桥接点部位的设计 四川建筑 2006-06-28
69 陈开利; 余天庆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设计技术的新发展 铁道标准设计 2006-05-20
70 蒋永红; 余天庆; 范瑛 城市高架桥的弊端及防治对策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6-04-30
71 陈月顺; 卫军; 杨晓云; 余天庆 双面直立式高路堤公路新结构计算机仿真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6-02-28
72 孙雅珍; 余天庆 混凝土破坏的断裂与损伤耦合分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25
2005年
73 孙雅珍,余天庆.混凝土破坏的断裂与损伤分析,全国第九届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会议,2005年7月,贵阳
74 李厚民,褚利波,余天庆,梅利芳.CFRP抗弯加固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全国第九届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会议,2005年7月,贵阳
75 余天庆,王瑛.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试验研究及病害分析,山西建设,2005,(4)
76 陈开利,余天庆,习纲.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桥梁建设,2005(2),1-4
77 余天庆,吴瑜锟,周昌栋,李家泰,朱德友,李裕银. 高路堤新型支挡结构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第20卷,第2期,2005年4月,8-11
78 李厚民,熊健民,余天庆,李兴华,梅利芳,冯大鹏. FRP加固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建筑技术开发,第32卷第11期,2005,11月,8-10
79 余启志; 熊健民; 王戒躁; 余天庆 钢—混凝土箱形结合梁的工艺试验研究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12-28
80 郑重; 李四年; 陈慧敏; 张友寿; 余天庆 多壁纳米碳管化学镀钴磷合金 新技术新工艺 2005-08-25
81 李四年; 宋守志; 余天庆; 陈慧敏; 张友寿; 郑重 铸造法制备纳米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05-05-30
82 沈金龙; 李四年; 余天庆; 郑重; 吴瑜锟 粉末冶金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增强机理研究 铸造技术 2005-04-30
83 李四年; 宋守志; 余天庆; 陈慧敏; 郑重 复合铸造法制备纳米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5-02-15
84 苏骏; 余天庆 双面直立互锚式挡土墙的受力和变形研究 岩土工程技术 2005-02-08
2004年
85 苏 骏,余天庆,吴瑜锟,范瑛. 双面直立互锚式挡土墙的墙背土压力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04,31(12),37-39
86 李厚民,余天庆,褚利波. 互锚式薄壁挡土墙的有限元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004,25专辑,93-97
87 熊健民,冯大鹏,李厚民,余天庆. 频率法测试斜拉桥索力的补充及应用,固体力学学报,2004专辑,84-87
88 吴美艳,余天庆. 剪力环对钢管混凝土粘结强度影响的试验[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19(1): 6-8
89 余天庆,陈开利,彭苗. 桥梁结构的损伤现代检测与评估[J]. 世界桥梁,2004,2: 52-55
90 李四年,沈金龙,余天庆. 锚固钢筋的表面防腐试验研究[J]. 桥梁建设,2004,2: 24-26
91 李四年,宋守志,余天庆,陈慧敏,张友寿,黄晋. 铸造法制备纳米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 铸造,2004,053(003): 90-193
92 李四年; 宋守志; 郑重; 余天庆; 陈慧敏; 张友寿 纳米碳管增强镁基材料的复合工艺及性能研究 铸造技术 2004-12-30
93 彭苗; 陈升平; 余天庆; 郑纲; 李兴华 巴东长江大桥索塔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与空间应力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4-10-30
94 李四年; 沈金龙; 余天庆; 陈慧敏; 郑重 不同涂层碳纳米管对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铸造技术 2004-08-30
95 梅利芳; 余天庆; 窦斌; 范瑛 高路堤互锚式薄壁挡土墙模型试验及应用岩土工程界 2004-03-30
2003年
96 李四年,唐春安,王述红,梁正召,石长岩,宋守志,余天庆. 深部开采岩爆破机理数值分析方法与应用[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18(1): 46-49
97 刘均利,余天庆,王天亮. 武汉轻轨箱梁的静力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18(3): 8-9
98 白应华,余天庆,王戒躁. 下洋悬桥横梁病害检测与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3,18(3): 10-11
99 叶勇,熊健民,周金枝,余天庆.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的仿真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3,18(3): 12-15
100 熊健民,叶勇,余天庆.基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 18(4):10-13
101 窦斌,梅利芳,范瑛,余天庆,杨凯华. 高填方路堤互锚式薄壁挡土墙土压力试验研究[J]. 地质科教情报,2003,022(003):109-112
102 李厚民,余天庆,熊健民. 钢筋混凝土面板的数值模拟. 全国第八届岩石混凝土断裂、损伤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10
103 李四年,宋守志,余天庆,陈慧敏,张友寿,沈金龙.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结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025(011):1-4
104 李四年; 宋守志; 余天庆; 陈慧敏; 张友寿; 沈金龙 碳纳米管对镁基材料的强韧化作用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3-12-30
105 熊健民; 叶勇; 余天庆基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分析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3-08-30
2002年
106 褚利波,余天庆,熊健民,王邦楣,王戒躁. 斜拉桥鞍座锚固区模型试验及受力特点[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2,17(1): 41-44
107 谢峻,余天庆. 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分析[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4(5): 453-456
108 余天庆,李厚民. 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计算探讨[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026(004):426-429
