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论文在线 > 文章正文

为实现国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程元友 

几年前,对于学术界关于中国画方向的争论,我写了一副对联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上联是:“改革筆墨万象俱更新”,下联是:“开放色彩生机即顿现”。现在再展开一点谈谈我的体会和想法。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经济基础的崛起使中国的上层建筑地位随之提高,中国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文化艺术的地位也相应提高。经济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相应的陪伴、支撑和引领。中国文化应该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这个方面,中国文化艺术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中国画进步不快,不能令人满意。我作为中国画家中的一员,觉得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了一些事情,有一些心得和体会。现在向大家汇报,也是抛砖引玉,请同志们共同来为中国画把脉会诊,为实现中国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陈独秀、康有为、蔡元培等对国画的创新发表了许多意见,可归纳为二条。一是要引进西方的写实,要使国画画得像,要做到形似。因为画得像在视觉冲击力和信服力方面的确有很大作用,同时容易引发美感。二是要引进西方的色彩,要使国画增加和改进色彩。这不但对提升艺术感染力大有好处,而且对振奋精神有巨大作用。其实中国画的色彩在宋朝以后才开始变得沉闷和单调,和时代不相合拍。何况中国人的眼睛生来就看得见五彩缤纷,中国人感觉的灵敏度、分辨率、绝对是一流的。唐朝的绘画就已经是绚丽多彩,色彩不是外国人的专利。如果中国画要做到雅俗共赏,要走进现代和走向世界,要做大做强,这二条的确很重要。画家中有三位先贤徐悲鸿、刘海粟和林风眠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实践上对中国画进行了洋为中用的改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这百年来中国画的进步是非常之大。尤其在解放后的六十年中新画家和新作品层出不穷,在笔墨和色彩方面有许多符合时代的新气象。只是和时代的神速进步相比,国画的进步较缓慢而已。目前的现状是虽然经过百年的改革创新,写实和色彩这二条还是没有做好。所以国画的表达力还比较差,表现范围还比较窄。在一个艺术展览会中,如果有国画和油画同时参展,并且混放在一起的话,国画真的会很吃亏。因为油画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包容雅俗、很抢眼球,所以第一眼的感觉很容易让油画赢了。我基本同意达.芬奇的观点:油画是科学。我的延伸观点是中国画接近文学,尤其是诗词。传统国画的美感是要静静地、慢慢地品出来的。在展览会中,大部分观众心理上都比较浮躁,包括一些评委也是如此,所以国画要想胜出很难。由于国画的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专家之间各有各的说法。艺术不是技术,理论很难统一起来,不可能有一个划一的标准,国画的语言比较难懂。可以说大部分中国观众理解都很肤浅。更重要的是,虽然传统中国画在世界上是非常优秀和与众不同,可是由于中西绘画语境不同,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画不能理解而无法欣赏,也就谈不上佩服和热爱。因此中国画在世界各大艺术展中影响较小,和油画相比,只能说是一个高级的小画种。在世界各种艺术展览会的展出和交易中所占有的份额是较小的。这和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地位很不相称,中国画应该大步走向世界。那么怎样来做大做强呢?怎样来走进现代和走向世界呢?如何才能超越油画在世界上的地位呢?我们必须客观比较中西绘画在观念、材料工具性能和作画过程中的差异。分析中西绘画容易和困难之处及它们的优缺点。再来找出适合我们的改进方法,包括创造、改良和引进新观念、新材料及新技法。在这个基础上画出好作品来证明中国画是美的、是有内涵的、是雅俗共赏的、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然后才能引起美术评论家的肯定和收藏家、爱好者的追捧。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家和新人感兴趣后加入这个行列,一定会画出越来越多在思想上进步、在艺术上成功、在世界上打得响、并能真正在艺术史上站得住脚的好作品。中国画的伟大复兴是看得见的将来。

