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农林科技 > 文章正文

关于宜昌茶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 覃士才

茶叶是宜昌市重要的传统“历史产业”,主导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历史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五峰、夷陵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基地县。1993年五峰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的产茶大县,2001年国家林业局已授予五峰为“中国茶叶之乡”,省人民政府授予采花、邓村、太平溪为“茶叶名乡名镇”。宜都、长阳、秭归、兴山、远安也盛产茶叶。发展茶叶支柱产业,是实现全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建设“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市“十五”发展农业中的“六大”特色产业计划的具体行动。

1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1.1 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把茶业发展作为主题,把茶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茶业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茶叶效益,增加茶农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高薪科技,调整结构,改良品种,主攻品质,提高单产,扩大市场,壮大龙头,把宜昌建成茶叶强市,以此,实现全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

1.2 发展目标 “十五”期末,全市茶园面积32万亩,茶叶产量12500吨,茶叶产值2.8亿元(现行价),茶业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选育省级或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2—3个(目前1个),建品牌龙头茶叶加工企业厂100个。无性系良种茶园达到4万亩,建有机茶基地5万亩。创全国名牌产品10个。使全市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增长速度、茶叶单产、名优茶比重,经济增长质量、茶叶综合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2 有利条件

2.1 生态条件优越,盛产名优茶,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有关茶叶专家考证推算,五峰距今2300多年就有自然生长的茶树,兴山万朝山发现成片野生大茶树。“山南,峡州上,荆州、襄州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西陵山水天下佳,古今盛产名优茶”。唐代茶圣陆羽,宋代诗人欧阳修,现代茶圣、著名茶叶专家、教授吴觉农,庄晚芳对宜昌发展茶叶、盛产名优茶都作了充分的肯定。所产红茶“金黄多毫,汤色红艳,滋味浓厚,香高持久”。早在公元1600多年前“宜红”功夫茶就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五峰保存至今的“英商宝顺合茶庄”就是历史的佐证。五峰“春艳牌· 宜红”功夫茶,早在1937年前后参加全国评比名列第二名。生产的绿茶,特种茶,色、香、味、形俱佳,以“形美、色绿、香高、味爽”,显示出三峡茶叶的独特风格。据调查,目前五峰茶现已销到北京29个国家机关单位中饮用。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2.2 现有基础雄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一是茶叶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28.9万亩(其中无性系1.5万亩),产值1.93亿元,茶叶产量9248吨,茶业税收3000万元。五峰采花乡茶叶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0%,全市已有近80万农民家庭种茶,其中40万农民家庭种茶脱贫致富。茶园面积、产值、产量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宜昌已成为全省茶叶大市。茶业已成为全市茶农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二是有良种。有本地选育经审定为国家级的良种、湖北省地方良种“宜红早”、“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早(104)茶树良种选育工作总结”已在2002年《贵州茶叶》第2期刊登。2003年春将请专家审定。有五峰近几年选出经“中茶所”化验氨基酸含量达到7%(全国少有)的茶树单株310,含氨基酸5.4%的茶树单株212。目前五峰又有6个(107、108、210、211、212、310)单株已在省内布点进行区试,可望在2008年申请审定。有引进的外地无性系茶树良种,并在五峰、夷陵建有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三是有获国家、省茶叶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的“名优茶生产加工综合配套技术”,五峰“茶叶亿元工程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全国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茶标准化生产”等等。四是有名茶。有被评为全国名茶的“宜红功夫茶”,有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绿珠牌·采花毛尖”、“暑天牌·天麻剑毫”、“水仙春毫”、“峡州碧峰”、“邓村绿茶”、“平湖毛尖”,有获全国、全省大奖的五峰毛尖,长乐毛尖、千丈白毫、向师傅茶、远安鹿苑茶、邓村云雾、宜都富锌、长阳贡珍、秭归屈峰、兴山昭君白鹤、当阳仙人掌等名优茶。“采花毛尖王”、“天麻剑毫”获国家技术专利。五是有人才优势。全市有一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茶叶科技工作者,农民茶业企业家和热爱茶叶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六是有样板。有亩产值超万元、数千元的茶叶高效示范区、科技示范村和茶叶科技示范户。采花、水尽司、邓村已开始办有机茶生产试点。七是有各县(市)初具规模的茶叶基地及配套的初、精制茶叶加工厂,有一批为茶叶技术、经济服务的龙头企业和龙头茶业市场。