109 杨雪强,余天庆. 对岩石双剪强度准则的探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021(007): 1049-1053
110 李厚民; 熊健民; 余天庆; 褚利波 钢桁梁整体节点模型强度分析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2-03-30
2001年
111 余天庆,程 敏:混凝土的塑性、损伤与断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0卷,增2,2001
112 陈月顺,余天庆,李兴华:预应力混凝土索塔锚固区极限承载能力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0卷,增2,2001
113 陈升平,乐运国,余天庆:弹脆性固题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0卷,增2,2001
114 李厚祥,熊健民,余天庆,王天亮. 钢桁梁整体节点技术研究[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1,16(1): 44-47
115 陈月顺,余天庆,熊健民. U型曲线预应力筋孔道摩阻力试验研究[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1,16(1): 62-65
116 李厚民,熊健民,余天庆,褚利波. 钢桁梁整体节点模型强度分析[J].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2,17(1): 37-40
2000年
117 姜翠香,熊健民,余天庆,厚板焊接残余应力的测试,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18 张凤鸣,熊健民,周金枝,余天庆:板桁组合结构分析的超级有限元法,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19 余天庆,党志杰,陈勇,熊健民,周金枝,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构件疲劳性能的影响,桥梁建设,2000年第2期
120 周金枝,熊健民,余天庆:低应力反复加载对厚板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焊接,2000第4期,
121 谢 峻,余天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荷载下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构工程师,第54期(增刊),2000,pp.90-94
122 谢峻; 余天庆 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截面抗弯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10-30
1999年
123 陈升平,余天庆等:双轴应力下混凝土材料的损伤演变,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12月
124 陈升平,周金枝,余天庆:脆性材料损伤的有效应力,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增刊,1999年10月
125 陈勇,余天庆,熊键民. T型焊接接头温度场的确定[J]. 湖北工学院学报,1999,14(4): 27-30
1998年
126 周金枝,熊健民, 余天庆: 焊接残余应力对厚板压杆稳定性的影响,焊接,1998年, 第4期
127 熊建军; 余天庆; 徐英 结合生产实习 加强素质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8-11-15
1997年
128 陈升平,余天庆,刘祖德:混凝土宏观损伤与细观损伤的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增1期(EI 收录)
129 陈升平,余天庆,刘祖德:混凝土断裂区的闭合解,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30 熊健民,周金枝,余天庆:厚板焊接中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31 魏丽娜,方放,余天庆,变截面箱型粱桥剪滞效应的近似计算方法,土木工程学报,1997年,第1期
132 陈升平, 余天庆,刘祖德:混凝土断裂过程区的闭合解,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7 年,第4 期
133 杨雪强; 何世秀; 余天庆 加筋砂土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研究 岩土力学 1997-03-30
1996年
134 魏丽娜,余天庆等:变截面箱型粱桥剪滞效应分析中翼板纵向位移函数的选择,桥梁建设,1996年,第3期
135 熊健民,毛为民,余天庆:残余应力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6 杨雪强,何世秀,余天庆. 提高挡土墙设计精度的若干方法[J]. 湖北工学院学报,1996,11(2): 19-27
1995年
137 余天庆,李兆霞: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方法新进展,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 第3期
138 陈升平,余天庆:竹胶板的本构方程及强度理论,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 第3期
139 余天庆,毛为民:疲劳损伤研究中的系统科学初探,湖北省暨武汉力学学会,95’固体力学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1995年,5月
140 余天庆,李兆霞:应变率效应与剥落损伤,湖北工业大学建校37周年、组建10周年学术报告会,1995年,12月
1994年
141 余天庆,熊健民:现代设计法中耦合损伤的疲劳寿命分析,湖北省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1994年,5月
142 余天庆,孙志雄:玻璃钢桥墩柱结构设计研究,94’湖北省复合材料/玻璃钢技术交流会,1994年,5月
1993年
143 余天庆:岩石、混凝土的损伤原理及计算,第五届岩石、混凝土断裂和强度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2年
144 余天庆,罗元文,莫西林:带孔板受损的振动探测,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92年,5月
1990年
145 牛焱洲,余天庆:耦合热弹性损伤理论的变分原理,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90 年,第1 期
1989年
146 余天庆,方放,熊健民:几何损伤理论和能量损伤理论,湖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第2 期
147 苗学守,余天庆. 素混凝土直接受拉的软化曲线[J]. 国外桥梁,1989,000(003):1-14
148 余天庆,蒋鸿:混凝土的损伤机理和损伤的数学模型,岩石混凝土断裂与强度,1989年,第一期
149 孙建明,余天庆:几个新的识别机器状态的特征函数,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年,3月
1986年
150 余天庆, 宁国钧:损伤理论及其在混凝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上), 桥梁建设,1986年,第2期
151 余天庆, 宁国钧:损伤理论及其在混凝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下) 桥梁建设,1986年,第3期
1985年
152 余天庆:混凝土的分段线性损伤模型,岩石混凝土断裂与强度,1985年,第2期
153 余天庆法国《理论与应用力学杂志》简介 固体力学学报 1982-04-02
154 让·勒墨特黑; 余天庆 预估结构中的塑性破坏或蠕变疲劳破坏的损伤模型 固体力学学报 1981-12-31
