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创新人物百科 > 信息工程 > 文章正文
专家信息 科学研究 论文专著 荣誉奖励 媒体报道

专家信息:


刘臻,男,1972年10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员,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教育及工作经历:

资料更新中……

社会兼职:

1、教育部“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金教工程”)项目总体技术组成员。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资料更新中……

培养学生情况:

资料更新中……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工程与虚拟校园、GIS与遥感应用,图像处理与变化检测的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的重大项目: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一代可信任的电子政务应用”负责人。

2、“985” 高端团队建设项目:“基于GIS的大学信息资源开放式服务平台建设”负责人。

3、“863”项目:“全南极洲遥感制图与高分辨率影像库建设技术--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快速变化检测技术”负责人。

4、“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小城镇变化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负责人。

5、“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新一轮本科教学方法设计”负责人。

6、“自动变化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负责人。

参与的重大项目:

1、国家发改委项目:“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应用示范”负责人。

2、国家发改委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项目” 负责人 。

3、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

4、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分类评估方案”。

5、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童保障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教育部重大项目:“数字动植物博物馆项目”负责人。

7、985平台项目:“北师大哲学社会科学数字资源管理中心”负责人。

8、《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成员。

9、横向项目:“深圳市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需求分析”实施负责人。

10、横向项目:“深圳市环境资源测算及分析研究”。

曾经负责和开发过的项目:

1、国际合作项目:“3D纹理模型化软件开发”。

2、国际合作项目:“基于数字航片的自动配准与变化检测”。

3、“深圳市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需求分析设计项目”。

4、“房地产价格查询与管理GIS系统”。

5、“拆迁评估软件系统开发”。

6、“入侵目标的图象识别和监控”。

7、“IDRISI软件汉化”。

8、“山西省农业高中低产田遥感动态监测系统”。

9、“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程改革项目之一---遥感CAI"的研制与开发”。

10、“北京市平谷县办公自动化系统”。

11、“北师大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12、“内蒙古通信资源规划与管理GIS系统”。

13、“基于B/S的电视台广告MIS系统”。

14、“锡盟电信MIS系统”。

15、“北师大MIS项目”。

16、“网络教学平台系统”。

科研成果:

资料更新中……

论文专著:


出版专著:

1《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考试教材,辽宁人民出版社。

2《信息技术》中小学教材,沈阳出版社。

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地图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表论文:

中文:

1 Jun Wu, Chengsheng Jiang, Zhen Liu, Douglas Houston, Guillermo Jaimes , Rob McConnell.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Devices for Time-Location Tracking in Air Polluti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Environmental Health Insights, 2010(4): 93-108

2 Zhen Liu, Yanhui Xie, Jin Chen, Jun Wu. An Automatic Approach for Building Top Silhouette Extraction Using a PGVF Snake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ETI 2010, Orlando, Florida, USA.

3 Dongxue Liu, Zhen Liu, Lin Liu, Yun Ren. Resourc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latform for Supporting Teac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IPv6. Edutainment 2010, LNCS 6249, pp. 352–-359, 2010.

4 ZHEN LIU, Peng Gong, PEIJUN SHI,Howu,Chen Lin Zhu,T Sasagawa. Automated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Ultracamd Images and Existing CAD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10,vol 31(06), pp. 1505--1517.

5 Tian Xiaoping, LIU Zhen, Chen Ping.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Flex Based WEBGIS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ICCASM 2010(In press).

6 CHEN Ping, LIU Zhen, QIAO Xiuquan, TIAN Xiaoping.The Parallel Algorithm of Cliqu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Data Mining Grid System[P],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Content,2009:P340-343.

7 CHEN Ping, LIU Zhen, QIAO Xiuquan, TIAN Xiaoping. Data Ming Grid: a New Paradigm for Distributed Data Mining System[P],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Ubiquitous Engineering,2009:P238-242.

8 Zhen Liu, Ziying Zhao. Object-based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Images and CAD Data. IPCV, 2008 Volumes. CSREA Press 2008, Page:264-270

9 Zhen Liu, Peng Gong, Peijun Shi, Houwu Chen, T Sasagawa. An Automatic method for Matching 2D ADS40 Images onto a 3D Surface Mode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Annals of GIS), Vol.12, No 2, December 2006: 92-97

10 Zhen Liu , Peng Gong , Peijun Shi , Houwu Chen, T. Sasagawa, Lin Zhu. Automated Urban Building Change Detection Using Ultracamd Images and Existing CAD Data. MAPPS/ASPRS 2006 Fall Conference November 6 – 10, 2006 * San Antonio, Texas.

11 LIU Zhen , Gong Peng , Shi Peijun , Sasagawa T. Study on 3D Textured Building Model Based on Ads40 Image and 3D model. ISSTM 2005, August, 27-29, 2005, Beijing, China, ISPRS, XXXVI-2/W25: 189-193

12 LIU Zhen; Sasagawa, T; Gong,Peng ; Shi Peijun Study on automation change detection based on object similarity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ery[C]. Map Asia 2004, Beijing, China,August 26-29,2004.

