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城市频道 > 大连 > 文章正文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自主创新是我市率先实现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1.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愈益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当前,我市已经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和资源环境压力日渐紧张的局面,要率先实现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先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把这个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 
  2.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优势,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创新驱动、需求导向、集群发展、重点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容;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全面推动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使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不竭动力和活力。 
  3.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原则。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我市对外开放优势,把进一步扩大开放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不断强化自主创新,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积极推动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继续加大国内外科技资源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重点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动优势产业领域的集成创新,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原始创新。 
  必须突出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改革,优化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吸纳创新要素、创新成果的主动性。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主体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 
  必须立足于提升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扶持、集中攻关,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力争新型产业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全市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全面提高。 
  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把发展教育和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夯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人才基础。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全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4.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创新体系,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工业、服务业技术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农业和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高。 
  ——全社会研究和开发(R&D,下同)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十一五”期末达到55%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专利年度申请量年均增长20%。 
  到2020年,建成自主创新优势明显、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二、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自觉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强化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要把研发机构建设、研发经费投入、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等情况以及产品创新成果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和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6.培育自主创新的产业集群。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有利契机,对国家重点支持、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大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力争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船用曲轴、大型乙烯和大型煤化工关键设备、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大功率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环保装备和海水淡化、大型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重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方面实现突破,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集中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构建技术链、完善产业链,发展协作关系紧密的配套企业,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规模竞争力。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培育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实施中高档数控机床研发、光电子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高附加值功能材料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开发与应用、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海珍品增养殖与精深加工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组织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着力构建电子信息与软件、光电子、新材料、海洋与生物等自主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创意产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亮点。 
  7.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分梯次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群体。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激发其原始创新活力。建立和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业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成长壮大。 
  8.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制定落实国家、省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本地企业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在本地应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面向我市重点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对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市政府通过专项资金给予资助。建立企业创新奖励制度,市政府每年对自主创新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重奖。 
  9.支持企业做好专利申请、品牌创建和标准化建设工作。加大对企业专利申请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对获得市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 
  三、努力提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 
  10.建设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平台。支持在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加快七贤岭大学科技城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大学科技城的龙头作用。加大对我市现有国家、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扶持力度,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充分发挥其引领自主创新的骨干作用。支持在我市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成我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11.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建立资源共享、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地方发展释放创新活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源头作用,组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面向我市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共性技术和信息资源高效利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加快转变科研院所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对公益类及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的活力。 
  四、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地区的创新功能 
  12.发挥高新园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推进高新园区“二次创业”,加快提升技术、产业、人才和综合服务创新功能,使之成为我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发挥大连软件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好软件园腾飞园区。加快“双 D港”数字化制造园和生物医药研发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带动我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到2010年,高新园区主要创新指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到2020年,建成我国重要的软件、生物医药和动漫游产业基地。 
  13.拓展高新园区发展空间。以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基础,规划建设大连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坚持高技术、高效益、环境友好、和谐发展原则,把旅顺南路沿线建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高新园区以“行政托管”和“共建分园”等多种形式与周边地区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把大连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纳入大连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政管理范围。 
  14.加大对高新园区的扶持力度。加强高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园区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修订《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条例》,赋予高新园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其统筹区域发展和整体创新的能力。建立高新园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园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到高新园区发展,争取国家、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高新园区实施,加快创新资源在高新园区的集聚。 