当代中国大部分的油画家都画过国画,国画家涉足油画的也不少。画过这两种画的人的共同体会是中国画难画,油画费时间。同样的画家画同样的模特在油画上的就好,就漂亮,在国画上的就差,就不够漂亮。当然味道是不一样的。那么中国画到底难在何处?又为什么难呢?我觉得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国水墨画基本不能修改,这就造成了写实的困难。落筆就很难改,这是生宣纸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它的纤维结构很疏松,落筆后墨汁颜料马上就渗透进纸张的纤维空隙之中,所以在生宣纸上要画好写实真是非常之难。不少名家被戏称为纸老虎,就是指他们画坏的画多、纸张消耗量大的意思。古人也曾发出废纸三千的叹息!而油画布的表面有一层胶质涂料,它隔离了油画颜料向油画布基的渗透,画在油画布上的颜料其实只是附在胶质涂料表面,画错了要揩掉也很方便,要改变、混合其它颜料也很容易。再则油画颜料干燥很慢,画家有足够的时间来仔细地修改形体和色彩。即使干了以后想要修改,仍然可以再覆盖油画颜料,因为油画颜料有强大的遮盖力。这就造成用油画写实较容易。二是在生宣纸上很难画好大面积均匀的、浓重的颜色,色彩的过渡和渐变更是困难。这就造成中国画的点和线是精彩的,到了面的阶段就有困难和问题了。因为生宣纸结构很疏松,重一点的颜料就会穿透宣纸落到毡毯上了。如果要画上浓重的颜色,必须多次反复渲染才能做到。困难的是各种颜料的表面张力系数不同,用水稀释后在生宣纸中的渗透效果差别是很大的。再加上各色国画颜料的粗细和重量差别都很大,在渗透中有的是往下沉淀的,有的是向旁边扩散的。使用稀释度不同的颜料渗透又会有变化。渗化程度还和落笔、运笔和收笔的速度有关联。这就造成大面积色彩过渡的困难。所以为了色彩丰富,像油画一样混合使用多种颜料就会非常难控制。要想控制渗化扩散的边缘正确位置更是难上加难。只能先用不会扩散的浓墨勾勒出形体的基本轮廓,来引领观众正确地欣赏国画。唐朝时期色彩绚丽的画不是画在生宣纸上的,部分是画在绢上的,大部分是画在窟壁上和佛像上的。颜料和粘结剂也不同于画在纸上的。譬如莫高窟里的唐朝窟壁画便是如此。油画颜料没有这个扩散和渗透的问题,要画上均匀的、浓重的颜色真是太方便了。混合使用多种颜料更是油画家基本的手段,所以容易色彩丰富,要做到色彩过渡和各种渐变也不难,控制边线的正确位置也可以随心所欲。三是中国画是用水调和颜料的,生宣纸着水后就变得透明了,结果是画家画的时候看到的色彩和画干后的色彩很不一致。多数情况下是画的时候深,干后变淡,画的时候飽和度低,干后飽和度提高,色相也稍有变动,托裱以后色彩又会有变化。由于画的时候,不能确切知道画完成以后的色彩情况,所以画出来的色彩总是不够理想,因此想用色彩来正确传递某些微妙的感觉就非常困难。而油画就不同了,油画布表面的胶粉层隔离了油,使油不会浸润布基层,油画布不会变透明。油画颜料干湿也很少影响色彩。基本上画出来什么样,干后就什么样,包括色相、飽和度、明度基本不变,透明度也不变。因为油画颜料是用油来调和颜料的,它的干燥主要是液体油氧化后变成固体油,不是像中国画的干燥是水分的蒸发。由于画油画的时候能知道将来是什么样,所以画出来的东西就能有把握。画的时候觉得色彩不协调或者密度欠妥当,马上就可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是国画家梦寐以求但是没法实现的理想。水彩画色彩干湿变化也比国画要小很多,因为水彩纸比宣纸结实并且厚多了,遇水稍有变化,但不会变透明。色彩干湿变化小多了,画的时候把握就大很多。但是外国人还是觉得变化大,又专门制造了一种彩色粉条,直接用干粉画在专门的纸上,没有了干湿这个问题,可以画出很漂亮的画,只是碰不得,一碰就掉颜色粉,如果喷上定影液,就不容易掉颜色粉,可是色彩又变掉了,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问题是为国画家动脑筋制造新材料、好材料的人实在太少了。国画家在无可奈何之下,就采取了少用颜色、减少色相,减小飽和度的办法,只用少数几种自己吃得准的久经考验的传统颜色就不出疪漏了。画家们自己都知道这一点,对内称为扬长避短,对外称作继承传统。这样一来从理论上也说得过去,就心安理得,不求跨越这艰难的一步了,结果是画的颜色总是过不了关。四是宣纸和油画布相比,较薄和嫩,经不住反复折腾就破了。有一次经历是促使我改造宣纸的动力。83年中秋节晚上,上海中国画院和日本某团体联欢,我也应邀前往观摩,主要内容是几位老先生合作画一幅中秋赏月图。画案上放了一张宣纸,几位老先生轮流上去画了石头、桂树、花草,轮到程十发先生,他用一支大号毛笔蘸满了藤黄颜料上去画了一个大月亮。不知道他是因为觉得月亮不够圆,还是月亮不够黄,反正是他又上去添了一笔,因为湿的面积较大,结果把宣纸给搞破了。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宣纸太薄了,是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候了,因为我自己以前也多次画破宣纸。由于生宣纸遇水后强度变得很差,生宣纸上的画以小品小画为多,大幅水墨画很少,就是大画内容也较简单,要画复杂的大水墨画相对比较困难。所以现在有些国画家放弃宣纸而改用比较结实的高丽纸。另有许多画家放弃生宣纸水墨画,改用熟宣或熟绢画工笔画了。

