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计划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 文章正文

  一、宗旨与目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十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定位、目标和任务,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制定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实施纲要》。实施纲要确定“十五”攻关计划的宗旨是: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出发,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高新技术的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十五”攻关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集中攻克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并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十五”攻关计划的实施,培养一支精干的高水平科技攻关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地位的技术创新基地。
   “十五”攻关计划的具体目标是:
  (一)重点攻克一批对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到 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短5年,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重点攻克一批对产业升级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到 2005年使我国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基础工业等若干重点产业领域的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力争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部分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提高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重点攻克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使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有明显提高,使人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四)通过实施攻关计划,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养一支精干的科技攻关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地位的技术创新基地。

  二、主要内容

  “十五”攻关计划由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三部分内容组成,同时实施关联行动。“十五”攻关计划强调国家目标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集中攻克,力求突破,同时攻关项目强调与市场的结合,项目选择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必须紧紧结合市场的需求。在项目的安排上要求突出重点,减少项目数,加大每个项目的投入力度,并设立重大专项,使重点工作在经费和实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按照这些原则,“十五”攻关计划前两年( 2001年和2002年)在信息、自动化、材料、能源、交通、农业、资源环境、生物医药、社会事业等领域批复启动了87个项目,其中重大项目29项,重点项目58项,批复的国拨经费29亿元;批复引导项目126项,批复的国拨经费1.9亿元。“十五”攻关计划按以下7方面的重点任务安排项目。
  (一)农业
  以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切入点,在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畜禽规模化养殖、防沙治沙、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农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农业等重点方面,攻克一批农业持续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1.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大宗粮油产品(玉米、大豆、稻米、小麦、双低油菜、马铃薯)、果蔬(苹果、柑桔、特色果品、净菜)、畜产品(肉、奶)、林产品(五倍子、松香松节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以加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主要农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针对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技术的组装、集成和进一步研究,解决 8种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双低油菜、花生、马铃薯等)优质高效生产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可行的技术保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制约奶业发展的共性关键瓶颈技术(奶牛良种繁育技术、奶牛日粮饲喂技术、奶牛饲草和饲料作物青贮技术及草产品加工技术、奶牛场重大疫病检疫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奶制品加工、质量和安全控制、检测技术等)开展攻关,研究并建立适合不同地区奶业发展的现代化生产技术体系,构建我国奶业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化生产模式,以提升我国奶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奶产品国际竞争力。
  4.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
  主要包括:
  (1)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
  温室技术、适合工厂化生产的专用果蔬品种和专用技术、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等的研究与示范。
  (2)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
  水稻高速种植技术和联合收获技术、牧草种子收获与产后处理技术、高效施药技术、林木种子营养膜精量播种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3)水产集约化及健康养殖技术
  工厂化养鱼关键技术及设施;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与设施、淡水生态养殖技术和海水健康养殖技术;水产优良品种选育及品种繁育技术、渔用高效饲料开发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4)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农业信息资源、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5.畜禽规模化优质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围绕畜禽(肉猪、肉牛、毛用羊、肉羊、蛋鸡、肉鸡、水禽等)高效高产、产品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难点,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研究,并把这些技术突破和成果组装集成,在规模化养殖与产业化示范中推广应用,以带动我国畜牧业产业化技术水平的升级,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缩短我国畜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促进畜牧业“十五”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6.农林业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
  (1)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
  水稻、麦类、玉米、高粱、粟类、棉花、麻类、豆类、油料、糖料、薯类、蔬菜、果、茶、桑等和重要林木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研究;库存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
  (2)优质林木果树育种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木材总量的供需矛盾、木材的结构性短缺和提高果品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加工与设施栽培品种等技术问题,从良种选育、定向集约经营和高效加工利用三个技术环节入手,开展系统研究,以建立用材林(针、阔叶用材树种、杨树、泡桐等)、果树(核桃、板栗和仁果类、柑果类、核果类、浆果类果树)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实现用材林和果树的优质高产和高效利用,为我国的林果业工程建设提供一批良种和优化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为国家速生丰产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林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特产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化技术研究