155 余天庆 钱伟长著《变分法及有限元》(上)胡海昌著《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其应用》郭仲衡著《非线性弹性理论》——三本力学丛书已先后出版 固体力学学报 1981-12-31
156 余天庆 非线性波学术讨论会在合肥召开 固体力学学报 1981-10-01
发表中文会议论文:
1 含裂缝沥青路面松弛损伤因子分析 孙雅珍; 余天庆; 石峻峰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1-01
2 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温度场分析 余天庆; 石峻峰; 张伟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1-01
3 强地面运动的反应谱特性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地震需求的影响 吴坚; 熊健民; 余天庆; 张伟; 陈亮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1-01
4 双剪切强度理论的工程应用 熊健民; 金生吉; 余天庆 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8-11-01
5 双面加筋挡土墙的计算及其工程应用 苏骏; 余天庆 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7-10-01
6 双面加筋挡土墙受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苏骏; 余天庆 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会议 2006-10-01
7 斜拉索粘性阻尼器最佳阻尼系数的研究 熊健民; 余启志; 余天庆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5-27
8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线形控制 周金枝; 王贤才; 余天庆; 王戒躁 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5-27
9 斜拉索-粘性阻尼器最佳阻尼系数的研究 熊健民; 余启志; 余天庆 12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3-01
10 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线形控制 周金枝; 王贤才; 余天庆; 王戒躁 12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中国会议 2006-03-01
11 用于复合材料增强体的多壁纳米碳管化学镀镍锌 李四年; 郑重; 陈慧敏; 闵娜; 余天庆; 沈金龙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04年年会 中国会议 2004-06-30
出版著作:
序号 |
书 名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 版 年 月 |
1 |
实验应力分析手册 |
陈隶华 余天庆[法译]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1985年6月 |
2 |
损伤理论及其应用 |
余天庆 钱济成 编著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93年10月 |
3 |
张量分析及演算 中南地区大学出版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 |
余天庆 编著 |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1996年5月 |
4 |
工程材料与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测试 |
余天庆 李德寅 熊健民 等编著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97年7月 |
5 |
固体材料力学 |
[法]J.Lematre等著 余天庆 吴玉树 译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97年9月 |
6 |
损伤理论及其应用 |
余天庆 钱济成 编著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98年3月重印 |
7 |
土木工程材料的本构方程 (第一卷 弹性与建模) |
[美]陈惠发 等 著 余天庆 王勋文 等 编译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1年5月 |
8 |
土木工程材料的本构方程 (第二卷 塑性与建模) |
[美]陈惠发 等著 余天庆 刘西拉等 编译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1年5月 |
9 |
理论力学题解精粹 |
李厚民 余天庆 编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4年1月 |
10 |
弹性与塑性力学 |
[美]陈惠发 等 著 余天庆 王勋文等编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4年6月 2006年7月重印 |
11 |
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方程 |
[美]陈惠发 等 著 余天庆 刘西拉 等编译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4年6月 |
12 |
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
[美]陈惠发 等 著 余天庆 王勋文等编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5月 |
13 |
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Concrete and Soil |
[美]陈惠发 等 著 余天庆 刘西拉 等编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年5月 |
14 |
张量分析及应用 |
余天庆 毛为民 编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精品教材) |
2006-.8; 2007-1; 2010-8 三次印刷 |
15 |
法语简明会话 |
余天庆 余启应 著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2008年1月 |
16 |
我的生涯与省思 |
陈惠发 著 余天庆 石峻峰 译 |
新加坡 世界科学出版公司 |
2019年11月 ISSN 978-981-4261-92-0 |
17 |
中法英实用会话(运动与旅游) |
余天庆 余启应 张倩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2019年 |
1993-2001年出版的7部著作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精品教材
余天庆编著《张量分析及应用》 2006年8月
2007年1月重印
《损伤理论及其应用》是我国该学科最早的专著。1993年出版,1998年重印 国防工业出版社
《工程材料与桥梁结构的力学性能测试》 《 张 量 分 析 及 演 算 》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6年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年
《土木工程材料的本构方程》(第一卷 弹性与建模)
《土木工程材料的本构方程》(第二卷 塑性与建模)
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科学院院士 W.F.Chen 博士 著
余天庆主译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实验应力分析手册》 《法语简明会话》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陈隶华 余天庆1985年6月出版 余天庆 余启应2008年1月出版
