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食品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冷小京,男,1966年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士学位。

1996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化学系(Geneva University)获化学学士学位。

1997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化学系(Geneva University)获化学硕士学位。

200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化学系(Geneva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

2001至2003年于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化学系高分子研究中心(CERSIM)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至2005年于同所大学农学系乳品科学研究中心(STELA)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社会任职:

1、中国农大—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食品研究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食品物理化学》。

本科生课程:《食品感官鉴评》。

培养学生情况:

博士研究生:2人。

硕士研究生:4人。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食品化学与营养及农产品加工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和参与国家科研课题4项,省部级项目鉴定2项。

1、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多功能复合蛋白可食用膜的研究,主持,2007-2010。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奶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参与,2006-2010。

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功能性食品的研制和开发,参与,2006-2010。

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乳化稳定剂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主持,2010-2015。

科研成果:

1、教育部鉴定《功能乳清蛋白膜制备技术的研究》,360-10-20080987-01;

2、教育部鉴定《Mozzarella及Cheddar干酪加工》,360-10-20080982-04。

发明专利:

1、乳清蛋白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冷小京; 商洁静; 蒋艳枫; 柴智; 任发政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大学 2009-08-12

2、一种乳清蛋白可食用单/双层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冷小京; 刘飞; 李彬; 王利娜; 蒋艳枫; 李艳霞; 任发政【中国专利】中国农业大学 2010-06-23

3、一种乳清蛋白/TiO2可食用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冷小京; 李艳霞; 蒋艳枫; 柴智; 王利娜; 任发政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大学 2010-07-14

4、一种乳清蛋白/明胶可食用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冷小京; 蒋艳枫; 任发政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大学 2010-06-23

5、一种天然植物源高钙蛋白粉的制备方法 赵广华; 杨海霞; 白宇飞; 冷小京 【中国专利】中国农业大学 2010-06-02

论文专著:


发表SCI、EI收录文章10余篇,出版书籍1部。

出版专著:

1《Application of FCS to the study of particles and polymers interactions in model environmental syste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年

发表英文论文:

2011

32.Yanxia Li, Yanfeng Jiang, Fei Liu, Fazheng Ren, Guanghua Zhao, Xiaojing Leng.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O2/whey protein isolate nanocomposite film. Food Hydrocolloids. 2011, 25, 1098-1104

31.Ruifang Hao, Xiaojing Leng* & Hao Jing* Acrylamide–taurine adducts formation as a key mechanism for taurine's inhibitory effect on acrylamide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doi:10.1111/j.1365-2621.2011.02611.x

30.Ru Fang, Hao Jing, Zhi Chai, Guanghua Zhao, Serge Stoll, Fazheng Ren, Fei Liu, Xiaojing Leng. 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quercetin bioactive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Accepted 2011

2010

29.Leng Xiaojing, Chai Zhi, Ren Fazheng, Zhang Luda, Turgeon SL. Study of Microstructure of Pectin and Whey Protein Isolate Mixtures under Incompatible Conditions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0 Vol. 30 (08):

28.WU Li-ping, LENG Xiao-jing, SUN Yan, REN Fa-heng and Nakai Shuro.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pH and Salt on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Sericin Particles by DLS and TEM Measurements.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2010 Vol. 30 (05): 1391-1395

27.Jing Wang, Jiejing Shang, Fazheng Ren and Xiaojing Leng.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sericin protein-blended edible films.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0, 231, 1438-2377

26.Jianjun Deng, Xiayun Liao, Ju Hu, Xiaojing Leng, Jianjun Cheng and Guanghua Zhao.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phytoferritin from black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seed.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010 147(5):679-688

25.Yanfeng Jiang, Yanxia Li, Zhi Chai and Xiaojing Leng* Study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Isolate and Gelatin Composite Films.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 (8), pp 5100–5108

24.Yang Haiying; Liu Aiping; Zhang Ming; Ibrahim Salam A.; Pang Zhihua; Leng Xiaojing; Ren Fazhe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ive Bifidobacterium Substrains Isolated from Centenarians Enhances Intestinal Function in Mice. Current microbiology. 2009, 59, 439-445

23.Dan Hu, Jian Zhang, Tuo Zhang, Jing Dong, Xiaojing Leng and Guanghua Zhao. Characterization of yellow pigments formed on reaction of 2-(1H-pyrrolyl)carboxylic acids with pyruvic acid in garlic greening model system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0, 43(3), 915-921