13 J. Wu, R. Edwards, X. He, Z. Liu, and M. Kleinman, “Spatial analysis of bioavailable soil lead concentrations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3).

中文:

1 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 刘臻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6-10

2 抓住高教信息化的关键点 刘臻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期刊】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9-02-05

3 总结经验教训 研究背景趋势 创新评估思路——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一) 钟秉林; 周海涛; 刘臻; 魏红 北京师范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09-01-03

4 数据挖掘网格中决策树并行算法设计及性能分析 陈平; 乔秀全; 刘臻; 田小萍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期刊】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9-04-15

5 融合信息技术 完善评估方法 改善评估效能——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六) 刘臻; 陈平; 魏红;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09-09-18

6 研制数据系统 揭示教学规律 完善保障机制——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基本问题探析(七) 陈平; 刘臻; 钟秉林 北京师范大学 【期刊】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18

7 GIS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刘臻; 彭望录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期刊】地球信息 1998-02-15

8 多媒体GIS词典的设计与开发 刘臻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期刊】计算机时代 1998-06-18

9 基于知识的网上监控系统的研究 刘林; 刘臻 【会议】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2007-10-12

10 数据挖掘网格中决策树并行算法设计及性能分析 陈平; 乔秀全; 刘臻; 田小萍 【会议】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04-25

11 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动力学探——“人地相互作用过程模拟-深圳实验室” 史培军; 刘臻; 陈晋; 王静爱; 江源; 陈云浩 【会议】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7-11-01

12 平行四边形的逐级抽象感知提取算法 陈厚武; 常歌; 刘臻 中国人民解放军91655部队;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心 北京 【期刊】计算机工程 2006-01-20

13 基于知识的网上监控系统的研究 刘林; 刘臻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北京 【期刊】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7-10-05

14 可视化中国高等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卢月娥; 刘臻; 刘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期刊】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06-08

15 基于相似度验证的自动变化探测研究 刘臻; 宫鹏; 史培军; Sasagawa T; 何春阳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日本Pasco公司GIS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153-0043 【期刊】遥感学报 2005-10-10

16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财产保险业防灾减损决策支持系统 刘臻; 史培军; 王平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 【期刊】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4-03-30

17 基于JSP与Notes架构B/S的电信管理信息系统 刘臻; 衷克定; 白双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巴盟 【期刊】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08-30

18 中学考试题库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刘臻; 戚培德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心 【期刊】中国电化教育 2000-09-18

19 基于分层多模板匹配的影像自动配准方法研究 刘臻; 宫鹏;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期刊】计算机应用 2005-02-10

20 用于建立三维GIS的八叉树编码压缩算法 曹彤; 刘臻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信息科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中心 北京 【期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2-01-25

荣誉奖励:


资料更新中……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一):

演绎信息化建设 “后来居上”——访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臻博士

忙碌是对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臻工作状态最简单的描述:校园信息门户近日将全面正式上线,要完成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忙于向学校领导汇报,召开校内部门协调会,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安全建设方案论证等;“一卡通”系统虽已全面实施,但还将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和提高服务质量,就校医院信息系统升级和校园卡集成还需和软件供应商做进一步沟通;周六还要赶赴厦门参加11月4日中共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召开的第十四届学术会议……

北师大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而刘臻的繁忙恰恰是北师大乃至各大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加速的一个缩影。

一波三折:组织建设

虽然,北师大的信息网络中心成立仅三年,但此前并非没有相应机构,只是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就有了计算中心,主要负责科研计算和计算机公共服务与教学, 1995年学校成立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学习遥感和GIS技术的刘臻1998年硕士毕业后跟随导师留在了计算中心,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教学工作。1999年两个中心合并,成立教育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心,此后在2000年4月改名为教育技术网络研究院,并重点开展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网络中心的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单位雏形逐步显现。

刘臻介绍:“由于当时研究院也承担教学任务,属于教学科研和技术保障单位,统筹协调能力较弱;缺乏专门的信息化建设技术队伍,以及顶层和整体设计的问题,所以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工作进展较慢。”

“2004年,学校领导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高度出发,为了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目的,改变了原有的体制,将研究院人员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归到教育技术学院,另外一部分人成立了现在的信息网络中心。”刘臻说到这些往事颇有些感慨。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信息网络中心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人数也由当初成立时的几个人增加到二十多个,在扩大在编人员的同时还在学校开创了合同制的用人机制,增强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机制的灵活性。现在的团队是一支专业性强、年轻有活力、有凝聚力的队伍。这三年新进的人员几乎全部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网络和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和硕士,这支队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些使他觉得当年留校的决定是正确而富有挑战的。