《理论力学题解精粹 》 《 固 体 材 料 力 学 》
李厚民 余天庆 编著 法国 居里夫妇大学校长 J.Lemaitre 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余天庆主译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
《 弹性与塑性力学 》 《混凝土和土的本构方程》
余天庆 主编著 余天庆 主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最近出版的双语教材《Elasticity and Plasticity》
《Constitutive Equations for Concrete and Soil》
余天庆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5月
中法英实用会话(运动与旅游) 余天庆 余启应 张倩 著 人民体育出版社
媒体报道一:
媒体报道二:
[大众科技报]求知授业五十载 桃李芬芳满庭香
——记湖北工业大学首席特聘教授“师德标兵”余天庆
与浩瀚恒久的宇宙相比,人生是极其短暂的。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有人穷其一生追求荣华享乐、极尽奢华、醉生梦死。而余天庆教授的人生选择却是求知进取、教学育人,为科学的进步而鞠躬尽瘁! ——作者题记
上 篇
不久前,接到湖北省作家协会创联部的电话,邀请我采写关于余天庆教授的感人事迹,心里有点没底,为不负朋友的信任,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虽然以前也写过不少报告文学,但这次不同,余教授研究的是一个我从未涉足和毫无了解的领域。科研,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字眼。心想,余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教研工作,一定是位严谨而又严肃的老学究。
直到采访时见到余天庆教授本人,才发现余教授并非是我想像中的那种难以接近的古板人。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睿智,充满活力。他身姿挺拔,乐观自信,说话妙趣横生,你很难相信这位一身朝气的余教授已经年过七旬。交谈中发现,他才华横溢,但虚怀若谷;他学富五车,却谦逊恭谨。他既是学生们尊敬的导师,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童心未泯、深受大家喜爱的“老顽童”。
从“湖北科技大家”宣传人选推荐表中就可看出,余天庆教授执教53年,从1985年~2008年,他用23年时间写了15部书,共750万字。他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已完成研究项目20项,在研科研项目8项。他用20年时间,研究出的能量损伤理论,由于是公认的理论创新成果而获得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他领导的课题组,对“九五”、“十五”重点建设的工程项目研究,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个人被湖北省高校工委和湖北工业学院同时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导师,他注重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引导并带领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创新精神,其研究成果再次获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被授予“湖北省研究生优秀导师”荣誉称号;同年,他领导的结构工程学科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授予“具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工业大学党委还授予他“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这一项项成果,这一道道光环,浸透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汗水和心血,让人肃然起敬。
2007年5月17日,他的弟子彭苗博士从厦门大学给他发来了生日贺词:
尊敬的恩师 余教授,同龄者恐怕连孙子都抱不动了,而您以七十余高龄仍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事业留住岁月,工作激扬活力,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宝刀不老,弥久愈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不得不由衷的敬佩您!在这特别的日子,祝您生日快乐!祝您: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华彩骄人!同时,也希望您注意休息和饮食,保重身体!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师恩难忘!
余天庆教授,现任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现代设计法学会常务理事,法国居里夫妇大学Cachan力学与技术研究所亚洲成员。从1994年至今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是湖北工业大学的首席特聘教授,同时还担任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等。他曾多次应邀到法国居里夫妇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等知名大学做客座教授和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学识和才干,为自己赢得了赞许,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85年,余天庆从法国居里夫妇大学交流学习、从事损伤力学研究工作归来,心情竟久久不能平静……他不是留恋巴黎的绮丽风景和浪漫风情;也不是难舍居里夫妇大学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而是他看到了力学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当时,在这个研究领域,我国仅有几所知名大学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他已深切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基础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想到祖国对自己的培养,想到这些年来自己在国内外学到的知识,他暗暗下决心给自己鼓劲,然后自信地许下诺言:“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老吃别人嚼过的饽饽不香,要靠自己的力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甘甜的乳汁。”为此,他满怀信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长的工程力学理论及损伤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征程。
中 篇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余天庆就这样坚定地决定了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从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个简陋的工作台前,余天庆怀着满腔热血,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开始了他的损伤和断裂理论的研究生涯。渴了,喝一杯白开水;饿了,就啃几口馒头;困了,就和衣靠在椅子上打个盹;总之,不研究出自己的损伤和断裂理论,他就吃不香睡不宁啊!
