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学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韩喜球,女,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十八大代表,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学士。

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与矿产研究所,沉积学专业,硕士。

1993年7月至1996年7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质地球物理室,研习员。

1996年7月至1998年12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质地球物理室,助研员。

1998年12月至2003年9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质地球物理室,副研究员。

1998年3月至2001年6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年9月至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资源与环境中心,研究员。

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2005年2月至2005年5月德国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IFM-GEOMAR),博士后。

2005年至今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

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先后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蒙大拿州立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

社会任职:

1. 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2. 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深海喷口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科学工作组的核心成员。

3. 国际科协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热液的能量传递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科学工作组核心成员。

4. 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

5.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6.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7. 中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申请工作组成员。

8. 中国科协“八大”代表。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底矿产资源及全球气候与海洋环境记录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负责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冷泉碳酸盐岩记录:南海甲烷的源与汇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2004,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洋锰结核的纹层韵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2001,负责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冷泉区原白云石的形成及其与硫酸盐还原菌胞外聚合物的关系研究,2009,负责人。

4.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破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研究,2010,负责人。

科研成果:

1. “富钴结壳中的地球轨道周期印记及其高分辨率定年应用”,2008年度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 “多金属结核(壳)的高分辨率年代框架及其古环境记录研究”,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3. lnm锰矿相的人工合成及其特性研究 钱江初; 冯旭文; 张培志; 韩喜球; 王星福 【科技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 2001-01-11

4. 大洋锰结核的纹层韵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韩喜球; 金翔龙; 杨树锋; J. Fietzke; A. Eisenhauer; 马维林; 钱江初; 章伟艳 【科技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Leibniz 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s 2005-01-01

5. 海底冷泉碳酸盐岩记录:南海甲烷的源与汇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韩喜球; 于晓果; Erwin Suess; 方银霞; 臧宏 【科技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2008-04-16

6.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 张富元; 章伟艳; 张霄宇; 陈奎英; 吕海燕; 倪建宇; 陈荣华; 韩喜球; 高为利 【科技成果】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浙江大学 2010-10-13

论文专著:


在国际及国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出版著作1部。

出版专著: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韵律与全球变化》韩喜球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9

发表英文论文:

1. Han X., Wang Y. Dong Y,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basalts from 49.6°E hydrothermal field, Southwest Indian Ridge. Eos, Vol. 90, Number 52, 29 December 2009, Fall Meet. Suppl., Abstract OS13A-1192.

2. Han Xiqiu, Qiu Zhongyan, Ma Weilin, Qian Jiangchu. High resolution dating of Co-rich crust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the methods of orbital pacing and 230Thex/232Th dat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9,52(3),484 - 488

3. Han X., Suess E., Huang Y., Wu N., Bohrmann G., Su X., Eisenhauer A., Rehder G., Fang Y. 2008. Jiulong Methane Reef: Microbial mediation of seep-carbon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logy. 2008(249)243-256。国际,SCI收录.

4. Birgel D, Elvert M, Han X, Peckmann J. 13C-depleted biphytanic diacids as tracers of past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8, 39: 152–156,国际,SCI收录

5. Ding, W.W., Dai, J.X., Chu, F.Y., Han, X.Q.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in the Gangxi Fault Belt,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7, 8(7):1011-1020. EI收录

6. I.R. MacDonald, G. Bohrmann, E. Escobar, F. Abegg, P. Blanchon, V. Blinova, W. Brückmann, M. Drews, A. Eisenhauer, X. Han, K. Heeschen, F. Meier, C. Mortera, T. Naehr, B. Orcutt, B. Bernard, J. Brooks, and M. de Faragó, Asphalt volcanism and chemosynthetic life, Campeche Knolls, Gulf of Mexico,SCIENCE, 2004, 304, 999-1002. SCI收录

7. HAN X, SUESS E., SAHLING, H., Wallmann, K., Fluid Venting History off Costa Rica Margin: New Results From Authigenic Carboan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4, 93, 596-611, DOI: 10.1007/s00531-004-0402-y SCI收录

8. Han X., Jin, X., Yang, S., Eisenhauer, A., Fietzke, J., Rhythmic Growth of Pacific Ferromanganese Nodules and Their Milankovitch Climatic Origin,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3, 211: 143-157. 国际SCI收录

9. Han Xiqiu, Jin Xianglong, Yang Shufeng, The spectral analyses of rhythmic laminae of stromatolite in manganese nodules from Pacific Oce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ceanography in China 2002 (14), 67-73 .