那么传统中国画的优点是什么呢:一、由于是历史的积淀,中国画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和精神,它使中国画具有不可替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藏品之丰富、流传年代之长久、民族特色之鲜明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屈指可数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是中华民族可以引以为豪的宝贝。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书画同源,所用的笔、墨、纸、砚大同小异。琴棋书画又是二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修身养性和社交活动所需要的技能。所以中国画不仅是帝王显示尊贵、宗教宣扬教义、百姓美化生活的要件,还是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借以寄托情志和玩赏于亲友同仁之间的雅物。是特别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是中国人就会喜欢它,这是一种遗传上的呼应,心灵上的相通,其地位不可动摇。所以说收藏中国画的收藏家是特别懂得收藏真谛的收藏家。二、中国画中的线条种类繁多,并且很成熟,是非常优秀的。线条的运用可以使画面非常简洁,以最少的墨包容最大的景,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中国画线条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非常深远和有趣味,是西方人的线条望尘莫及的。可以肯定地说,同一个中国人画家用国画方式和油画方式来写同几个汉字时,国画方式会胜出一大截。如果要想写得好,非得用中国的笔、墨、纸不可。而且中国画的线条所显示的信息量之大是惊人的,它不但传递了作者的意图,还透露了作者的运笔功力和当时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其灵敏度之高,是方家们有目共睹的,可以称线条为国画家传统功力的试金石。三、中国的宣纸、笔、墨和少数颜料的配合已臻极致。墨色为主,色彩为辅,墨分五色,水墨淋漓的感觉非常好。这是宣纸好的地方。清晰度和密度靠墨色底稿保证,色彩只靠不是非常清晰的大片平涂来提供。这曾经得到过世界上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好评。那是在上世纪中叶,彩色电视机已经发明。为了做到只发送一个标准频段,黑白和彩色电视机都能收到的目的,即兼容制,这是不放弃大量黑白电视受众的必须手段。也是为了争夺技术垄断,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色彩和人眼的感觉做了深刻的研究。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中国画和黑白照片手工着色上得到启发,发现只要发送一个清晰的黑白图像讯号和二个不怎么清晰的彩色副波讯号就能达到目的。世界上现有的三种电视制式在这点上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仅仅是两个彩色副波的编码方式不同而已。以中国Pal制为例,在一个电视频道(模拟讯号)占据6.5兆带宽的条件下,亮度讯号占了约4.5兆(即黑白讯号),二个彩色副波总共 只占了1兆多一点。只是中国画中的彩色部分还要少。他们惊叹中国古人的聪明,灵敏的感觉和科学合拍。四、中国式的透视。是非常厉害的一种主客观透视,它有主观透视、单点透视、散点透视和跑马透视四种。(由于讲清这些透视需要较长篇幅,还要配图,只能另文探讨。)这对实现中国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突出重点非常有意义。而油画几乎只有单点透视。五、耐看,提供想象的空间较大。经得住反复的看,不容易生厌,甚至会上瘾。因为中国画讲究的不是写生而是写意,当然就耐看了。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写景皆是写情。中国画承载的不仅是客观世界的美好景物,更是画家头脑中掺和了感情的记忆和心中独特的志向。许多干扰主题的杂物和细节不会在记忆中留下印象,也不会在想象中产生意象,所以画面就显得非常简洁和突出主题。尤其是在看万卷书画,行万里山水之后,积淀在头脑中的东西到时候有感而发所作的画会特别精彩。因此中国画家有一种西方画家没有的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他们的画的高峰都在中年以后出现,甚至在六、七十岁以后出现。