2.3 茶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饮品。21世纪饮料之王,是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提倡饮用的饮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需求量也增大。同时随着宜昌市世界最大的水电城、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的建设,必将带来经济繁荣、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宜昌驰名特产的茶叶纳入特色产业开发,具有更广阔的市场。

2.4 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跨越农、工、商三大产业,发展茶叶产业可调整结构,劳动就业率高。可充分利用妇女、老弱等附属劳力,有利于茶农自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促进社会安定与稳定。

2.5 国家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能力。国务院于1999年9月批准茶叶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以加速其快速发展,满足中国入世后茶叶出口的需要和国家扩大茶叶内需快速增长的需要。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即《无公害食品——茶叶·茶叶生产技术规程·茶叶加工技术规程·茶叶产地环境条件》。2002年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会议》,农业部推出的9大优质《农产品加工发展行动计划》,其中第9项就是《茶叶主产区优质茶叶产业带加工项目》。由此可见,茶叶已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

2.6 中国加入WTO世贸后,将在近140个成员国中享受最惠国待遇。进口中国茶叶实行高关税的成员将会降低关税,降低售价,消费就会提高,进口就会增加,对中国扩大茶叶出口有利。同时中国加入世贸后,国家会开放外贸经营,取消现行外贸经营许可证制度,茶叶出口公司将会增多,我国茶叶出口有望继续增加。

在看到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看到茶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茶叶产业结构本身的升级的挑战,茶叶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要不断提高。二是茶叶产品结构调优的挑战,社会对茶叶产品的消费提出了“优质、安全、健康、方便、多样”的需求。三是茶叶竞争能力的挑战,我国入世后,“关税壁垒”被打破,但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又构筑了“绿色壁垒”,对茶叶的质量(包括茶叶的农残、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叶实行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已迫在眉睫。研究和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全市茶叶生产的重要课题。因此,要发展宜昌市茶叶必须实施大茶业、大科技、大市场三大战略。达到茶农知识化、茶树良种化、茶园园林化、产品多样化、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

3 实现宜昌市茶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茶叶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茶业之路

3.1.1 在茶园建设方式上要大力发展和建设一批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按照一定规格实行以茶为主、茶果、茶林、茶菜、茶药……间作),发展观光旅游型茶园。这是21世纪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是新的茶业经济增长点。

3.1.2 在茶园品种结构上,优化茶树品种。大力引进适制多茶类的国家级无性系茶树良种,加速全市地方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步伐,从外地引进逐步跨越到本地茶树良种化。

3.1.3 在区域布局上。要在海拔1000米以下,土壤适宜的地方,连片大力发展低山、半高山和高山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建一批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和有机茶生产基地。改善宜红茶区。坡地25度以上,适宜发展茶叶的地方可退耕还茶。

3.1.4 在茶类结构上要绿茶、红茶并重,突破性发展宜红茶国际名牌。大力发展名优绿茶、红茶、特种茶、花茶、有机茶以及银杏茶、杜仲茶等保健茶。大力提高优势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重点在获“中国名牌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获省、部级优质产品奖、获“湖北十大名茶”奖,获国际金奖、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的产品上抓巩固、抓提高、抓发展、上档次、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同时,还要研究开发新工艺的高档次的新产品,名牌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要。

3.1.5 在市场结构上 要努力开发国内、国际二大市场,做到内外贸易结合。

3.1.6 在投资结构上要向基地建设、市场开发、科技创新、信息产业、网上交易等方面进行倾斜。

3.1.7 在经济结构上要完善和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功能。

3.1.8 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 要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经5—10年的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现代化茶业企业,大力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结构调整的技术支称。今后一个时期茶叶生产上主要推广的技术有:

3.2.1 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建立良种母本园,生产示范园,扩大“两园”面积。推广“遮阳网育苗”技术,“装土制钵扦插育苗”、“二段育苗”和“茶树嫁接换种改园”技术。提倡头年秋冬或当早春抽槽换土,翌年和当年秋季移栽建园,以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

3.2.2 推广名优茶机制技术 推动名优茶生产上档次、上批量、上规模、上效益。

3.2.3 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要加大早生栽培,优化栽培模式,

茶园测土施肥,茶树营养平衡配方施肥,设施栽培及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3.2.4 推广中、低产茶园改土、改树、改园、改采、改管技术要努力提高中、高档鲜叶数量和夏、秋名优茶的数量。

3.2.5 推广和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技术

3.2.6 大力推广茶叶加工柴改煤、柴改电或节柴加工技术 限期淘汰、整改柴灶加工茶叶的厂家,保护森林资源。

3.2.7 在干茶保鲜和茶叶包装上大力推广茶叶冷藏保鲜和精美包装、礼品包装,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附加值。

3.2.8 推广机械化耕作管理茶园和采茶技术努力降低茶成本,提高效益。

3.2.9 科技以人为本,产品质量的竞争,实质是人才与智慧的竞争 把“宜昌建成茶叶强市”,还要注重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要提高茶农的科技素质。

3.3 实施茶叶“四大”工程,推进茶业产业化

茶叶工程建设是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提高茶叶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是发展茶叶生产的必要措施。

3.3.1 实施茶叶“种子工程”,大力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茶树品种是茶叶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茶叶可持续发展和茶叶产业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之一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品种的竞争。各产茶地区都看准了茶树品种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21世纪茶叶竞争的焦点,也是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都在竭尽全力抓无性系茶树良种的选育与推广。目前我国有茶树栽培品种600多个,其中有较大栽培面积的250多个。我国从1969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由国家先后4次审(认)定的茶树良种共95个(其中无性系78个)。由省级审(认)定的品种119个(其中无性系59个)。农业部从1963年到1994年先后4次召开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会议。1990年农业部就提出了全国每年要以3%的速度,用3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茶园无性系良种化。2000年8月农业部又提出到2005年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达到25%。五峰县近6年共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达5500余亩,并总结出了一套发展无性系茶园“一年栽、二年采、三年茶叶收入过千元”的成功栽培经验。

3.3.2 实施茶叶“绿色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叶,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发展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实施茶叶“绿色工程”重点抓两个方面:

一是大力发展人工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是

以茶树栽植为主,间作其他物种为辅。园水、园林、园路配套;阴性与阳性树种相结合;浅根与深根树种相结合。依靠多层次、多物种的群落结构,从高、中、低、地四层利用空间、光能、土地、达到提高目的物种的品质,单位面积的生物总量及经济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它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统一。这种模式是21世纪茶园结构调整的一项新的技术措施。是21世纪发展高效茶叶的新方向,也是21世纪茶园“绿色”革命的新思想,它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福建、云南、贵州、浙江都在大力推进,五峰傅家堰白庙村茶柑间作也是一例。

二是严格控制茶叶农药残留,开发无公害茶和有机茶。茶叶是一种特殊的绿色饮料商品,它在鲜叶加工、干茶冲泡饮用时一般是不经清洁用水洗滴而加工或饮用。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是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茶叶出口创汇的需要;是适应茶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使茶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美化生态环境,控制化肥用量,保护资源,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环境的需要。因此,国务院及农业部都很重视茶叶农残的问题。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个县(市)开发有机茶,30多个生产单位获得有机茶颁证。为此,全市要把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开发当着今后茶叶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像抓名优茶的开发那样来抓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的开发,使之成为茶业产业化和发展高效茶业的突破口。