  对我国特产植物(桑、茶、麻、特种植物胶、辛香植物、特种林产等)、动物(蚕、蜂、水貂、马鹿、梅花鹿等)资源高效利用的研究,发展特种经济动植物产业,以优化和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竹藤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7.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国北方主要风沙地区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需要,研究、开发和集成实用、有效的防沙治沙技术,并在不同类型区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对控制与年俱增的风沙灾害,对西部地区依靠科技开展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8.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和林业生态工程构造技术研究与示范
  (1)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无公害果(苹果、葡萄)、蔬、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生产关键技术、无公害农药技术、农药污染控制技术、氮肥污染控制技术、高效有机肥和缓施复合肥产业化技术、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区域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与保障技术、林业生态网络体系等的研究与开发。
  (2)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技术、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技术、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石质山地植被恢复与复合经营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技术、天然林保育和生态采伐更新技术、天然林区森林火灾预防与管理技术、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等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以及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建设自然保护区等提供技术支撑。
  9.区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国各典型生态区间产销结构、产品品种结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关键问题,开展区域持续高效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在我国几大典型生态区(黄淮海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北方旱区、南方红壤带、东南丘陵区、西南高原区、黄土高原区)和华南、华东、华北三大经济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共性技术攻关和示范模式建设,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农林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0.农林重大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警和控制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农作物、林木重大病虫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现状,以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和蔬菜等)和林木的暴发流行性病、虫、草、鼠害、干旱、冷害等灾害为对象,重点研究灾害预警和关键控制技术,以增强我国对农业生物灾害和气象灾害突发成灾的可预见性,全面提高我国防御农林灾害的整体技术水平,保障农林业健康、持续发展。
  11.粮食储藏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
  针对我国粮食收购环节中的主要问题,研究开发环保型无公害储粮关键技术(粮食储备配套技术、低温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技术等)、工艺与装备,以及粮食收购环节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设备。逐步构建我国生态储粮体系和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以适应我国加入 WTO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
  以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强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加快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点攻克数控、工业过程自动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应用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开发清洁能源、智能交通、纺织品后整理等技术及装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及成套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国产化水平。
  1.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
  (1)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
  以“九五”期间开展的 CAD/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工作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应用以CAD为代表的单元技术和以CIMS为代表的集成技术,从关键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建设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体系与环境,以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我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2)精密制造与数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针对我国发展现状,进行汽车复杂零部件制造、智能化复杂模具制造等精密制造和高性能数控机床开发关键技术(开放式数控系统、全数字交流伺服驱动系统、主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直线电机系统、高速加工工具系统等)的攻关,开发一批国内急需的精密制造装备与高性能数控机床产品,以提高我国国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3)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开发与应用
  将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根据我国流程工业自动化水平的现状和技术特点,以新一代工业过程先进控制系统的综合集成为突破口,研究过程工业的先进控制技术,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综合自动化解决方案,以提高我国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4)先进制造基础件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选择市场前景良好、核心技术先进并具备竞争力的传感器、电液比例集成控制系统、数字液压缸及纯水液压等元器件,进行工程化和产业化研究开发,解决其瓶颈工艺及关键技术,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促进我国基础元器件产品的升级换代。
  (5)沈阳市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
  用高新技术改造沈阳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相关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以进一步提高沈阳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进沈阳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通过技术示范和辐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2.能源研究开发与示范
  主要包括:
  (1)燃煤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
  以燃煤污染控制与治理为突破口,实施清洁能源行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污染控制技术(循环、硫化床脱硫技术和化学法脱硫技术)和设备,并在若干城市进行示范,以治理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节能建筑与太阳能系统集成技术开发与示范
  采用高新技术,集成开发建筑节能技术及太阳能产品和技术,把太阳能应用技术与建筑相结合,进行节能建筑研究和示范,以改变我国建筑能耗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开发
  发挥我国可再生能源特色优势,充分利用我国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和太阳能光发电等技术基础,加速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3.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
  面向农业、食品、医药、卫生、环境等领域科研和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需求,重点攻克我国在光谱、色谱、磁共振、电化学分析测试仪器及软件支撑系统研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解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提升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技术水平,增强科研自我装备能力,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