不仅如此,刘臻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仅能应用到现在的工作中,还能拓展自己的思路,只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才能实现创新。如我们正在开展的基于GIS的校园网络资源管理和虚拟数字校园研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突破口:“一把手”工程

信息化建设一直强调“一把手”工程,也正是“一把手”的决心才让北师大信息网络中心的工作突飞猛进。

2003年11月学校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统一带队,对数字校园建设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统筹管理。

2004年6月成立新的信息网络中心,由时任校党委常委、学校办公室主任的樊秀萍(现任副校长)任主任,刘臻任常务副主任。

“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数字校园的建设才开始逐步走入正轨。”刘臻感到,正是由于领导亲自坐阵,北师大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2005年4月,在教学科研区和学生区同时开通Ipv6网络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的高校; 5月,完成教学科研区楼宇网络设备升级改造工作;10月完成宿舍区接入校园网的改造工程;2006年3月全民启动校园卡及数字校园应用平台建设工作,校园卡工程仅仅三个月时间就完成建设和实施工作;同年10月全校正式实施办公自动化(OA)系统。2007年9月各个部门新的MIS和信息门户逐步推进,进入到学校师生的视野。这一切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各个单位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学校党委刘川生书记刚刚开完“十七大”,在百忙之中还亲自抽取两个半小时听取学校信息门户建设和实施情况的汇报,并就下一步工作给出了明确的指示。钟秉林校长也同样抽时间专门听取信息共享和信息内外网分离工作的汇报,并就部门协调问题、数据规范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一卡通系统,仅三个多月就完成了建设工作,这是我们学校在信息化应用建设又一个里程碑”,在当时,兼任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的樊秀萍副校长在项目实施前后亲自召集了至少4次以上的协调会。刘臻说, “由于我们数字校园建设真正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因此其他学校六、七年完成的事情我们三年就要完成。” “一把手”工程保证了,信息网络中心能保持一个较快的加速度,最终使信息化的建设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从落后到赶超。

统筹兼顾:信息化建设经验谈

经历了北师大数字校园建设的由衰到盛,信息网络中心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刘臻见证了北师大信息化的发展。对比自己的经历,刘臻颇有感慨。

从学校的角度看,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和体制。在建设信息门户的过程中,由于很多部门对数据的共享的意识也有待加强,工作习惯有待改变。一些部门由于以前没有MI S系统,并没有实现部门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导致数据不规范、数据不完整等问题。这些对我们的信息集成带来很大的难度,之所以实施“一把手”工程后信息化建设能够加速,是因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解决与其他部门的沟通问题,同时也能让决策很好地落实。“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整体设计”,刘臻强调说。学校的信息门户是建立在各个部门信息化推进的基础上,是集成各个应用系统及MIS系统,基于公共数据库和统一身份认证建立起来的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和在线事务处理。没有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信息门户就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生命力。这需要统筹,需要统一规划和集成。

解决了“路”和“车”的问题,现在要重视的是“货”的问题了,因此资源建设和整合是下一步工作的重心。北师大目前正在建设的数字资源主要有管理类的校务信息资源、学术及文献资源、数字教学资源以及学科特色资源。在建设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同时考虑资源的整合,制定资源的标准和规范,建设数字资源管理和共享平台,建立一套数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的机制。

信息化建设工作将逐步以服务为中心,并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是目的,服务是保障。因此北师大还想逐步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刘臻觉得,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

媒体报道(二):

师大刘臻:高校信息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

短短一年间,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的数字校园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形象:高度整合和共享的信息门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超前规划的数字资源门户。最近的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一位资深的信息化工作者评价说:“北师大信息化已经今非昔比了。”

从繁杂事务中抽身出来的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坐在记者面前时,这样的评语对他是莫大的鼓舞,他说:“我很欣慰,这么说,是因为信息化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在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创新的代名词。”

抓住两个关键点

事实上,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的形象大改观,刘臻认为,这中间走过了很长的路程。

北京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在国内起步很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各方协调困难,不少老师提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时,伴随的是苦笑和摇头。近几年来,学校和各个单位的共同努力给北师大信息化注入了新的生机。

分析个中原因,刘臻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融合与创新,第二是服务与公平。抓住了这两个因素,信息化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部门之间协调的时候,在各方意见不一的时候,他最常用于说服别人的也是这两点。

刘臻的专业是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在美国从事过基于GPS数据对人的行为模式进行自动分类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有深刻的感受。“很多技术是交叉的,原来传感器是离散式地收集数据,但后来也跟网络结合起来,现在又跟无线网络结合起来。”刘臻说,“学科的交叉体现了融合的思想,在这融合当中,应用又不断地得到创新。”