损伤理论是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刚刚兴起的近代力学理论,余天庆教授1983年~1985年应邀在法国居里夫妇大学从事的损伤理论研究成果虽已受到国际上同行的关注,但当时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资料都匮乏。另外,国内的科研条件也远远比不上居里夫妇大学,这无疑给损伤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余天庆立下的“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的决心。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为研究损伤和断裂理论伏案求索、通宵达旦;多少个黎明黄昏,他想起中国力学理论研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他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回忆起自己少年时代的情景,他的家乡在江西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可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当时的景德镇惨遭蹂躏,他的叔祖父被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在他童年的记忆里,这段历史和那种当亡国奴的感觉让他记忆犹新、刻骨铭心。那时他只有七八岁,但他隐约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8年抗战胜利结束,接踵而来的是内战;一时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心想读书的余天庆想上初中,但是家境贫寒一时交不起学费。多亏父母明理,坚持再穷也要想办设法让他上学;他的父亲是扛着米袋子去为他交的学费,这样才延续了他的学业。他就读的紫阳中学是个私立学校,英文很好,这为他后来的英文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解放后,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景德镇一中,并担任市学联的学习部长。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才能强国”,为报效祖国,余天庆多年来坚持发愤学习,不屈不挠地奋斗。
1952年,余天庆终于考进武汉大学机械系,为实现他人生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1953年学苏联院校调整,成立了华中工学院,他又就读于华工。 1956年他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并留校任教,在华工一呆就是30年。
每当回想起这些,每当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他都忘不了是祖国的培养,才让他获得了知识和荣誉。他懂得知恩图报。
因此,1985年,在法国居里夫妇大学讲学期满,他便婉言谢绝了法国教授的挽留,如期回到了祖国。当有人问他,国外有那么好的科研条件和优厚待遇为什么还要回国时,他淡然地笑了笑说:“粱园虽好,非久恋之家。”“再说,我是国家培育成才的,国家需要我,我没有理由不回来。”这就是余天庆,几句朴实无华话,却实实在在道出了他的心声。就这样,在此后的出国访问和学术交流中,他又多次谢绝了一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放弃了对方的优厚条件,毅然留下来,在国内清贫的条件下进行着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研究。
科学的道路上不仅没有快捷方式可走,而且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这段时间,余天庆几乎是绞尽脑汁,展开他所有的想像力,去完成一个又一个推理和论证。
科学研究,特别是像损伤与断裂力学理论研究这种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其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漫长的,有时甚至是极端枯燥的。
但这是他一生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1993年,也就是他从法国巴黎回国后的第8年,他的著作《损伤理论及其应用》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它是这一学科领域中国首次面世的专著。十年卧薪尝胆、顽强拼搏,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余天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损伤和断裂理论,它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一项空白。许多名牌大学用它作为博士、硕士研究生教材。书中阐明的能量损伤理论,至今被全国许多博士、硕士研究学位论文以及一些学术论文所引用。最近,清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庆斌博士和刘天云博士在拜访教授时说,我们都是读您的大作长大的,不少学者称余天庆教授为损伤力学中国的先导和奠基人。
随着学识和科研成果的影 响力扩大,余教授更加声名大振。1995年,损伤力学世界知名教授村上橙男邀请余教授到日本名古屋大学讲学,教授的主要内容是他创立的“能量损伤理论”。昂首挺胸走上讲台的那一刻, 余教授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当年正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想起50年前叔祖父被日寇炮弹炸死的惨景,想到自己今天站在日本名古屋的讲台上为日本学生讲课,他突然有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我们中国人是顶天立地的!我今天来日本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壮志!
他用流利的英语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次授课,得到了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教授、学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赞誉和一致好评。
讲完课回到宾馆,晚上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慕名来访,表达对余教授的敬意,他们自豪地说:“余教授您讲得真好!大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回到祖国,面对新闻媒体的采访,他真切而又动情地说:“50年前,我们的父辈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无数同胞惨遭杀害。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共产党员,一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教授,能堂堂正正站在日本名牌大学的讲台上,对日本研究生讲授现代科学理论,讲授自己的创新成果,这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讲台!是新中国强盛的标志,是我们国家的荣耀!”
