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邹崇顺,男,1949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育种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油阳光时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7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从事油菜品种选育工作。

1985年农业部公派赴瑞典农业大学从事油菜品质育种合作研究。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油菜育种工作。

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主要承担了国家和湖北省科委的“六五”、“七五”、“八五”双低油菜育种攻关任务,同时还承担了中加、中澳、中美等国际合作项目。1973—1990年期间,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国家和湖北科委优质油菜育种的攻关任务和中加,中澳,中美等国际合作项目。

科研成果:

主持选育了中双7,6,5,10号,中油杂5号,10号等油菜新品种,参加了甘油5号,中油821,中油低芥1号,2号等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各一项。

1、作为主要参加者选育的甘油五号油菜品种先后获农业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作为主要参与者选育的中油82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升为国家发明三等奖;

3、甘油5号获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4、中油82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

5、中油低芥2号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明专利:

1 一种油菜抗旱浸种剂及其制备方法 张学昆; 邹崇顺; 李震; 程勇; 李桂英; 丛野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009-09-02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学术会上和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篇,参加编写的著作二本。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论文:

1 淹水胁迫条件下甘蓝型油菜发芽期耐湿性的配合力分析 程勇; 顾敏; 丛野; 邹崇顺; 张学昆; 王汉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油料作物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长江大学农学院 2010-04-08

2 氮磷钾肥对迟直播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肖庆生; 夏志涛; 周灿金; 邹崇顺; 张学昆; 廖星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武穴市大金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010-06-15

3 甘蓝型油菜发芽种子耐湿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丛野; 程勇; 邹崇顺; 张学昆; 王汉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009-08-12

4 氮、磷、钾对湿害胁迫下甘蓝型油菜产量的影响 丛野; 李艳君; 周灿金; 邹崇顺; 张学昆; 廖星; 张春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武穴市大金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009-09-25

5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5628的选育 郑普英; 李桂英; 张学昆; 程勇; 邹崇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9-12-15

6 早熟、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中双六号的选育 邹崇顺; 李桂英; 瞿桢; 陈道炎; 程勇; 郑普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 湖北 武汉; 湖北 武汉 2003-12-30

7 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五号的选育 邹崇顺; 李桂英; 程勇; 瞿桢; 陈道炎; 陈银华; 李秀玲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01-03-30

8 高产多抗优质油菜中油119试种示范与栽培技术 邹崇顺; 李桂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94-07-30

9 不同种皮颜色油菜种子吸胀特性差异的研究 张学昆; 梁念; 谌利; 李加纳; 邹崇顺 2007-03-01

10 甘蓝型黄籽油菜饼粕浓缩蛋白的制取 杨畅; 张学昆; 李加纳; 谌利; 邹崇顺 2007-03-01

11 甘蓝型油菜耐湿性的遗传差异鉴定 张学昆; 陈洁; 王汉中; 李加纳; 邹崇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2007-06-15

12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杨春杰; 张学昆; 邹崇顺; 程勇; 郑普英; 李桂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2007-12-15

13 PEG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种子发芽耐旱性鉴定 李震; 杨春杰; 张学昆; 邹崇顺; 程勇; 郑普英; 李桂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008-12-15

14 甘蓝型黄籽油菜饼粕浓缩蛋白的制备 杨畅; 张学昆; 陈洁; 熊明强; 李加纳; 邹崇顺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重庆市利农一把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重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008-01-25

15 甘蓝型油菜EST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杨畅; 郑普英; 张学昆; 邹崇顺; 程勇; 李桂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008-03-15

16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AFLP标记鉴定 程勇; 邹崇顺; 李云昌; 李桂英; 郑普英; 张学昆; 刘胜毅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 2008-06-15

17 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发芽能力的配合力与遗传效应分析 杨春杰; 程勇; 邹崇顺; 张学昆; 郑普英; 李桂英; 杨畅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2008-10-12

18 油菜新品种中油低芥2号的选育研究 刘澄清; 邹崇顺; 黄有菊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88-07-01

19 武汉气候条件下油菜春化加代技术研究 刘澄清; 王春华; 邹崇顺; 黄有菊; 李桂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91-07-02

20 低芥酸甘蓝型油菜的供繁体系与繁育技术 邹崇顺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 1987-09-19

21 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中油119 邹崇顺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武汉 2000-11-15

22 介绍三个双低高产油菜新品种(系) 邹崇顺; 李桂英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武汉 2000-08-15

23 低芥酸油菜良种繁育和商品生产的防杂保纯 邹崇顺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88-09-27

24 中双二号双低高产多抗(耐)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选育 刘澄清; 黄有菊; 邹崇顺; 王春华; 杜德志; 李桂英; 陈军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1990-12-31

25 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一号 刘澄清; 黄有菊; 邹崇顺; 王春华; 李桂英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1992-04-01

荣誉奖励:


多次获得中油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直机关和省优秀共产党员。

1、200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2001年获“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3、2004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证书。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阳光洒下丰收喜 油菜花开一生情

—记著名油菜育种家邹崇顺研究员

 李震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武汉430062) 