22.Zhi Chai, Jiejing Shang, Yanfeng Jiang, Fazheng Ren & Xiaojing Leng. Effects of the free and pre-encapsulated calcium ion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edible fil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5, 1532–1538

21.Linyan Zhou, Yan Zhang, Xiaojing Leng, Xiaojun Liao and Xiaosong Hu. Accelera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in Peach Juice Induced by High-Pressure Carbon Dioxide. J. Agric. Food Chem., 2010, 58(17), pp 9605–9610

20.Haixia Yang, Xiaoping Fu, Meiliang Li, Xiaojing Leng, Bin Chen and Guanghua Zhao. Protein A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on Regulated by Extension Peptide: A Mode for Iron Control by Phytoferritin in Seeds. Plant Physiology Preview, 2010, 10.1104/pp.110.163063

19.Wanfeng Hu, Yan Zhang, Yuanyuan Wang, Linyan Zhou, Xiaojing Leng, Xiaojun Liao*, and Xiaosong Hu. Aggreg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Surface Charge and Structural Change, and Inactivation of Mushroom Tyrosinase in an Aqueous System by Subcritical/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2010) Langmuir,DOI: 10.1021/la103482x

Before 2010

18.Xiaojing Leng,* Konstantin Starchev, and Jacques Buffle. Adsorption of Fluorescent Dyes on Oxide Nanoparticle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Langmuir, 2002, 18 (20), pp 7602–7608

17.Roufik Samira; Gauthier Sylvie F; Leng Xiaojing; Turgeon Sylvie L. Thermodynamics of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bovine beta-lactoglobulin A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beta-Lg f142-148. Biomacromolecules 2006;7(2):419-26.

16.X.J. Leng, S.L. Turgeon. Study of the shear effects on the mixture of whey protein/polysaccharides—2: Application of flow models in the study of the shear effects on WPI/polysaccharide system. Food Hydrocolloids, Volume 21, Issue 7, October 2007, Pages 1014-1021

15.M.M. Ould Eleya, X.J. Leng, S.L. Turgeon. Shear effects on the rheology of β-lactoglobulin/β-carrageenan mixed gels. Food Hydrocolloids, Volume 20, Issue 6, August 2006, Pages 946-951

14.Xiaojing Leng, Konstantin Startchev and Jacques Buffle.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A Study of Flocculation of Rigid Rod-like Biopolymer (Schizophyllan) and Colloidal Particle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2, Volume 251, Issue 1, 64-72

13.Stoll, Serge; Starchev, Konstantin; Wilkinson, Kevin J.; Chodanowski, Pierre; Balnois, Eric; Leng, Xiaojing; Buttle, Jacques.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Biopolymers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Techniques. CHIM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hemistry. 2001, 55, 466

12.Xiaojing Leng, Konstantin Starchev, Jacques Buffle. Applications of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 of size–mass relationship of native and denatured schizophyllan.Biopolymers, Volume 59, Issue 4, pages 290–299

国内核心期刊:

11.脱铁铁蛋白—一种新型补充矿物元素的载体, 王震,冷小京. 食品科学 2011, 已录用

10.Liu Songling, Jiang Jingli, Liu Aiping, Guo Huiyuan, Leng Xiaojing, Ren Fazheng. Add to Favorite Get Latest Update Scree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Cryoprotectants for Bifidobacterium longum BBMN68.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0-04

9. 钙诱导乳清分离蛋白包埋体系对VB12 的稳态研究. 柴智,冷小京* 食品科学 2010, Vol. 31, No. 03 1

8. 应用流变模型分析乳清分离蛋白-果胶复配体的微观结构. 蒋艳枫,柴智,王震,任发政,冷小京. 食品科学,2010,(11).

7. 长双歧杆菌BBMN68冷冻保护剂筛选与优化. 刘松玲,蒋菁莉,刘爱萍,郭慧媛,冷小京,任发政. 农业机械学报,2010,(4).

6. 酪蛋白磷酸肽钙/乳清蛋白复合膜物理性质的研究. 李彬,刘飞,李昇乐,李英杰,冷小京. 食品科学 2010

5. 花生油乳液稳定特性研究 (Study on the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eanut Oil Emulsion). 李冉,白婧,冷小京,任发政 中国奶牛 (CHINA DAIRY CATTLE), 2009 (7)

4. 可食性蛋白膜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EDIBLE PROTEIN FILM. 杨坤,陈树兴,赵胜娟 冷小京 食品研究与开发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9 30(7)