10. Lou Zhanghua, Han Xiqiu,Cai Xiyuan, Diagenetic reactions in reservoir strata and ge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re fluid and its origin in Songliao Bas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1998, 17(4):346-355. EI收录

11. Han Xiqiu,Shen Huati,Chen Jianlin etal,The biogenisis and the binary mineralization mechanism of organism and chemism of polymetallic nodules from Pacific Ocean,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1997,Vol. 40(6),656-661.

发表中文论文:

1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分布的分形特征 韩喜球; 李家彪; 王英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实验室 【中国会议】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0-07-01

2 南海东北陆坡烟囱状冷泉碳酸盐岩生长剖面的碳氧同位素特征与生长模式 陈选博; 韩喜球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沉积学报 2013-01-05 14:48

3 中印度洋脊Edmond区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来自铅和硫同位素的约束 王叶剑; 韩喜球; 金翔龙; 初凤友; 邱中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 【期刊】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11-26

4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其对海底成矿作用环境的指示 王叶剑; 韩喜球; 金翔龙; 邱中炎; 朱继浩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矿物学报 2011-06-15

5 西南印度洋脊49°39′E热液区硫化物烟囱体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陶春辉; 李怀明; 黄威; 韩喜球; 武光海; 苏新; 周宁; 林间; 何拥华; 周建平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oods Hole 【期刊】科学通报 2011-10-15

6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羽状流中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雷吉江; 初凤友; 李小虎; 于晓果; 韩喜球; 陶春辉; 杨克红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9-03-15

7 富钴结壳高分辨率定年:地球轨道周期印记法与~(230)Th_(ex)/~(232)Th测年法对比研究 韩喜球; 邱中炎; 马维林; 钱江初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期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04-20

8 南海北部陆坡九龙甲烷礁冷泉碳酸盐岩沉积岩石学特征 邬黛黛; 吴能友; 叶瑛; 韩喜球; 黄永样; SUESS E 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Lebniz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s; Kiel University 【期刊】热带海洋学报 2009-05-15

9 晚中新世南海珍贝-黄岩海山岩浆活动及其演化: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王叶剑; 韩喜球; 罗照华; 邱中炎; 丁巍伟; 李家彪; 高水土; 陈荣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7-15

10 海啸预警与第四纪古海啸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邱中炎; 韩喜球; 王叶剑; 陶春辉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海洋学研究 2009-09-15

11 南海东北部海底沉积物波的形态、粒度特征及物源、成因分析 丁巍伟; 李家彪; 韩喜球; 黎明碧; ERWIN Suess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Leibniz-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s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0-03-15

12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灰度序列中米兰柯维奇周期的识别及结壳生长速率的演化 韩喜球; 邱中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期刊】沉积学报 2010-10-15

13 东太平洋CC区多金属结核铂族元素(PGE)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何高文; 孙晓明; 杨胜雄; 薛婷; 宋成兵; 石贵勇; 张美; 韩喜球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 【期刊】矿床地质 2006-04-30

14 北极圈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邱中炎; 沈忠悦; 韩喜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杭州 【期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06-28

15 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邱中炎; 沈忠悦; 韩喜球; 陈建芳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期刊】海洋学研究 2008-03-15

16 南海东沙东北部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 于晓果; 韩喜球; 李宏亮; 金肖兵; 龚建明; Erwin SUESS; 黄永样; 吴能友; 苏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Leibniz-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s 24148 Kiel; Germany;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大学; 海洋学院; 浙江杭州; 山东青岛; German Marine Research Consortium; 10117 Berlin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5-15

17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铁、锰元素的分形演化及其意义 韩喜球; 李家彪; 王英; 章伟艳; 马维林; 何高文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广东广州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07-13

18 冲绳海槽中部和南部玄武岩的区域性差异及其成因研究 马维林; 王先兰; 金翔龙; 陈建林; 韩喜球; 章伟艳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杭州;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31001 【期刊】地质学报 2004-12-15

19 德国的海洋科学调查研究与标准计量 王英; 冯旭文; 赵维三; 韩喜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检测研究院;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 浙江杭州 【期刊】东海海洋 2004-12-15

20 东太平洋1787站柱芯碎屑组分的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韩喜球; 沈华悌; 张富元; 金翔龙; 杨树锋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沉积学报 1999-06-30

21 大洋多金属结核成因新说 陈建林; 韩喜球; 沈华悌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与湖沼 1999-06-15