融合包括学科和技术的融合,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人与系统的融合等,其含义相当深刻而广泛。 而应用与技术本身的融合也是一种创新。在北师大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早要进行的MIS系统和OA的融合,也就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部门的业务系统结合起来。后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GIS系统应用到MIS系统里面,实现虚拟校园的建设和应用。

刘臻分析,把不同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信息化服务。

一开始,信息化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各部门有各部门的难题,要打开这个结,刘臻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和帮助各部门创新,尝尝信息化创新业务提高效率的甜头。北师大党委刘川生书记就提出要基于学校信息化数据平台来支撑学校工作的决策分析,如利用一卡通数据进行免费师范生的分析。2008年,信息网络中心通过一卡通的数据挖掘,对不同的生源、不同省份、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校内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征,将数据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学生部门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并为学生做更好的服务。

信息化在推动学校工作创新的同时,还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服务型的转变,正如信息化构建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政府一样,高校信息化也在构建服务型学校、服务型部门。信息化在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支撑的同时,也是在尽可能地构建和体现教育的公平。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能最大可能地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获取。这就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服务与公平的关系。

“数据管理和挖掘,信息资源公开公平获取,能带动一些理念的创新,带动思想的转变。”刘臻说。

推进融合进程的一个重点是标准规范的推进。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北师大樊秀萍副校长对统一校内信息化编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现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障碍明显减少,而部门协调的工作进行得更顺畅了。

2006年6月,北师大上马一卡通项目。在任何学校,一卡通最大的困难就是协调,但北师大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解决了一卡通所有的实施问题,而且实现了一卡通目前为止最全面的应用,下一步将尝试一卡通局域网上的电子支付等。说起这个项目的实施,刘臻不无自信地说:“我们的一卡通在高校中不能说最好,但肯定是实施最快、应用最全面的。现在甚至连幼儿园都在用我们的一卡通。”

当然,刘臻并没有被成功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理智地认为,信息化第一位的就是要保护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必须保障多样化。他说:“这个世界应该是多样性的世界,这样世界才是最美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保持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是创新的需要。”

数字资源建设公共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高校逐渐解决了数据通讯的问题,随后各高校进入了信息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的阶段,现在,又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数字资源建设与公共化。对此,刘臻已经感觉到了“山雨欲来”的前兆,他认为:“对于数字资源建设,我们应该把它描述成学校信息化的灵魂。”

2006年起,北师大在学校内部进行了一次普查,调查数字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以及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个数字资源的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并力推“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在数字教学资源方面,北师大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建成了855门网络课程,资源数据量达650GB,用户20032名。同时,建成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116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27门;开发了223门共计19713课时的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院系和教师自主建设了外语视听资源平台、WebCL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等。

在数字科研资源方面,北师大建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数据量达5TB以上。

“数字化资源太多了,有的地方用一次就束之高阁,其实是很浪费的。应该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和再利用,一些资源可以服务于社会,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功能。”刘臻肯定,数字资源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信息化的重要特色。

20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其他几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共同进行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项目——“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启动。在这个平台上,有网络课程、PPT,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以及课外活动等影像资源,支持远程学习、实践和研修,主旨是推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刘臻说:“我们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进行这样的实验,也是对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一个的创新。”

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

因为学习与工作需要,刘臻到过美国几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及UCI分校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感受到国外大学信息化的便利。印象最深的是在UCLA的食堂,喝咖啡的地方周围一圈都是一体式的苹果电脑,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查阅文献和资料,打印文档。这种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学里,信息化应该让师生感受到带给他们便利。

“数字校园规划是什么?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服务,一个看得见的蓝图。” 原来做规划的时候,更多强调技术,强调技术能达到的水平,刘臻说:“现在做规划,我更强调带给师生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服务。”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臻开始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信息化规划,在他的规划里,有很多的服务标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随处能找到获取信息的工具,并应用这些工具。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建设了覆盖全校的大型无线校园网,目前一期已经完成,学校科研区大多数的楼宇、公共场所都已经覆盖,在二期建设中,无线信号还将覆盖到学生宿舍楼,以及公用场所,自习室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刘臻说:“我们从不宣传自己是亚洲第一大无线校园网,这是不确切的,是AP规模最大,还是覆盖面积,还是使用的人最多?这只是一个基础设施,关键是开发上层多种多样的应用。”

当前,无线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无线的数据传输量逐年增多,其用途和需求逐渐增长,未来无线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校园网对无线应用的需求也层出不穷,刘臻介绍,北师大将会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更多的信息化应用,包括管理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下载、基于无线的设备跟踪等等。

就这样,刘臻将可感受的服务点滴渗入北师大信息化进程,在他看来,做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规划,不如做一个让师生看得见摸得到的规划来得更实在。在他的设想里,有很多实际的点子,比如不久的将来,北师大的各个楼宇里都会出现联网计算机机、自助打印、复印等设备,师生们打印、上网再也无须在校园里四处奔波。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6月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