金黄的油菜田里一个高大的身躯往返穿梭、身影忙碌;江南数省的高产油菜基地里都留下了他深情的脚步和辛勤的汗水。如果说国家领导人颁发的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鲜红烫金证书,见证了邹崇顺这位育种专家的功绩;那么万千农民脸上丰收的笑意和感激的话语,则成全了他一生的理想和希望。

邹崇顺1949年出生于湖北省云梦县,197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从事油菜品种选育工作,1985年农业部公派赴瑞典农业大学从事油菜品质育种合作研究,现为油料所油菜育种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中油阳光时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0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70年代,对油菜品质育种有两种学术观点:一种认为应该着力于提高油菜产量,提升人们食油指标;另一种认为既要提高产量,又要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提高食用油品质,增强人民身体健康。邹崇顺是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他1977年秋开始从单双低油菜着手进行油菜育种工作,1978年春开始配组合将国外单双低油菜品种与我国甘油三号、甘油五号等双高油菜品种进行杂交选育。作为主要参加者选育的甘油五号油菜品种先后获农业部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与者选育的中油821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后升为国家发明三等奖。六五-八五期间,邹崇顺不仅承担国家和湖北省优质油菜品种选育的攻关任务,同时还承担了中加、中澳、中美等国际合作项目。其间作为重要执行人,先后选育了中双1号、2号、4号双低油菜新品种。面对取得的成绩,邹崇顺既坚定了献身科研、为农民服务的信念,又感受到普及双低油菜工作的艰巨压力。

20世纪90年代初,邹崇顺陷入了事业人生的一个低谷,面对科研经费匮乏以及项目在课题组中边缘化的处境,他谢绝了领导让他出任科技副县长的好意,坚定的追求油菜育种事业。顶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他将新品种选育研究带到农村,白手起家,一干就是三年。育种、鉴定、繁育、推广、创收,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乡间度过的,期间为了维持课题组正常运转的资金缺口,他甚至卖过大米和食用油。为了提高双低油菜的增收效益,他开展了双低油菜饼粕饲喂生猪、变废为宝的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种植双低油菜的积极性。泥里水里,风里雨里,一个中年男人白手起家,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超负荷的工作和勇往直前地拼搏?至今谈起这段往事他没提一个难字,只是不无调侃地说:“为了双低油菜,我一开始就走入了市场经济”。

功夫不负有心人,“九五”以来,由他主持选育的品种犹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出。他培育的中双5号亩产161。1kg,芥酸含量0。13%,硫甙含量19。44 umol/g饼,达到国际标准;中双6号超区试同类品种产量历史记录,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品种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双7号,品质更是高居国内所有常规新品种的最前列,每年销售供不应求,还引起了日本同行的关注,促成了中日双方在双低油菜领域的合作。在杂交育种领域,他选育的中油杂5号和中油杂10号也相继通过了审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邹崇顺选育的一系列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双低、早熟、多抗等突出优点,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同期在湖北省主推的五个油菜品种中,就有两个(中双6号、中双7号)是他主持选育的。近年来,更有中双10号、中油5628、中油6766等优秀油菜新品种相继通过国家审定,其中中双10号获得了2008年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到目前,邹崇顺选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亿亩以上,为国家创经济效益22亿元。

邹崇顺不仅是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还是湖北省公认的科技企业家。邹崇顺带领的课题组从1993年到1999年,没有要过国家的科研经费,而品种创新却搞得红红火火,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项新品种问世,并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奥秘在于他从一开始就走科研、开发一体化道路,以科研推动开发、以开发反哺科研,科研、市场两不误。2000年,油料所决定以邹崇顺为董事长,成立中油阳光时代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集品种研究、成果推广、市场开发于一体。作为育种成果应用开发模式改革的开拓者,两年过去,邹崇顺带领下的阳光公司业绩突出:新品种推广面积2500万亩,开发创收超过200万元,交所利润50余万元。阳光公司作为科研体制创新的成功模式得到推广。现在,阳光公司在邹崇顺董事长的带领下快速发展,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科研开发获得了双丰收。2008年中油阳光公司被广大农民评为 “湖北省十大农民最满意种子公司”。面对取得的骄人成绩,邹崇顺认为得益于他早就认准的一个道理:农业科研成果最终要进入最基层生产,市场是成果推广的“加速器”,科研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加快两者的结合,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早一点进入市场就可使优良成果早一点为农业发展作贡献。

邹崇顺坚持工作在油菜育种第一线近40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为我国油菜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赞同。党和人民会永远记得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邹崇顺被中国农科院、湖北省省直机关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又受到中共湖北省委表彰,荣获2001年“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2004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证书。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表彰大会”上,他光荣地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谈及自己的生平,邹崇顺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位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自己的成果被国家肯定了,被农民认可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能够让农民种上更优质的油菜,更大的提高中国的油菜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正是一直以来的国家的支持、农民的信任,才让我在油菜育种的路上坚持到现在。我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能够为我们国家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的生活改善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我已经很满足了。”正是邹崇顺的这种心系国家农业科技发展、心忧广大农民暖凉的精神,使得他以超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钻研品质以及永往直前的开拓思维,实现了自己献身于育种事业、造福广大农民的远大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年近六旬的他,依然忘我的投入在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油菜育种事业上。为了加速我国双低油菜产业化的进程,他又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在新的科研道路上。

来源:《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第7期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