  主要包括:
  (1)纳米材料技术及应用开发
  (2)新农药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3)稀土应用工程
  (4)光纤预制棒产业化技术开发
  (5)油田化学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示范
  (6)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
  (7)清洁汽车材料及油品技术开发
  (8)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及其耐久性的研究
  (9)合成气及天然气直接转化新技术
  (10)酯交换法聚碳酸酯连续化生产装置工程放大技术及光盘盘基成型技术与装备开发
  (11)大型乙烯工程关键技术开发
  (12)离子束应用技术研究
  (13)纺织印染后整理新技术
  (14)特殊钢生产工艺与装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
  (15)工业节水及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开发
  (16)核技术在工业无损检测、农业育种、医疗诊治等方面的应用及产业化
  5.农用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1)精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开发及应用
  在“九五”攻关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农业装备(施肥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喷灌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和相关设备产品的开发。
  (2)散粮储运装备技术与应用
  围绕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中的散粮流通关键技术与设备需求,进一步系统性地攻克国家储备粮库配套技术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6.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
  针对中国实际,开展智能交通系统( ITS)的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
  (2)铁路运输信息化的研究
  以铁路运输的信息采集、控制、管理与应用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铁路运输信息化。
  (3)高附加值船舶关键技术的研究
  研究超巴拿马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油船和大型重载滚装船关键技术。
  (三)信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以金融信息化为重点,加快信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网络教育等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及应用水平。
  1.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
  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 WTO的现实需要,推进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
  2.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
  开发新一代网络教育所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支撑平台、支撑软件和相关系统,组织实施网络教育重点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和管理策略以及多种接入方式的网络教育活动,提出网络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网络教育标准和规范。
  3.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
  从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研究、技术标准规范和产业化推动等多方面入手,重点支持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并通过典型应用示范,使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实现国产化、标准化和应用化,以有效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安全保障。
  4.电子政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1)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研究;中国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电子政务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
  (2)科技电子政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建成完善的科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为科技部门户网站提供数据接口;研究建立统一的安全平台;研究建立科技电子政务辅助安全支撑平台;建成交互式多媒体系统;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和技术规范。
  5.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
  针对我国的某些重点行业或区域,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示范,以奠定我国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普及应用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推动我国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6.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
  建设适合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应用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我国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信息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7.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
  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是光传输网的发展方向,也是光通信技术实力的标志之一,通过该技术的突破,进一步缩小我国在光通信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我国民族光通信产业,提高我国通信运营和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8.高性能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
  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微小卫星技术,形成一颗实用的对地观测微小卫星及相关的运行与推广应用体系,以促进我国微小卫星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遥感数据服务与应用的产业化发展,满足国内对空间遥感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以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为重点,攻克对控制城市环境污染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区域生态整治技术开发与示范,加强大型油气田、紧缺战略固体矿产资源勘探及开发技术研究,建立减灾防灾技术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中国油气资源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力很大,紧紧围绕油气地质、勘探开发和油气田地面工程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源保障、老油田持续发展及后备储量接替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我国油气工业的竞争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清洁能源利用,确保油气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型紧缺金属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勘查与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针对重要金属矿产资源(铜、金、铅锌、银、铀、钾等)勘查、深凹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山开采、复杂难处理矿(钽铌钨矿、铝土矿、钛铁矿等)选矿、新冶炼技术(矿浆电解成套技术、铜锌砷复杂硫化铜矿加压浸出技术等)和深加工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以促进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增强矿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确保金属矿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控、人工增雨、水体面源污染控制、海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初步形成我国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以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我国盐湖和卤水中蕴藏有十分丰富的钾、镁、锂等资源,进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促进我国西部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西部特色资源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建立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化工产业技术升级。
