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科技创新网 > 文章中心 > 论文在线 > 文章正文

10 筛选出防治美国白蛾的优良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毒株,研究出了大量生产HcNPV技术  通过调查和筛选,获得了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的优良HcNPV毒株;试验成功一种优良的人工饲料;通过大量和常年饲养美国白蛾幼虫、而后接种扩增病毒,攻克了HcNPV病毒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难关,也使病毒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为利用病毒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提供了保障。

11进行了HcNPV病毒与小蜂综合防治美国白蛾幼虫研究  通过试验, 确定了利用病毒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幼虫龄期、病毒的使用剂量、剂型等;并在美国白蛾蛹期释放小蜂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避免了美国白蛾幼虫对林木的危害而造成园林景观的破坏,从而解决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树木无污染防治美国白蛾的难题。

   

    

12 研究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转主寄主  研究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一年发生7代,除寄生美国白蛾外,还可寄生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榆毒蛾(Ivela ochropoda)、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大袋蛾(Clania variegeta)等5种食叶害虫。在美国白蛾相邻的两代蛹期之间,小蜂可转移寄生这些害虫,从而保持其较高的种群数量;在将美国白蛾数量控制下去后,小蜂可寄生于这些转主寄主,保持必要的种群数量,一旦美国白蛾发生,又可转而寄生美国白蛾,达到对美国白蛾长期而有效的控制效果[23]

13 进行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效果的长期跟踪研究 在白蛾周氏啮小蜂释放防治美国白蛾后,连续6年跟踪调查了小蜂的持续控制效果,包括美国白蛾后代种群增长趋势指数等,表明这种天敌的持续控制作用十分显著。在释放小蜂4次防治2代美国白蛾后的6年中,美国白蛾有虫株率均保持在0.1%以下的低水平,没有造成危害,达到了持续控制的良好防治效果[2]

 

14 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开展研究的同时,进行了技术推广应用:在全国建立繁蜂中心7个,共繁蜂65.5亿头,防治推广面积达118.6万亩。在推广防治区有效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 将本项技术应用推广到防治其它重要的林木食叶害虫上,也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山东省从1997年起开始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后应用于防治在全省严重成灾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e),自2000年至2004年共推广防治面积累计450万亩。小蜂在这两种食叶害虫上的寄生率达60~70%,控制效果显著。吉林省长春市净月林区应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严重危害落叶松的伊藤厚丝叶蜂(Pachynematus itoi),防治面积1540 hm2。防治后虫口减退率达89.7%,做到了在没有造成环境和水体污染的情况下,有效防治了这种严重的食叶害虫,保护了长春市居民用水水源的安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zgkjcx    责任编辑: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广告说明 | 合作项目

    名称:科技创新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304057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5251号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