这不是豪言壮语,这是余天庆的心里话,它充分表达了一个赤子的报国之心和由衷的爱国之情。他把自己的一切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因为没有祖国,就没有他的今天。
下 篇
余天庆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非常注重将其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我国许多大型工程建设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湖北经济电台2002年在《每日时事》专访节目时报道说: “有这么一个人,他去看一看桥梁就知道哪里有没有毛病,哪里出了毛病,开出处方,给大桥加固,延长大桥使用寿命,这个人就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余天庆。”2005年他获得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卫视” 报道说:“余教授主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修筑公路节省了大量的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他这种忧国为民、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及绿色生态工程思想,给荆楚大地带来了可持续性发展”。他所研究的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理论及其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高声望,实现了他的人生梦想。
毫无疑问,他是成功者。但成功和喜悦没有冲昏他的头脑,他是一个睿智而理性的知识分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
余天庆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知识再渊博,经验再丰富,也难以穷尽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探索和认识。自己作为一名执教50多年的老教师,应当甘为人梯,为年轻人的发展架桥铺路,并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带动他们尽快成长,让他们早日挑起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的大梁。所以,他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的成长,总是想方设法培养他们成才,力求把他们锻炼成一支有勇气、有智慧、有战斗力的科研队伍。
他身体力行,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科研,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另一方面他常到课堂听课,主动同青年教师交流体会,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课余时间,他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中法班合影
作为“师德标兵”, 余天庆十分注重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因材施教,在探讨“合格+特长”的模式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他注重对学生的智力与工程素质的培养,并总结探索出一套自己独特的培养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培养方案。由于这种方法很好地将教育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学生的培养实践,启发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所以效果非常显著。
余天庆一生“用心教学,用爱育人”, 桃李满天下 。令他欣慰的是,每一位从他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大多数已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
他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积极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他要求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求真务实、顽强拼搏、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人。
正因为如此,他领导的课题组现已成为团队创新的典范,既是一个出创新成果的团队,又是一个出创新人才的熔炉。
余天庆作为知名的结构理论和损伤力学理论的专家,在学术上已有很深的造诣,但他始终遵守自己的人生信条——“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新知识,不断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坚持奋斗在教学第一线。
他潜心研究的课题大多关联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项目,他重视和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提高。多年来,在教学任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混凝土在等幅重和变幅重复应力的变形和损伤研究”、“脆性固体损伤的应变率效应理论及其应用”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程结构的模型试验和计算机仿真”等湖北省教委重大项目,此外还与铁道部大桥局等单位合作多个项目。
在这些项目的科研合作中,他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成为年轻一辈学习的楷模。
芜湖长江大桥和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都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做芜湖长江大桥结构模型试验时正值盛夏酷暑季节,索塔锚固区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在场外空地上进行,白天最高温度可达摄氏40度以上,为及时完成课题,余教授带领一帮年轻人住到了现场,白天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工地人群和仪器仪表中做测试的准备工作,为了获得稳定的测试数据,试验都是在晚上10点开始,直至第二天早晨8点结束。他和年轻人一样坚持着,实在太累太困了,他把席子往地上一铺,倒头便睡。年轻的研究生们心疼地望着自己的导师,感动得无语凝噎;怕他着凉,便脱下自己的衣服轻轻给他盖上。
在采访他的团队时,青年学者们争先恐后表述他们对教授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刘耀东博士是余教授的得力助手,浙江大学毕业,来湖北工业大学已有3年了。他说余教授为人、为师有3个特点:一是待人真诚,注重提携年轻人,手把手地教我们,他平易近人,批评人很委婉,让人容易接受;二是办事快捷,在搞科研的过程中,我们晚上把课题用E-mali发给他,第二天早上他就做好了,证明他在通宵达旦地工作;三是接受新事物快,过去他不会QQ,现在他比我们还“溜”了。
路桥系主任范瑛博士,从2002年至今和余教授在一起搞科研项目、科研课题。她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余教授是我校最有威望的教授,最突出的是‘路’‘桥’方面。但在与路桥部门打交道时,他能放下大教授的架子,平易地与人交流,让人感到亲切,是长辈,是良师,是益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捕捉信息极其灵敏,与交通等部门交流时,他能从别人言谈中听出信息,马上形成快速反应,这十分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他治学严谨,非常看重集体荣誉,常常教育学生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学校利益为重。他工作起来没有休息日,没有星期天;他能并行不悖地工作,同时有条不紊地处理几个事情,因为他把所有事情都汇总归类,把工作做在了平时。他办事就像他的衣着,总是整整齐齐,干净利落。”
