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王晓晨,女,博士,现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8年至1992年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士。

1994年至1999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1998年至1999年比利时根特大学、佛兰德斯生物科技研究所访问学生。

1999年至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分子与细胞发育生物学系博士后。

社会任职: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运用反向遗传学寻找参与凋亡细胞清除过程的新基因;对所鉴定的吞噬相关基因展开凋亡细胞吞噬过程调节机制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出版专著:

资料更新中……

发表英文论文:

1.Qun Lu, Yan Zhang, Tianjing Hu, Pengfei Guo, Weida Li and Xiaochen Wang, 2008. C. elegans Rab GTPase 2 is require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poptotic cells. Development 35(6):1069-1080. Epub 2008 Feb 6.

2.Monica Darland-Ransom, Xiaochen Wang, Chun-Ling Sun, James Mapes, Keiko Genguo-Ando, Shohei Mitani, Ding Xue, 2008. Role of C. elegans TAT-1 protein in maintaining plasma membrane phosphatidylserine asymmetry. Science 320: 528-531.

3.Xiaochen Wang, Jin Wang, Keiko Gengyo-Ando, Lichuan Gu, Chun-Ling Sun, Chonglin Yang, Yong Shi, Tetsuo Kobayashi, Yigong Shi, Shohei Mitani, Xiao-Song, Xie & Ding Xue, 2007. C. elegans mitochondrial factor WAH-1 promotes phosphatidylserine externalization in apoptotic cells through phospholipid scramblase SCRM-1. Nature Cell Biology 9:541-549. Epub 2007 April 1

4.Xiaochen Wang, Yi-Chun Wu, Valerie A. Fadok, Ming-Chia Lee, Keiko Gengyo-Ando, Li-Chun Cheng, Duncan Ledwich, Pei-Ken Hsu, Jia-Yun Chen, Bin-Kuan Chou, Peter Henson, Shohei Mitani, Ding Xue, 2003. Cell corpse engulfment mediated by C. elegans Phosphatidylserine receptor through CED-5 and CED-12. Science 302: 1563-1566

5.Xiaochen Wang, Chonglin Yang, Jijie Cai, Yigong Shi, Ding Xue, 2002. Mechanism of AIF mediated apoptosis in C. elegans. Science 298: 1587-1591(research article)

6.Xiachen Wang, Guy Bauw, Els J.M Van Damme, Willy J. Peumans, Zhangliang Chen, Marc Van Montagu, Geert Angenon, and Willy Dillen, 2001. Gastrodianin-like mannose-binding proteins: a novel class of plant proteins with anitfungal properties. The Plant Journal 25(6), 651-661

7.Wang Xiaochen, Willson Ardiles DIAZ, Guy BAUW, XU Qing, Mar Van MONTAGU, CHEN Zhangliang, Willy DILLEN, 1999. Moleuclar Cloning of GAFP-1, an Antifungal Protein from Gastrodia elata Acta Botanica Sinica 41(10):1041-1045

8.Xiaochen Wang, Qing Xu, Ying Liu and Zhangliang Chen, 1999. Inhibition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by a lectin-like protein from Gastrodia elata Bl. Chinese Bulletin of Microbiology 26(4):256-260

9.Qing Xu, Ying liu, Xiaochen Wang, Hongya Gu and Zhangliang Chen, 1998.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ntifungal protein from Gastrodia elata.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36(12):899-905

发表中文论文:

1 天麻中一种凝集素类似蛋白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王晓晨; 徐庆; 刘颖; 陈章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 【期刊】微生物学通报 1999-08-27

2 天麻中一种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克隆 王晓晨; WillsonArdilesDIAZ; GuyBAUW; 徐庆; MarcVanMONTAGU; 陈章良; WillyDILLEN 北京大学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DepartmentofGeneticsFlandersInteruniversityInstituteforBiotechnology/UniversityofGent; Belgium 【期刊】植物学报 1999-10-25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一:


HHMI青年科学家王晓晨:爱探险的科学女侠

王晓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92年获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士,1999年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1998年至1999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佛兰德斯生物科技研究所访问,1999年至200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分子与细胞发育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无论是否入选“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都不会妨碍42岁的女科学家王晓晨时常问自己:大脑如何发挥功能?人为什么会生病?我们为何日渐老去?

在用科学探索人的终极命题的路上,最困扰这位生物学博士的,是有关凋亡细胞的问题:凋亡细胞的信号是什么?这些凋亡细胞如何被识别?它们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面临怎样的命运?