近代名画家基本也是这样,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陆俨少等都是如此。刘海粟的高峰之作泼彩黄山系列更是在八十岁以后出现。这是因为中国画不仅是看笔墨技巧,更看重作者的修养和精神,包括他的人生阅历及价值观。最好是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时代的创新,还有丰富的知识、宽大的胸怀及高远的眼光,特别是独特的个性和领先时代的审美观。这一切都会在画中体现出来。我们都说功夫在画外,讲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使作国画比较接近于写诗歌,是内心思想精炼的表达,可以抒发情感和志向。这需要长时期的研究和琢磨方能做到。要画得好当然很难,但是精彩和耐看也由此而来。有一句中国成语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叫做“诗情画意”。在欣赏国画的时候,要感觉到美,感觉到舒畅还是容易的,那还是浅层次的,如果能领悟到画家的思想和意图甚至潜意识并引发遐想那才是深层次的。这个“悟”字历来就有高低深浅多层次分别,要悟到深决非易事,这不但需要欣赏者本身悟性高,更需要欣赏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中文底蕴和国画的历史知识。否则就只能请专家来讲解欣赏了。可惜的是各家之言见仁见智,甚至大相径庭,不过这也是很有趣味和值得探讨的课题。国画理论还认为神似胜过形似。齐白石多次说过:“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是非常人性化、简约化的作品。欣赏的时候需要有欣赏诗词类同的心态和遐想。因此在中国画上题字写诗是非常协调的事情。这是西方人不了解,进而变得不理解,甚至个别人会有所非议。因为中西绘画语境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有少数中国人跟在那些不懂中国画的西方人后面瞎嚷嚷就可悲了,起码是不能理解本国文化艺术的奥秘,或许还缺乏情感思维的兴发感动。在历史上中国文人在观画中发诗兴的不少,画家在读诗中起画意的也很多。这种诗和画的联想联动极少见到有西方的报导。六、无反光。用国画做背景拍照或拍电视电影效果非常好。这在现代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一些大型会客厅中作背景非常合适。当然前面不能有玻璃。无反光比有反光在感觉上更文静和高雅,特别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而且任何角度看都一样漂亮。这是胜过油画的地方。七、便于携带、保存、寿命长。正所谓是纸(中国纸)寿千年、墨色永久。这是经受过历史考验的。也是文物所必须有的重要品质。最后来谈谈中国画做大做强的具体措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民族文明古国。所以水墨写意画及重彩工筆画,只是中国画的一部分,是重要的也是高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发展和创新,但是首先要保护和继承。需要有一部分人来专门做这件事。也需要有相当多的画家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精神来搞创作,来反映时代的面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第一是中国画应当包括非常广阔的外延。要把中国画的平台做大,这是形成中国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大好局面的需要。从艺术上讲,就是要大大增强中国画的表达力,要大大扩展中国画的表现范围。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传统的书画同源中笔墨部分已经逐渐消失。客观上给予中国画笔墨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动漫等视觉媒体大发展的今天,在专业高清电影电视及大众数码摄影摄像大普及的今天,新中国培养的油画家如陈逸飞等人的油画作品也已经得到了举世公认。所以必须认识到中国画的改革创新是当务之急。这是时代给予中国画的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机会。我们必须要抓住抓紧这个机会。还要注意普及和提高并存,普及必须重视语境的国际化和通俗化,要走大众赏心悦目和容易理解的道路。其中主要的新画种暂且称它为白话画。是中国人、外国人、包括文盲都能一看就懂的画。因为它的语言就是大白话,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是在水墨画和工笔画基础上发展的新中国画。总之是走大路走正道,是随类赋彩的,是可以写实的,当然在创作过程中是能够修改的。