3.3.3 全面推进“机制名优茶工程”建设 名优茶机械加工是降低成本、扩大批量、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名优茶生产开发上的重大突破,已成为我市名优茶生产可持续发展新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茶叶加工技术推广的重点。我们要按照省农业厅印发的《机制名优茶工程建设》方案的要求,把机制名优茶作为宜昌名优茶再上规模,再上批量,再上档次,再上效益的关键技术来抓,到“十五”期末使全市机制名优茶产量提高到名优茶总量的70%以上。基本实现名优茶加工机械化、机制工艺规范化、品种系列标准化,产品优质品牌化。

3.3.4 抓茶叶“硬件设施建设工程”培植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开发精品名牌。推行茶园无公害、加工无污染、包装无异味的生产技术都需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名牌是企业的生命,是市场的准入证,是企业的夺胜法宝。因此,龙头的培育必须和精品名牌的开发结合起来。而名牌产品又必须以龙头为载体。所以,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经5到10年的努力,全市要建设10-15个全国一流的茶叶加工车间。用一流的加工设施加工一流的产品;用一流的包装获得一流效益,把宜昌茶叶推向大市场。在开发精品名牌方面要继续实施“请名师、制名茶、捧金杯、树精品、占名城”的发展战略,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开发,推进茶叶加工向纵深发展。

3.4 抓好茶业商品生产的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宜昌茶业可持续发展。

3.4.1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狠抓茶叶科技伍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 茶叶科技、管理、营销都具有独特的科学性,都是生产力。其载体都是人,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抓好科技,管理、营销三支队伍的整体配套建设,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讲文明的专业人才,组织一支以国家科技服务队伍为主体,民营科技服务队伍为补充的茶叶科技服务网络。

3.4.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市场网络建设,营造大环境,拓展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茶叶产品变为商品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因此,针对大、中城市适销名优茶,小城、农村适销中档茶,北方市场适销花茶、高档绿茶;出口创汇适销红茶、绿茶、特种茶;旅游消费适销高档名优茶等市场为导向,开发茶叶产品,调整茶类组合,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展销售门路。规范茶叶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管理。加强执法打假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声誉。对无生产厂家,无法人代表,无注册商标的茶叶包装和包装茶要坚决打击。以“三峡风光”、“世界电都”、“三国遗址”、“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暑天冰窟”、“昭君故居”、“屈原故乡”为景点,举办品茶旅游节,加强茶文化宣传,开拓宜昌茶叶的大市场,促进销售。

3.4.3 坚持以产品质量为企业生命,狠抓“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 标准化生产是企业行动的规范,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标准,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必要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有标准就有章可循。同时不论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还是地方标准都是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加速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加强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因此,有标准的要按标准执行,没有标准的要通过实践逐步建立。我市现已经湖北省技术监督局发布执行的地方标准有绿茶产区建园技术规程;绿茶产区茶树育苗技术规程;茶树培管技术规程;炒青绿茶加工技术;绿茶质量标准;采花毛尖综合标准;五峰毛尖茶地方标准;远安鹿苑茶地方茶标准。在此基础上,推进国标和国际标准,增加名誉度。目前在开发有机茶生产上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业标准执行。我市需制定和完善的标准或规范,一是在新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园上,可参照五峰近6年通过实践逐年总结出的“建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技术要求”建园,实现“一年栽、二年采三年茶农亩收入过千元” 。二是在茶叶包装管理、市场管理上可进一步完善五峰县工商局拟定的[五工商(2001)14号]文件,即《五峰工商局茶叶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三是产品质量没有标准的要制定企业产品标准。随着茶叶产业化的推进,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开发,也可能还需要制定一些有关标准、规范或地方法规、条例。

3.4.4 坚持以生产为基础,狠抓茶园基地建设,培植优质鲜叶原料 在新茶园发展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选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建“两高一优”名园,在老茶园改造上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深抽槽,施足基肥。积极发展“两园一圃”,建立无性系良种茶树繁育推广体系,以满足全市发展无性系新茶园需要。