3. 含微米颗粒的乳清蛋白复合膜物理性质的研究. 商洁静,任发政,冷小京* 食品科学 2009, Vol. 30, No. 23

2. 牛血清白蛋白与槲皮素结合体纳米颗粒的生理化学分析 方茹, 冷小京, 景浩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五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 2009年

1. 增塑剂对乳清蛋白—丝胶复合可食用膜性能的影响 Effects of Plasticizers on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sericin Blended Edible Films 王晶 任发政 商洁静 冷小京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2008 29(6)

荣誉奖励:


1、2010年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媒体报道:


关注微胶囊技术 走近纳米食品 ——访食品化学专家冷小京老师

【编者按】冷小京,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与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士学位。1996年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化学系(Geneva University)获化学学士学位,之后分别于1997、2001年获化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于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化学系高分子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至2005年于同所大学农学系乳品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加拿大-法国国际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瑞士国家胶体与表面化学研讨会、德国曼斯高分子发展技术研究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并做有关课题报告;多次在瑞士、加拿大等国大学或企业R&D中心进行讲学及人员培训。在Biopolymers、Langmuir、J.Colloid.Inter.Sci.、Food hydrocolloids、Bio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杂志担任审稿人,Index Copernicus注册研究员,加拿大魁北克化学协会会员。参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办的食品行业科研人员培训工作,以及2007年中国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创新型企业试点审评工作,并担任评委。现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食品添加剂、食品微胶囊研究,本期我们“食品添加剂市场网”特邀请冷小京老师作客“行业专家访谈”。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冷老师,您好!首先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科研经历。

冷老师:我在瑞士从1992年开始读化学,正式从事科研工作应从1997年算起,由瑞士自然基金会提供全额资助,研究自然水环境系统中的纳米粒子与生物大分子聚合物的微观结构。我所在的科研团队,是日内瓦大学化学系最大的一支团队,内分三个组,一组负责野生环境水取样分析;一组负责水环境实验室模拟系统的建立与分析,我就在这个组。还有一组负责的是计算机数字化模型。我当时的任务是使用并开发一种叫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的机器。在当时,同样的机器全世界只有五台,在纳米粒子测量中算尖端设备。我们开发的数据分析系统,现在已经成为这种仪器的基本配置。开始博士后工作后,工作内容及性质不断变化,先后从事过超临界萃取、荧光分析、日用化工洗涤剂研发、生物高分子医药合成及乳品科学基础理论探索等工作。超临界萃取是和日内瓦医学院合作的,主要是为制备治疗疟疾提取青蒿素。荧光分析与日用化工品是为了帮助企业研发,主体内容有两个,一个是香水,另一个是洗衣粉。因为我在国际胶体大会做过一次有关纳米粒子的研究报告,企业感兴趣,找上了门。工作地点也变化几次,最后从瑞士转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工作时,先是做药物合成,后来进入STELA乳品研发中心研究乳清蛋白,这是加拿大实力最强的乳品研发机构,一直在为政府担任功能乳品技术咨询工作。加拿大乳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我就和他们一起做了些研发工作,也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在国外工作期间,我一直关注国内的科研动态,总觉得国内更适合我的发展。于是在2006年年底回国,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记者:在国外的研究工作经验对您在国内开展研究有哪些帮助?

冷老师:我觉得有三条经验对搞科研的人来说比较有价值:第一,兴趣及好奇心是科研的动力。科研不是个苦差事,是件有趣的事,就象寻宝探险。第二,批判精神。真理是铁面无私的。只有敢于怀疑权威,且勇于推翻自己辛苦得来的结论,才有可能逐步接近真理。第三,团队精神。现在知识爆炸,一个脑袋的智慧根本不够用。要想获得最大的成果,一定要靠团队的力量,分工协作,相互补充。

记者:您是文科学士毕业,后来却转向致力理科研究,在化学、食品方面倾注精力,请问您是怎样实现如此转变的?

冷老师:文转理,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在开始阶段,一是国外换专业很容易,是个人的事,不象国内有许多行政上的限制条件。只要能通过入门考试,一切就都OK了。二来,我在国内虽然读的是文科,拿的法学学士,但我一直对化学和数学感兴趣,入门考试的门槛也不高,所以很容易就通过了。至于进入自然科学领域后,我觉得虽然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特有的逻辑,但在根子上,文科和理科其实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有很多相近相通的地方。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文科和理科的区别不过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已,道理基本是一样的。

记者:进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以来,您主要科研工作有哪些?