最重要的是可以较容易画出好作品、大作品来。可以较容易地画出现代的人物、汽车、高楼大厦和新田野来。有人认为这些适合大众视觉口味的画是形而下的、是低级的。我认为即使从传统的正统高层观念来看,这些还只是用与器的层面,而不是体与道的原则。只要体与道的原则是正确的,用与器的层面是可以改动的。与高低级关系不大。何况在今天,教育的大普及,电视与电脑网络的大普及和发达的交通使民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提高很快,适合大众的口味不一定就是低俗的。由于艺术欣赏活动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引导大众树立和提高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也是我们中国画家的重要责任,追求雅俗共赏应该是我们现代中国画家的重要目标。普及和提高不是对立的,应该是统一的。只有扎实的普及才能真正地促进提高,而精彩的提高也能有效地推动普及。这是中国画走进现代和走向世界的需要。就像文言文虽然很美、很高级,但是中文汉语最后是通过白话文的方式来走进现代和走向世界的。回顾这一百年来白话文的普及和提高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它不但在普及教育,摆脱大部分国民是文盲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经济及文明的进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和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甚至在公安、军事和国防安全方面都有不可限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白话文的发展和提高使中文焕发了青春,获得了重生,避免了中文被西方列强语文替代的尴尬。保持了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有自己精彩语文的尊严。中国画也已经到了这个关口,创新的白话画也应该是中国画焕发青春的一条道路。我画的那张“上海浦东新貌”就是用这个办法画的。(刊登在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发行的由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编辑的中华风采“中华艺术名人博览”一书中。此画已捐赠给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并荣获“上海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爱心人士”荣誉证书。)大家可以看看并请提出宝贵意见。第二是传统中国画的词汇量太少了,尤其是色彩的词汇太少,不足以描述当今丰富多彩的世界和人类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要知道人的眼睛能分辨上亿种不同的色彩,所以必须充实它的色彩词汇量和语言方式。当然丰富色彩的运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中低饱和度色彩的运用还是不少中国画画家比较陌生的领域。要想使每幅色彩丰富艳丽的中国画上的色块都摆得平,决非是一、二年功夫所能办得到的。任何一块色彩的败笔都会使原来已经协调的色彩画面变得不协调,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产生。中国画画家都必须化大力气掌握好它。这是时代的考验,也是中国画画家真正走进现代和走向世界必须要做好的功课。第三是材料工具的创新或改良充实,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画种,新的画种呼唤新的材料和工具。如果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客观地看问题,就会看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绘画部分的兴盛并不是老画种的复兴,而是新画种的出现和繁荣。这个当时的新画种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油画,在此之前欧洲的绘画是以湿壁画、蛋清画和胶彩画构成的,它们都有颜料干湿变化会引起色彩变化的问题,颜料干燥快来不及仔细修正的问题,以及不耐久的问题。所以当油画一出现,就受到广大画家的欢迎。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使用了新材料,新方法的画家在短时期之内作品就有了质变的进步,作品还能耐久保存。就好像他们被神仙使了魔法一样,这个神仙其实就是科学技术。他们的作品受到市场的追捧也是顺理成章的。并产生了以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名家。