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唐丹玲,女,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4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

社会任职:

1. AGU董事会成员。

2. 第9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08)主席。

3.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的委员。

4. 国际海洋科学与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PACON)常务理事。

5. 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海洋动力学和生产力专门委员会(Sub-Commission A2-Ocean Dynamics and Productivity)副主席(Vice-Chair)。

6. 联合国环境项目专家。

7. 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董事。

8. 全球海洋遥感协会(PORSEC)的常务理事。

9. 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10. “Geomatics,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等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11. 《国际地球科学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 Research)首批编委。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海洋生态遥感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卫星遥感分析南海海水表层昼夜温差与赤潮的相关性。

2. 大亚湾珊瑚对近50年来赤潮的记录与响应。

3. 遥感分析2004年南亚大海啸对印度洋叶绿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资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1. “南海区域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与生产机制”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 南海北部海洋生态动力学特征研究 陈绍勇; 唐丹玲; 王东晓; 齐义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9-03-01

3. 南海区域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与生产机制 黄良民; 钱培元; 王文雄; 黄小平; 唐丹玲; 陈清潮; 尹健强; 谭烨辉; 黄晖; 张俊彬; 刘胜; 何毛贤; 孙丽华; 宋星宇; 李开枝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香港科技大学 2008-03-23

4. 遥感分析2004年南亚大海啸对印度洋叶绿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唐丹玲; 闫中正; Ramesh P. Singh; Behara Satyanarayana; Shivanna Ravi Kumar; 赵辉; 潘刚; 郑光明; 王素芬; 陈永强; 王久娟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8-12-01

5. 南海北部海洋生态动力学特征研究 陈绍勇; 唐丹玲; 王东晓; 齐义泉 【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9-03-01

论文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RemoteSensingoftheChangingOceans》Springer2011年出版

发表中文论文:

1 卫星遥感监测中国海域的叶绿素含量和赤潮分布 韦桂峰; 唐丹玲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4-08-01

2 中国南海海域的有害藻华(HAB)以及相关海洋环境的分析 王素芬; 唐丹玲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4-08-01

3 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响应 赵辉; 唐丹玲; 王素芬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09-01

4 卫星遥感监测中国海域的叶绿素含量和赤潮分布 韦桂峰; 唐丹玲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会议】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09-01

5 基于聚类与回归方法的台风灾情统计评估 魏章进; 隋广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10-26 11:25

6 热带气旋登陆概率的Logistic 模拟 魏章进; 唐丹玲;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07-01 09:14

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强度及其关联性的统计研究 魏章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 【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1-05-22

8 台风灾害综合影响与防御措施研究——以“莫拉克”台风为例 陈和; 隋广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1-07-30

9 一种台风灾情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 陈仕鸿; 隋广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灾害学 2012-04-20

10 热带气旋登陆概率的Logistic模拟 魏章进; 唐丹玲; 隋广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 【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05-22

11 台风灾害与地区经济差距:粤省证据 隋广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改革 2012-06-15

12 台风灾情评估及方法综述 魏章进; 隋广军; 唐丹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信息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 【期刊】灾害学 2012-10-20

13 卫星遥感珊瑚礁白化概述 潘艳丽; 唐丹玲 遥感与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SMEE); 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态学报 2009-09-15

14 台风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防御系统建设——以台风“莫拉克”为例 隋广军; 唐丹玲; 陈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期刊】国际经贸探索 2010-02-25

15 台风引起南海海表面降温的位置变化特征 杨晓霞; 唐丹玲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环境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热带海洋学报 2010-07-15

16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王素芬; 唐丹玲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通报 2010-10-15

17 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水温上升的响应 郝彦菊; 唐丹玲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生态环境学报 2010-08-18

18 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Landsat7 ETM~+图像观察 潘艳丽; 唐丹玲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遥感研究室 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期刊】热带海洋学报 2007-01-30

19 南中国海北部大亚湾水温和赤潮的变化(英文) 余景; 唐丹玲; 王素芬; 练建生; 王友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遥感与海洋生态环境学科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广东 广州;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遥感与海洋生态环境学科组; 广东广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期刊】Marine Science Bulletin 2007-10-15

20 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响应 赵辉; 唐丹玲; 王素芬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广东广州; 广东广州 【期刊】热带海洋学报 2005-11-30

资料更新中……

荣誉奖励:


1.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 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3. 2005年获过扎耶德国际环境奖(Zayed Award Diploma)。

