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科技计划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 文章正文

  
  随着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的改革,科技计划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十五”期间,科技部在进一步加强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即“3+2”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三大主体计划,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领域,集成资源,集中力量,以重大专项的实施为突破口,推动科技计划从注重单项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尽快提高我国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将为我国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内容设置和操作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组织在重大战略技术方面集成创新的能力。

  重大科技专项产生背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一定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解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大批关键技术问题,使我国科技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整体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同时,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技术发展以跟踪模仿为主,而跟踪和引进战略在传统经济形态下十分有效,但如果今后仍主要靠这种方式,将会拉大我国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并将最终形成技术依赖。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
  为了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从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和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为主的转变,2001年12月,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批准,科技部决定在“十五”期间组织实施十二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以提升核心产品和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为中心,集中国家、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迅速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提高我国在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入世后技术壁垒的挑战。
  “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十二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为:
  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
  2.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
  3.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
  4.电动汽车;
  5.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研究;
  6.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
  7.主要农产品深加工;
  8.奶业发展;
  9.食品安全;
  10.节水农业;
  11.水污染治理;
  12.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科技部集成多方优势,大力促进中央各部门之间的联合、中央和地方的结合以及国家各重大科技计划之间的衔接和集成,并在实施上采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建立竞争和滚动调整机制。
  1.立足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问题。
  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例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等“十五”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部署了“主要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和“节水农业”等项目;在提升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方面,主要从国民经济信息化入手,部署了“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方面的课题,在关系人民生活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部署了“水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等重大专项。通过这些专项的实施,集中攻克一批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问题,以促进农业、工业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做出贡献。
  2.抓住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影响,必须在国家层面上给予支持和推动的科技问题。
  如“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专项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加入WTO,促进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重大专项是从国家安全考虑,在软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和操作系统也纳入了十二个重大专项。
  3.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平台的建设,加速提升国家竞争力。
  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建设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而是搭建若干个技术的平台,为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搭建若干技术平台,对我国整个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产业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来推动创新成果迅速形成规模和产业化,提高我国整体的创新水平和综合实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挑战和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比如实施“电子政务”项目是搭建一个电子政务的平台,所有的电子政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搭建金融信息化的平台,使各有关的金税、金关、金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新药物创制和筛选技术平台、搭建中药质量标准及疗效评价技术平台以及软件开发的平台、集成电路设计的平台等等。
  4.有利于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并推动新产业形成。
  为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在中国与国外的技术水平与产业化差距相对较小,或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条件和能力的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功能基因组研究等,安排了“电动汽车”、“磁悬浮交通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等重大专项,目的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先拥有一批具有商业价值的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拓展市场空间,推动新产业的尽快形成,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总的目标为:注重突出重点,实现创新突破,通过专项的实施,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力求在重大科技专项的重点任务上有所突破。
重大科技专项的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十五”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进行凝炼,提出一些重大的问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也就是集中财力办大事。
  过去很多科技项目的实施,“面”铺得很宽,但资金的强度不够,所以项目实施的时间较长。十二个重大专项的实施,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能够尽快使科技成果形成生产力。专项提出前夕,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都已确定,各项工作已全面、有序地展开。适时提出组织实施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正是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对“十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凝炼和提升,通过“十五”的实施,使十二个重大专项的成果能够为国家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2.优化各方面科技资源,调动多方面积极性,共同推动十二个重大专项的工作。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科技的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充分调动和利用地方、高校、企业以及全社会力量投入科技工作,不仅是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局。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正是要大力促进和实现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合,最大限度地集成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形成一个全国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3.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科技项目管理进行创新。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促进我国科技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实施国家科技计划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重大专项将围绕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加强现有计划的集成,改变原有科技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内容设置和管理模式,即十二个重大专项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虽然目标层次不一样,有些是一个工程,如电动汽车、磁悬浮;有些是迅速在全国形成一定的能力和规模,如农产品深加工、奶业发展;有些是要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如芯片制造技术、软件技术、生物技术等,虽然各个目标不一样,但都很明确。用目标、项目带动整个科研,真正实现我国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尽快提高我国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实施和组织管理特点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科技工作的新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成败的关键在于机制和管理的创新。十二个重大科技专项的成功实施,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重大专项的启动实施中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主要包括:注重跨领域、跨学科的技术集成;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建立重大专项评价与监督机制等。