冷老师:主要是研究纳米微胶囊以及可食用膜,并主持及参与了几项有关蛋白食用膜的国家863计划以及科技支撑计划。

记者:那么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微胶囊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情况。

冷老师:微胶囊是一种具有功能设计特性的聚合物类壁壳的微型容器,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固、液或气体包埋在特定囊内,使其在指定条件下以控制速率释放的技术。第一种微胶囊产品的出现比较有戏剧性,是一个学生将脂类物质和染色物质混在一起涂抹在纸上玩,等干燥后,他发现这种纸可以复写。拿到显微镜下一观察,发现了可以用笔尖压破的含有油墨的小颗粒,这就是压力释放型微胶囊。随后,微胶囊类型产品开始漫延到其他领域,如制药、饲料、精细化工、照相器材及机械制造业等。在食品领域,第一种微胶囊产品是美国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在1936年发明的鱼肝油明胶微胶囊,不过正式被食品科学领域关注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了。1982-1999年,多国科学家使用蛋白质、海藻酸钠、卡拉胶、明胶、果胶、黄原胶和油脂等做壁材原料,运用多种技术,如相分离、界面聚合、喷雾干燥、喷雾冷却、挤压和双重乳液法,对包括香精香料、甜味剂、色素、脂类、维生素、矿物质、酶、微生物等功能活性物质进行包埋,制备出多种微胶囊产品。在我国,维生素、DHA及矿物质微胶囊已较普及,但因技术研究比国外晚,高端微胶囊产品仍需进口。

微胶囊技术之所以为人所关注,简单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包埋及保护方法,拓展了许多不稳定功能因子的使用领域。它可以保持与发挥食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可以掩盖食品自身的异味,可以防止营养物的损失与破坏,并且便于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等。另一个原因,目前看尚停留在研究阶段,这就是纳米食品技术。制备功能可控、营养稳态化的食品,需要在食品分子相互反应、作用的基础上(即纳米水平上)进行。纳米胶囊技术是这个思路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也直接影响着现代功能食品的发展未来。纳米胶囊可以做得很小,直径可低于一百纳米,这样小的尺寸可使微胶囊直接穿过细胞壁,进入体内循环系统,这也就意味着人体对营养的吸收途径增多了。在人体的营养输送与吸收方式等方面,纳米微胶囊具有微米胶囊不具有的优势,不过食品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纳米食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方面:基础研究不深,市场产品种类有限;纳米颗粒产品较多,多功能胶囊产品少;原料及辅料的选择空间小;制备条件限制较大;产品功效检测不足。

记者: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您对食品添加剂有怎样的研究? 对近期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您是怎样看待的?

冷老师:食品添加剂是个很大的领域,比如调味剂,稳定剂,增稠剂,防腐剂都包括其中,其原料也涉及到相当多的天然及合成产品。我们所研究的许多蛋白质及多糖,如乳清蛋白,黄原胶,卡拉胶,明胶等,还有如钠,铁,钙,锌等矿物质,实际上都是以食品添加剂的身份,参加到对食品进行加工,保护和调味的工艺中。可以说,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历史基本代表了食品科技发展的历史。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某些偏见,如针对防腐剂的,针对色素和香精的,针对特定成分超标的,刺耳之音很多。产生的原因我想可能来自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食品科学也是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中,有些曾经以为没问题的食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有问题了,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以补钙为例,我们都以为补钙是好事,老人、孩子、白领、宇航员,个个都讲需要补钙。可是根据年龄、职业、性别以及身体健康程度不同,甚至具体的个体不同,每个人需要补的量都会不同,哪怕是同一个人,明年需要补的量和今年也不同。这些知识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需要科研人员继续努力。

第二,食品知识在社会上普及不够。各种各样的民间偏方随处可见,良莠不齐,却各自振振有词。这些有偏差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人们的判断,影响对食品的审视标准。如何及时引导人们,传播正确的食品知识,对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的确存在着一些害群之马,比如三聚氰胺事件。作为一种常见的、经常用于容器制造的辅料,其安全性早已经过详细研究的三聚氰胺,本不该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反面主角。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渴求迅速致富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但为了一己之私,致他人生命于不顾的做法,像过去的苏丹红,现在的三聚氰胺,就是道德沦丧的行为了。

记者:您觉得企业和大学合作对培养学生有怎样的优势?

冷老师:就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我感觉国内企业在科研上的投资存在某种短视现象,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低端技术产品。虽然从商业角度看,这样做不无道理。但从长远看,技术上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未来。我觉得企业与大学共同培养研究生,是一种不错的合作形式,无论从投资、技术培训、产品研发,还是劳动就业,都很值得考虑。

文章来源:《食品添加剂市场网》记者:袁媛 2008-12-04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