4. 2007年获太平洋海洋科学技术大会国际“海洋服务奖”。

5. 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6. 2008年获广东省直属机关“优秀服务排头兵”荣誉称号。

7. 2009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提名奖。

8. 200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9. 2010年获“广州市优秀女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我的眼睛只望着你——记海洋生态遥感学专家唐丹玲博士

“见到掩不去的蓝色忧郁/不知那是你的眼睛还是我的泪水/发现你眼中丝丝的红潮/我担忧你是因为疲竭或是对我的思念/哦,让我轻吻你的眼睛/在你的耳边低唱,邀你休息”

……

“这是我惟一的使命/去感受你,理解你,爱你,只遥遥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到我的生命终止/这是我唯一的愿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回到你的怀抱/让你的爱紧紧相拥”。(唐丹玲《我的眼睛只望着你》(原文为英文:My eyes are only on you)。

唐丹玲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和“百人计划成员”,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态遥感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卫星遥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到遥感,大多数人总是会联想到家庭常常用到的遥控器,其实那不是一回事。所谓海洋遥感,简单说就是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唐博士所从事的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就是海洋遥感的一种,是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得的海洋表层水体光谱等信息,来研究海洋现象或海洋过程的年轻科学技术。她的研究对象是海洋环境和生态,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提取海洋水体叶绿素、海水温度等海洋信息,分析海洋环境变化、海洋健康、鱼情、监测赤潮等。其中监测赤潮是她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加剧,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海洋赤潮越来越严重。唐博士十分关注海洋自然灾害,倾心研究这些海洋环境问题,并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些有关海洋环境的英文诗。她的每一首英文诗都有网友翻译成不同的中文版本,“My eyes are only on you”正是其中一首。在诗中,“海洋水色卫星”也许就是细心多情的“我”,而那一片美丽深邃的海洋就是那位温婉幸福的姑娘。

唐博士就是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快乐的享受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快乐的奔向海洋

“你的臂膀是我幸福的港湾/在那里建立了我舒适的家园/你的脊背是我广阔的沙滩/在那里我憧憬着梦想/你的心是我的海洋/在那里我乘风扬帆……”(唐丹玲《你的眼睛是我的蓝天》(原文为英文:Your eyes are my blue sky)。

“虽然我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是一路走来我都很快乐。”

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回忆起过去的时候一般都会“忆苦思甜”,讲“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是如何的挨饿,“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怎样的动荡,“上山下乡”又是怎么的艰苦,如何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唐丹玲对这些历史名词自然不会陌生,她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来到人间,中小学几乎正好在“文化大革命”度 过,母亲归侨,父亲右派,后来又经历了“上山下乡”……似乎赶上了所有的“不逢时”,但是她却用她那颗善于发现美的心去感受自己的那段生活。于是,在那个艰苦的“接受再教育”的日子里,你总是会看见一个面目清秀,体态修长的小姑娘,背着画板在山坡上、田野里、小路旁用她的笔定格她的生活。于是那个动荡的年代也留给她一抹抹绚丽的色彩,一幅幅美丽的画。

如果你发现了生活的美,那么你的生活就会一直美下去。几年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唐丹玲考入了华侨归侨的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在那里先后取得了现代生物学专业学士和水生生物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她硕士毕业留校任教,讲授生物学、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海洋环境学等课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唐丹玲和同事们到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考察,感受到那里瑶胞的贫苦生活和当地丰富资源的自然,觉得帮助他们是一个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自己又有农村工作生活的经历,于是主动请战去连南工作,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瑶胞,为改变瑶山的落后面貌尽一己之力。

连南瑶胞山区的生活和工作无疑是艰苦的,但是她却从来没有退缩过,连南山里的一草一木,瑶山人的一颦一笑,在她看来都是生活的恩赐,她用自己的那颗发现美的心体验着瑶山中那些别人找不到的工作中的快乐。

这个叫唐丹玲的年轻学者来到瑶山,走遍了瑶山的沟沟坎坎。为了建设瑶山她多方奔走,帮助筹集资金……慢慢地,第三代调味粉的工厂投产;满山遍野的山楂黄柏、无花果等中药资源相继开发;瑶山人学会“靠山吃山”,旅游业也慢慢发展起了……

她在瑶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深深的感动着瑶山人,她们给了她一个任何物质都比不上的礼物——唐木丹玲子——一个地地道道的瑶家名字。玲子一直很珍惜这个充满了瑶山人感情的名字,无论在她的履历上,还是国际交往的签名中,你都会看到这样一个名字“唐丹玲/唐木丹玲子”。而玲子的英文是 Lingzis。Lingzis也许是一种美丽的深海鱼吧。