22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中铁锰矿物分析及成因研究 陈建林; 沈华悌; 韩喜球; 马维林; 王英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03-13

23 东太平洋1787柱碎屑组分组合与沉积环境 韩喜球; 沈华悌; 张富元; 金翔龙; 杨树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杭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期刊】东海海洋 1999-09-10

24 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相关因素概述 陈建林; 马维林; 韩喜球; 王基庆; 王英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期刊】东海海洋 1999-09-10

25 地形坡度对多金属结核分布的控制作用 王英; 李家彪; 韩喜球; 吴自银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1-13

26 分形理论在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韩喜球; 李家彪; 王英; 金翔龙; 李树锋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5-13

27 东太平洋锰结核中叠层石纹层周期信号的谱分析及其意义 韩喜球; 王惠群; 方银霞; 金翔龙; 杨树锋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杭州;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期刊】地质学报 2001-11-15

28 冲绳海槽南部玄武岩中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及其意义 韩喜球; 马维林; 金翔龙; 杨树锋; 高金耀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杭州 【期刊】海洋与湖沼 2002-01-30

29 深海锰结核中螺旋状超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富生; 边立曾; 林承毅; 周旅复; 杜德安; 陈建林; 沈华悌; 韩喜球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 【期刊】高校地质学报 1995-02-28

30 深海锰结核的描述方法及术语 边立曾; 林承毅; 张富生; 周旅复; 张孟群; 沈华悌; 陈建林; 韩喜球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4-30

31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富集区结核丰度和品位的地质统计学分析 张富元; 沈华梯; 韩喜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沉积学报 1997-09-30

32 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的生物成因与生物-化学二元成矿机制初探 韩喜球; 沈华悌; 陈建林; 钱江初; 张富生; 林承毅; 边立曾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杭州 【期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08-15

33 答《关于深海锰结核中“纳米级超微生物化石”的思考和建议》一文 林承毅; 张富生; 边立曾; 陈建林; 沈华悌; 韩喜球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期刊】高校地质学报 1997-05-30

荣誉奖励:


1. 1999年获国家海洋局党组“巾帼建功”活动标兵荣誉称号。

2. 1999年获浙江省第10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

3. 2002年获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4. 2003年获第二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5. 2005年获第9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并提名中国青年科技奖。

6. 2006年获国家海洋局优秀党员称号(全局10名之一)。

7. 2006年获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省15名之一)。

8. 2007年获浙江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荣誉称号。

9. 2008年入选“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全国十名获奖者之一)。

10. 2008年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5名正奖获得者中排名第一)。

11. 2008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12. 200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3. 2009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4. 2009年获“浙江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

15. 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媒体报道一:


大海的女儿

——访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

【编者按】天刚破晓,海风掀卷着层层细浪轻轻地拍打着布满礁石的崖岸,陆地的人们大多还在酣睡当中,在蔚蓝的大海上,一艘科考船正平静地向前飞进。船的甲板上站着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凝神地望着远方,若有所思。她就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科学家,也是我国大洋科考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大洋科考女首席韩喜球。

自古以来,人类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世界一直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浩瀚无垠的茫茫大海,吸引着无数的勇敢者去认识它、探索它、开发它。而曾经一度距离人类遥远的大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一步步走近普通人的生活,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开发大洋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成为了贯彻国家大洋战略的伟大实践,是世纪性的伟大工程。

在我们国家,有那么一支海洋队伍,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栉风沐雨、劈波斩浪,用自己的执着和坚韧、无私与奉献,深刻诠释着大洋精神的实质,日夜兼程地奋进在祖国大洋开发事业前进的道路上。韩喜球便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队友们一起编织着大海蔚蓝色的梦,共同描绘着人类海洋开发事业最壮美的诗篇。