  15.推进开发区、保税区及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自主创新。根据我市产业布局、产业创新的总体规划,明确开放先导区和新建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研究制定支持其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开放先导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支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现有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集群化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区和金石信息技术产业区,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光电子产业和传统产业再创新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大连保税区的政策和功能优势,鼓励其积极抢占体制创新制高点,深入推进区港联动发展,加快申办建设保税港。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大连保税区提升保税服务功能,发展东北保税物流网络,构建国际化市场集群,打造东北亚资源性商品集散地,逐步把大孤山半岛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各新建工业园区要实行差异性发展,优先引进有助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项目,走各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1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和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促进全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目标,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各领域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等问题,在投融资、科技人才、对外合作、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等方面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科技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力。完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科技管理制度,推进重大科技和创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坚持把创造社会财富、获得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作为科技评价的基本标准,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和评估管理体系。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工作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办法。 
  17.加紧完善城市自主创新体系。坚持政府抓环境、企业抓动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抓实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作用良好、市场基础功能强大、企业主体地位突出、科技中介体系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密切联系的城市自主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审批程序简化、管理服务高效、政策法规完备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8.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互动双赢为目标,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技术合作、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究院、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使产学研结合点前移,逐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从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实体性紧密模式转变。政府各类计划、风险投资资金和贷款担保资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认定制,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予以资助。健全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得到应有的报酬。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六、加快发展自主创新的市场服务体系 
  19.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创新工作。改善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鼓励银行提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的比重,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市政府对优惠贷款给予贴息。加快担保市场发展。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建立贷款风险由企业、银行、担保机构、政府逐级分担和适当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切实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改善创业投资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和推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在海内外上市融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提供辅导和配套服务。制定扶持改制上市企业的专项政策,降低企业改制上市成本。 
  20.加强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体,以大学、科研机构组成的知识创新体系为支撑,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孵化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精细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专业孵化器建设。创新孵化器发展模式,形成由点向面辐射的集群式孵化、创业与产业化相衔接的链条式孵化格局。加快推进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建设,努力使其成为国内一流的清洁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 
  21.健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以提供检测、实验条件为主的公共检测实验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等。加快大连技术产权交易网建设,形成交易主体与形式多元化的技术市场网络。大力培育专利代理、项目招标、知识产权评估、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检测监测、资格认证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类行业协会建设。 
  22.加强科技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坚持引进改造、消化吸收和创新发展并举,把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为促进创新的重要手段。扩大与日本、韩国的交流合作,拓展与欧美和俄罗斯的合作空间,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通过外商代理式招商、科技合作伙伴代理招商、国外飞地式技术研发合作等多种模式,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推进海外科技园、中外联合研究室、科研中心等建设,参与和组织重大国际和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制定政策措施,吸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更多投向我市,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到我市落户和产业化。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兄弟省市的科技合作。办好各种形式的科技展会、国际学术会议,促进科技招商、科技兴贸。 
  七、构筑自主创新人才高地 
  23.支持和保护创新型企业家。进一步营造崇尚优秀企业家的社会氛围。建立支持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援助机制”,为企业家在遭遇重大突发性经营危机时提供必要的服务。实施企业家辅助成长工程,选派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高等学府、跨国公司接受创新能力培训。制定专项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24.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根据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人才需求,制定和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我市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在科技领域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实施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资助高层次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实行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政策,鼓励国内外各类创新人才采取兼职聘任、合作研究、联合培养、授课讲学等多种形式来我市工作或提供服务。引进获得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称号的高层次人才,要在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建设好大连海外学子创业园和产业园,积极为来我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海内外科技人员提供周到服务。 
  25.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造就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做大做强一批品牌职业培训院校和企业培训基地,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市产业特点和企业自主创新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以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为重点,加快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训农业技术骨干和经纪人,造就一大批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土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八、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26.加大各级财政的科技投入力度。2006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要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要建立面向结果的政府科技投入追踪问效机制,强化绩效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好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财政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按照“统筹配置、突出重点”原则,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创新以及重大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等。改革政府创新资金配置方式,在加强总体规划、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科技经费“企业申请、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管理模式。 
  27.优化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制环境。健全与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有关政策相配套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修订《大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制定《大连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大连市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条例》、《大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自主创新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科研机构、市民和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28.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加大科普投入,确保科普经费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建设大连市科技馆,提升自然博物馆等科普基地功能。实施全民学习计划,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教育格局。创设多种载体,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创新能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把推进技术创新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3.5年以上。 
  29.培育城市创新文化。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各种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群众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大力培育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诚信合作、崇尚竞争,敬业务实、追求卓越的城市创新文化。总结推广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风尚。 
  30.加强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组织领导。成立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及工作协调等重大事项。各级党委、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考核体系,把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等科技进步和创新指标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明确职责任务,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