所以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除了一部分政治和经济的原因外,实质上还是科学发现(发现半干性油和干性油的优良绘画性能和胶质涂层的隔离油的性能)、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各种人造合成颜料的出现以及油画布和油画颜料的制造)带来的成果。因此国画要有大的发展,也要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在材料和工具方面都必须要化大力气来改进。载体不能只是宣纸和绢。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宣纸对中国画发展的制约是非常大的。我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尝试,主要是宣纸深加工,试用了各种不同的涂料等办法,其中加了安息香的绿豆粉矾胶性能比较好。单层宣纸太薄,我就托到二层以上,有一种效果比较好,有生、熟二种纸的效果,在承接颜料和可修改性上有了较大提高,目前还在继续研究和改进之中。为此我还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台1米×2米的调温热压机,可以加工6尺整张的宣纸。第四是要鼓励独创精神,创新是国画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有一句谚语说得精彩,叫做“只怕不生,不怕不长”。用在国画创新上,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了新想法,有了新画法,刚画出来的东西不成熟、不好看是正常的。对自己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慢慢改进,就会成熟起来,美观起来。当然还得有约束。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约束下,每个画家都应有不同的面貌,不能千人一面。齐白石先生曾对他的学生们说过:“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就是你临摹得和他的画一样,也还是不行。而是要学他的衰年变法的创新精神。这句话经过大几十年后来看,真是非常正确。齐老弟子众多,最成功者当数李可染,画得最不象齐老的也当数李可染,李先生学的是眼光、胆识和勤奋,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秉性,还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觉得最舒服的风格,最后也成为众人折服的一代大师。而当年一些临摹作品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的学生都没能上到高台阶。主要是缺少了学习-继承-创新-实践-失败-反复研究改正-实践一直到成功这一系列人才升华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其中创新到成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一个人学得稍微有点像样,是容易得到肯定的,但是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就难。我自己也有深切的感受。大约在82年冬,陆俨少先生受上海和平饭店邀请,住在饭店里作画,我去拜访了他。那天正好上海博物馆师傅在饭店里为他的画装裱,所以他有空和我聊天,还问起应野平先生近况。我回答说:“应野平先生的形势也很好,但是影响没有你陆先生那样大,尤其是先生你的行云和流水的留白处特有创意,给大家感觉很好。”。陆先生听得高兴,居然问我,他自己的画有什么缺点?因为说得起兴致,冷不防给他这么一问,我脱口而出说:“陆先生,你的画什么都好!就是那个水中的漩涡画得不好。”当时房间里的其它人都看了我一眼。我也觉得说得不礼貌,因为艺术界的粉丝们对他们的崇拜者都是好坏一律照单全收的,即所有的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虽然别人的眼光异样,但陆先生倒是点头微笑,一点也不在意。我回去后碰到陆俨少先生的得意门生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师陆一飞先生。并告诉了他,我的狂妄、不礼貌和忐忑不安。一飞先生安慰我说陆先生宽宏大量,尤其是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是欢迎的,不会动气。过了一会儿,一飞先生又对我说:“如果陆先生当时要你示范,怎样才是好的漩涡,你怎么办?你是用别人的东西画给他看?还是你有你自己的东西?”这句话直刺到我的内心,我扪心自问的确感到不安。我的东西在哪里?