1993年,连南举行了人民代表大会,会上一致选举三十刚出头的唐丹玲为副县长,成为该县学历最高、年纪最轻的也是全省罕见的女性县级领导人。唐丹玲本可以就这样趁热打铁的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可是,她有一个深深埋在心里的理想,那就是继续深造自己喜爱的海洋生物学。于是她谢绝了各方面恳切的挽留,含着热泪辞别了瑶山,于1994年考入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就这样,唐丹玲三次“上山下乡”。第一次是高中毕业后的“知识青年”,第二次是瑶族山区的“副县长”,而第三次就是留学海外的“洋插队”。

在攻读海洋生物专业博士期间,她更加关注海洋与环境问题。后来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师从知名海洋遥感学者Frank Muller Karger,在那里她就像海绵那样吸取科学知识,勤于耕耘,勇于探索。她先后获得过美国太空总署(NASA)奖学金和太空研究学会(USRA)特别奖学金,到NASA和百慕大生物研究站访问和深造学习。百慕大生物研究站是世界上许多知名海洋生物学家学习过的地方,在那里她接触了更多的海洋和遥感知识,为她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获得博士学位后,她又跟随美国罗德岛大学国际著名海洋学家Dana Kester教授作海洋环境的博士后研究。之后她来到日本的东北大学和“日本太空发展总署”(DASDA)从事了近4年的海洋遥感教学研究,完全投身海洋。

就这样,唐丹玲博士像从海浪里跳跃出的一滴水,只是一瞬就又重新回到了海的怀抱。从此在她的世界里就只有那一片蔚蓝。

读懂大海的心

海是有生命的,她有着同我们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也会生病……她时而微波荡漾,时而掀起波浪;时而一片蔚蓝,时而红潮暗涌……因此我们会遇到台风、海啸、赤潮……我们曾经因为这些而怨恨大海,叹息大海带给我们的损失。或许那只是大海的小脾气,只要你能读懂她,一切就会变得和谐起来。唐丹玲博士就是一个读大海的人,她就像一颗美丽的海洋之心,通过海洋卫星遥感,去读懂大海的心情。

她聆听大海。唐丹玲博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渔业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项目的粤方首席科学家。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承担,科学家们充分利用海洋观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各种创新性信息系统,致力于水质参数、赤潮和海面溢油的监测和预警。评议组专家认为项目基于WEB网络进行环境信息的在线分析、可视化和发布,实现了数据共享、模型共享以及知识的在线生成和共享,可支持不同层次用户在线准实时地获取个性化定制环境信息。该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职能部门建立海水水质、海面溢油等环境信息的生成和发布系统,方便各级用户得到最新环境信息;也可以用于政府建立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应对环境灾害;还以用于科研教育部门的灾害机理学习和监测模型研发等方面。这个系统可以在网上发布一些自然灾害的预警信息,有助于治好香港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渔业灾害“头疼症”。

她品读大海。随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台风灾害在我国南方尤为突出。唐丹玲博士领导的一支优秀研究队伍——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基于卫星遥感的华南沿海台风及生态效应检测和灾害评估”的研究。这个项目集合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热带气象研究所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重要研究力量,在台风的检测和预报、海气相互作用、近海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与响应、灾害经济评价、危机管理等几个方向进行研究,并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结合。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台风气象和台风驱动下海洋动力学的卫星遥感以及精细数值预报、水团强烈运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台风风暴潮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成灾成害机理,以及台风生态灾害评价理论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进展和突破,编写了《环境遥感灾害监测与危机管理》。最近,他们提出的“台风灾害的经济政治影响和完善防御系统的政策建议”受到社会的关注。

她与大海交朋友。唐丹玲博士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但她并没有停止前进,她来南海海洋研究所后,组建了“海洋环境生态遥感中心”,凝聚了研究所的生态和遥感力量,共同承担研究项目。她又继续承担了“热带气旋及其年际变化对南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和“台风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机理研究”等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海洋研究项目,在台风及其生态效应方面提出新的系统研究理论。

唐丹玲博士不停的忙碌着,她的研究之树不时的开出艳丽的科技之花,而她自己也成了一朵传递着海洋心情的浪花。朋友帮她作了网页“玲子湾” (英文:Lingzis Bay) (http://lingzis.51.net/index.html),也许是大海的一个美丽小湾。

心系中国海

生态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生态系统都是与周边环境发生交叉影响的,全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每一个国家。我们都要考虑用一种世界性的眼光,着眼于全球的生态状况,以及它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只顾及某一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唐博士总是这样强调。

