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孩的启示
——谈人际关系与个性发展
个性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青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发展成熟的时期,而个性的发展和成熟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个性成长的环境来看。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个性,可以说是他全部经历的缩影,是从婴儿期开始,经过特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熏陶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中,他的个性就有可能健康地发展;否则,就相反。例如,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城东北山地发现的两个狼孩,刚被送到孤儿院时,行为如同狼崽。不会说话,用四肢爬行,昼伏夜出,吃东西和饮水总是像狗那样趴在地上用舌头舔。这说明她们从小生活在狼群里,所见所闻都是狼的行为和习性,因而就变成了狼孩。其中有一个狼孩不久病死了,另一狼孩在孤儿院逐渐学会穿衣、在床上睡觉、用叉子刀子吃东西,与别人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等,智力也有了发展,十五岁时基本改变了狼的习性,每天的生活同其他孩子差不多。这说明生活环境变了,人的习性也会随之改变。生活在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的个性就发展;否则,就可能变态甚至倒退。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和这种自然经济相对应的是人们的“封闭型”心理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型人际关系。加上封建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惯对人的影响,使得许多青年形成封闭型个性,这些青年在公开场合不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孤芳自赏,沉默寡言,极力压制自己的“天性”,缺乏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女青年那种深居简出,独守闺房的“闺女”性格尤为突出。在十年内乱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判开路”,“亲不亲,路线分”等“左”倾思想又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场合,“批判”和“斗争”取代了宽容和理解,猜疑和仇视淹没了同情和友爱;邻里关系的和谐和融洽,被戴上“无原则的老好人”、“阶级斗争观念不强”等帽子,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同志之间、同学之间,甚至夫妻之间。父子间都不敢说心里话。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没有个性的木头,他们谨小慎微,逆来顺受,唯书是上,随大流,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从“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落实,大批青年以商品生产者的姿态进入商品市场,参与社会竞争。青年入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人际关系逐步得到改善,昔日闭锁型的个性也得到改造,培养和锻炼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开拓精神。
再从时代对个性的要求来看,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作为开放时代的青年,其性格也应是开放型的,即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性格开朗、敢于进取、办事果断、求新求实。而这种开放型的个性尤其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人际关系如果处于相互理解、信任、关怀、友爱之中,人就会产生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这种性格,能使粗野者变得文雅,儒弱者变得勇敢,自卑者变得自信。反之,人际关系如果处于相互敌视、猜忌、冷漠和提防之中,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社会心理气氛。长期生活在这种气氛中的人,从精神和心理上会感到压抑、孤独、苦闷和失望;乐观开朗的人也会变得忧郁和拘谨;热情随和的人也会变得冷漠和怪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