求解这个难题,她已经花了10多年时间,也从实验室的学生成长为独立研究的“掌门人”。

到目前为止,这位青年女科学家仍然不满意自己所给出的答案,因为“自然科学需要发现,现在所看到的图景,远远只是‘冰山一角’,只要对科研还有一丝兴趣,我都会坚持探索”。

“有韧性、沉得住寂寞、不轻言放弃,真像一位科学女侠”——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如此评价他的这位同事。

好奇——

与人沟通“不够主动”,对细胞间的沟通“魂牵梦萦”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王晓晨不太健谈,常常是人群中最安静的那一位。

也是这位自称“不爱与陌生人说话”的科学家,向初次相见的记者介绍自己关注了十余年的凋亡细胞,却有如谈起老友般滔滔不绝。

她的实验室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模式动物,运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化的方法研究凋亡细胞清除的分子机制。“凋亡细胞发出信号——吞噬细胞进行识别——凋亡细胞被吞噬——凋亡细胞被降解”,王晓晨的所有心血都倾注在这个看似简单却异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中。

同样,这位自称与人沟通“不够主动”的科学家,却对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沟通“魂牵梦萦”。“对死细胞清除的障碍会引起诸如癌症、哮喘、帕金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等炎症疾病和自身免疫紊乱”;“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与细胞之间如何发出信号,如何传递信息,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生物学过程”……

重要、有趣、可行——对于投入10余年心血的研究项目,王晓晨的选择标准很简单。

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有如凸起纽扣状的凋亡细胞向她“打招呼”;第一次目睹分泌蛋白一手拉着凋亡细胞,一手牵着吞噬细胞,向她“眨眼微笑”;第一次为凋亡细胞染色,监视着磷脂酰丝氨酸偷偷“翻墙”到细胞膜外侧……

被探索和发现的喜悦充盈,科研还枯燥吗?这位曾在中学时梦想做记者,探究社会真相的女科学家总是笑着回答:“做科学研究也是一种探险,每天都是新的,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寻找自然科学的真相,永远被好奇心追着走:下一步我又会遇见怎样的奇迹?”

毅力——

哪怕只剩一个方法,也要坚持做下去

获2002年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曾在显微镜下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细胞逐一进行观察和记录,描绘了完整的细胞图谱,“这种毅力实在令人敬佩。”王晓晨感叹并将之作为自己的榜样。

“只要认准了,相信命题重要,方法可行,就不能轻言放弃,必须专注和坚持。”王晓晨说。

2006年,她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创建自己的实验室,专注于研究凋亡细胞的清除机制。在此前的15年里,科学家已找到在凋亡细胞清除过程中发挥功能的8个基因。

但王晓晨坚持认为“里面一定还有新东西”。王晓东虽然被这位女将的韧性所感染,却不得不“友情暗示”:有时也要懂得适当放弃。有朋友甚至直接给她贴标签“挺固执的”。但最终,她和团队发现了6个之前未被发现的调控凋亡细胞清除的基因。

成功是1%,失败却是99%。实验失败时,王晓晨也会失落和沮丧,“曾在一天内发现三个假设都不成立,真是大噩耗”。但是,回家待一天,干些其他事,让脑袋放空,隔天回来便重新神采奕奕。“研究不如想象中完美和容易,但我从未想过放弃这行,哪怕只剩一个方法,也要做下去。”

兴趣——

兴趣需要“加油”,越自信越成功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是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对于这份肯定,王晓晨很高兴,“这表示它承认我在做有意思、很独特、有发展潜力的工作”。

在王晓晨的“快乐科学”法则里,探索的兴趣十分重要。培养实验室的学生们,她从不苦口婆心或拼命加压,她只是告诉他们,这行足够苦,不要为了坚持而坚持,认真问自己“是否对研究工作本身感兴趣,而非只对和研究相关的东西感兴趣,比如论文、金钱或名利”,因为“只有真正得到探索的乐趣,才能一直做下去。”

兴趣能否支撑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王晓晨的回答是:不能,必须要为兴趣“加油”。“要让年轻科研人员认识到,科学发现是多么有意思,越做得好,才能越激发兴趣”。

1999年,王晓晨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分子与细胞发育生物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所做的研究在凋亡细胞领域里非常前沿,“我再也不觉得自己是跟着别人的脚步,我们的发现,就是这个领域的最新成果;我们的下一步,就是在做最新的探索。”

王晓晨坦言,这种在尖端“冲浪”的满足感,对于“保鲜”自己的科学探究兴趣,至关重要。“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做的研究不比国外同行差,才能进入‘越自信,越成功’的良性循环。”

王晓晨忘不了美国实验室里的一张试验台,那是专属一位老教授——淹没在人堆里就很难被认出来的老先生,一辈子热衷于做研究,在34岁时成为最年轻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直到退休,还在别人的实验室为自己留下了一方天地。

“他让我真正认识到什么叫‘科学的乐趣’,”无数次,王晓晨也会问自己:什么时候停下来?

“只要还能从科学中感受到快乐,就一直走下去。”这是她内心的回答。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02月29日

媒体报道二:


NIBS王晓晨专访:添补空白的细胞凋亡研究

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在秀丽线虫凋亡细胞的清除过程中,桥联分子(bridging molecule)的存在及其介导吞噬细胞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机制,这项成果公布在《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

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TTR-52这个线虫中第一个桥联分子,而且揭示了吞噬细胞受体CED-1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而添补了有关吞噬细胞表面受体CED-1如何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方式的科研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凋亡细胞的吞噬机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石。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研究成果,生物通特联系了王晓晨博士,就读者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请教了她。

王晓晨研究组,第二排中间为王晓晨博士

生物通:凋亡细胞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对于正常组织的动态平衡和免疫反应是非常重要的,近期贵研究组发现了一种在介导吞噬细胞识别凋亡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细胞因子,这对于凋亡细胞吞噬模型具有什么意义呢?这项研究是以秀丽线虫这种模式生物作为研究对象,那么是否也适用于哺乳动物呢?