征战大洋 指挥若定

韩喜球一直注重科学研究和科学调查的结合,先后5次参加国外科研机构组织的科考航次,8次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大洋航次,是数十年来我国唯一的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学家。她曾经担任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航次太平洋航段、印度洋航段和大洋第19航次第2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在大洋第19航次第3航段和第21航次第7航段担任首席科学家,目前作为航次首席科学家正积极筹备执行大洋第24和28航次。她的科考航迹已遍及全球三大洋、墨西哥湾、中美洲大陆边缘和我国南海、东海。每次出海考察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2011年我国成功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到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韩喜球和她的团队在探矿和选区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虽然在大海上能听到浪花欢呼,欣赏海鸟翱翔,感受壮美的日出日落,但船上的生活总体是艰辛而清苦的,尤其是碰到恶劣海况的时候。2007年,韩喜球在我国大洋第19航次第三航段担任了首席科学家的重任,那一次,老天给了韩喜球一个巨大的考验,船刚开出没有多久,就遭遇到了南非德班80年不遇的特大台风。船在狂风中剧烈的颠簸,艰难地向工作区挺进。那几天,韩喜球压力大到无法成眠。“当时的那种紧张焦虑,简直无法形容。原本5天能到的航程,结果走了6天,损失了1天的时间,船晃得连走路都很困难,在甲板上作业更成了奢望。如果这种海况持续下去的话,预定的调查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就很成问题。时间耽误不起啊,每耽误一天就得多花几十万经费,而且后面的航段将无法衔接。”韩喜球说道。到达预定海域的那一天,按计算中午能到,直到上午,海况依然一塌糊涂,这位年仅38岁的女首席科学家内心几乎濒临绝望,但是尽管内心焦虑无比,她依然带领着船员沉着应战,船上的一切工作都仍然在有序地运转着。“风雨之后见彩虹”,到了中午,突然之间,风平浪静,碧蓝的印度洋在艳阳下静静铺陈开来,那一刻的大海在全体科考队员们的眼中显得是那么的美丽。也是在那一刻,韩喜球突然对大海涌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超越了感激与敬畏。整个科考船也为欢声所震动。

大洋科考,虽然艰辛,但除了收获调查成果以外,还有“额外收获”,那就是坚定的友谊。“经过一个航次的甘苦与共和默契合作,老相识变成了一生的好朋友,新相知也变成了可以信赖的好朋友,想到这一点我的内心总是充盈着感恩之情,所有的艰辛都已成为过去,所有的苦和累都心甘情愿,我们期待着再一次的相约。”韩喜球动情地说。

科研成就 傲立群芳

韩喜球具有把握国际研究前沿的能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海底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均是国际上的调查研究热点,她是国内外少数的同时涉足研究这四种海底资源并取得突出成果的专家。

大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的环境记录研究。韩喜球从“八五”开始致力于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对多金属结核的成因、生长速率、年代框架、古海洋与古环境记录、成矿和控制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提出大洋多金属结核的生物成因和生物-化学二元成矿机制;发现大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韵律包含地球轨道周期印记,提出利用地球轨道周期法确定多金属结核的高分辨率年代和生长速率的新方法,并用放射性测年进行了证实。该方法的确立突破了常规定年方法对多金属结核进行定年时无法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和长尺度的局限,为利用结核研究古海洋、古环境、古气候及古海水演化提供了可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她把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化和拓展,成功应用于海山富钴结壳研究,为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建立了高分辨率年代框架,恢复了结壳的生长演化历史和新生代以来全球古气候与环境变化过程。

大陆边缘海底冷泉系统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海底冷泉系统首次发现于1984年,因其与极端环境化能生态系统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密切相关,堪称是二十世纪海洋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韩喜球从2001年开始涉足该领域,2002年她到德国访问研究,在“天然气水合物之父”SUESS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中美洲大陆边缘海底冷泉系统研究,期间参与了德国“METEOR”号科考船第54航次对哥斯达黎加外海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调查。而后,她协助SUESS教授完成中德合作“南海北部陆坡甲烷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形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的项目建议书,得到了德国科技部资助和我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的支持。2004年6月,德国“太阳号”177航次开赴南海执行2个航段的中德合作调查任务,她作为骨干成员全程参与,并负责冷泉碳酸盐岩研究。在中德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航次首次在南海北部陆坡发现大面积的古海底甲烷渗漏区,是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她还曾应邀参航德国“太阳号”174航次调查了墨西哥湾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该航次采集了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首次发现了海底沥青喷溢流及其支撑的化能生物群,她与美国、德国和墨西哥科学家共同署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该航次的调查研究成果。