3.4.5 坚持以茶业发展增加茶农收入作为基本出发点,抓好茶叶生产的组织建设 “机构为事业之主脑,计划为事业之躯干,经费为事业之血脉”。党的领导、政府的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是实现宜昌市茶叶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把茶业发展作为“领导工程”来抓。在主产茶区抓茶叶生产的发展,代表着茶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市、县和主要产茶乡(镇)要成立茶业工作领导小组。主产茶叶的县(市)可成立茶业局,负责项目规划,信息处理,政策引导,技术推广,部门协调,工作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从茶叶科技队伍的建设、品种选优、种植模式、加工技术、市场信息到名优茶叶加工机械的开发,茶叶深加工技术的研究,茶叶市场建设,茶叶产业政策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把宜昌建成茶叶强市,就必须完善这个体系,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组织实施,完善国家对茶业支持的保护体系。要把茶树良种选育与推广,茶园建设、茶园改造、茶厂建设列为以工代赈,生态项目建设给予扶持,积极发展无公害茶叶、有机茶叶,把它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此通过抓茶叶支柱产业的发展,使茶叶“小产品”成为具有宜昌地方特色的“大产业”。

3.5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实现五个转变,稳步推进茶业产业化,实现宜昌茶叶可持续发展。

3.5.1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巩固的关系,做到以巩固促发展,克服重发展、轻管理和发展上的盲目性与分散性。发展新茶园要按照有机茶园的要求,建立专业茶园,要粮茶分开种植。二是处理好改造与巩固的关系,以改造促巩固,促发展,重点应在中低产茶园改造上下功夫。三是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在新茶园发展,老茶园改造,茶叶产品质量上都要坚持质量第一,信用第一。宁可数量少一点,也要质量高一点。四是正确处理好茶农增收、茶厂增效与财政增税的关系,使茶叶生产得到长足发展。

3.5.2 实现五个转变 即使茶叶生产加工由常规化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加工转变;茶园耕作管理、采摘、制作由人工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转变;茶叶品牌多、乱、杂向精品名牌规模化转变;茶叶销售市场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转变;茶树无性系良种应用由外地引进逐步向应用本地茶树无性系良种转变。

邓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11月就指出:“种茶是有前途的,要有茶叶县”。中国是茶的故乡。宜昌是全国产茶大市。茶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功能较齐全、均衡、协助的绿色营养保健饮料。目前,全世界饮茶人数已达30亿口以上,今后随着茶文化的广泛宣传,饮茶好处的宣传,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文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茶叶消费也必然增加。进入21世纪茶叶将成为绿色食品之王,21世纪将是茶的黄金时代。所以,历史地看茶是一个“传统产业”,从对茶叶认识的升华看茶是一个“新兴产业”,从茶叶发展的趋势来看茶是一个“朝阳产业”,对广大茶农而言则是一个“致富产业”,从农村茶区经济结构来看茶是一个“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茶业支柱产业,是大有可为的。

1、2002年《贵州茶叶》第3期P1—5

2、2002年福建《茶叶科学技术》P23——25

二OO二年十月十八日

作者简介:

覃士才,土家族,高级农艺师。中共党员。1949年2月生。湖北五峰人。现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局副总农艺师。1968年12月“广东茶叶技术学校”毕业并参工作。1987年12月“北京人文函授大学一农经系”毕业。历任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乡科技副乡长,县畜牧特产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副总农艺师(党委委员),县农牧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并兼任首届县特产技术推广中心(现为县茶业局)主任,县茶业局党支部书记。曾当选为中共采花乡第二次、五峰县第七次、宜昌市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宜昌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宜昌市第三、四、五届优秀专家。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科教兴县十大标兵”。市科协“一大”、“三大”、省科协“五大”代表。现为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先后荣获省科协授予的“燎原工程”先进个人,省科委等12家授予“科技进步奖”、“科技服务奖”,省农业厅授予“八•五期全省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八•五期全省特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省“特级制茶能手”等荣誉称号。属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项津贴的茶业专家。先后出境到“蒙古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个人传略已被收入《中国劳模风采》、《中国专家人名大典》、《中国学者》、《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名人大典》等十几部辞典以及《中国名人网》、《中国科技创新网》、《世界优秀专家网》等多家网站。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