肖衡林2006年从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就进入余天庆教授的课题组,所做的课题是省交通厅的项目——十漫(十堰至漫川关)公路的“山区高速公路填方路基沉降与挡土墙稳定性研究”。他回忆说,2006年6月,我们课题组去十漫公路基建工地测量路基,那儿山高坡陡,路基很高,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几个年轻人不让余教授去,让他坐在一个广告牌下看着我们测量。那天气温有38度左右,他硬在高温下整整呆了一个半小时。我们下来时,关切地着问他怎么样,他边擦汗边笑着说:“还好,只是被蚊虫咬了20多个包。”我们几个当时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才好。
工程力学系主任、教授周金枝博士和余教授接触的时间最早、最长,她对余教授印象最深的是在桥科院的一个小招待所里。为了方便做实验,他们几个吃住都在那儿。每次实验,余教授都要亲临现场;做每一件事,他都要作总结,给自己一个交待。他的敬业精神,让桥科院的同志都很敬佩。她欣慰地说,从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我是教授一手栽培成长的青年学者,他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有长者风范,是我永远学习的楷模。
青年骨干教师白应华说,我和余教授接触从2000年开始,感觉没有年龄隔阂。教授对人很宽厚,和他一起工作很开心,没有心理压力。但他身体力行,给我们年轻人鼓励和支持,不言自威。有他作榜样,我们有干劲!
硕士研究生徐金华读大学时就很敬佩余天庆教授,报考研究生他毫不犹豫选择余教授做导师。她说余教授像自己的爷爷,处处关心着我们。去年冬天,模拟室的饮水机坏了,余教授自己出钱帮忙换了一台新的,学生没有计算机,余教授就把自己的计算机借给他们用,从2004年开始,他每年拿出1000元资助几个困难学生,还对学工组的学生给予资助……
我细心聆听他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讲述,仿佛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余天庆教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
陶行之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余天庆教授对的下联是:“兢兢业业执教,鞠躬尽瘁献身”。这些话高度概括和展现了一代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长者风范。余天庆教授心怀祖国,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教育界、科技界和工程界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全社会心灵净化的一种垂范。
(湖北省科协、湖北省作协组稿)
来源:《大众科技报》2009年
媒体报道三:
愿做红烛不言悔 三尺讲台建功业
――记湖北工业大学土建学院余天庆教授
余天庆教授执教五十年来一直保持着严谨务实,忘我拼搏的工作作风,忠实履行着他的从教格言:“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书五经,竞传六艺;呕心沥血,革故鼎新,治国修身,培桃育李,兴教中华。”
科研岗位上的“领头雁”
1985年,余天庆教授在法国居里夫妇大学完成学业后如期回到了祖国,当时湖北工学院的首任院领导(党委书记、院长、人事处处长)希望他能到湖工,带动湖工的科研发展。1987年余天庆教授终于步入了湖北工学院,此后一直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
在湖工科研处工作期间,余天庆教授凭借在国外和在华工搞科研的经验,一次次和省科委、省教委沟通,并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逐步形成了湖北工业大学科研体系框架,自己也硕果累累。“工程材料与结构的损伤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是余天庆教授从法国留学回国后精心研究了近20年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该科研成果获得了2000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他承接的远当国防公路的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达130多万元;2003年,他主持完成的“工程结构的模型试验和计算机仿真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他主持的“公路高路堤支撑新结构试验与仿真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迄今为止余天庆教授仍然是我校获奖层次最高、奖项最多的个人(6年拿到三个省部级大奖,平均每两年拿一次大奖),真正发挥了科研“领头雁”的作用。近年来,他团结和带领其他老师先后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混凝土在等幅和变幅重复应力下的变形和损伤研究”,“脆性固体损伤的应变率效应理论及其应用”、湖北省教委重大项目有“工程结构的模型试验和计算机仿真”等,此外还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铁道部大桥局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受到同行赞誉,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增强了湖北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教格局中的影响。
2001-2002年,余天庆教授被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聘任为兼职教授, 2001年,他被遴选为东北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他还是在湖北工业大学成长起来的第一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
教学岗位上的标兵
余天庆教授认为,一个教学单位,核心是把教学工作抓上去,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他自调入湖北工业大学以来,积极参与所在院里的教学评估、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在1998年湖北工业大学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期间,为了很好地完成一系列繁杂又细致的工作,已年近古稀的他仍精神矍铄地和学校评估成员一起奋战在第一线,常常利用晚上和休息日加班加点,多少个不眠之夜都是在计算机旁度过的,天冷了把被子搬到办公室住,肚子饿了,买了100斤红薯在煤火炉上烤着吃。他带领一班人日以继夜地开展评价材料的组织编撰工作,最终胜利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湖北工业大学通过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余天庆教授主动放弃休假,常常通宵达旦地组织申报材料,并积极创造条件,挖掘潜力,争取改善教学环境和实验室设施。在新建改建实验室工作中,为减少开支、节约经费,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粉刷墙壁,布线组装实验台,油漆地板等,只要自己能干的就不请施工队,寒暑假都不休息,饿了吃盒饭、啃面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创建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结构工程学科还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余教授本人也被评为湖北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在学校的更名和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各项重大活动中,结构工程学科以及结构工程模拟研究中心都一直作为亮点,接受着各级领导和各类专家组的检查和评价。