洋中脊热液系统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研究。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2005年的中国首次大洋环球航次正式拉开了我国全面寻找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序幕,韩喜球在此次环球考察中担任了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在航段设计、组织和实施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脊用甲烷传感器成功探测到新的显著甲烷异常,为后续航次的调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2007年的大洋第19航次第2航段,她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再访西南印度洋脊热液异常区,成功发现了海底“黑烟囱”,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并填补了国际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空白;她领航的第3航段战狂风斗恶浪横渡印度洋,沿洋中脊发现了4个新的活动热液区,并获得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岩矿样品。2010年韩喜球再次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又一次在西南印度洋脊成功发现一个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玉皇山”和多个热液活动区。利用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她对印度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成矿作用、控矿因素和成矿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调查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圈定我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矿区申请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水甲烷原位测量技术及其在海底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深探测技术是海底资源调查的支撑和保障。海水中的甲烷异常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重要找矿标志。前人都通过采水在实验室脱气后用质谱仪分析海水中的甲烷含量,费时、费力、效率低下。2005年韩喜球与德国科学家合作集成了高灵敏度原位甲烷探测系统,在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航次中,开创性地使用该探测系统进行近海底摇曳连续原位测量海水中甲烷含量,首次在超慢速扩张的西南印度洋脊成功探测到新的显著甲烷异常,为我国大洋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首个正在活动的海底烟囱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目前,该技术方法已经成为我国海底硫化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技术支撑,已在三大洋洋中脊先后成功探测到40多处甲烷异常,其中22处发现了多金属硫化物矿,对推动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进程,以及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开拓创新 执着奉献

韩喜球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德国留学的经历使她还懂点德语。频繁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使她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国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

2005年受国际海底管理局邀请成为“太平洋CC区多金属地质模型项目”专家组专家,200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科学顾问受国务院全权委托出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第13届年会,参与审议国际海底区域硫化物资源的勘探与探矿规章草案,为维护国家权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成为国际科协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第135科学工作组的十名核心成员之一,并担任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深海喷口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科学工作组的核心成员。2009年应邀出席在日本举办的中日韩女性科技领导人论坛,作为中国科学界女性代表做大会发言。2011年她在杭州成功组织举办了SCOR第135工作组第2次会议,还参与组织举办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执行委员会会议。

韩喜球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以身作则,尽心尽责,在我国大洋航次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及航次后的研究、大洋勘察技术队伍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努力帮助年轻人成长,为年轻同事和研究生提供各种机会学知识、开眼界,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作为一名一线海洋科技人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她还带着使命感积极与公众分享大洋科学考察成果和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她多次到学校演讲,向公众特别是年轻学子们展示和描绘奇妙的海底世界和讲解丰富的海洋科学知识,以增强大众的海洋意识,增强构建和谐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从印度洋海域结束为期39天的科考任务载誉回来,韩喜球精心制作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科普PPT,到儿子的学校,为热衷海洋探险的小学生们做了一次专门的讲座,这让儿子甭提有多骄傲了。

韩喜球在海洋地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足以令她跻身当代优秀的科学家之列,而她对我国海洋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已经由她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得到肯定。

然而,正如佛教经义中所说“平常心是道”,韩喜球欣慰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却始终坚守着那颗做科学研究的平常心,对于韩喜球而言,此生最大的幸福之一,便是能将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到一起。正是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与情怀,成就了她科研征途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当然,又如胡适所说“一点一滴努力,满仓满谷收成”、“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韩喜球今日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她坚定付出、不断跋涉攀登的结果。

忙碌的韩喜球,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家庭、也没时间陪儿子逛公园、吃麦当劳……,这些简单的小幸福有时离她是那么遥远。然而,她没有埋怨,依然感觉幸福。

夕阳渐渐地没于地平线,晚风轻柔,韩喜球静静地站立在船头,眼前的汪洋大海突然间消逝了波澜,隐去了喧嚣,似乎是为了聆听韩喜球内心的诉说,作为一位与自己孩子相隔万里的母亲,此刻她的心里一定有许多思念要倾诉。那一天,韩喜球桌上花盆里的萝卜缨子发出了细芽,那是出航前小朋友们送的,为的是让韩阿姨在船上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我们只能说小朋友的这个心愿是个“遥远的梦想”,可是这个心愿的温度却触手可及,它是韩喜球奋战狂风恶浪的征途上最温暖的一抹绿色。

人物介绍:

韩喜球,女,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大洋勘察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大洋中脊协会“深海喷口生物地球化学相互作用”科学工作组的核心成员,国际科协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热液的能量传递及其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科学工作组核心成员,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届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天然气水合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与申请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先后5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励,8次获得省部级荣誉和奖励,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2-03-19

媒体报道二:


韩喜球:海底资源宝库探寻者

调查和研究海底资源,是她工作的重中之重。

她的足迹踏遍六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下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去过东海、南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38岁时她成为中国大洋科考的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领航第19航次大洋科考第三航段,这个航段在印度洋中脊发现了4个新的热液活动区——她就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