之后这句话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学画过程和大部分人一样,是从临摹入手的。这是容易学到中国画韵味的好方法。但是传统有很强大的力量,一旦进去吃到甜头以后就出不来了,想要创新就非常难。想要有点自己满意的东西真是很难。我想我不能像看台上的观众一样对球场上的运动员瞎批评。觉得必须有点自己独特的东西,也画了许多种漩涡,自己总是不满意。很多年以后,我总算在画黄浦江的开阔江面时有了自己的表现手法。包括江面上的粼粼反光,也稍有特色。使我深切地感到有点自己的特色不容易,但是必须要有。两位陆先生对我的帮助真是很大。第五是要加强绘画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世界上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的色彩理论的学习,包括加色法和减色法知识。在这方面我也有难忘的体会,本世纪初,世界名牌瑞士仙娜照相机厂的小老板到上海来推销他们新研制的大画幅相机的数码后背。请了中国艺术界、摄影界和广告界一些专家和摄影师在静安宾馆召开产品推广会,当场演示和介绍了大画幅数码相机的拍摄及其数码后背的详细构造。其中说到它的数码后背的感光硅片细分到最后的四方形单元是由对角二个绿,另外的对角是一个兰,一个红感光单元组成。当时中国的参会者大多数不能理解为什么是两个绿单元,而瑞士的老板由于交流之间需要专业翻译等原因也没能使提问者理解得很清楚 。此时会场有点乱,我就起身作了解释,说明在加色法中一份白光并不是由均等的三分之一绿光加三分之一红光加三分之一兰光组成。而是由约0.6份绿光、0.3份红光和0.1份兰光组成的。大家可以用放大镜靠近看电视机或电脑显示屏的发光微粒。当屏幕发白光时,绿光微粒最亮占6成、红光微粒次之占3成、兰光微粒最弱占1成、他们的混合光是白光。反过来记录时也是如此,二个绿单元也是这个道理。这时大家才安定下来。之后,瑞士的小老板通过翻译了解了我的发言后,走过来和我握手,并且称赞我为“中国真正的专家”。其实这只是基础的专业知识罢了。我由此感到中国艺术界还须学习科学知识。第六是要大力提倡、鼓励家庭中挂中国画。这既是一种高尚的爱好,也是一种爱国的行为。希望这种美好的风气能继承下去。中国历来自皇帝开始到普通文人都非常重视绘画。以至读书人的家中掛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直到十年文革才破坏了这个传统,目前还没有全面恢复。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大小城市高楼林立,农村新房遍佈全国。可是走进去看一看,掛的多数都是不像其本人的主人照片。当然掛自己的照片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在客厅中、书房里掛几张中国画,既美化环境、提升品位,又陶冶心情该有多好!这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高层次的风俗习惯啊!如果有关方面能引导得法,这是一定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到那个时候会有一个市场的需求,也增加许多就业岗位,至少国画专业的不必改行了。这也是中国画做大的一条必由之路。人们的审美眼光也会很快提高。这将对出新画,出好画、出新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又对中国画做强起到保证作用。由此中国人的精神文明程度也会有一个大的提高。中国人也会感到自信和自豪,因为这毕竟是发扬光大了我们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是在我们自己的语境中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和标准干一项有关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大事。正派的外国人也一定会对此刮目相看。继而这种风气将会传开来直到传至全世界。中国有那么多的华侨在全世界,还有那么多爱好中国传统艺术的外国朋友在各国,首长外事活动送礼也可以送中国画。当年力排众议抢在美国之前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日本田中首相访问中国,我国领导就送了他一张唐云先生画的苍鹰图,田中首相非常高兴。这件事在美术界影响非常之大,不但制止了中国画当时的颓势,而且还造成好几年的国画热。这是可以借鉴的好办法。中国画必须要做大做强,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做大做强。我相信中国画大步走进现代走向世界很快就会到来。

以上是我这些年来在中国画方面所做的和所想的。做的还很不够,想的还比较片面。敬请领导、前辈专家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让我们大家都为实现中国画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