  5.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三峡库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敏感生态经济区,进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可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科学安置库区移民等。
  6.中国西部重点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以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该地区生态平衡严重失调,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极为恶化、极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开展中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研究,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7.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解决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标准和相关技术,形成面向政府决策、社会公众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支持体系,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8.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威胁及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系统评估和认识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事实和机制,预测和评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评估全球环境国际条约和履约活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制定国家相关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海洋环境预报及减灾技术研究
  我国拥有 3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然而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极为严重,对海上作业和沿海地区带来极大损失,2000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亿元。因此,开展海洋环境预报及减灾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预报业务化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集观测、传输、处理、分析预报和分发等组成的业务化预报与服务系统,对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经济发展及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0.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
  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预报的迫切需求出发,研究开发我国新一代气象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不断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和质量,对于我国防灾减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国防建设均有重要的意义。
  11.强地震短期预测及救灾技术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震减灾工作十分繁重。紧紧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防震减灾工作重点,组织进行强地震短期预测及救灾技术研究,以提高我国强地震观测和短期预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国灾害应急和救助的实际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五)医药及相关产业
  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突破口,攻克中医药产业的关键技术,确保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研究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关键器械,积极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带动医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1.创新药物的研制与开发
  (1)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大力开展创新药物及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新药研究开发能力,建立我国化学药、生物技术药和中药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幅提高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综合实力,开创我国新药研制工作的新局面,加快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并为入世后我国医药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2)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开发
  针对中医药研究和产业化现状,进行中药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的临床研究、濒危中药材(冬虫夏草、肉苁蓉、新疆紫草等)繁育研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建立重大难治疾病中医药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标准,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和种植基地、 GCP、GLP、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等,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产业的优势,尽快提高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巩固和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
  2.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关键器械的研究开发
  (1)老年疾病预警与防治研究
  建立糖尿病、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预警、干预系统;提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指标;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列腺增生症规范化防治方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Ⅱ型糖尿病、老年前列腺增生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医疗后果评价系统。
  (2)心脑肺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防治研究
  开发能检出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度评估技术及干预方案;研究和总结出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有效措施;找出吸烟者 COPD更敏感的标识物,提出新的更科学的早期诊断标准;研究制定胃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优化筛检方案和实施战略;筛选、研究和开发食管癌、肺癌早期诊治技术与方法;优化预测、判断肝癌、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标志物;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预防肝癌的研究。
  (3)环境与健康关键技术研究
  室内空气重点污染物健康危害评价技术和控制技术研究;室内燃煤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尘肺高危人群健康监护、诊断技术和危害控制技术研究;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的研究;有机磷农药及其混剂急性中毒诊治的关键技术和远期健康影响的研究。
  (4)重大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研究
  对重大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莱姆病、吸血虫病、疟疾等)和一批内、外、妇、儿、口腔、耳鼻喉和精神科等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诊治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开发。
  (5)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