在黑暗的大洋洋底探寻海底资源

2005年,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首次横跨三大洋作环球科考,拉开了中国全面寻找国际海底区域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序幕。大洋环球航次的凯旋,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她在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探测到了若干新的热液异常,并在已知热液区观察到海底热液喷口及其周围生机勃勃的生命图景。

2006年10月,她参加了德国科考船在大西洋中脊Logachev热液区的钻探航次。2007年初,在我国大洋第19航次科考中,她是第二航段的首席助理和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此前,中国大洋考察的首席科学家都是男性。

第二航段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首个正在活动的海底黑烟囱,实现了中国人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第三航段发现4处新的热液活动区,均有明显甲烷异常和浊度异常,其中3处观察到海葵等热液区生物,另一处观察到热液矿化现象。此外,在已知热液区观察到热液喷口景象。整个航段取到了大量的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玄武岩、地幔岩、锰结核和沉积物样品。

海底热液活动区被视为海洋科学近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在矿产资源、生命起源、古代海洋地质等方面极具科研和开发价值,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茫茫大海到哪里找直径100多米的热液活动区?科考船的万米同轴缆拖着仪器,在海底一寸一寸地寻找目标。通过传感器原位探测和海底观察及地质取样等手段,寻找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

自从1976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首次发现海底热泉及其周围的生命绿洲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数千米深的海底一片漆黑,是生命的禁区。韩喜球还清楚地记得,在首次大洋环球航次时自己第一次在印度洋中脊已知热液喷口附近观察到热液喷发的情景。“在2500米深的印度洋底,热液流体从海底喷射出来,在这个高温、高压、缺氧、没有阳光、富含重金属的有毒环境里,我们观察到非常密集的海葵、虾和螃蟹等生物。我们用电视抓斗取样器成功地抓取了一块像树桩一样长达50公分的热液硫化物烟囱体,上面附着有藤壶、海葵等热液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韩喜球说,地球孕育生命初期的环境跟海底热液喷口环境很类似,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物是如何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呢?如果能够找到这些生物在极端环境生存的秘诀,也许可以给遇到矿难的人们、高原工作者等很多非常规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带来生命保障。

征服大海,征服“大洋一号”

参与过大洋科考的人都知道,航次的成功与首席科学家及其团队作出正确的决策密切相关。首席科学家是一个荣誉,更意味着责任。科考船的考察路线怎么安排;从哪里开始着手调查;船上人员的工作如何安排;作哪些调查;仪器发生故障怎么调整……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首席科学家操心。

“‘大洋一号’一天燃油约12吨,约需10万元人民币,加上仪器设备和人员费用,一天的成本就需要20多万元,所以我们在海上的考察是不分昼夜进行的。”韩喜球说,当首席科学家,每一分钟弦都绷得很紧,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大洋一号”的马达不停地运转,她的工作也不停地进行着,有时候只能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

船上的网络通过卫星传输,因此价格较昂贵,一天两次定时跟外界交换信息,不可以访问国内网站,一般只允许收发数千字节的电子邮件。饮食上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条件的限制,绿色蔬菜较缺乏,“国内起航时带的蔬菜时间久了都烂了,鱼和肉冻上几个月后也失去了本来的味道”。

如果说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恶劣天气带来的挑战和威胁却让人无可奈何。韩喜球负责的航段是从南非港口城市德班开始,船一起航,德班沿海就遭遇80年不遇的特大台风。“无法形容我当时那种紧张焦虑。原本5天的路程,走了6天,损失了1天的时间。时间一分钟都耽误不起,否则后面的航段将无法衔接,而且太恶劣的海况也无法进行考察,放入海中的仪器在狂风恶浪肆虐下很容易被撞坏或丢失。如果贵重的仪器在我手里丢掉,下面的航次将无法进行工作……”那几天,韩喜球无法成眠。快要到达预定海域的那天上午,海况依然一塌糊涂。谁知中午到达调查区时,西南印度洋突然风和日丽,平静异常,整个科考船一片欢呼。

长期呆在船上,很容易产生苦恼。在船上,韩喜球很注意主动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在船上会组织学术沙龙,组织唱卡拉OK。2007年三八妇女节,我们船上仅有的5位女同志还戴着漂亮的丝巾,跑到甲板上摆成千手观音的造型照相,很有趣。”韩喜球用女性的细腻特质为首席科学家作出新的注解。