只要你打开唐丹玲博士的网页相册,那些跳动的色彩和异域的风情就会马上在你的视野中晕染开来,一张张,一幅幅,都鲜活的记录着她游走于不同国家时的工作和生活。虽然国家是不同的,国家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但是海水是流动的,整个世界共享着一片蔚蓝。

在1998年到2000年间,她在美国罗得岛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到2004年,唐博士在日本等地参与国际海洋水色卫星遥感项目的研究。通过长期的研究,她提出中国南海西部风致上升流引起越南沿岸夏季藻华的形成机理,对赤潮的海洋动力学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对提高赤潮的预报, 预警和防治能力有重要意义。她的系列论文被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选为亮点论文,并给予专题评论和推荐。

印度洋也是唐博士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我是一滴水/闪烁着金色的阳光/在好望角的波涛里诞生/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亲吻凝成了我的生命……”(唐丹玲《我是一滴……》(原文为英文:A drop of…)。她的诗总是能形象贴切的诠释她那些比较抽象的工作。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同时,印度洋北部是全球季风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对亚洲大陆,尤其是南亚和东亚具有重要影响孟加拉湾和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南海夏季风的主要气流通道和水汽来源,对我国和东亚区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南海的生态环境变化也有其关联性。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那一年, 唐博士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成员”,回国后立即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遥感分析2004年南亚大海啸对印度洋叶绿素时空分布的影响”,与国际知名学者Ramesh P.Singh等教授开展了密切的合作。

唐丹玲博士还多次召集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印度洋和海洋灾害(海啸)研究国际研讨会”系列,印度、斯里兰卡等南海和印度洋周边国家的著名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研讨会。会议内容涉及印度洋生态及环境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是南海海洋研究所三期创新印度洋研究的重要起点。

多年来,随着研究、出海、国际合作、会议,唐博士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一些国家的著名科研机构曾邀请她留下来,给她提供先进的科研条件。但是就像巴金说的一样“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唐博士说:“做研究可以心无国界,但是作为科学家心中必须装着祖国。”

也就这样,唐丹玲三次与“海归”相关。唐博士的母亲在海外生长,早年海归参加祖国建设;唐副县长瑶族山区工作多年后,回归到海洋研究领域;唐博士在国外留学侨居多年后,又再次海归回国。

在异国生活时,她在诗中写到:“我是这样的孤寂/好像要永远漂泊于异地/我找不到自己/因为我的心没有随我在一起/直到我发现了那心泉/突突喷发的是我的心跳不已/那是遥远家园的清清河溪/化成了心泉融进我的心底……”(唐丹玲《心泉》(原文为英文:Fountain)。

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唐丹玲海归后带领国内科研人员组建团队,申请研究课题,她还培养了大量国内外科研人材,包括南海所的首位外籍博士和首位外籍博士后。在唐丹玲的指导下,她的学生们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先后在地球物理研究,海洋生态进展等国际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关海啸的论文获得“自然•中国”的专题评论。他们将成为我国新兴的海洋科研力量,像唐博士一样满怀激情的为海洋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于是在许多国际海洋科学大会上,我们听到一位潇洒自如的中国女科学家的精彩主题发言特邀报告,或主持会议……

于是在许多国际研究项目,包括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和“全球环境展望”项目中,我们看到一位身着旗袍的中国学者的组织与参与……

于是印度洋大海啸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组织的实地灾情考察队伍中,我们看到一位女中国学者的积极与认真……

于是在出海考察队伍中,我们看到一位倔强的中国女队员的果敢与坚强……

于是,在“第9届全球海洋遥感大会”(PORSEC2008)上, 我们看到大会主席是一位打着精美蓝色领带的中国女学者。她成功组织了这个国际海洋遥感研究最高层次的国际科学大会,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海洋遥感科学家相聚工作,深入讨论海洋科学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她先后获得“扎耶德全球环境奖”(The Zayed Award,2005)证书和“国际海洋服务奖”(PACON International 2007)等。

2009年,她被授予“全国3•8红旗手”……

这就是唐丹玲,一个执着于海洋的中国女性。她总是一袭修身的长裙,一头齐腰的亮发,一副不老的容颜,一颗年轻的心。作为一个女性,她有飒爽的身姿和高贵的气质;化成一位诗人,她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转眼间她变成了一位来自大海深处的使者,为我们传递着大海的信息……

文章来源:《科学中国人》2010-05-19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