  开展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宽频带超声换能器技术、数字化波束形成器技术、无创人体逐拍动脉血压测量技术、基于脑电信号的脑机接口技术、无创人体血糖浓度检测技术等)研究及重大产品(数字化彩色成像系统、开放式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多层螺旋 CT、低剂量直接数字化医用X射线机、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气动左心辅助循环装置、血管内介入导管、心脏介入治疗器械、新一代呼吸机、电子内窥镜及生物医用材料等)开发,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高国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1)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
  建立和完善功能基因组及生物芯片研究的技术平台,使我国功能基因组及生物芯片研究的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芯片产品,并在功能基因及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方面形成我国的优势和特色;为形成以基因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我国“基因产业”和生物芯片新兴产业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源头技术和创新产品。
  (2)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产品开发
  开展生物化工原料与新材料、氨基酸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型酶制剂与重要酶制剂、寡糖新产品、新型食品及饲料添加剂、重大抗生素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微生物农药发酵新技术新工艺、发酵工程共性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发挥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提高发酵工程的技术水平,促进食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相关行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生物资源与生物安全技术研究开发
  进行生物资源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我国自己的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评价技术和生物安全监测技术,并将它们应用于生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监测,以发挥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保证我国的生态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4)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建立
  小鼠遗传资源库是功能基因组学的核心及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建立和完善遗传工程小鼠技术平台,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资源、技术、人员培训等社会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合理保护和开发我国的实验动物资源,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科技的发展。
  4.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关键技术的研究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针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领域的需求,开展避孕和抗早孕药物及新技术、绝育技术、婴儿畸形和疾病病因及产前诊断、监测、筛查和预防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增进群众生殖健康提供技术保障。
  (六)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根据当前工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对人居环境、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加强重大社会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条件。加强技术标准和计量检测手段的研究,促进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1.人居环境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形势以及适应我国加入 WTO的迫切需要,进行食品安全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当前急需的食源性危害检测、监测、控制及评价技术等,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促进食品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着眼于我国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致力于提高我国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我国居住区与小城镇建设整体科技水平,以实施积极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保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2.社会安全和工业生产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1)防范、打击重大刑事犯罪和计算机犯罪关键技术和侦查技术研究
  刑事犯罪一直是我国社会治安中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又呈现出流窜、智能、恶性等新特点,给防范和侦破工作增加了难度。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案件也与日俱增,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围绕防范、打击重大刑事犯罪和计算机犯罪的关键技术和侦查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以改善社会治安的综合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2)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研究
  针对严重威胁我国城市与工业安全的重大危险源和突发事故隐患,进行城市安全规划、风险评价、性能设计、重大工业事故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以改变我国城市与工业安全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遏制群死群伤等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3.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战略与公益型科技机构体制创新研究
  科技是推动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我国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我国农村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战略,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进行公益性科研机构体制创新研究,为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提供正确的政策、法规保证,以顺利推进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改革。
  (2)农村与社会发展资源管理与信息共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从农村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管理需求出发,建立便于政府管理部门决策参考、数字化办公、科研部门技术成果转化跟踪、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立新的研发方向、社会公众能及时便利地获取有效的实用信息的农村与社会发展资源管理与信息共享的完整体系,将对我国农村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决策和调控管理,以及技术支撑和成果普及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3)区域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以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加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基础,带动地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和能力建设。
  (4)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应对 WTO,进行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为我国技术标准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为构建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奠定基础,为建立我国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技术支持,以大幅提高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5)奥运科技专项