板凳须坐十年冷

本科就读于成都地质学院的她,偶然中选择了地质学专业。然而4年的学习让她爱上了这门能够透视地球内部奥秘的专业。“有人问我的名字,是否后来改的,我告诉他没有。大概我父母有先见之明,知道我喜欢探寻地球的奥秘。”

因为成绩优异,她被免试保送攻读硕士学位,导师是沉积学界著名的曾允孚教授、张锦泉教授和陈洪德教授。1993年毕业后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工作。“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我很快入门,并成为研究骨干。”韩喜球从1995年开始陆续发表一些研究论文。几年下来,她逐渐发现了一些科学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先后申请到国家海洋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1998年至2001年,她又抽空到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金翔龙院士和杨树峰教授。她首次研究发现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密密匝匝的生长纹层与地球轨道周期驱动的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提出利用地球轨道周期法对结核进行高分辨率定年。她的博士论文荣获第二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主要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那是个自我奋斗的10年,白手起家,有点艰难、有点清苦,但我脚踏实地,认真积累。”

板凳须坐十年冷。“我最近6年的进步与德国‘天然气水合物之父’SUESS教授有密切的关系,是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国际的门。而我所获得的各种宝贵机会则与单位的培养和我国对大洋工作的日益重视分不开。”韩喜球说。

2001年5月,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SUESS教授来第二海洋研究所访问,韩喜球的研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1月,韩喜球突然收到他的来信,邀请她赴德作特邀报告,所有费用由他主持的SFB574项目支付。“我当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关上门,激动地把那封电子邮件看了又看。”12月18日,韩喜球第一次出国作学术报告。

2002年至2005年,韩喜球三赴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合作研究,从事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海底冷泉研究,并促进了中德合作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她通过融入德国优秀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思想和作风方面受到国际化熏陶,视野得到拓展。

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站着一个男人

韩喜球每次出海考察,就把家扔给丈夫施通富,她大学时的校友和老乡。就在韩喜球在北京领取2008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时,施通富全程陪同,又是担任摄影师,又是担任秘书,指出她发言稿中的错别字,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护航使者”。

而12岁的儿子施拓宇已经习惯了妈妈的长期不在家,非常独立和懂事。从印度洋海域科考回来,韩喜球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到学校为儿子的同学们讲解大海的无穷奥秘。谁说这次讲座不会给他们埋下科学探险的种子?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唯有长期坚持,多年积累,不停求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位气质高雅、短发长裙、个性开朗的女科学家征服了“大洋一号”上的每一位同事,征服了热衷于海洋探险的学生,征服了2008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评委……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2008-12-5

媒体报道三:


“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党的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

还是盛夏的时候,晒黑了的韩喜球从印度洋科考归来,迎接她的是当选十八大代表的喜讯。作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韩喜球这些年已经获得了不少荣誉——中国大洋科考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此次当选十八大代表,让她感到肩上更多了一份责任。

在西南印度洋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实现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从浙江台州农村小姑娘到地质学博士,从普通海洋科研人员到中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科学家,这一路走来,背后是韩喜球超乎寻常的的努力。

1993年,学了7年陆地地质的韩喜球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98年,她考上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短短3年半时间里拿到了博士学位,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2年,韩喜球作为访问学者远赴德国,2005年学成归国。

学成归来的韩喜球,赶上了我国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好时候。2005年,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首次横跨三大洋作环球科考,拉开了我国全面寻找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序幕。韩喜球在该航次的太平洋航段和印度洋航段中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也正是这次实战经历,让韩喜球深深爱上了蓝色的海洋。

2007年的大洋第19航次考察成为韩喜球的丰收航次。在第二航段,她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期间,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海底热液活动区,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并填补了国际上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发现海底“黑烟囱”的空白。之后,韩喜球又作为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发现了4个热液活动异常区,并获得了大量调查资料和来自洋壳甚至地幔的岩矿样品。

“她工作起来特别拼命”

“她工作起来特别拼命,和平时文弱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韩喜球的博士生王叶剑回忆起与她一起工作的情景十分感慨,“让我们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女子。”

大洋第21航次考察第7航段即将结束的时候,身为首席科学家的韩喜球指挥科考船来到新探测到的热液异常区,计划实施最后一次的电视抓斗取样。“大洋一号”颠簸着到达了工作区,甲板作业组在狂风恶浪略有歇息的时候下放电视抓斗,可电视抓斗还没有着底,大海又咆哮起来。