王博士:调控凋亡细胞吞噬的信号通路主要是在线虫这个模式生物中发现的,而绝大多数调控因子在高等动物中都是保守的。这也使线虫成为研究凋亡细胞吞噬调控机制的理想模式。我们的研究发现了一个调控凋亡细胞识别的新因子TTR-52。它是一个从吞噬细胞中分泌出来的小蛋白,做为桥联分子介导凋亡细胞的识别。而这种识别是通过吞噬细胞受体CED-1来完成的。

我们的研究不仅发现了TTR-52这个线虫中第一个桥联分子,从而证明利用桥联分子介导凋亡细胞识别是一种保守的作用机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吞噬细胞受体CED-1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机制:TTR-52一方面结合凋亡细胞表面的PS signal,另一方面结合吞噬细胞表面受体CED-1,从而促进凋亡细胞的识别及吞噬。CED-1是一类在哺乳动物,果蝇等生物中均保守的吞噬细胞受体,但其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方式一直未知,我们的研究添补了这一空白,也提示其他CED-1 家族的吞噬受体可能通过相似机制识别凋亡细胞。

生物通:实验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最重要的技术点在哪里?

王博士: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利用经修饰的遗传筛选方法获得ttr-52的突变体。之后利用遗传学结合细胞生物学,生化等手段揭示其作用机制。最重要的技术点可能是结合上述几种不同方法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研究凋亡细胞的吞噬过程及调控机制。

生物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凋亡细胞吞噬过程并不仅仅是信号分子与吞噬细胞受体的简单结合,例如一些实验室也发现了桥联分子Annexin I(Anx I)在识别过程中的作用,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的突破点是什么呢?

王博士:在哺乳动物中,凋亡细胞的吞噬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等“职业吞噬细胞”完成的。而这些细胞通常距离凋亡细胞较远,需要通过某种机制寻找到目标并吞噬。分泌型桥联分子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与哺乳动物不同,线虫的凋亡细胞吞噬是由其周边的正常细胞完成的,它们被称之为“非职业吞噬细胞”。由于它们紧邻凋亡细胞,之前人们认为线虫并不需要桥联分子介导凋亡细胞的吞噬。

我们的研究证明线虫凋亡细胞的识别也需要桥联分子,从而证明这是一种保守的作用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了桥联分子介导了吞噬受体CED-1对于凋亡细胞表面信号PS的识别,从而完成对凋亡细胞的吞噬。这一发现首次证明受体CED-1通过识别凋亡细胞表面信号PS来介导吞噬,同时也首次证明了吞噬受体CED-1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机制。由于CED-1代表了一类进化中保守的吞噬细胞受体,在果蝇及哺乳动物中均有同源物,而它们识别凋亡细胞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我们的研究也提示这些受体对凋亡细胞的识别可能同样通过桥联分子介导完成。

生物通:凋亡细胞由于与一些疾病具有重要关联,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您能谈一下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王博士:凋亡细胞的清除对保证机体平衡有重要作用。这方面的缺陷会引起自身免疫病及持续性的炎症。对凋亡细胞清除机制的研究对这些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因此得到众多科学家的关注。但由于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凋亡细胞及吞噬细胞的调控,也使整个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凋亡细胞的信号可能有多种或对于同种信号存在多种识别机制,这些信号和识别机制是什么?不同信号或不同识别机制是怎样相互协同作用的?另外,凋亡细胞识别后是怎样被吞噬及降解的?今后的研究将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展开。而线虫作为研究细胞凋亡及凋亡细胞清除方面的优秀模式生物,由于它的相对简单性和高度保守性将在上述方面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生物通:这项研究是和国内的研究机构合作完成,您认为国内的研究生和国外的研究生有何区别呢?

王博士:其实这项研究不能仅说是和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这个课题是我在博士后的后期在科罗拉多大学薛定博士的实验室起始的。之后我回国在NIBS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与薛定博士实验室合作继续完成了这个课题。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很多研究生的工作,国内的和国外的。我认为我们国内的研究生非常好,他们聪明,勤奋,有上进心。唯一欠缺的是自信和勇气。我们国内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研究生应该相信自己,挑战自己。

生物通:目前业内对于科学研究领域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十分关注,您作为一位业已成功的女科学家,您认为在成长过程中,性别的影响大吗?

王博士:对于我自己而言,性别好像不是什么问题。但我觉得女性在家庭方面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在事业方面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个人谈不上成功,继续努力吧。

文章来源:《生物通》2010年07月01日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