  为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科技含量最高的体育盛会,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示中国高新技术和创新实力的窗口和舞台,并以科技助奥运为契机,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促进我国高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设立了“奥运科技专项”,针对成功举办北京奥运必须解决的若干焦点问题和瓶颈问题,在环境、交通、数字奥运、运动科研和科普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与示范,为北京创造一个清洁、优美、安全、便捷的奥运环境,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主要任务包括:重点围绕北京环境、交通等奥运热点问题,集成已有科技成果,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提升北京城市现代化水平;发展数字奥运技术,使数字奥运集中体现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强运动科研,从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出发,集成应用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全面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平。
  4.文物保护技术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针对我国文物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物病害检测及防治的关键技术攻关,有利于国家科学制定文物保护的中长期规划,并为文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的预研究,集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专家联合攻关,将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面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并将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七)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特色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发及西部科技信息能力建设等进行联合攻关,促进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十五”西部开发科技规划和各地西部开发科技规划的总体设计,为切实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西部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校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设立“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其主要任务:一是优化、重组或新建一批研究开发、工程化示范、专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基地;二是在西部典型生态区域,开发、集成和示范一批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资源增值转化关键技术;三是加快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构建西部重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一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四是实施西部地区多层次、覆盖面广的科技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五是大力开展东西部技术合作与对接示范,初步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东西部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快西部地区人才和技术的集聚。
  按照该重大项目的总体部署,至 2002年已经安排了“西安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平台技术开发”等115个课题,批复的国拨经费2.2亿元。
  在上述内容中,“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等 9项[序号为(一)1、3,(三)1、3、4(1),(五)1(1)、3(1),(六)1(1)、3(4)的项目]分别属于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的12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即“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攻关计划按重大项目给予支持。

   三、计划管理

  “十五”攻关计划的管理在继承的基础上,按照“规范、滚动、简化、透明”的原则,实行决策、实施、监督相分离的运行机制。为加强对攻关计划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专门制定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管理办法》;为规范攻关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下发了《科技攻关项目评标委员会工作守则》,《评标专家保密协议承诺书》和《招投标投诉处理意见》,由此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1.完善滚动机制,加强动态管理
  采用滚动立项机制,项目执行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不同实施年限的项目各占一定比例。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管理,加强对项目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督,根据国家需求、市场变化和执行情况,适时调整计划内容、项目目标和经费配置。
  2.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分类管理
  减少管理环节与管理层次,每个项目只设项目和课题两个管理层次。重大项目设立项目管理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统一规划,总体设计,分项实施。重点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需要,分别委托有关行业部门、有关地方或项目牵头单位等负责管理。引导项目委托项目所在地方科技厅 (科委)负责管理。
  3.实行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承担攻关项目,将企业参与项目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程度作为立项的重要条件。对产业化、工程化程度高的重点项目,应由企业作为实施主体。
  4.加大招投标的力度,增加管理的公开和透明
  大力推行招投标制度,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手段择优选择课题的承担单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5.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实施专利战略
  实施专利战略,项目的立项强调必要的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分析和评估,项目的实施强调具有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的获取,鼓励和支持取得的攻关成果及时申请国内外的专利,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纳入到攻关计划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6.逐步实行课题制
  强化项目经费的预决算管理。选择条件成熟的项目逐步实行课题制。

  四、实施概况

  截止 2002年底,“十五” 攻关计划总共安排重大项目29项,重点项目58项,地方引导项目126项。项目计划投资372.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计划投资30.9亿元。
  (一)重大项目
  攻关计划共安排重大项目 29项,安排课题611个,项目覆盖了信息、自动化、材料、能源、交通、资源、环境、农业、生物医药、社会发展等领域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专项。参加重大项目的单位共有3667家,人员总数达19818人,高级职称人员占47%。承担重大项目的单位主要为企业占55%和科研院所占22%。
  (二)重点项目
  攻关计划安排重点项目 58项,课题483个。参加重点项目的单位共有2325家,人员总数达10409人,高级职称人员占56%。承担重点项目的单位以科研院所为主,占47%。
  (三)引导项目
  攻关计划安排引导项目共 126项。国家财政对引导项目计划投资23.34亿元,其中国家拨款1.9亿元,自筹21.5亿元。参加引导项目的单位共有303家,人员总数达2360人,高级职称人员占37%。承担引导项目的单位企业占67%。
  (四)西部开发科技行动
  西部开发科技行动共设课题 115个,计划总投资35.7亿元,其中国家拨款2.2亿元。参加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项目的单位共有515家,人员总数达2532人,高级职称人员占50%。承担课题的单位企业占33%和科研院所占29%。
  (五)奥运科技专项行动
  奥运科技专项行动共设课题 34个,总经费1.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5454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至 2002 年底,“十五”攻关计划项目共发表论文 2271 篇;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与新工艺 546 项,其它成果 252 项;取得专利 162 项(其中国外专利 5 项,国内专利 95 项,其它专利 62 项);培养博士 416 名,硕士 745 名。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