为了申报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博士点和硕士点,余天庆教授曾彻夜不眠地指导评审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土建学院1996年就获得了岩土工程硕士点,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已拥有三个硕士点和一个工程硕士点,(联合)培养了5名博士研究生,现在余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中有4名是博士研究生。
作为国内知名学者,余天庆教授曾先后应邀到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外知名大学作访问教授。同时要经常在东北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及铁道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单位授课和讲学、举行专题报告会。虽然他承担着繁重的研究生指导和科研任务,但仍然积极申请为本科生讲授《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在教学中,他注意对学生的学习科研方法和思路进行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多名先后考取博士。
余天庆教授曾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译著和研究生教材12部,530万字,这批书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提升了湖北工业大学在全国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学术地位。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量分析及演算》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协会第五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另有数部教材被多所学校指定为研究生专用教材,有2部曾连续数年再版发行。他的教学研究成果先后多次获得湖北工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的良师教师的益友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余天庆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大家学习的楷模。他总对年青人讲“长征”的故事,把“长征”比作播种,说作为一名党员,也应该像长征一样走到哪里把智慧和思想的种子撒到哪里,让年青一代在教育这片沃土上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一名老教师,余教授特别关爱全院的青年教师。一方面他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以及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另一方面他也常到课堂听课,主动同青年教师交流体会,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选课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师益友。
从1998年起,他应全校各个学院的邀请,给学生和教职员工作关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约20场,很多学院的学生都信任这位整天乐呵呵没有一点架子的老教授,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倾诉,他也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他们,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同学们交心谈心,在学生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在互联网上同学生交流。老师们都说余天庆教授真正做到了思想政治工作进教室、进宿舍、进网络。几年来,他指导的研究生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建学院的师生都知道余天庆教授多才多艺。他在教学、科研之余,经常参与学院组织的大型集体娱乐活动和文体竞赛活动,还担任运动会领队和乐队指挥或领诵,连续几年自己出资给在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物质奖励。
知识报国终不悔
为教育事业奉献近50年来,余天庆教授对名利一直都很淡泊,有人曾问他:“老余,这么辛苦,你图个啥呢?”他坦然一笑,答道:“我如果真的是想图点什么的话,那我就不会走今天这条路了。”
人生经常要在得失之间做出选择。1985年,余天庆老师在法国居里夫妇大学完成学业后,Jean Lemaitre教授更希望他能留在巴黎工作。虽然巴黎的风光宜人,居里夫妇大学的工作条件也很好,但他认为,“梁园虽好,非久恋之家”,如期回到了祖国。此后在出国出访进行学术交流时, 他又多次婉言谢绝国外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放弃对方开出的优厚条件,毅然留在国内做清贫的教师。对此,他从不后悔。
他说,他是国家哺育成才的,国家需要,没有理由不回来。余天庆教授出生在旧中国战乱年代,少年时代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他亲身经历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旧中国的遍体鳞伤。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的罪恶行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情景,在他年少的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1949年,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才有机会读了大学,是中国共产党给了他新的生命。艰苦的生活经历,使他从小就产生了一种朴素的报国之情,“知识报国”成为他毕生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家里的事再大,与学校的事、国家的事相比也是小事”。一年前,他夫人不慎大面积烧伤住院,家庭虽然给他带来很多困难,但他从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让别人来分担,在课堂上他总是精神饱满,学生们完全觉察不出他内心的痛苦。他的女儿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请求组织给予特殊照顾,但他只字未提,在从事着繁忙紧张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己每周接送女儿去医院看病,长年累月,风雨无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春华秋实五十载,硕果累累压枝低,尽管已年逾古稀,但依然精神矍铄,充满了工作的激情与奋进的活力。他经常奔波于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讲学授课、参加研究生的指导、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学术交流,不辞劳累,乐在其中。“愿做红烛照新人,燃尽脂膏终不悔”可以说正是余天庆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来源: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