  一、加强领导,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体系。
  科技部党组把十二个重大专项工作列为“十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多次就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和机制创新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若干问题的意见》,切实从总体上加强了对专项的组织和领导。各专项落实了主管部级领导、司级、处级干部,将专项的实施工作责任到人。并分别设立专项工作组、管理办公室、总体专家组和监理组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科学的组织结构体系,从组织管理、技术把关、实施监督等各个层面,明确各方职责,层层把关,为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二、采取切实措施,使专项实施成为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突破口。
  各专项在启动实施过程中,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在各自的目标、内容和措施中,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考核,使三大战略的实施落到实处。
  1.要以决胜创新时代的信念,重视和实施人才战略。
  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竞争。尖子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它间接决定了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各国政府可以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产业,控制各有关生产要素的流动,但唯一无法控制流动的就是人才。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优秀人才,特别是一流的尖子人才流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唯一选择就是积极地参与国际人才的争夺战,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留住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2.要抓紧实施专利战略,抢占自主创新的制高点。
  随着世贸组织和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实施,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要将其技术的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的垄断优势。在我国,外国企业,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正在以大量的发明专利申请作为抢占中国市场的前导。目前在生物工程领域,美国拥有世界专利总量已经达到59%,欧洲为19%,日本为17%,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只占5%;在药物领域,美国拥有51%的专利,欧洲为33%,日本为12%,其他国家仅为4%。在我国国内,到2000年12月,我国信息通讯、航空航天、医药制造等高技术领域,国外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均占60%~90%左右。这种局面将使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的专利制约,并且在技术进口方面付出过高的代价。实施专利战略,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企业、院所和大学首先要强化专利意识,了解专利的战略价值,学会必要的专利管理技能,在竞争当中提高运用专利战略的才干。为此,财政部、科技部共同颁发了文件,就国家支持的科技项目所获得的专利所有权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用以鼓励从事研究的研究院所和企业在使用这些专利,并且获得经济利益方面所拥有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发明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这将会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重大的影响。
  3.着眼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民族利益,实施标准战略。
  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发达国家以安全标准为理由,以专利技术为盾牌,进而借助技术壁垒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完成了由简单的关税壁垒向复杂的技术壁垒转变的过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技术壁垒将成为贸易出口的重要障碍。在出口方面,由于国家的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扩大出口的障碍。在进口方面,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统一,手段落后,很难起到合理、有效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根据测算,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直接和潜在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所以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能够有效、合理地保护我国产业以及经济安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因此尽快地建立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已经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
  三、强化企业参与力度,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无缝连接”,使专项成为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和投入模式。十二个重大专项强调机制建设和创新,强化成果产业化,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鼓励企业参与,突出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带动企业的投入。与产业化相关的专项课题都明确了由产业化条件好的企业牵头承担,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共同推进专项任务,并将扶持和培养一批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作为专项的实施目标之一。由企业牵头实施的项目,充分发挥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技术支撑”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攻关与产业化开发两个实质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农产品深加工”专项14个课题专门面向企业招标,由企业牵头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参加投标,共同承担专项的任务,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电动汽车”专项通过组建产权清晰的股份制公司承担专项的研究开发任务,实现多企业联合享有知识产权,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专项明确提出要培育3个以上、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生物芯片龙头企业。
  四、突出集成,上下联动,形成共同推进重大专项的新局面
  科技部已经制定政策和要求,所有国家科技计划工作都要向重大专项倾斜,加强集成,加大投入,优先支持专项的实施。在十二个重大专项已落实的中央财政经费投入中,863计划投入47.4亿元,攻关计划投入14.8亿元,分别占两个计划“十五”总投入的32%和27%。针对“农产品深加工”专项的实施,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农业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等围绕专项总体目标共同支持,合理分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了计划间的集成。
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加强了与相关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专家的沟通、交流和合作。鼓励部门、地方牵头组织专项的实施,并投入专项配套资金。十二个重大专项的实施共涉及19个部门和22个地方,带动配套投入近40亿元,形成了上下合力、共同推进的新局面。总投入的近200亿元中,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部门和地方投入40亿元,企业投入100亿元。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也制定了若干地方重大科技专项。如,上海市实施中药现代化、纳米科技、光科技、集成电路4个重大专项,各投资1亿元,实施以来已带动社会投资10倍以上。广东省实施若干影响面广、产业带动强的重大专项,并以专项带动为主线,加强科技计划的整合,通过火炬、星火等计划带动食品安全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的建设。新疆自治区积极实施节水农业专项,开发与示范推广喷、滴、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其中喷灌面积达到98.13万亩,滴灌面积达到178.5万亩,软管灌面积达到160多万亩。沈阳市实施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等12个重大专项,给予3260万元资金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在生物技术等领域选择17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
  在“九五”工作的基础上,先期启动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已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如:“众志”CPU系统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可望近期推出低价格、高性能、采用国产Linux操作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网络计算机;永中公司推出了跨平台的集成办公套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专项的实施,使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籼稻亚种9311)基因组测序工作;电动汽车专项采用整车牵头的系统开发布局,30千瓦和50千瓦新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整车设计开发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在上海已经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已完成年产3000吨湿法变性淀粉生产示范线,初步建立了肉制品、乳制品、浓缩苹果汁等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
  截至2002年10月,重大专项已申请专利155项,其中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103项。其中,磁浮列车轨道国产化技术取得突破,到去年底已获得35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上海磁浮列车示范线已投入试运行。这一切都充分表明,科技界及全社会反映较大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下滑的势头基本得以遏制并出现好转,加强原始创新的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