当时,许多科考队员包括操船二副都觉得头晕目眩,可韩喜球志在必得,手握对讲机,和船长一起坐镇驾驶台,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海底地形变化情况,一边及时提醒绞车操作人员操作抓斗;一边根据所观察到的海底景象判断海底热液喷口的可能位置,指挥船舶的航向。

就这样整整7个多小时,韩喜球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并成功利用电视抓斗抓到了金属硫化物矿石样品。那一刻,她如孩子般飞奔到深拖实验室,与队员们一起欢呼雀跃。

足迹遍布六大洲

海洋科学调查的辛苦让很多女性望而却步,但韩喜球却乐此不疲,在海浪扑打和波涛汹涌中实现着青春的价值。她说:“出海的确很辛苦,但通过出海考察,我们能欣赏到城市里欣赏不到的风景,能观察到数千米深海底的景象,能采集到来自地球深部的岩石样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能够穿越地球历史空间,洞察地球内部奥秘,发现海底资源,那是一份多么有趣的工作。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2012年的大洋第24航次考察中,韩喜球在经常有索马里海盗出没的西北印度洋海域调查了近2个月,测量海底地形,采集环境数据……如今,她的足迹已踏遍六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去过东海、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

多年的一线出海经历不仅没有让韩喜球厌倦枯燥的出海生活,反而炼就了她坚毅果敢、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工作作风,更激发了她的团队投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巨大热情。海洋二所的大洋科考团队近年来不断壮大,年轻的科学家纷纷投身大洋事业,他们团结、坚强、拼搏,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大洋的壮歌,传承着一代代二所人的奉献精神。

在得知自己当选十八大代表后,韩喜球谦虚地表示,自己在党代表中是一名新兵,参会更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作为海洋科学工作者,自己将把关注点着重放在海洋科研环境方面和女性科学家身上,发出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声音。作为一名母亲,自己也会对教育问题重点关注。

今秋,韩喜球将带着海洋系统党员的心声走进党代会神圣的殿堂,开始她作为党代表的履职之路,承担起一份全新的责任。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2012-10-19

媒体报道四:


韩喜球:勇做海底寻宝人

韩喜球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69年出生,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国31个省区市选出的1556名十八大代表中,女性占422人,韩喜球就是其中一位。

时间回到今年6月8日下午,43岁的台州籍女科学家韩喜球结束了在印度洋上49天的科考靠港斯里兰卡。待处理好离船事务后她给国内打了个电话,惊喜地知道自己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现在,这位有着20年党龄的女代表,欣喜之余,更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回杭后,她正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和意见,准备带到大会上。

如果您有关于海洋、科技、女性、子女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意见,可以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96068”。我们将会把大家的建议转达给韩喜球,请这位认真负责的党代表带到十八大上。

中国大洋科考第一位首席女科学家

韩喜球,路桥横街镇人。1969年出生于当地一普通农家, 199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93年在成都理工学院获沉积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浙江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现任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副主任,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责任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韩喜球的足迹踏遍六大洲20个国家和地区,下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去过东海、南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海底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资源战略问题,并与国家的安全、经济、政治息息相关。

作为海底资源的寻宝人,韩喜球的勇敢探索和杰出贡献,让同行起敬。

2005年的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她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在航次设计、组织实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的大洋第19航次第二航段,她再次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在环球航次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A”区成功发现了正在活动的海底“黑烟囱”。随后,作为中国整个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韩喜球领航第3航段,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横渡印度洋,沿洋中脊发现4个新的 “热液活动区”,并带回大量宝贵的海底岩矿样品。

2010年,她领航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又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一个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她把该矿床命名为“玉皇山”。

“一定履行好十八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在大洋一线科考是韩喜球工作的一个方面,在实验室深入研究是她工作的另一方面。韩喜球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在今年6月举行的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韩喜球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对于自己当选为十八大代表,韩喜球感慨地说,“这是党和政府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对海洋的重视,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关爱。”

“整个国家海洋局系统,加上我,这次共有3位当选了十八大代表。”韩喜球说。

兴奋之余,她越发感到使命的重大。“党和国家把这样非常神圣的职责交给我,我一定要履行好这个职责。”

韩喜球告诉记者,“我会着重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海洋有关的;二是与科技有关的;三是与女性有关的;四是作为一位母亲,关注与孩子教育有关的。”

关注这4个方面的问题,源于这位女科学家的人生体验和责任。

文章来源:《今日早报(杭州)》2012-09-03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